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民主思

合集下载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观点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集中体现在其1653年写下的《留书》和1663年在《留书》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明夷待访录》。

他在《留书・封建》篇指出,自秦以来中国政治“有乱无治”弊病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进而以“托古改制”的方式主张效法古代“封邦建国”的诸侯自治制度,退而求其次,则应效仿唐初设置“方镇”以屏藩中央的制度。

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黄宗羲进一步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

黄宗羲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

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黄宗羲还驳斥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盖皆本也”,他认为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受到保护。

黄宗羲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他所提出的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政治要求,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在当时是进步的。

从《明夷待访录》看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兼谈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从《明夷待访录》看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兼谈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接 着 叙 述 了 自己在 “ 未 绝 望 ” 的 心境 下 “ 条
具为治大法” ,文稿未成却 “ 遇火而止” 。虽如此, 最 终还是 “ 整理残帙” ,完 成 书稿 。他进 而借 王 冕 作书所抱 “ 吾未即死 ,持此 以遇明主,伊、吕事业 不难致也”的向往 , 表达出 自己一种强烈的政治追 求。“ 吾虽老矣 ,如箕子之见访 ,或庶几焉。岂因 ‘ 夷 之 初 旦 ,明 而 末 融 ’ ,遂 秘 其 百 也 ” 这 句 话 , 与其说是在指示此书之所 以命名为 “ 明夷 待访” , 与否定。 “ 乱运未终 ,亦何能为 ‘ 大壮 ’之交 ! ” 也 正是 因此 ,才显 现 出 他对 自己 “ 为 治 大 法 ” 效
核心所 在 。
他的思想成就 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领域 ,《 明夷待 实 际上 ,通过题 辞这 段文 字 ,可 以看 出黄宗 羲 访录》 就是其代表著作。结合黄宗羲所处社会环境 思想意 识 中的两点倾 向。 和条 件 ,通过 对这 部作 品 的解 读 ,可 以清 楚认 识 和 其 一 ,他 的确 抱有强 烈 的 “ 人世 ” “ 就 仕 ” 之 把握 黄 宗羲政 治思 想 的基本倾 向和特点 。 心。这一方面契合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 以天下为己 任” 的救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切合那个时代知识分 、 强烈而积极的政治关怀 :《 明夷 子以出仕为其人生出路的情形。这一 中国传统知识 待访录》 创作的思想背景 分子之常态情形之所 以值得在此注意,恰是因为处

要 :《 明夷待访 录》 是 明末 清初著名思想 家黄 宗羲的代表作之一 ,它集 中地反 映 了黄 宗羲 的政 治思想 :强烈
的政治 关怀与积极入仕 的向往 ,对君主专制的激烈批 判与对政 治改 良的构想 ,等等 。尤其是在构 建理想社会 体 制模 式中,他从革除 明代弊政 角度 出发所提 出的诸 多观点 ,都 具有某种 近代启 蒙思想萌 芽的倾向。但这种 思想 显然不能与近代 民主思想相提并论 。正确估价其思想 意识 发展 程度 ,仅 从其作 品本 身进行 文本 的解读是很 不够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黄宗羲: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君主是为百姓服务的,著作《明夷待访录》。

2、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要求限制皇帝的权力,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

顾炎武:
1、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2、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王夫之:
1、提出“天理即在人欲”,反对禁欲主义。

著作《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

2、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

他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道德基础。

此三人还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又被称为“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思想的特点就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全方位诠释了古代典故为手段,从中发挥出自己的社会和政治见解,并用在对社会的改革上面。

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的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明朝晚期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批评了继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当代特色的新体系思想。

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跨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修改)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修改)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一、填空1、科举制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和殿举)。

2、黄宗羲写的(《明夷待访录》)一书,抨击封建专制政治,描述了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理想国”。

他写的(《明儒学案》)一书,开创了学术史先河。

3、常州学派的思想特点:尊奉《春秋》、独崇《公羊》,以“微言大义”说经,而归于经世致用。

4、清朝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四级。

5、清朝嘉、道之际,学术思想界有三大力量:宋学、汉学、今文经学。

(仅供参考)6、洪秀全写的充满革命内容的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革命创立了革命思想基础。

7、“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基本理论纲领。

张之洞写的《劝学篇》对这个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发挥。

8、康有为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其“托古改制”思想体现。

9、《大同书》初稿称为《人类公理》。

10、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1、陈天华反帝爱国民族民主思想的代表作是《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12、今文经学“三世说”之“三世”是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13、清代关系国计民生的所谓“四大政”是河工与漕运、盐法、兵饷。

14、“奉天诛妖”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最重要政治思想意向。

15、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是举办洋务事业最多、成绩最为显著的人物。

16、谭嗣同最重要的著作是《仁学》。

17、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斗争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

18、在严复翻译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19、近代今文经学集大成者是康有为。

二、名词解释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中央政权机关沿袭明旧制,设内阁,置六部。

但仍保留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和六部。

所有的军国大事必须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交由各部和地方官员去办理。

《明夷待访录》与黄宗羲的非君思想

《明夷待访录》与黄宗羲的非君思想

《明夷待访录》与黄宗羲的非君思想专业:中国古代史姓名:范黧学号:M070494《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使他颇为自负的一部书。

在书中,黄宗羲阐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和建国理想,总结了过去各朝,当然主要是明朝的经验教训,体现了超凡的政治气魄。

黄宗羲思想的来源,首先是对明王朝的失望,这在《明夷待访录》中也多次体现出来,当然还有对满清外族统治的不满;此外,黄宗羲的思想中有“工商皆本”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工场手工业及商业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最后,在明朝后期,西方的传教士、商人以及殖民者开始进入中国及周边地区,他们的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国的士人。

《明夷待访录》分为21篇,分别是《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

其中包括了政治体制、土地赋税制度、文化教育、官制、军事、法律、财务等方面的内容,基本包含了治理国家所需的方方面面。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明夷待访录》为“怪书”,主要原因是这部书中包含的强烈的反对君主专制的非君思想和民主思想。

在那个君权至上,三纲五常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非君思想的产生,不能不说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也可以称为中国的启蒙思想的萌芽。

黄宗羲是通过几个层次来阐述他的非君思想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原君》、《原臣》等篇中否定了“家天下”的个人专制制度。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天下是君主的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

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方的“朕即国家”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这种思想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黄宗羲民本思想

黄宗羲民本思想

[内容提要] 本文从《明夷待访录》入手,重新审视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其产生的背景,深入分析其自身特征,并对近年来出现的对黄政法思想“新民本”的定位做出评价,旨在论证其与传统民本间藕断丝连的复杂关系。

本人认为黄的政法思想可定位为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过渡形态”——这种过渡基于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而非指传统民本可以自发地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叉。

[关键词]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过渡形态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古藏室史臣、双瀑院主持、改斋等,学者多称其梨洲。

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潽人,于顾炎武、王夫之同成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与孙夏峰、李二曲并称为“国初三大儒”世人对黄宗羲多有赞扬之辞。

蔡元培曾言:“黄梨洲氏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陈天华将黄的地位抬得更高:“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人,实孟子以后的第一个人……他著的书有一种叫《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的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孙中山亦曾将此书作为鼓励民众反清情绪、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并将之赠送给日本友人。

黄宗羲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文人陶望龄曾将时局形象地比为“漏舟泛江湖”。

黄宗羲一生著作颇多,其所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便选前人的著作(主要是宋元明三代的名人名言以及乡人遗著),有十余种,一千余卷,一千万字以上。

……另一类是黄宗羲亲自撰写的著作,又一百余种,三百余卷,字数在三百万字以上。

”其政治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明夷待访录》写作始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完稿于1662年(康熙元年)。

今本注原君、原臣等二十一篇。

近年又有黄遗著新发现,如“文质”、“封建”等两篇。

百年来,围绕此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清一代将之列为禁书,当今学界多对其褒扬有加,典型的如侯外庐先生直称其为中国十七世纪的“人权宣言”。

《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3、影响 (1)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 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 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 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当代中国的儒学复兴,为新时期中国出现的官僚腐败、 社会发展与生态、食品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
会道德在某种程度的扭曲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同时,中
国作为世界古文明没有出现断裂的唯一一国,在对外交往中, 越来越显示出中华文明的生机与影响,儒家文化成了开展对 外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资源。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 治国”、”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 中的新体现。 时代在变,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应变;社会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1、生平著作
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有中国
思想启蒙之父的称号。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2、思想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 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2、思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 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明夷待访录· 原君》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材料四: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 乐。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 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材料五: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 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先驱者”之二:三大思想家之黄宗羲
在一个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 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 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先驱者 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探索 山那边的事物。但是,山谷里的守旧老 人却厉声呵道:“他在嘲弄祖先的智 慧,给他应有的惩罚吧!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杀死了他。
山崖脚下,白骨累累。日月流逝, 年复一年。……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李贽
iPad
微信
100%
从前有个怪老头,就和孔子朱熹对着干……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 李贽 身,非失身。”
iPad
微信
100%
从前有个怪老头,就和孔子朱熹对着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吏治腐败,矛盾尖锐;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专制;理学空谈,西学东渐; 4、社会:市民阶层崛起,追求个性、平等、自由
李贽
温陵居士
明末
王夫之
船山先生 (1610-1695)
黄宗羲
亭林先生 (1613-1682)
顾炎武
梨洲先生 (1619-1692)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 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 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内容摘耍:黄宗羲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民主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他的启蒙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这部书的后世影响非常巨大。

黄宗羲在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思想和“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口号,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黄宗羲还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学校议政”,限制君权,废除科举,工商皆本等。

关键词:封建专制民主思想启蒙学术思想政治《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唯一的政治专著,是他结合自己几十年斗争实践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十三个部分。

《明夷待访录》“明夷”一词取自《周易》“明夷卦”,是由晦而明之意,黄宗羲认为自己的学说能把国家由黑暗引向光明。

在这本书中,黄宗羲深刻地批判了君主专制和封建法统的罪恶,探讨了社会治乱的根源,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

1、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批判自封建社会产生之时起,专制作为伴生物就深深地扎根于封建制度的土壤中。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废封建立郡县为专制制度开了先河。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专制统治也愈来愈发展。

黄宗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

----黄宗羲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明确提出合理的君、臣、民关系。

道学家把封建君主美化为“居天下之至中”,“有天下之纯德”,足以为“至极之标准”的“圣王”(朱熹《皇极辩》)。

黄宗羲则纵观历史,力陈君主专制主义的危害,公开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为什么长期以来,“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明夷待访录》•《原君》,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呢?黄宗羲说: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丁•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原君》)君享其利,民受其害,君主一人之享乐建立在万民的痛苦之上,这本来是“私中之大私”,却被美化为“天下之大公”。

不言而喻,对于这样的君主,人们理所当然地应敌视他们、抛弃他们。

就这样,黄宗羲用君民之间现实的利害矛盾戳穿了所谓“天生蒸民而立之君”,“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之类的神话,进而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思想。

他认为,远古同后世的君民关系不同,具体表现在于:“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原君》)黄宗羲理想中的君主,是“以天下万民为事”,“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而不是剥削压迫人民的公敌。

这种君民关系的新解释和主客地位的再颠倒,是对君贵民贱、“屈民伸君”的传统观念的大胆否定。

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残酷地剥削压迫广大人民,还要人民“惩忿窒欲”,“安贫乐道”,心甘情愿地忍受剥削压迫。

宋明理学家们否定人民争生存、争温饱的权利,叫嚷“存天理,去人欲”。

黄宗羲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口号,把满足个人利益看作人们的基本权利。

这一冲破封建思想藩篱的主张同李贽把“穿衣吃饭”看作是“人伦物理”的观点一样,是早期市民阶级争取平等权利的功利主义的明确反映。

为了恢复人民的这种权利,黄宗羲大胆提出了废除封建君主专制的设想。

他说: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原君》)黄宗羲进一步分析到,君主专制下的整个官僚机构都是君主的爪牙、帮凶,他们全不顾人民的死活,把“民生之憔悴”,视为“纤芥之疾”;却把人民创造的财产看作君主的私产,“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原臣》)。

黄宗羲认为,君和臣都应为万民的利益各尽职守,彼此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

他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贝|』君之师友也。

(《原臣》)“君为臣纲”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和道德准则之一。

黄宗羲对此予以大胆的否定。

他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他把一姓之君主同天下万民看作社会的两极,把天下万民看作社会的主体,黄宗羲的君、臣、民关系图是:民--为主非为客,君--为客非为主,臣-为民非为君。

这种君民、君臣关系的新见解,是黄宗羲社会史观中最富于民主性的思想精华。

----批判封建的礼法东汉《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云:“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是关于封建礼法的明确表述。

到了唐代,韩愈在《原道》中对君主专制和封建法统进一步作了阐述,“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韩愈认为,君为整个国家的主宰,臣、民都是遵守君的号令的,而且都是为君服务的。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就是利用这种封建法统残酷地剥削压迫广大人民的。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封建礼法的基本原则。

封建政权确立后,统治者一方面高谈礼乐的妙用:“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极力掩盖等级差异和阶级对抗的现实矛盾;另方面,所谓神学倡导的“三纲可求于天”,何晏、王弼之玄学的“名教本于自然”,佛学的“贵贱来自因果”,理学的“伦理通乎天理”,使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等级法权成为“天生铁定底道理”,成为不能违抗的威临人类的异己力量。

黄宗羲揭开了其神学、哲学的外衣,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王法”,不过是保护封建统治者的既得利益的手段。

封建法权的特点在于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实质上是“一家之法”,在广大民众看来,都是“非法之法”。

他说: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丁•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

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丁•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原法》)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原法》)“一家之法”企图把天下的“福利”垄断于“筐箧”之中,而天下之人则把仇恨集中于“筐箧”,于是法网愈密,疑惧愈多,祸乱愈深,治乱之法成为兴乱之因,统治者从制法者变为制于法者。

黄宗羲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利益对抗看到了产生“非法之法”和“天下之乱”的社会根源,这一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黄宗羲认为同“非法之法”相对立的是“天下之法”,“天下之法”应该取代“一家之法”。

那么,何谓“天下之法”呢?黄宗羲的“天下之法”有如下规定性:(1)立法的根本目的是为百姓休养生息,而不是为了对百姓巧取豪夺,是为民,而不是为君主;这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则的进一步体现。

(2)立法的原则是平等,“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根据“天下之法”,朝廷与“草莽”是平等的,更何况君臣呢?(3) “天下之法”还为百姓树立道德伦理规范,对其进行礼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以防其乱和淫。

(4)“天下之法”的特点是“无法之法”,而“法愈疏而乱愈不作”。

这实际上是休养生息的思想。

2、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勾画和设想为实现“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思想,黄宗羲总结历史经验,开创性地提出了新的民主政治方案。

----限制君权,学校议政。

他主张: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学校》)限制君权的具体办法是,由国家设立“太学”(类似西方的议会),太学设有“祭酒”(类似议长),天子应当受太学祭酒的监督。

太学祭酒有权直接批评朝廷政事;郡县设立学校,学校设有学官,郡县官吏应受学校监督,郡县学官有权“纠绳”直至驱逐郡县官吏。

这种学校议政的主张,是对“庶民不议”的传统观念的否定,是对自孔子开始的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儒家愚民思想的否定,也是对东林党和复社政治斗争经验的继承。

在《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中,他对东林党人的“清议”作了极高的评价,说:“清议者天下之坊也。

”黄宗羲的这种思想萌芽是光辉的,但带有幻想成份和封建杂质。

-计户授田,工商皆本。

明代末年,土地高度集中,“屯田”占去耕地的十分之一,“官田”又占去十分之三,豪绅地主的庄园,动辄占地千万顷,落到中小地主及农民手中的土地,为数少得可怜。

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主张恢复古代井田制,“丈量天下田土”(《田制》三),“以实在田土均之”(《田制》二),改变土地过分集中的现状。

这种自上而下的平均授田制度,目的在于让百姓获得一定土地作为发展小农经济的基础,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明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商业。

封建统治者“崇本抑末”,对工商业进行了残酷地压抑。

黄宗羲站在城市自由民一边,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扫除障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认为“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财计》三)。

为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黄宗羲还主张改革币制,整顿市场,调整物价,扩大贸易,以造成“封域之内,常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财计》二)的经济繁荣局面。

----废除科举,提倡“绝学”。

黄宗羲对明末空谈性理的腐朽学术空气以及窒息人才的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他说:举业盛而圣学亡,举业之士亦知其非圣学也,第以仕宦之途寄迹焉尔!而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

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

于是六经之传注,历代之治乱,人物之臧否,莫不各有一定之说。

此一定之说者,皆肤论瞽言,未尝深求其故,取证于心。

(《南雷文案•恽仲升文集序》)他指出,科举制度不只使人们满足于“肤论瞽言”,造成思想僵化;更大的危害在丁•使人不关心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大事,而热心于玩弄语录、欺世盗名的勾当。

他说:儒者之学经天纬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

……徒以“生民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

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南雷文定后集•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黄宗羲还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主张鼓励研究“绝学”,促进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

他说:绝学者,如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之类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