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书法鉴赏论文《丧乱帖》

合集下载

王羲之丧乱帖相关的历史故事

王羲之丧乱帖相关的历史故事

王羲之丧乱帖相关的历史故事
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丧乱帖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以下是与王羲之丧乱帖相关的历史故事:
故事一:朝廷命令
王羲之在东晋时期担任过朝廷的官员,他曾被朝廷命令前往丧葬现场撰写悼词。

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王羲之无法亲自前往,因此他决定利用自己的书法才华,通过丧乱帖来表达悼念之情。

故事二:丧乱之痛
王羲之的丧乱帖是他在亲眼目睹战乱、灾难和人间悲剧后创作的。

他深受这些丧乱之痛所触动,通过书法表现出内心的沉痛和悲伤。

他的丧乱帖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表现力,传达了他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对战乱的憎恶。

故事三:激发后人的反思
王羲之的丧乱帖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社会的抗议和反思。

他通过书法,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丧乱场景,传递了对人类战争和苦难的深思熟虑。

他希望人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反思人类的贪婪和争斗,以期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总之,王羲之的丧乱帖是他在战乱动荡的年代中创作
的,通过书法表达了他对战乱和人间苦难的反思和悼念。

这些丧乱帖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激发后人反思社会动荡和战争的重要作品。

《丧乱帖》

《丧乱帖》

武侯祠对联赵藩原文: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注释:1.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

2.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

译文:能采取攻心办法服人的,会使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不能审时度势的人,其处理政事无论宽或严都要出差错,后代治理蜀地的人应该深思。

说明:这副楹联既概括了诸葛亮用兵四川的特点,又总览了诸葛亮治理四川的策略,借此提出自己关于正反、宽严、和战、文武诸方面的政见,极富哲理,蕴含深刻的辩证法,发人深思。

和历史任何优秀的哲理诗相比,它都毫不示弱。

此联问世以来,好评如潮。

人们“看中”的,正是此联深刻性和严肃性。

毛泽东1958年参观武侯祠时,对此联看得很细,予以高度评价。

《增广贤文》原文:人生知何时足(1),到老偷闲且是闲(2)。

但有绿杨堪系马(3),处处有路通长安(4)。

即堕釜甑(5),反顾何益(6)?反覆之水(7),收之实难(8)。

注释:1、足:知足,满足;2、偷闲:忙中抽出空闲时间;3、堪:能够。

系:拴;4、长安: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也泛指都城;5、既:已经。

堕:掉下。

釜:锅。

甑:古时蒸饭用的炊具;6、反顾:回头。

益:好处;7、反覆:翻过来,这里指泼掉,倒掉;8、收:收回。

实难:实在艰难。

译文:人生应当知足,可什么时候才是足呢?到了老年得到闲适才是闲适。

只要有杨柳树就能拴马,到处都有路通向长安。

既然釜与甑都已经摔碎了,回头看一下又有什么用处?泼掉的水,想收回来难上加难。

《增广贤文》原文:羊有跪乳(1)之恩,鸦有反哺(2)之义。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3)还生忤逆儿。

不信但看檐(4)前水,点点滴在旧窝池(5)。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不吉利?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不吉利?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不吉利?天下第一行书和天下第二行书的热度蹭完了,接下来说一说魏晋时代的书法,就书体演变来说,魏晋时代是一个多种书体交相发展的时代,在隶书开始盛极始衰,走向穷途末路之时,同时楷、草、行书在短暂的时段内,迅速完成了它的裂变转化和交融完善,逐步走向成熟。

王羲之《丧乱帖》所以魏晋时代可以说是书法发展最重要也是最丰富夺目的时代。

说到魏晋书法自然绕不开二王父子,我就不过多的分析二王的艺术风格和书法特点了,书家自然是如数家珍一般。

王献之《中秋贴》今天来说一说二王存世书法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今天能看到的二王手札、残纸虽然往往只有几行十几字而已大多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内容为有关病疾丧乱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提问到(北宋时)存世的晋宋(刘宋)墨迹法帖,不是吊丧祭唁的就是问病治疾的。

这是为什么?王羲之《丧乱帖》吊丧古籍记载唐朝贞观年间『购求前世墨迹甚严,非吊丧、问疾书迹,皆入内府。

士大夫家所存,皆当日朝廷所不取者,所以流传至今』清代沈涛在《论语孔注辨伪》里则说得比较细:『世疑官本法帖多吊丧问疾,盖平时非问疾吊丧不许尺牍通问,故其书悉然。

余求之,故不当尔也。

王羲之《上虞帖》病痛唐贞观尝购书四方矣,一时所得尽入秘府。

张芝、钟繇、张昶、王羲之父子书至四百卷,汉魏晋宋齐梁杂迹又三百卷。

惟丧、疾等疏,比之凶服器,不及入宫。

故人间所得者皆官库不受者也。

唐世兵火亦屡更,书画淹灭,不能存其一二。

逮(北宋太宗)淳化中,诏下搜访,已无唐府所藏者矣。

其幸而集者,皆唐所遗于民庶者,故大抵皆吊问书也。

王羲之《长风帖》居丧二王法书本来存世极少,而且现在的科学研究都已经证明其中是多数是唐摹本或五代摹本,现存的二王法帖中多数是有关望病问疾治丧的,这是因为太宗李世民曾以官方行为网罗二王法书的,但是内容有关病疾丧乱的皆不收藏,后战乱兵火屡更唐内府所藏者已荡然无存,宋太宗时又下诏搜访二王魏晋法书,『其幸而集者,皆唐所遗于民庶者,故大抵皆吊、问书也』所以导致最后流传后世的二王法书多是这一类内容的。

王羲之《丧乱帖》笔法精讲

王羲之《丧乱帖》笔法精讲

王羲之《丧乱帖》笔法精讲
王羲之《丧乱帖》,纵28.7厘米,横58.4厘米。

钩廓填,白麻纸墨迹。

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
临习《丧乱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笔法的丰富表现——方笔、圆笔、中锋、侧锋、直线、弧线、重按、轻提等,极尽变化之能事。

若仔细观察并分析其间的线条粗细对比、速度快慢对比等相对面,会发现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线条中重者如"面"而非"线",轻者则若游丝、细线,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

另外,此间有大量的方笔,写时须沉着痛快,而不可平庸板结。

另一方面则是间架结构中的力度的体现,须通过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处理、疏密对比、正敧相映、前后呼应等方面的规律,进一步切入其结构原理,了解并掌握王字结体的一般处理方法。

光看是不是看的不过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论王羲之《杂帖》

论王羲之《杂帖》

论王羲之《杂帖》《全晋文》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七所载王羲之、王献之杂帖共五百余则,其数量之多,在汉魏六朝诸家中尤为可观。

杂帖为书信的一种,所道皆日常琐事,如“吊丧、候病、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欧阳修全集?读魏晋法帖》)。

《文心雕龙?书记》论述书信的写作特点时说:“详总书体。

本在尽言,言所以散郁陶。

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可见,书信旨在尽言达意,与收信人得到沟通,并借以抒发写信者积郁于心的真挚感情,表现其人的风度仪态,语言条贯明畅又从容随性。

书信篇幅有长短之分,授受双方有亲疏之别,内容有广狭之异.杂帖作为亲友问互通近况的尺寸短书,堪称书信中的轻骑,具有简约快捷、真实亲切的特点,是我们研究写信者的第一手材料。

前人对二王杂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书法鉴赏和语汇分析两方面。

因王羲之父子是东晋大书法家,杂帖是其展现书法艺术的载体,又被称为“法帖”、“法书”.是被后世奉为法则以供学习的书法精品,代表作如《姨母帖》、《丧乱帖》、《快雪时晴帖》等。

因杂帖多用当时口语、俗语写成,它又成为研究魏晋口语语汇的范本,如钱钟书就对其中“分张”、“消息”等俗语做过分析[1]。

近年来,学者赵树功在研究中国尺牍文学史的基础上,从玄学思维角度对杂帖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2],突破了语言文字形式层,揭示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目前学术界在王羲之人格及文风研究方面,对其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即玄儒双修的特质已达共识,成果颇丰,然而文章所引证的材料主要来自《世说新语》和《晋书?王羲之传》,只少量参以《杂帖》。

笔者认为《杂帖》作为研究王羲之的珍贵材料,其价值尚未被充分发掘和利用,因此其人的内心世界尚未完全敞开。

本文旨在通过具体分析王羲之《杂帖》①,全面了解他的政治立场、处世态度和情感世界,从而折射出他在东晋名士中的典型性。

一、政治立场王羲之的政治活动主要在东晋穆帝永和年问。

当时朝廷政局由两股势力左右,一方为居中枢的会稽王司马昱和殷浩,另一方为把握方镇重权的桓温,双方造成了紧张的荆扬对峙。

丧乱帖释文及译文

丧乱帖释文及译文

丧乱帖释文及译文丧乱帖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下面是丧乱帖的释文及译文:丧乱帖释文:凡十倍行本,尺二许,字不半出,犹怀童子之一日长也。

其文曰:“先帝劬劳多逸,近臣享尽钓台之盛,亲贵才短,乖职迷本。

”然则先帝与近臣,何以异于彼尔?宗庙之佐,辅弼替主,各有抚恤之输入;信质忠良,舆私攸就,各有谙练之介。

孝悌节义,上体方颅,各有效著之效;勤廉忠恳,以庶绩图名,各有贞孝之声。

观今日之丧乱,则亦当以尽哀矣。

复识先帝之躯,悬泣于道,盛乎哉!先帝之遗矣。

巫山巨为高,岂得不中云霏哉!山至穷川盛,川至穷山盛,海若昆仑盛者,用心伤矣。

岂无云霏,用道之害欤?山盛川,用心之伤欤?是岂物比。

然何足以害也?夫孝经两篇,其在乎哀哀;故车裂之禽,鸣者失哀焉;川洞之人,车裂失哀焉。

动无时不息,音无复所终;故大庙圣德之职,君乎泽泽;故博山礼义之门,子乎哀哀。

取与之道,不与之命,何以死生相关哉?至于近臣则夫差矣,若匹夫。

然则明矣邪?丧乱帖译文:这份丧乱帖是十倍行本,大约二尺左右,字迹只露出半截,就像一位孩童一天天长大一样。

帖上的文字写道:“先帝操劳太多,近臣尽享戏钓平台的荣华富贵,亲近的显贵才能短浅,背离了职责,迷失了本心。

”那么,先帝与近臣,又与这些人有什么不同呢?宗庙之辅助、主人之辅弼,各扮演着安抚慰劳的角色;忠诚正派的人以公私两忘,各有修行的方法。

孝顺、慧黠、谨慎、信质、忠诚和仁敬等道德,各自有突出的贡献;勤奋、廉洁、忠诚和恳切,以个人的成绩来追求名誉,各自有忠孝的声望。

观察现今的丧乱,亦应该尽情哀悼。

再次看见先帝的遗体,挂泪于道路,真壮哉!先帝留下的是神水般的东西。

巫山之所以高耸入空中,难道不是为了凝结云雾吗?山到了顶峰,波涛猨声七起的川流,到了尽头,海洋像昆仑山那样伟大,内心伤感到了极致。

难道云雾是一种有害的东西吗?山岭的巍峨与流水的蜿蜒,难道这也会造成内心的伤害吗?这难道不是相互比较吗?那又有什么理由可以造成内心的伤痕呢?《孝经》的两篇,强调的是悲哀;所以被抓去车裂的鸟儿,失去了鸣叫;堵在山洞里的人,车裂后也失去了悲哀。

这100个字很难写?看看王羲之怎么写!

这100个字很难写?看看王羲之怎么写!

这100个字很难写?看看王羲之怎么写!“者”字,将藏逆把控的十分精到。

接下来我们再欣赏《平安帖》单字:“存”字显变势,亦求得平衡得体。

“想”字这般穿插与揖让,十分舒适。

思友们再看到《得示帖》:“示”字笔画少,故用笔粗重,起到平衡。

故字亦如是。

看到下面的“不”和“乃”两个字,这样大胆的用笔,对于书法行书作品的行气体现非常重要,特别要注意角度和力度的把控,力求做到虚实得体,否则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下面看看大家相对陌生的《远宦帖》:“张”最后一笔略显臃肿,但却对整体能很好地起到平衡。

“老”足见单字内空间布局之美。

您可以试试。

《快雪时晴帖》的结字偏行楷,我们看看:“次”字是不是很熟悉?《圣教序》集字大量出现。

《频有哀祸帖》有个“不”字值得分享给大家看看。

最后一笔,大家揣摩下。

下面我们再看到著名的《丧乱帖》:很多人对帖中“毒”字印象深刻,着实“毒辣”。

“驰”字最后一笔,是不是很销魂?看到上面的“盖”和下面的“深”字,均被《圣教序》集字,体态俊朗飘逸。

“先”字收得妙。

“首”字和上方的“盖”字的引头两笔,异曲同工,揖让趣味浓。

对比上下两个“羲”,差别是不是很明显?看到下面的“离”字,试想下,如果把中间的竖画写粗了会怎么样?下面,思友们提起精神啦,咱们看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最精到当属作品之“行气”,但从微观截取单字看结体,却有另外一番美感,主要表现在力度、揖让、顾盼、粗细错落等。

不难发现,“永”字重笔放在了最后的捺笔,但是下面的“和”字一个长横快速平衡,相互映衬。

王羲之,很细节,很聪明。

看到上面“怀”字。

繁体“怀”字笔画很多,处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细心的朋友会容易发现,兰亭序笔法极少逆入,但却不显干锐,得益于结体的平衡,揖让、顾盼与粗细的把握。

兰亭序的结体,与行气紧密相关。

甚至在一个词语组合,都有很好的呼应关系。

比如我们最常见的“惠风和畅”。

看到下面的“畅”字,行笔斜向头尾交叉,“申”与“易”两部分正好构成两三角形式的对位,但按照标准写法,它本来应该是两个长方形之间的简单组合的。

书法鉴赏论文

书法鉴赏论文

《书法鉴赏》论文李虹锐;应化1101; 201105020107中国已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文字又是文化的载体,正是通过文字的魅力中国文化才得以传承下来。

从秦朝到清朝,我国各个流派风格的书法家人才辈出,其书法特点风韵各不相同。

我最欣赏熟知的要数王羲之和颜真卿了。

下面让我浅谈他们的作品,书法风格,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

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

”(《二王法书管窥》)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

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

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

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丧乱帖>>鉴赏
作者简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写作背景:永和十二年燕太原王慕容恪与段龛于广固交战,在临沂都乡南仁里的王羲之先墓再次遭毁坏,“虽即修复”,而王羲之“自己却不能奔驰前往一吊先人”,遂写作信札,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原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
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
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
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
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
首顿首。

大意:羲之顿首:时局动乱不堪,先祖的坟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残害,追忆之思之甚、哀号伤心之极,都痛彻心肝,面对悲痛如何是好!虽经立即修复,但无机会飞奔驰往一吊先人,悲哀之情愈来愈深,如何是好!面对信纸泣不成声、悲不成言。

王羲之顿首顿首。

文化支撑: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该帖为抒发作者悲痛之情的作品,故挥洒淋漓,流贯不羁。

与《兰亭序》的流畅不同,《丧乱帖》中字迹潦草,时有滞顿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到作者书写这副作品时的悲愤与郁闷之情。

审美特征:此帖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前二行有王羲之素有的雄强、浓郁之美,后六行是另一种惨淡之美,可看出其情感的变化。

字体由行入草,随着情绪,草字愈来愈多,最后两行已不见行书,全部是草书。

但观其此帖,却显得和谐统一,有自然渠成之感。

恰如庾肩吾所言:“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流,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铦。

……烟花落纸,将动风采,带字欲飞,凝神化之所为。


技法:此帖下笔迅疾利落,用笔挺劲,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帖开篇时,作者心情较为沉稳,结字在行楷之间,前两行笔意收敛,以开行第三个字“顿”字最为明显。

当“丧乱之极”过后,结字开始失衡。

行至“痛贯心肝”的时候,心情悲痛且试图控制,行气由急促到激荡。

从“奈何奈何”之处起,作者的情绪已无法控制,一任自流而“不知何言了”,结字更加流动闲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