第五节 MR血管成像技术

合集下载

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ppt课件

磁共振特殊成像技术ppt课件
血流的信号比较复杂,与周围静止组织相比,血流可表现为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取决于血流形式、血流方向、血流速度、脉冲序列及其成像参数等。
血管内血液流体因质子群发生移动,影响MR信号强弱变化,与周围固体组织相比显示不同的MR信号特征。 层流—血流质点与血管长轴呈平行运动,靠血管壁近质点流动速度慢,越向中心流速越快。层流血液使信号减弱。 湍流(涡流)—血液在血管内不沿血管直线运动,向其他方向不规则迅速流动,引起质子群去相位移动,产生流空效应使血管呈低信号。血液通过狭窄处后在血流两侧形成旋涡状运动。
基本原理: 使用强度相同、持续时间相等的极性相反的两个梯度(流动编码梯度) 静止组织,净相位改变为零,无信号 流动组织,由于相位漂移,产生一个净相位,有信号 减影技术
二、相位对比MRA (Phase contrast,PC)
PC序列及作用 2D-PC 时间短:空间分辨力低,常用于3D-PC的流速预测,可反应血流的流速及方向,进行血流方向和流速定量分析
TOF(Time of Flight)时空飞逝法 通过血液流入流动相关增强效应,静止组织信号弱,相对流动血液信号对比增强而获得 TOF MRA的对比主要依赖于血管进入的角度一般要求扫描层面垂直于血管走向
2DTOF ─ 是逐层的进行激励和图像数据采集,然后将整个感兴趣区以一连续多层方式进行图像数据重建和处理的方法。 2D TOF MRA的层厚限制了投影影像的空间分辨率,这种血管成像不适合细小血管的显示。为了保证一条血管在不同层面始终具有流入效应,不会出现血管衔接不吻合,选择扫描参数时,必须采用最短的TR、TE,及最小的采集次数,以缩短扫描时间。
2D-TOF 因层面较厚、空间分辨率差,对弯曲血管亦产生信号丢失, 3D-TOF成像面薄,空间分辨率高,对弯曲血管信号丢失少,更适合小血管、弯曲血管检查。 相同容积2D-TOF较3D-TOF 成像时间短

MR血管成像技术

MR血管成像技术

05
利用黑血技术(BLADE)进 行血管成像
06
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进 行血管成像
成像技术的应用
指导介入治疗: 如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等
诊断血管疾病: 如动脉粥样硬 化、血管瘤等
评估血管功能: 研究血管生理:
如血流量、血 如血管生成、
管弹性等
血管重塑等
高分辨率成像
空间分辨率高: 能够清晰地显示 血管的细微结构
软组织对比度高: 能够更好地区分 血管与周围组织
时间分辨率高: 能够捕捉到血管 的动态变化
成像速度快:能 够在短时间内完 成血管成像,减 少患者扫描时间
辐射剂量低:对 患者辐射伤害较 小,更安全
无创性检查
不需要注射造 影剂,减少过
敏反应风险
无辐射,避 免辐射损伤
对人体组织无 创伤,减少患
者痛苦
检查过程简单 快捷,患者易
心血管疾病诊断:MR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和大 血管的形态和病变情况,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腹部疾病诊断:MR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腹部器官的 血供情况,有助于腹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心血管疾病诊断
冠心病:评估心肌缺
01
血和心肌梗死
主动脉疾病:诊断主 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
04
心律失常:诊断心律
02
பைடு நூலகம்
失常和心房颤动
03
瓣膜疾病:评估瓣膜 功能及病变程度
其他应用领域
肿瘤诊断:通过MR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血 供情况,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
脑血管疾病诊断:MR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 形态和病变情况,有助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于接受

CTMR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医学课件

CTMR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医学课件
序观察动脉、静脉 • MSCTA能对靶血管在一次屏气内完成容积数据采集,因此能克服由
于时间长造成呼吸运动伪影的假象
福州总院医学影像中心
优点
• CTA无需插管,创伤小,已成为实用的检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 替代有创性血管造影
• 后处理方法多种,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可观察到血管内外情况, 得到信息多
福州总院医学影像中心
福州总院医学影像中心
参考原则-PHILIPS公司提供 • 浓度:常规增强300//CTA350 或 370 • 速度:常规增强3ml/s 或 3.5ml/s//CTA4ml/s 或 4.5ml/s//冠脉成
像5ml/s • 用量:常规增强及CTA 1.2-1.5/公斤体重// 冠脉成像体重<70kg
其夹层的表面形态走行,无法显示腔内破口及血栓情况;MPR显示 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血栓形态及范围;VE可清晰显示夹层的 内膜片和破口位置、大小、形态等
60ml 4.5ml/s//体重>70kg 70ml 5.0ml/s • 注射后均需生理盐水跟注
福州总院医学影像中心
CTA临床应用 福州总院医学影像中心
颅脑-多应用评价血管
• 动脉瘤 • 脑血管畸形 • 缺血性脑血管病 • 烟雾病 • 静脉栓塞 • 肿瘤术前评价
福州总院医学影像中心
动脉瘤 • 术前筛查与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 • 直径大于2mm的动脉瘤敏感性在95%以上 • 静脉剂量较动脉剂量大,一般1.5ml/kg~2.0ml/kg,速度可稍低,
福州总院医学影像中心
颈部-颈动脉系统及椎动脉
• 据报道MSCT对颈部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92.3 %
• CTA除了显示狭窄部位、程度外,还能准确反映狭窄的形态, 尤其斑块表面的不规则隆起和溃疡,内部的密度判断软硬程度 等

磁共振MRA血管成像

磁共振MRA血管成像

磁共振MRA血管成像
随着我国磁共振检查应用越来越广泛,MR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

MR在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助于了解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为临床提供制定诊疗计划与评估预后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MR血管成像(MRA)是磁共振应用中很重要的技术之一,也是各家医院MRI检查的常规技术,相对于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具备如下优势:无创伤、无并发症;无放射性损害;空间分辨率高。

MRA有直接MRA和增强MRA两种方法,其中直接MRA包括时间飞越(TOF)法、相位对比血管成像(PC)法,而对比增强MRA( CE-MRA)是借助对比剂来进行血管增强显影。

MRI可以利用血液流动的特性进行成像,在不用对比剂的情况下MRA技术可清楚显示血管结构,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的主干及3~4级分支。

MRA与常规的血管造影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存在将血管狭窄过高估计的倾向。

由于MRA空间分辨率较低,对于细小的血管病变尚不理想。

如果在静脉内注射Gd-DTPA对比剂后进行增强MRA,将更有利于显示更小的血管。

因此,目前MRA检查是作为脑血管病变筛查的一种手段,用于监控发生脑梗死的患者。

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技术主要应用范围包括:
1、颅内血管:脑血管发育变异、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狭窄和闭塞、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静脉球瘤、静脉窦血栓等,特别是对脑血管病早期筛查及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颈部血管:可以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的狭窄、扩张、动脉瘤、变异等解剖异常。

第四节 磁共振血管成像 第五节 磁共振图像质量

第四节  磁共振血管成像  第五节  磁共振图像质量
(1)单极性梯度磁场作用下的相位偏移
(2)双极性梯度磁场作用下的相位偏移
二、流动现象的补偿
由于流动现象的存在,使流体的MR信号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给诊断工作带来了困难。为克服流动现 象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血管外其他背景组织的信 号强度,突出血管内不同流速血液的MR信号,常 常要用到梯度运动相位重聚技术(GMR)和预饱和 技术进行补偿。
具体做法——图5-19.
三、时间飞越法血管成像
TOF血管成像是应用最为广泛的MRA方法,该方 法是利用血流流入成像层面产生的信号增强效应 形成的。TOF血管成像强调的是流动血液,为了 使图像上血管与周围组织的信号差别达到最大, 在TOF脉冲序列设计上经常采用一些附加技术, 如为抑制周围组织的信号强度,可采用饱和技术; 而为了突出所需血管内的血流信号,又可采用预 饱和技术。
1. 流动补偿 GMR技术又称为流动补偿(FC),用于减少流动
或其他运动引起的相位弥散或相关信号的丢失。
图5-18
2. 预饱和技术
在选择的层面内流入的血液既有动脉又有静脉,而 且方向相反,它们会产生相互干扰。为了准确判断 动脉或静脉的病变,可以采用预饱和技术,选择性 地在图像上除掉动脉或静脉血液的MR信号。
四、相位对比法血管成像
在不同的双极性梯度磁场作用下,流动血液会产 生不同的相位偏移,而静态组织的相位偏移则为 零,因此若采集不同双极梯度磁场作用下两组图 像的相位数据,然后进行减影,静态组织减影后 相位为零,而流动血液根据速度的不同就具有不 同的相位差值,最后将相位差转变为成像素强度 (灰度)显示出来,这就是相位对比成像的基本 原理。
第四节 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利用流动血流MR信号与周 围静态组织MR信号的差异来建立图像对比度,它无 需使用造影剂。

MR血管成像技术

MR血管成像技术

定位导航:帮助 医生准确定位病 变部位,提高手
术精度
评估疗效:通过 成像技术,评估 介入治疗的效果, 为后续治疗提供
依据
预测并发症:提 前发现潜在的并 发症,采取预防 措施,降低手术
风险
MR血管成像技术的优势
高分辨率成像
空间分辨率高: 能够清晰地显示
血管结构和病变 1
血管壁分辨率高: 4
能够清晰地显示 血管壁结构和病

软组织分辨率高: 能够清晰地显示
2 血管周围的软组
织结构
3 血流动力学分辨
率高:能够清晰 地显示血流速度 和血流方向
无创性检查
不需要注射造影剂, 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无需开刀,减少患 者的痛苦和恢复时

检查过程安全,不 会对患者造成辐射
伤害
检查结果准确,能 够清晰地显示血管
结构和病变情况
实时成像能力
MR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
诊断血管疾病
01
应用范围:可用于诊断各种血管疾病, 如射,可重复检查
03
准确性:高,可提供详细的血管结构 和血流信息
04
临床应用:可用于诊断和评估血管疾 病的严重程度,为治疗提供依据
评估血管功能
1
评估血管弹性:通过测量血 管壁的厚度和弹性系数,评
实时成像:MR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实时显示血管图像, 便于医生快速诊断和治疗。
高分辨率:MR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可以清晰 地显示血管结构和病变。
多参数成像:MR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同时获取多种参数, 如血流速度、血流量等,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血管状况。
无创性:MR血管成像技术无需注射造影剂,避免了造 影剂过敏等风险,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
发展:从低场到高场,从单线圈到多线圈,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到动 态,从定性到定量,从结构到功能,从形态到代谢,从局部到全身,从 成像到治疗,从临床到科研,从医学到其他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

浅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浅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正 常
MRA对缺血性血管病变 的诊断
MRA技术的临床应用
无创性检出动脉瘤
脑外伤后3天,头 颅MR平扫描,并 行头颅MRA检查。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分析TOF图像注意事项: 1.MRA显示血管光滑,可以基本认为该血管无狭窄。 2.由于湍流等原因造成失相位,导致局部信号丢失,呈现 血管狭窄的假象(夸大血管的狭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 来看,TOF法MRA所获得的血管影像更能反映相应器官在 生理状况下的血流动力学情况。 3.因动脉瘤腔内血流的湍流,造成信号丢失,可能遗漏动 脉瘤。 4.对血管壁的改变(如钙化)不敏感。
MRA技术的临床应用
进一步的安排: 1.完善技术学习,我科技术员经过2轮系统的操作培 训,完全可以完成MRA检查,获得良好的图像。 2.我科加强相关检查前准备、完成病人的筛选,检查 技术总结与规范,加强报告诊断的规范。 3.加大向临床宣传MRA的优越性,特别是其操作简单、 无辐射、无创等优点;当然也应该向临床介绍其局限 性,协助临床合理的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是利用MR成像技术 来描绘解剖组织中血管路径的方法。 一般分为: 时间飞跃法(time of fly TOF); 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 PC); 对比增强MRA(CE-MRA)。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MRA技术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由于以下几点的发展,使得非对比增强磁共 振血管成像技术重新焕发青春。 1.文献报道使用钆对比剂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即肾 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特别是对于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 2.磁共振硬件和软件的进步,如并行采集技术,它可以显 著减低采集时间; 3.昂贵的对比剂,直接导致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 术的迅猛发展。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

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比较
与CT血管成像比较
CT血管成像具有快速、无创的优点,但对放射线敏感,不适用于所有人群。磁共振脑血管成像在显示 脑血管结构和功能方面更为准确。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比较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传统的脑血管成像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血流动态显示的优点,但属于有创检查 ,有一定的风险。磁共振脑血管成像在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
脑梗塞诊断与预后评估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神 经功能缺损,磁共振脑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梗塞灶的部 位、大小以及侧支循环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 。
通过磁共振脑血管成像可以评估脑梗塞患者的血管狭窄程 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预测患者复发的风险,为制定治疗 方案提供依据。
脑血管畸形诊断
瘤等。
签署知情同意书
向患者详细说明检查过 程和注意事项,并签署
知情同意书。
准备患者
确保患者去除金属饰品 、磁性物品等,以免干
扰成像。
稳定情绪
对于紧张或焦虑的患者 ,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
中保持静止。
扫描技术参数
磁场强度
选择适当的磁场强度,以保证 成像质量和分辨率。
序列选择
根据检查目的选择适当的脉冲 序列,如T1加权、T2加权等。
原理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中的 氢原子发生共振,根据共振信号的强 弱和空间位置,经过计算机处理后重 建出血管的三维图像。
技术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1970年代
磁共振成像技术诞生,开始应 用于医学领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80年代
研究者开始探索应用磁共振成 像技术进行血管成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MR血管成像技术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已经成为MRI检查的常规技术之一,与DSA 相比具有无创、简便、费用低、一般无需对比剂等优点。

目前临床常用的血管成像方法包括时间飞跃(time of fly,TOF)法、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PC)法和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ment MRA,CE-MRA)等三种,其中前二种方法不用对比剂而借助于血液流动特性来制造对比。

一、TOF法MRATOF法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MRA技术,该技术基于血流的流入增强效应(详见第一章第十一节)。

临床上可采用二维或三维技术进行采集,下面以1.5 T扫描机为例介绍这两种技术的常用参数和应用。

(一)二维TOF MRA二维TOF MRA是指利用TOF技术进行连续的薄层采集(层厚一般为2~3 mm),然后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

二维TOF MRA一般采用扰相GRE T1WI序列,在1.5 T的扫描机中,TR一般为20~30ms,选择最短的TE以减少流动失相位,选择角度较大的射频脉冲(一般为60︒左右)以增加背景组织的饱和,矩阵一般为256×160 ~ 256×192。

二维TOF MRA 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采用较短的TR和较大的反转角,因此背景组织信号抑制较好;(2)由于是单层采集,层面内血流的饱和现象较轻,有利于静脉慢血流的显示;(3)扫描速度较快,单层图像TA一般为3~5s。

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1)由于空间分辨力相对较低,体素较大,流动失相位较明显,特别是受湍流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相应的假象;(2)后处理重建的效果不如三维成像。

(二)三维TOF MRA与二维TOF MRA不同,三维TOF MRA不是针对单个层面进行射频激发和信号采集,而是针对整个容积进行激发和采集。

三维TOF MRA一般也采用扰相GRE序列,在1.5 T 的扫描机中,TR一般为25~35ms,TE一般选择为6.9ms(相当于反相位图像,以尽量减少脂肪的信号),激发角度一般为25~35︒。

与二维TOF MRA相比,三维TOF MRA具有以下优点:(1)空间分别更高,特别是层面方向,由于采用三维采集技术,原始图像的层厚可以小于1mm;(2)由于体素较小,流动失相位相对较轻,受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3)后处理重建的图像质量较好。

缺点包括:(1)容积内血流的饱和较为明显,不利于慢血流的显示;(2)为了减少血流的饱和而减小的激发角度,背景组织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3)扫描时间相对较长。

三维TOF MRA的血流饱和现象不容忽视,饱和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1)慢血流信号明显减弱;(2)容积内血流远侧的信号明显减弱。

为减少血流饱和,可采用以下策略:(1)缩小激发角度,但这势必造成背景组织抑制不佳。

(2)容积采集时线性变化激发角度,在采集容积的血流进入侧信号时采用较小的角度,以减少饱和,随着采集往容积的血流流出侧移动,激发角度逐渐增大,以增强血流远侧的信号。

这种方法可以均衡血流近侧和远侧的信号,但将造成背景组织抑制的不一致。

(3)多层块采集。

如果把成像容积分成数个层块,每个层块厚度减薄,层块内饱和效应减轻。

(4)逆血流采集,容积采集时先采集血流远侧的信号,然后向血流的近端逐渐采集,可有效减少血流的饱和。

在三维TOF MRA采集时,为了更好抑制背景组织的信号,还可采用磁化转移(magnatic transfer,MT)技术(详见本章第九节),但施加MT技术后,TR必需延长,因此采集时间增加。

(三)TOF MRA的临床应用TOF MRA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脑部血管、颈部血管、下肢血管等病变的检查。

对于脑部动脉的检查多采用三维TOF MRA技术,颈部动脉的检查可采用二维或三维技术,下肢病变多采用二维技术,上述部位静脉病变的检查多采用二维技术。

由于二维技术扫描速度较快,腹部血管特别是静脉病变的检查可采用多次屏气分段采集的方法来采集。

采用TOF技术采集的MRA可同时显示动脉和静脉,但有时会造成重建图像上动静脉血管相互重叠,不利于观察。

我们可采用预饱和带技术选择性显示动脉或静脉。

在一般的解剖部位,动脉和静脉的血流方向往往是相反的,我们在成像区域或层面某血管血流方向的上游施加一个预饱和带,则当MRA射频脉冲激发时流入成像区域或层面的血液已经饱和而不再产生信号。

以颈部血管为例,颈动脉的血流从下往上流动,而静脉的血流从上往下流动,如果我们在成像区域的下方施加预饱和带,则动脉血流被饱和,显示的是静脉;如果在成像区域的上方施加预饱和带,则静脉血流被饱和,显示的是动脉。

分析TOF MRA图像时,还有几点需要注意:(1)如果MRA显示某段血管腔光滑整齐,没有狭窄,那么基本上可以认为该段血管没有狭窄。

(2)可能出现血管狭窄的假象,由于湍流等原因造成的失相位可能引起血管某处血流信号丢失,从而出现血管狭窄的假象,常见的部位为血管转弯处和血管分叉处,前者如颈内动脉虹吸,后者如颈内外动脉分叉处。

(3)血管狭窄的程度常被夸大。

血管狭窄处容易造成湍流,造成血流信号丢失,从而夸大狭窄程度。

(4)动脉瘤可能被遗漏。

动脉瘤腔内一般都有湍流,造成信号丢失,信号丢失严重者在重建的MRA图像上整个瘤腔可都不显示,从而造成漏诊。

二、PC法MRAPC法MRA基于沿梯度场流动的血液中质子发生的相位变化。

PC法MRA一般需要3个基本步骤,即:成像信息的采集、减影和图像的显示。

其中成像信息的采集包括参照物、前后方向施加流速编码后、左右方向施加流速编码后及上下方向施加流速编码后等四组。

(一)PC法MRA的原理PC法MRA需要施加称为流速编码(velocity encoding,VENC)梯度的双极梯度场。

先给予成像层面或容积一个射频脉冲,这时静止组织和流动的血液都将产生横向磁化矢量。

这时先施加一个正向梯度场,这样无论是静止质子还是流动质子,场强高的一侧者进动频率增高,而在场强低的一侧者则进动频率减低,因此出现相位的差别。

关闭正向梯度场后又施加一个反向梯度场,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与正向梯度场相同,这样静止质子的进动频率又发生了相反的变化,原来正向梯度场造成的相位差别得以消除,因此静止质子就不存在相位差别。

而流动质子由于在两次施加梯度场时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不可能经历两次强度和持续时间相同但方向相反的梯度场,因此相位的差别得以保留。

在施加梯度场期间,流动质子发生的相位编码与其流速有关,流动越快则相位变化越明显。

反之通过对流速编码梯度场的调整来观察流动质子的相位变化则可能检测出流动质子的流速。

PC法能够反映最大的相位变化是180︒,如果超过180︒将被误认为是相位的反向变化,从而造成反向血流的假象。

因此PC法成像的关键在于如果选择编码流速。

如某血管内血液流速为50cm/s,如果选择的流速编码也为50cm/s,则其流动质子的相位变化正好180︒,得到的信号最强,如果选择的流速编码为40cm/s,则流动质子的相位变化超过180︒,血流将被误认为是反向而呈现低信号。

在获得参照物成像信息和三个方向的流速编码成像信息后,通过减影去除背景静止组织,仅留下血流造成的相位变化信息,通过重建即可获得PC MRA图像。

(二)PC法MRA的特点PC法MRA是以流速为编码,以相位变化作为图像对比的特殊成像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图像可分为速度图像和流动图像。

(2)速度图像的信号强度仅与流速有关,不具有血流方向信息,血流越快,信号越高。

(3)流动图像也称相位图像,血流的信号强度不仅与流速有关,同时还具有血流方向信息,正向血流表现为高信号,流速越大信号越强;反向血流表现为低信号,流速越大信号越低;静止组织的表现为中等信号。

(4)采用减影技术后,背景静止组织由于没有相位变化,其信号几乎完全剔除。

(5)由于血流的相位变化只能反映在流速编码梯度场方向上,为了反映血管内血流的真实情况,需要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施加流速编码梯度场。

常规的PC MRA为速度图像,可以显示血流信号,从而显示血管结构。

流动图像主要用作血流方向、流速和流量的定量分析。

与TOF法MRA相比,PC法MRA的优点在于:(1)背景组织抑制好,有助于小血管的显示;(2)有利于慢血流的显示,适用于静脉的检查;(3)有利于血管狭窄和动脉瘤的显示;(4)可进行血流的定量分析。

PC法MRA也存在一些缺点:(1)成像时间比相应TOF MRA长。

(2)图像处理相对比较复杂。

(3)需要事先确定编码流速,编码流速过小容易出现反向血流的假象;编码流速过大,则血流的相位变化太小,信号明显减弱。

(三)PC法MRA的临床应用与TOF法MRA相比,PC法MRA在临床上的应用相对较少。

临床上PC法MRA主要用于:(1)脑动脉瘤的显示;(2)心脏血流分析;(3)静脉病变的检查;(4)门静脉血流分析;(5)肾动脉病变的检查。

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注意TOF MRA与PC MRA各自的优缺点,两种联合应用可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

三、CE-MRACE-MRA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推出后,得到大家的公认,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现在已经成为临床不可缺少的MRA技术。

(一)CE-MRA的原理和序列CE-MRA的原理其实比较简单,就是利用对比剂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短于人体内其他组织,然后利用超快速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来记录这种T1弛豫差别。

在人体组织中脂肪的T1值最短。

在1.5 T扫描机上,脂肪组织的T1值约为250ms,血管中血液的T1值约为1200ms。

利用团注对比剂(常用Gd-DTPA)的方法可使血液的T1值缩短到100ms左右,明显短于脂肪组织。

团注Gd-DTPA后,血液的T1值变化有以下特点:(1)持续时间比较短暂,因此需要利用超快速序列进行采集;(2)对比剂流经不同的血管可造成相应血管内血液的T1值发生变化,因此多期扫描可显示不同的血管;(3)因为血液的T1值缩短明显,因此需要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进行采集方能获得最佳对比。

目前用于CE-MRA的序列多为三维扰相GRE T1WI序列,在1.5 T的扫描机上,TR常为3~6ms,TE为1~2ms,激发角度常为25~60 ,根据所选用的TR、矩阵、层数等参数的不同,TA常为15 ~ 60s。

该序列采用很短TR和相对较大的激发角,因此T1权重很重,血液由于注射对比剂后T1值很短,可产生较高的信号,其他组织的信号因饱和效应将明显衰减,因此制造出血液与其他组织的良好对比。

该序列还采用很短的TE,这有两个方面的好处:(1)注射对比剂后,血液中浓度较高的对比剂不仅有短T1效应,同时也有缩短T2*的作用,而TE的缩短有助于减少T2*效应对图像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