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一、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用途,知道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
2.培养幼儿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水平。
4.培养幼儿爱护眼睛,注意用眼卫生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1.教具:放大镜、图片、实物等。
2.学具:每组一个放大镜、图片、实物等。
3.环境创设:安静、舒适、光线充足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很小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2.基本概念:教师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和用途。
教师:“这位神秘的朋友就是放大镜,它是一种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
我们平时看书、看地图都需要用到放大镜。
”3.实践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和实物。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和实物,看看有什么发现。
”4.分组讨论:幼儿分组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请小朋友们分组讨论一下,你们用放大镜观察到了什么?”5.汇报交流:每组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请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放大镜的特点和用途。
教师:“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可以放大物体。
我们平时看书、看地图都需要用到放大镜。
使用放大镜时,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伤害眼睛。
”7.活动延伸: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次活动内容。
教师:“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用放大镜观察家里的物品,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明天来和大家分享。
”四、活动评价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对放大镜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2.观察幼儿在分组讨论中的交流情况,了解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观察幼儿在汇报交流中的表现,了解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4.观察幼儿在活动延伸中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幼儿对本次活动内容的掌握程度。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操作环节,即教师引导幼儿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和实物的过程。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放大镜》【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及其构造原理。
2.能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得到较真实的图片,培养观察力。
3.提高幼儿的科学认知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及其构造原理。
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得到较真实的图片。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认识到物体放大后不一定更好看。
【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1.制定目标:老师可以在黑板上把放大镜和物体一起画出来,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看见这是什么?”2.激发兴趣:当学生听完教师的提问后,大部分的孩子可能会直接答“放大镜”,当这个环节结束时,让学生们知道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关于放大镜的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教师讲解1.放大镜的简单介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描绘出放大镜,然后让学生来辨认。
接着,我们开始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原理。
2.观察小实验教师把一个小的文字、水滴、反光片等等小物件放置在课桌上,然后在弱光照明下使用放大镜观察。
教师可以把观察效果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们看见被观察对象。
这个环节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搞清楚放大镜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操作,了解白天或强烈光照下,放大镜效果不是很好。
三、活动实践1.看清楚被观察的物品让学生先将放大镜适当放置到物体附近,调整到最适合的角度,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观察到的物品。
切忌太过于追求放大效果,而忽略了观察。
看见之后,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发现一个记录一个。
2.多种视角观察同一物品两个学生成对,让他们各拿一个放大镜,然后观察同一物品,一前一后各试图用放大镜观察到的形象的不同之处。
可以了解到同一物品在不同角度下的区别。
四、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放大镜知识进行总结,并让学生明白收获是什么。
最后,教师向全班表示支持和鼓励,希望学生继续保持好的探究精神。
【教学资料】1.放大镜2.文字/水滴/反光片等观察物品3.黑板【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们介绍了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放大镜对物体的作用,并通过操作和实践使学生理解它的工作原理。
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工具》,详细内容为“放大镜”一节。
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基本结构,知道放大镜的作用;2. 培养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发现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及观察技巧;重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观察活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实物展示台、图片、教学课件;学具:每组一个放大镜、观察用的实物(如树叶、昆虫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放大镜,引发幼儿兴趣,讨论放大镜的用途;邀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的物体,初步感受放大镜的神奇。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放大镜的结构,讲解各部分名称;介绍放大镜的原理,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实物,讲解观察方法;通过实例,让幼儿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节。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强调放大镜的使用注意事项,培养幼儿爱护教具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结构:镜片、镜柄、底座;2. 放大镜的作用:观察微小物体,放大图像;3. 观察方法:保持距离、调整角度、细心观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如蚂蚁、树叶、花瓣等,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微小物体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掌握程度较好,但部分幼儿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指导;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寻找有趣的微小物体,与家长一起观察、分享发现,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放大镜》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放大镜》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简单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3.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 教学重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2.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教学难点1.学生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的结合;2.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
4.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看到的东西为什么不一样大?如何才能让看到的东西变大?2.给学生展示放大镜,让学生观察、体验并发现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首先,把物品放在一定的距离上,观察物品的大小;–然后,使用放大镜,观察放大后的物品,比较差别。
4.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并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总结: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探究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反思1. 教学成功的原因1.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2.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的讲解,简单易懂,提高了学生的课程理解程度;3.组织实验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积极地参与了实践探究,深刻掌握了课程内容。
2. 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得还不够好,不能让大多数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2.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学生的质疑和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被解答,需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3. 如何改进1.在实践探究中,需要加强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快地发现和解决问题;2.教师需要时刻准备可以明确解答学生问题的资料。
幼儿园大班教案《放大镜》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案《放大镜》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有趣的发现》第四章《我们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放大镜”一节。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放大镜的作用,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培养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重点: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放大镜、图片、实物(如树叶、昆虫等)。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放大镜,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如放大镜是如何将物体放大的,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放大镜和实物,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物,并引导幼儿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4. 课堂互动(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幼儿上台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其他幼儿进行评价和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放大镜2. 内容:(1)放大镜的原理(2)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观察到的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2. 答案:(1)观察到的物体:树叶(2)观察到的现象:树叶上有许多细小的纹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幼儿掌握了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家庭和社区中寻找可以用放大镜观察的物体,进一步拓展幼儿的视野。
同时,教师应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设定为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一、活动目标1、认识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和用途。
2、尝试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1、每人一个放大镜。
2、各种可以观察的物品,如昆虫标本、花朵、树叶、纸张、布料等。
3、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活动过程1、导入活动教师展示一些微小的物品,如小蚂蚁、小花瓣等,让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看清楚这些东西吗?”引出放大镜,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用一个神奇的工具来帮助我们看清楚这些微小的东西。
2、认识放大镜教师向幼儿介绍放大镜的外形特点,如圆形的镜片、有手柄等。
让幼儿观察放大镜的镜片,了解其是中间厚、边缘薄的。
3、探索放大镜的用途教师将各种物品分发给幼儿,让他们用放大镜观察。
鼓励幼儿说说通过放大镜看到了什么,与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例如,观察昆虫标本时,可以看到昆虫身上更细小的纹路;观察花朵时,可以看到花蕊的细节等。
4、小组讨论与分享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5、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幼儿展示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老年人看书读报、科学家观察细胞、珠宝鉴定等。
提问幼儿还能想到放大镜在哪些地方能用到。
6、总结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强调放大镜的作用和重要性。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
四、活动延伸1、在科学区投放更多的观察材料和放大镜,供幼儿自由探索。
2、让幼儿回家后用放大镜观察家里的物品,并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发现。
五、注意事项1、在幼儿使用放大镜观察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幼儿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伤到眼睛。
2、观察活动中,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不要局限他们的思维。
3、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将放大镜和观察物品整理好,培养良好的习惯。
通过这次科学活动,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到放大镜的神奇之处,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幼儿园大班科学《放大镜》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究》第5册,具体内容为第三章《有趣的工具》:第二节《放大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放大镜,知道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记录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探索精神。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描述和记录。
教学重点:认识放大镜,了解其构造和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图片、实物、演示文稿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画纸、彩笔、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拿出一枚硬币,邀请幼儿猜测硬币上的图案。
随后,教师使用放大镜观察硬币,让幼儿观察放大后的图案。
通过这个实践情景,引发幼儿对放大镜的好奇心。
2. 讲解放大镜的结构和作用(5分钟)(1)教师展示放大镜,让幼儿观察并说出放大镜的构造。
(2)教师通过演示文稿,讲解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
3. 学习使用放大镜(10分钟)(1)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2)幼儿分组进行实践,观察图片、实物,并尝试用放大镜观察。
(3)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幼儿的使用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和实物,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细节。
(2)幼儿用画纸、彩笔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1)教师邀请部分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放大镜》2. 内容:(1)放大镜的结构:镜片、镜柄(2)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观察细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家里的某一物品,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节,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幼儿描述观察到的细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其他科学工具,如显微镜、望远镜等,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放大镜》教案(精选8篇)

《放大镜》教案(精选8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篇一设计思路幼儿的世界,就是一张白纸。
幼儿认识东西比较直接。
亲眼所见的物体,就有了直观的认识。
可是今天物体为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变化呢?原来这是一个有关放大镜的探索游戏。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一面普通的小镜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透过这面镜子观察物体,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激发幼儿对这面镜子的好奇与探索的兴趣。
,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
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让幼儿自主观擦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
从功能来看,"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的。
所以,我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1.观察、比较,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变化2.尝试使用放大镜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3.培养幼儿根据观察结论想象熟悉的物品在放大镜下的变化活动准备1.欣赏有关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视频2.放大镜每小组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每小组一个。
第3.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活动过程一、情景引入1.观看视频小白兔拔萝卜,第一图和第二图对比,同一张图片,为何第一图没有镜子就小一些,而第二图有了一个小镜子图上的物体就变大了?引入孩子们对放大镜的认识。
【设计意图:先观看然后引入,即让幼儿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又能通过物体的变化激发幼儿对放大镜的好奇。
】教师肯定幼儿的观察结论如:第一幅图小,而第二幅图大了许多。
从而引入对放大镜的奇妙现象的认识,原来放大镜可以将物体变大,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
二、使用放大镜1.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
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放大镜
作者:袁晶晶来源:徐汇区科技幼儿园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
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
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
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
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
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
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
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
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
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
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
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
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
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美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
(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