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明夷待访录》 脱水精华版
明夷待访录【古籍精品原文】

原法
作者:黄宗羲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
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末尝为一己而立也。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
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末尝不背也。
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的名著。该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总结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一系列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冬十月,雨窗削笔,喟然而叹曰:昔王冕仿《周礼》,著书一卷,自谓“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终不得少试以死。冕之书未得见,其可致治与否,固末可知。然乱运未终,亦何能为“大壮”之交!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岂因“夷之初旦,明而末融”,遂秘其百也!
癸卯,梨洲老人识。
译文
原君
作者:黄宗羲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渐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
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下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天如父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民主思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内容摘耍:黄宗羲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民主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他的启蒙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这部书的后世影响非常巨大。
黄宗羲在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思想和“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口号,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黄宗羲还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学校议政”,限制君权,废除科举,工商皆本等。
关键词:封建专制民主思想启蒙学术思想政治《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唯一的政治专著,是他结合自己几十年斗争实践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十三个部分。
《明夷待访录》“明夷”一词取自《周易》“明夷卦”,是由晦而明之意,黄宗羲认为自己的学说能把国家由黑暗引向光明。
在这本书中,黄宗羲深刻地批判了君主专制和封建法统的罪恶,探讨了社会治乱的根源,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
1、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批判自封建社会产生之时起,专制作为伴生物就深深地扎根于封建制度的土壤中。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废封建立郡县为专制制度开了先河。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专制统治也愈来愈发展。
黄宗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
----黄宗羲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明确提出合理的君、臣、民关系。
道学家把封建君主美化为“居天下之至中”,“有天下之纯德”,足以为“至极之标准”的“圣王”(朱熹《皇极辩》)。
黄宗羲则纵观历史,力陈君主专制主义的危害,公开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为什么长期以来,“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明夷待访录》•《原君》,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呢?黄宗羲说: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丁•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明夷待访录》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3、影响 (1)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 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 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 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当代中国的儒学复兴,为新时期中国出现的官僚腐败、 社会发展与生态、食品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
会道德在某种程度的扭曲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同时,中
国作为世界古文明没有出现断裂的唯一一国,在对外交往中, 越来越显示出中华文明的生机与影响,儒家文化成了开展对 外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资源。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 治国”、”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 中的新体现。 时代在变,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应变;社会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1、生平著作
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有中国
思想启蒙之父的称号。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2、思想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 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2、思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 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明夷待访录· 原君》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主要内容明夷待访录是一部由清代文人黄宗羲所著的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黄宗羲因明朝政权更迭而流亡峨眉山期间的见闻和心得。
以下是《明夷待访录》的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的开篇便是黄宗羲在明朝灭亡后,被流放至峨眉山的场景。
他深感明朝的衰败来自于政治腐败和社会弊端,因此他在峨眉山的流亡生活中,经历了对明朝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中华民族复兴的憧憬。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明朝的衰败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明朝的统治者贪图享乐,政治腐败严重。
他指出,明朝政府官员普遍重利轻法,不惜滥用权力、贪污受贿,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士人道德沦丧。
黄宗羲在书中提出了“治世之道”,即规范官员的廉洁行为,重视法律的实施,建立健全的监察机制,并呼吁君主要善待百姓、聆听民众的意见。
此外,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还探讨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问题。
他既批评了明朝时期的文人崇尚旧文化,忽视了时代的变革,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黄宗羲主张要兼容并包,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又要接纳新的思想和知识,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进步。
《明夷待访录》中还涉及了黄宗羲对明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气的观察。
他认为,明朝社会的宗教信仰是虚假的,各种迷信和邪教泛滥,深深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主张要恢复儒家经典的地位,倡导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以补救社会的道德缺失。
总的来说,《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对明朝衰亡原因的深刻剖析和对未来复兴的期许。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思路,包括清政府的廉政建设、文化创新和社会道德建设等。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后来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参考。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作者:高晶2008-12-1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生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历经五朝。
黄宗羲是阳明心学的继承人,浙东学派的代表,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于王夫之、顾炎武合称“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为“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着作甚丰,总计112种,约有1300卷,2000万字。
现流传下来的计有55种,1077卷,对清初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作品经整理,主要集中于《梨洲遗着汇刊》、《黄梨洲文集》和《黄宗羲全集》。
在经历了明代从腐朽走到灭亡的历史后,黄宗羲深刻反思,他以犀利的笔锋,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政体各个方面产生的弊端,于康熙二年(1663年),完成了他的惊世名篇《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给予其高度的评价,他说:“大着《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
”《明夷待访录》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13个部分,共21篇。
它从政治、法律、教育、选官等各个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阐发自己的见解,提出改变各种弊政的措施。
其中有三篇是谈及教育的,包括《学校》、《取士上》、《取士下》。
除此之外,在他的着作《留别海昌同学序》《广师说》《续师说》中,也阐述了他在教育方面的见解。
另外,黄宗羲一生大量时间从事教育实践,他从17岁起就开始教育两个弟弟。
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证人书院,前后讲学8年,教书育人,培养出大量人才。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黄宗羲还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年事已高的黄宗羲,仍“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思想探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思想探析作者:耿敏来源:《牡丹》2018年第29期黄宗羲一生著述颇丰,所涉遍及经史子集、九流百家,而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该书写于清初康熙元年(1662年)、次年完成,是黄宗羲晚年蛰居于故处而作,其中的很多观点包括对于君主地位的讨论在后世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晚清时,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将此书作为反对君主专制的著作加以广泛宣扬、推介。
更有甚者认为,《明夷待访录》一书是表达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作品。
本文对该书的政治思想进行评析,认为《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为反思明朝灭亡教训而著作,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出发点,没有跳出儒家的思想框架,并非传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一《明夷待访录》的核心在于对君主地位的反思。
这一点,黄宗羲一开始即在《原君》篇中阐述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
黄宗羲对比了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的政治权力,秦汉之后出现的诸多问题和乱象,都是因为君主背离了自己的职责。
他认为三代以前的君主不谋一己之私利,以天下人的利害为考虑的出发点,“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而秦汉以后的君主和三代以前完全不同,将天下视为自己的私产,考虑的全都是个人的利害得失。
在黄宗羲看来,秦汉以后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态度,使君主成为了为害天下者。
君主的本职在于以天下为本位、而君主为附庸,服务于天下,即“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是全书的核心观点,作者也以此为出发点阐明了对君臣关系、法律制度、宰相设置以及学校制度等方面的认识。
“天下为主,君为客”颠覆了君主专制政体中以君王为绝对中心的传统,被视为大胆的创论。
梁启超等人在倡导民权共和学说时,将《明夷待访录》中《原君》《原法》等章节钞印数万本,并秘密散发,在晚清的思想变革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然而,后人评价前人的思想观点,最需要注意的是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思考问题,而非以后世所处的位置去揣度前人。
明夷待访录的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的主要内容《明夷待访录》是唐代著名辞章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文章,其主要内容是反映了唐代政治黑暗、社会腐败的现状。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通过描绘一位名叫明夷的贤良之士遭受种种不幸遭遇来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辩护,同时也对唐代政治进行了严厉批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韩愈通过描写明夷的遭遇来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明夷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良之士,他在做官的过程中不仅心系百姓,举止端正,而且勇于直言,为官清廉。
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黑暗,官场险恶,明夷最终遭遇了厄运,被一个问题官员陷害,被贬职流放,并且家破人亡,最终悲惨地离世。
韩愈通过描写明夷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反对腐败、提倡清廉的政治主张,呼吁朝廷要重视贤良之士,建立公正清廉的政治体制。
其次,韩愈利用明夷的遭遇,对唐代政治进行了严厉批评。
他认为,唐朝官场已经极度腐败,政治黑暗,明夷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背后还有无数的官员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地进行各种欺诈、贪污等行为。
同时,他还批评了唐代的道德沦丧,没有人能够承担起正常的社会责任,各个阶层都沉迷于享乐、懒惰等不良习惯。
韩愈深刻地反思了唐代政治的弊端,呼吁官员要廉洁自律,道德自重,建立起一个公正、清廉的政治系统,并还原社会人处事的底线,倡导修身齐家,行至大道,以善人为师,以和同为友,以扫除一切庸俗劣习。
最后,韩愈通过明夷的遭遇,强调了贤良之士的重要性。
他认为,明夷像其他的文臣、武将一样,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险恶,这时候只有将心系百姓的立场坚定地担当起自己的角色,保持自己的操守,最终才能得到人们应有的尊重。
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贤良之士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给予他们更广阔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华,才能让社会更加兴旺发达。
综上所述,《明夷待访录》是一篇反映唐代政治黑暗、社会腐败的杰出文章,它通过明夷的遭遇,呈现了唐代政治的阴暗面,同时也强调了贤良之士的重要性,呼吁建立公正、清廉的政治体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明夷待访录》脱水精华版忠实传递价值,解读全球好书你好,这里是洗马讲述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叫做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的明主,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哲学著作,为什么说它不可多得呢?首先,它的诞生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国古代的政论书籍大多成熟,在东汉以前,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当中归入子部,像孟子、荀子这些书啊,都是如此,随着历史的推进,汉以后的专制王权步步高涨,评论政治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到了明清一怔,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其次呢,本书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末的时候,维新派的梁启超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曾经印发此书,孙中山和革命党也曾用此书推动革命,我们常说,知人论世明夷待访录这本书横空出世,自然有它的道理,这就与黄宗羲所处的独特时代有关了,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他生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去世,去世的时候呢,已经是85岁高龄,从1610年到1695年,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17世纪。
这个17世纪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黄宗羲一生经历了明末党争、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重要历史节点,他性格刚烈,前半生始终为国难奔走,清军入关之后,他一直率军抗清,直到确认复明无望,他才回乡著书立说,一生没有当过清王朝的官,退居田园之后呢,黄宗羲著书近两千万字,涉猎广泛,堪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到了晚年,黄宗羲对弟子说,我死之后,不要给我置办棺材,我身遭国变,不求不朽,只求速朽啊,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觉得国家在自己手里,王乐内心非常痛苦,黄宗羲写作明夷待访录,就是对明代的政治制度,甚至整个传统帝制时代的政治思路作出全面反思。
希望由此呢回复上古中国的理想社会,当时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另一位顾炎武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呢,对黄宗羲佩服至极,她喟然而叹说,这本书啊,他读之再三才明白,原来天下并非无人要整理凋敝的政治局面,重新回到夏商周三代的理想状态,还是有希望的。
那么,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让顾炎武如此兴奋呢,这就要提到这本书的观点了,明夷待访录在学理上否定君主专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构想,一种近似于二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思想,这在当时不可不说是惊世骇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
先来看一看这本书的标题啊,所谓明夷光明的明,匪夷所思的一明一,这两个字出自周易的第36卦,一的意思是伤害,明一就是说,光明受到了损害,明夷卦的卦辞说明一粒坚贞,这是说君子即便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中,也应该坚守正道,所以明夷待访录意思就是说一个身处困境,但是仍然坚持正道的君子,等待来访的记录。
那么问题来了,黄宗羲是在等待谁的来访呢?这一点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的题词当中有解释,黄宗羲读到过一本书,叫做恒运书上边儿有一套理论,认为历史是12个阶段,叫做12个运城,这12个运城循环往复,用它就可以知晓过去未来,那么根据这种学说,20年之后,时代又将进入一个盛世,黄宗羲相信了这套理论,为此她用了一年的时间,到康熙元年的时候完成了明夷待访录这本书,而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兴盛的那个人,就是他要等待的人,这个人是不是清朝君主不重要,是不是取代清朝的后来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让国家由乱入治。
那么,在黄宗羲看来,怎么样才能够让国家由乱入治呢啊?这就需要深入明夷待访录这本书了,本书共13个主题,其中建都方,镇兵制等主题主要针对明代痹症,今日看来,仅有史料价值已不足论啊,但是呢,原君、原臣、原法制向学校五大主题具有超越时代的恒久价值,这五篇文章是黄宗羲政治思想当中的精华,可将这五篇的思想概括为两个关键短语,一是否定君主专制,二是限制政治权力。
先来看一下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所谓援军,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探索君主的本质。
在黄宗羲看来,君主的本质是服务者,其存在的意义呢,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后来的君主啊,把天下的力都给了自己,而把害都推给了别人,以至于把天下看成了自己的私人财产,传给子子孙孙,故而黄宗羲在援军当中说天下之大害啊,无非是君主。
原来呢,没有君主的时候,每个人还能够维护自己的私利,而现在有了君主凌驾在众人之上,连个人的私利都保不住了,所以黄宗羲说,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程接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那么要怎么样做才能够让民贵君轻呢?这就要靠立法了,黄宗羲在原法当中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法的合法性问题啊,以天下人为目的的做法即是合法的法,以君主个人为目的的法,即是非法之法,他也认为,好的制度要优先于好的人才,有好的制度体系,人才才有用武之地,即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但是,如果制度腐坏,即便是有好的人才也难以大展拳脚,这个观点当中啊,隐然可见现代法治观念端倪,但是为什么天下为主君为客,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中国没有发源于基督教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没办法从宗教层面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供最终依据,但是呢,在儒学体系当中,却是有着人格平等的预设,及人皆可以为尧舜,既然众人在人格上平等,让多数人为少数人的私利服务,这就是天然的不合理。
中国帝制时代的统治者们也深知这一点,除了汉朝之外,统治者很少打出君权神授的幌子,因为神在中国古代社会并不具有权威,所以呢,统治者和儒生们想出了家国同构的法子啊,在古代社会当中,忠孝可以说是一回事儿,比如说,汉代选举官员有一个办法叫做举孝廉,只要你孝行闻名乡里,就可以入朝为官,对待君主呢,要和对待父母一样,君主是均富,而自己是臣子,这就是所谓的移孝于忠。
黄宗羲用气论打破了移孝于忠的传统政治秩序。
她在元辰当中说,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绝对不是一回事儿,父子一气,子分父之深而为身,也就是说,父亲和儿子是同一的关系,天经地义,但是,君主和臣下的关系是为了治理天下才产生的,并不存在相互联系的气,如果我没有治理天下的责任,那么君主对于我来说就是陌路人,如果我出仕做官,不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君主的仆人和婢女呢,如果说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君主的老师朋友,这样的才能够叫做陈。
简而言之,君臣不似父子,不存在天然的联系,君臣之间只存在同事关系啊,即便军鄙臣的位置高,也不过就是一个领导啊,并不拥有超然于整个政治架构之上的权力和地位,所以说,黄宗羲在元辰当中说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以群攻。
那意思就是说,群臣都是天下的服务者,只不过分工有所不同,另外呢,陈志宇君名异而实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臣下和君主虽然说这名称不相同,可是本质他是一样的。
将君主纳入政治架构之内,并从社会分工角度来谈君臣关系,黄宗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人,单凭这一思想,黄宗羲就足以成为17世纪中国的代表人物,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听说过总统这个词儿啊,如果有的话,他可能不介意把君主这个词替换一下。
好了,刚才讲的是黄宗羲对君主制度的拆解,但是呢,黄宗羲并不只懂得破坏,他也提出了一系列极有创见的建构性理论,这就说到了我们的第二个关键短语,限制政治权力。
如何限制政治权力,首先是志向,恢复行政机构内部的分权与制衡,所谓相权,也就是管理政府的权利,黄宗羲认为,明代政治腐坏是从朱元璋罢免丞相的时候开始的,朱元璋罢免丞相之后,自领六部直接管理政府,所谓内阁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秘书机构,所以说呢,在宰相废除之后,军权就变得毫无顾忌了,进而认为百官之设,所以是我啊,也就是说百官呢,他只是为了服务君主一个人才设置的。
虽然说这一条议论主要还是针对明代政治的诸多弊端,黄宗羲想要恢复的并非是一般的成像,而是与君主拥有平等地位的丞相,黄宗羲说,夏商周三代,凡是天下大治的时候,当时的君相关系是非常平等的,成败均必答呗,那也就是说君臣之间礼节一至,秦汉以后不再讲究这些礼仪,但是在丞相觐见的时候,如果说天子坐着,也要起身,如果天子坐在车里啊,还要下车,换句话说,如果说黄宗羲话语体系当中的君主相当于总统,那么宰相就相当于副总统或者是国务卿,这样呢,就有了必不可少的内部制衡,为此,他用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伊尹流放太甲,说的是商朝的重臣呢,伊尹流放了胡作非为的商王太甲,另一个呢,是周公摄政。
这是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无法亲政,武王的弟弟周公只好出面摄政,黄宗羲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如果均有缺失,或者还不够资格承担责任,那么宰相就可以设位。
当然了,只有这种内部制衡还远远不够,黄宗羲的思想精华在于政治权力的外部制衡,可以称之为二权分立思想,也就是行政权和监督权分开,政府掌握行政权,那么,谁来掌握监督权呢?黄宗羲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学校,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机构,也是一个议政机构,春秋时曾有相笑,也就是地方上的学校,相笑呢,也是一怔场所,这才有资产不毁乡校的故事流传,哎,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候啊,郑国的执政资产愿意保留学校作为公共议政的场所。
但是呢,春秋时的相笑与黄宗羲设想当中的学校有巨大的区别,相笑只是政府执政时候的一个消息来源,可以参考,也可以不参考,可是呢,黄宗羲设想的学校则是一个权力机构,通过学校,要让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意思大致就是,君主所认可的未必就是对的,君主不认可的,也未必他就错了,这样一来啊,君主就不敢默认自己的想法无比正确,而是要把是非对错拿到学校来检验,简而言之,行政机构需要提供解决政务的方案,至于是否实施,则需要由学校来决定,郡县有郡县的学校,中央也有太学,如此一来,就建立起了全面系统的政治权力监督体制。
那么,在学校当中,该让什么人来主持公益呢?黄宗羲认为,无论是平民还是退休的宰相,都可以担任主持,不必拘泥于这个人是否当过官,如果这个人行为不端,有碍公正,那么学校的学生可以要求撤换他。
学校的学观,也就是校长不可由上级指派,要在地方上工艺选择一名德高望重的儒者来主持,老师呢,也要由学官来进行选拔,行政机构不得染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学官啊,也就是太学的祭酒,也要通过推选的方式,请当世的大儒来担任,而且啊,这个推选出的太学祭酒地位与宰相相当,每月初一君主都需要带领百官去太学听课,面对祭酒君主,也要行弟子之礼,君主在政治上如有缺失,祭酒可以直言不讳,太子年满15也要进入太学学习。
至于政府官员的选拔,毫无疑问也来自于学校,黄宗羲设想当中的学校掌握了教育权、监督权,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正是决定权,至于立法权的掌控机构,黄宗羲虽未明言,不过推想起来应当是太学和地方学校。
如此一来,学校成为了与政府相抗衡的机构,甚至可以稳压政府一头,因为官僚体系之掌握,行政权或许也掌握一定的司法权,可是司法的最高解释权恐怕还是在太学。
黄宗羲设想当中的学校与现代民主国家的议会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亦会同样拥有立法权,重大正式的决定权,也拥有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所以在清末的改革还有走向共和的尝试当中,黄宗羲的理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本土思想,当时鼓噪政治变革的思想家梁启超甚至也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受明夷待访录这本书的影响最早且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