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钟》鉴赏
《晚钟》作品欣赏

《晚钟》作品欣赏
《晚钟》创作于1859年,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晚钟》作品欣赏,欢迎大家学习。
《晚钟》作品欣赏《晚钟》
画家介绍:
1849年,35岁的米勒举家搬迁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的巴比松村,米勒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他生活十分窘迫的状况下,亲自到农田进行劳动,并且自己烧制画草稿的木炭。
当时在巴比松村还有一些画家在进行写生和创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志同道合米勒结识了柯罗、卢梭、特罗容几位画家,并且很快以四人为中心的巴比松画派初具雏形。
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米勒的作品在法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的作品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被拒绝,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1967年)才被世人接受。
米勒的作品在平凡中充满了诗意,米勒笔下的人物是处于社会生活最下层的劳动者,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米勒充分的运用了他的绘画天赋,创造了这些逼真的视觉形象。
作品介绍:
《晚钟》是米勒的代表作品之一,画中表现了一对正在田野里劳动的农民夫妇。
画中表现出----远处茫茫的暮色中传来了阵阵教堂的钟声,正在忙于农活的夫妇,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计双手合十、低头祷告。
《晚钟》从整个画面的安排上看,两个农民夫妇占据了近四分之一的画面空间,并且正处于画面上的视觉中心位置上,这样就会更加
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更加突出表现暮色中经过一天艰苦劳动、身心疲惫的农民的视觉形象。
画面中的色彩配合较为暗淡,画面远处的晚霞,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视觉效果。
晚钟

晚钟简介《晚钟》原是爱尔兰诗人的一首诗,由俄国诗人科兹洛夫翻译成俄语,与民歌的曲调相结合成为一首动人的俄罗斯民歌,流传很广。
歌曲虽然表现了一种思乡的情绪,但由于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由苏联合唱大师阿斯维什尼柯夫改编成无伴奏合唱,完全改变了原曲那种伤感情绪,成为号召人民起来保卫祖国的“警钟”,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1934年6月30日,当这首歌曲在音乐学院大厅唱响的时候,震撼了在场所有人的心灵。
这一事件被作为著名的世界音乐文化事件之一而载入史册,使这首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歌曲为四三拍,但不是舞曲式的四三拍,舒展的旋律、起伏的节奏,表现了思乡的哀愁。
平稳的旋律中又夹杂着六度或七度的大跳,充满了激动的情绪。
歌曲有两段歌词,全曲结构清晰、简单,只有一个乐段,始终围绕着5音进行。
开始进度缓慢,三度下行的旋律渲染了一个伤感的情境。
第二乐句七度的大跳充满激情,好像有许多往事都涌上了心头,把情绪推向高潮。
接着又从5音自然级进到主音,趋于平静,然后,以同样的曲调不同的歌词反复一遍结束。
合唱部分由两个声部构成,与领唱形成复调式的和声效果,渲染了歌曲宁静的意境。
合唱部分,基本上运用了两种形式,一种是长音式的和声:如,第2小节的四度音程和第4小节的三度音程是长音式的和声,创设了一种宁静的气氛。
此处要注意声音的和谐,力度稍弱,要注意合唱进入点的准确。
另一种是第一声部为旋律,第二声部为长音式的和声,节奏也有所不同:如第10小节以后的和声,在演唱时首先要注意节奏的准确。
特别是第二声部,一直都是三拍一个音。
演唱时,时值容易不够、音准容易偏差,因此要注意呼吸的均匀、平稳。
整个合唱部分起衬托作用,并采用Hm来哼唱、模仿钟声的“当”来伴唱,因此力度上要和领唱错落有致,才能使歌声更加丰富。
《晚钟》——米勒 美术 鉴赏

《晚钟》欣赏《晚钟》:世界名画,由法国著名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于1850年,属布面油画。
规格为55.5×66厘米。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作者简介: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杰出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村主题见长,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教育。
1873年,他来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罗什画室,并在卢浮宫研究学习历代大师的作品。
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龙展出。
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东南郊外的巴比松农村。
在以后的27年里,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农民的生活和劳动为主题的作品。
代表作品有:《播种者》、《拾穗者》、《晚钟》、《喂食》、《慈母的爱》、《倚锄的人》、《牧羊女》等。
欣赏:《晚钟》,创作于1958年至1859年。
画面十分简洁,米勒撷取身边农民的日常劳作场景进行描绘,将普通的瞬间描绘成永恒的艺术经典。
暮色中一望无际的田野,远处隐约显露出教堂的钟楼,画面前景是一对正低头合掌祈祷的青年夫妇,身边停放着独轮小推车、篓筐、装土豆的麻袋和农具。
整幅画面宁静而安详,一切都表明这对年轻夫妇在一天的劳作忙碌后停顿下来,画面在此刻凝滞,原来是远处教堂飘荡过来的钟声使他们如此虔诚,观者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的钟声。
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夫妇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
在画面中,画家让日暮余晖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相互映衬;又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仿佛融为一体。
画作处处体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乡村生活。
米勒是一个失意的画家,生前得不到认可,可是死后却得到了追捧,《晚钟》的出名和美国人有莫大的关系。
米勒《晚钟》图像分析

米勒《晚钟》图像分析[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图像学和图像志的研究方法对法国19世纪田园画家杰恩•法兰西斯•米勒的代表作品《晚钟》进行分析,从而对此画家艺术风格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结合当时他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这一风格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米勒图像分析现实主义秋阳刚刚沉落在远方的地平线下,落日余晖映照满天,辽阔的田野和天际,呈现一片西洋的金黄光彩,在田野忙着收获的一对辛勤的青年农民夫妇,男的还在田地里面掘马铃薯,女的则把掘出的马铃薯用篮子放在褐色的麻袋中,放在手推车上,准备步上归途。
这是在远离村里的田野上。
在这苍茫的天地中,村里的教堂响起了晚祷的钟声。
悠扬悦耳的钟声,划过宁静的田野,传到了这对农民夫妇的耳中,于是虔诚的他们放下了手中的农活,男的脱下帽子,女的低头双手在胸前合十,在黄昏的圣钟下,默默的祈祷。
这是法国画家杰恩•法兰西斯•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的名作《晚钟》所描绘的场景,这幅画于1859年的油画给画家带来了空前的声誉,虽然在当时送交沙龙展览时倍遭奚落,但是绘画本身的魅力仍让画家得到了大多数评论家的支持,并取得了社会多方的关注。
1860年,困苦的画家终于逃脱了贫困的厄运,与某画商签下契约,得到了一月两千法郎的优厚待遇,相信这个转机也与这幅影响很大的油画有某种联系。
分析这幅作品,如果单单从构图或是绘画元素的处理方面,《晚钟》确实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画家在对画面中地平线的高度和农妇身旁的干草车的处理上,在当时就被人所诟病。
但是暇不掩玉,画中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都直指人心,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2018最新】播种者赏析-实用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播种者赏析篇一:《晚钟》赏析《晚钟》赏析油画《晚钟》表现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并进行祈祷的情景。
这个动作普通而神圣。
劳动是辛苦的,可是在他们祈祷的这一刻,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画面上: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妇正在劳作,村里的教堂响起祈祷的钟声,他们立刻他停下手边的工作虔诚地祷告——妻子将双手紧握在胸前,丈夫则摘下帽子,两人认真地祷告着。
简陋的衣装和身后那片荒凉的土地传达出了他们生活艰辛的信息。
但是夫妇二人似乎并不在乎现实的苦楚,也没有去乞求字节的富贵荣华,而只是做着最真实最朴素的祷告,向上帝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并祈求保佑。
其实从某种观点来看,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
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
米勒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这幅画在色调上,暮色(来自:WwW. : 播种者赏析 )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米勒曾因为画中的教堂而对亲友说过:“这是晚祷的钟声,你可以听到这钟声。
”他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
在创作《晚钟》时,他曾回想起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求一家人停下劳作,为逝者祈祷。
《晚钟》赏析

油画《晚钟》表现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并进行祈祷的情景。
这个动作普通而神圣。
劳动是辛苦的,可是在他们祈祷的这一刻,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画面上: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妇正在劳作,村里的教堂响起祈祷的钟声,他们立刻他停下手边的工作虔诚地祷告——妻子将双手紧握在胸前,丈夫则摘下帽子,两人认真地祷告着。
简陋的衣装和身后那片荒凉的土地传达出了他们生活艰辛的信息。
但是夫妇二人似乎并不在乎现实的苦楚,也没有去乞求字节的富贵荣华,而只是做着最真实最朴素的祷告,向上帝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并祈求保佑。
其实从某种观点来看,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
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
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
米勒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这幅画在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米勒曾因为画中的教堂而对亲友说过:“这是晚祷的钟声,你可以听到这钟声。
”他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
在创作《晚钟》时,他曾回想起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求一家人停下劳作,为逝者祈祷。
注视着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所传来的安详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而这对伫立田间的农夫剪影与地平线形成的交叉时任隐隐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画中的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慢慢地融为一体。
对了米莱的《晚钟》夏丐尊

对了米莱的《晚钟》夏丐尊第一篇范文对了米莱的《晚钟》夏丐尊读罢米莱的《晚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夏丐尊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人性的善恶美丑。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更是一面反映社会与人性的镜子。
《晚钟》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陈世中一生的坎坷历程。
陈世中的一生,如同晚钟般沉重而悲壮。
他身上承载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也折射出我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正如原文所述:“世中的一生,就像那晚钟,从远处传来,时断时续,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夏丐尊先生通过对陈世中一生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我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他们既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挣扎。
这种矛盾心理在原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爱国,却又无法忍受国内的黑暗;他追求自由,却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作者以其独特的笔法,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例如,陈世中的母亲,她既有封建家长的威严,又有对子女的深沉爱意。
她那句“你是我儿子,我怎能不为你着想?”让人感慨万千。
又如陈世中的妻子月仙,她美丽、善良、贤惠,却因时代背景而陷入悲剧。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晚钟》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感和人文关怀。
《晚钟》在情节安排上,也颇具匠心。
夏丐尊先生巧妙地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故事的高潮部分,陈世中在狱中与妻子的书信往来,更是让人动容。
原文中这样写道:“世中在狱中,月仙在门外,两人虽然相隔千里,心却紧紧相连。
”这种情感的交织,让人深刻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坚韧。
对我而言,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时代背景的精准把握。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不易,也让我懂得了珍惜。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时刻铭记《晚钟》带给我的启示,不断前行,追求真理。
第二篇范文《晚钟》:历史的回声与个体的抗争在米莱的《晚钟》中,夏丐尊先生以其精湛的技艺,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最著名的杰作《晚钟》赏析

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最著名的杰作《晚钟》赏析清韵逸品 2019-10-29 20:30:22法国巴比松派画家,米勒的最著名的杰作《晚钟》赏析晚祷(The Angelus)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年份:1857-1859画作:油彩.画布 Oil on canvas尺寸:55 x 66 cm出处:法国巴黎奥塞美术馆 Musee d`Orsay, Paris《晚祷》表现了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时正在祈祷的情景。
米勒本人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
因为他画《晚祷》时,曾回想到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时,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一家人停止工作,为可怜的死者祈祷。
宗教就其本质来说是"精神的鸦片",不过在诚实劳动者身上,信仰就是"追求道德",就是"向善",他们真正相信"人不单是靠面包活着",更是靠首先理想的支持。
他们认为统治阶级的贪婪无耻,违背"上帝的本意"。
他们看不到宗教在劝导人们安贫乐道的时候,实际上是维护了剥削者的利益。
但从劳动者自身的笃言信行和苛求于已方面,反映了他们品格中的优良素质。
《晚祷》正是由于深刻地反映了这样一种复杂的矛盾,因而具有长久的魅力。
画面上,夕阳西下,劳动了一天的农民夫妇,听到远方教堂钟响,丢下手中的活计,俯首默默祷告。
画家着力描绘出他们的虔诚,我们为他们的纯朴和诚实所感动。
可是画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又形象地告诉人们,他们虔诚的结果是什么--简陋的工具,破旧的衣衫,两小袋马铃薯,在无垠的大地的映衬下,他们是那样地孤立无援。
《晚祷》的主题不单是对命运的谦恭和柔顺,而更重要的是人们缅怀在那大地上辛勤劳动,流尽汗水以养育众生的农民。
米勒在法国绘画中确立了真实地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的新型风俗画,《晚祷》即是这一主题的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鉴赏
《晚钟》鉴赏
摘要:《晚钟》是米勒的著名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风格写实。
作品以农民生活中的细节为题材,有浓厚的宗教情感。
作家通过作品传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
正文:
一、作品叙述
《晚钟》是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于1857-1859年间的油画作品。
米勒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
米勒的画风质朴、凝重,塑造的形象真实、生动,作品多描绘田园风景与农民的真实生活,他是法国近代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
米勒早期多学习西班牙大师的作品,画风在1848年后发生了急遽的转变,开始将日常劳动者形象的新题材带进绘画中,取代了历史、神话这老旧的题材,在法国绘画中确立了真实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的新风俗画画风。
欣赏他的作品常常能使人陶醉于一种苍茫寂静的意境之中。
米勒的代表作品是《拾穗者》《晚钟》《牧羊女》等。
二、作品形式分析
《晚钟》由现实生活入手,描绘了黄昏时一对农民夫妇听见教堂钟声,低下头虔诚祈祷的画面。
前景的夫妇,丈夫背对着光线,妻子侧着身,光都没有直接射到他们身上,所以作者运用了比较深暗的颜色勾画他们,但是,当光洒在他们的轮廓和侧脸上,让人感觉他们好像被一种神圣的光芒包围着。
田野向天边延伸,颜色比人物浅但整个画面还是显得有些暗沉。
后景的天空有大片金黄色的光芒,桔色和浅灰色的云彩把整个画面的色调提亮了起来。
天空和田野的比例是1:2,人物肩部偏下是远方的地平线。
隐约可见远处的教堂,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一阵阵的钟声从那里传来,带着一种不可侵犯的庄严。
画家着力描绘这对夫妇感人的朴实与虔诚。
人物造型继承了他一贯的简朴、浑厚。
注重画面的整体感,人物与背景浑然一体。
画面采用了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烘托出人物的温顺善良,同时表现出落日笼罩的旷野的萧瑟。
笔触细腻,形象逼真,由动作刻画表现出人物的虔诚。
整幅作品充斥着庄严的宗教气氛,表达出作者悲悯的情怀。
人物在整幅作品中占据了很大篇幅。
这外在粗陋、朴实,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三、作品解释
现实主义是继法国浪漫主义后出现的以赞美大自然,描写现实普通人生活的绘画流派。
现实主义的绘画都力争表现真实的生活,通常运用写实的手法忠实于描绘的对象,通过现象透视本质。
在艺术表现上,现实主义艺术注重自然美和真实美。
在宗教无力解决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实践中放出异彩的新社会大背景下,现实主义顺应了人们企盼进步的信念和渴望在艺术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愿望。
身为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米勒更是将现实主义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米勒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骨子里他是一位农民,他从来没有对自己是一个农民和所受的苦难感到卑微和抱怨“我决不屈从……我生来就是个农民,到死了也是一个农民。
”他不但描绘大地,也耕种过大地,所以更能够捕捉农民神圣纯洁的一面。
米勒描写穷人的痛苦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刺激富裕阶层,也不是为了反抗社会,更不是为了政治。
他只是喜爱田园、热爱着土地和地面上的人们。
只有一个真正体会过农民的生活,并拥有美好的心灵的人才能画出如此真实而又充满美感的作品。
米勒笔下的农民辛苦地劳动着,没有愤怒和卑微只有安静祥和,对他们而言劳动不是痛苦,而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和美好。
他笔下的农夫是疲惫、穷苦、终日操劳的贫困者,衣衫槛楼,肌肤黝黑,但是"美不是用脸上的形和色可以表现的",美是内心的纯洁。
《晚钟》是美术史上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
米勒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
在创作《晚钟》时,他曾回想起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每当晚钟响起,一家人总会停下工作,为逝者祈祷。
我们可以想象米勒在回忆起童年岁月时内心的柔软。
这幅画难得的表现出了一种音乐美,通过对光线以及人物的刻画,使欣赏者感受到了远处教堂传来的庄严,肃穆的钟声。
《晚钟》这幅画浓缩了浓厚的宗教情感,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四、作品评价
这幅画中,画家将人类的美德、本性和自己的人生态度融入其中。
画的主题体现了人对上帝的信服、崇敬和对命运的谦恭、顺从,同时赞扬了农民的勤劳和知足,寄予了对他们的同情。
更重要的是,《晚钟》缅怀了养育众生的农民祖先,也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土地是生活的根本,应该热爱大地母亲。
尽管只是描绘农民平凡的劳动场面,纯朴无华的典型的农民形象,也在纯朴中给人以震撼。
一幅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仅在于作者的绘画功底,还要在画面上体现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现实主义的画风在绘画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来绘画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晚钟》里,作者通过绘画所表现伟大的民主精神,也是后这幅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西方绘画史图录》邵大箴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米勒传》罗曼·罗兰著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