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

合集下载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040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

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的石船山麓,世称船山先生。

明亡,他在衡阳起兵抗清,败后退至广东肇庆,在南明桂王政府中任职;桂林失陷后,长期隐藏在湘西地区的苗瑶山洞,自称瑶人。

直到康熙八年(1669)才在石船山麓定居下来。

他刻苦钻研,勤于著述,著作有一百余种,主要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和《通读鉴论》等。

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世称亭林先生。

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

他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

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特别注重对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

同时垦荒种地,联络同道,不忘兴复。

晚年居住华阴,死于山西曲沃。

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很有研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

浙江余姚人。

思想家、史学家。

父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害。

他受遗命就学于刘宗周,19岁入都为父讼冤,以铁椎毙仇人。

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斗争。

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抗清。

明亡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学问渊博,研究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及释道之书,史学上尤有成就。

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等。

三大思想家的特点三大思想家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植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产关系中资本主义的新因素,在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形势下,开创了新思潮、新学风,特点如下:①反对宋明理学,提倡唯物主义思想宋明理学的哲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一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学案:专题一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习目标]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思想主张(1)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2)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诗文写作风格: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代表作:《藏书》《续藏书》《焚书》和《续焚书》等。

3.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1.明末清初为何会出现众多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提示经济上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强化和明清易代的激烈的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冲突;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僵化和八股取士的禁锢;外部环境,西学东渐,西风渐入。

2.(教材第19页学习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李贽的这一认识?提示李贽的这一认识是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否定,是对“私欲”和个性的客观肯定,表现了他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的精神。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三大进步思想家2.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①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②政治上,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评价①他的言论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他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思维点拨]明清之际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思想仍为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3.比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提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思想侧重点的不同4.提示(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020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2020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背景 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 后的第三次思想活跃局面。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反对 封建 君主专制 的进步思想。 2.思想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 而已矣”,提出限制 君权 的主张。 (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 工商皆本。 3.著作 《明夷待访录》。 4.影响 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 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张问达弹劾的是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藏书》《焚书》是李贽的著作,李贽对孔子和儒
家经典的批判被视为异端学说。
答案:A
3.阅读下列李贽的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材料三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则无心矣。”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李贽的主要思想。(不得摘抄原文)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3)你是如何看待李贽思想的?
题组二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进步思想 4.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
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 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 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A.制度应适应时代发展 B.不能随意地变革制度 C.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 D.每代制度都自成系统 解析:材料意为制定制度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A、B、C 三项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点,D 项显然未 体现 ,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专题一到三复习笔记

人教版必修三历史专题一到三复习笔记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背景):①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诸侯争霸。

②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兴起(小农经济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

③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思想活跃,并受统治者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思想氛围宽松,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各种人才涌现。

2.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1)孔子的思想主张(春秋时期)①政治主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已复礼”,推行“德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教育主张:主张“有教无类”(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针对练习)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B)[解析]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2)孟子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出“民为贵,君为轻”的学说,,这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④提出“性善论”。

注:孟子是我国首个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

民本思想是“仁政”的重要表现(在政治上:重民意;经济上:重民生;思想上,重教化)(3)荀子的思主张(战国末期)为学习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④提出“性恶论”⑤立法并重。

(1)思想特点:①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②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哲学思想)①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

(政治主张)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庄子的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4.法家思想(思想特点是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1)代表人物:李悝、商鞅、韩非子。

高中历史【明清经济与文化】学案和练习题

高中历史【明清经济与文化】学案和练习题

高中历史【明清经济与文化】学案和练习题主干梳理一、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发展1.农业:(1)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如玉米、甘薯等。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如经济作物的种植、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的经营等。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的工场并在清朝继续发展。

3.商业:(1)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2)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3)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二)局限(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一)陆王心学1.背景: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

2.代表: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守仁。

3.内容:以“致良知”为核心。

“良知”就是人心中的“天理”,重新发现、扩充、实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4.评价:(1)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二)李贽的思想: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三)黄宗羲的思想:(1)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2)提出“工商皆本”。

(四)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

三、小说与戏曲(一)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二)成就:四、科技(二)西学东渐:1.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等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先进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民本(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周书康诰》的核心思想。

(2)A、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殷民”,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3、孟子的“仁政”(1)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政治上实行仁政。

(2)孟子继承孔子“仁”思想。

“仁”者爱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把家庭的仁爱之心推广到整个社会,即“仁政”。

在政治上实行民贵君轻的“以民为本”。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置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

孟子的“仁政”带有很强的人民性。

主张贵王贱霸。

(3)“仁政”对当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子主张用“仁政”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来说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4)“仁政”“以民为本”对当今社会发展影响很大。

4、荀子化性起伪,(1)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政治思想。

(2)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由人的感官欲望和权力欲望引起的。

人的自私自利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

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

(3)“性”是先天的恶性,“伪”后天的习得,人为地对人性矫正的结果。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5、冲击: 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6、合流: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
活各个领域 7、发展: 宋明时期,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
成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 明清时期,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 的继承: 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典例剖析
1.(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 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 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 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列举李贽、黄宗羲、
程 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标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
准 发展。
阅读与 归纳
请阅读教材P19序言及课后知 识链接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几个方面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 潮兴起的背景。
一、背景
1、政 治: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统治腐败,
阶级矛盾尖锐。
2、经 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和资本主义
君臣平等
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2、黄宗羲
提出限制君
权的主张,倡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导子言之论所自非由, 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建而立公监其督非机构 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
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
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 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四.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 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 私也。” (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 以批判总结,在一定意义上,他的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 公也。” 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 的顶峰。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 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 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 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 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2)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 根据材料归纳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 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 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 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黄宗羲主要思想
(1)最精彩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 最高机构;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 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 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 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 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 民主革命。
——顾炎武《日知录》
顾炎武
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 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 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 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 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 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区分“亡国”、“亡天下”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
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

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

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解读】明代中期以后,工商业发展较快,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统治者对此不是加以引导,而是重提“重农抑商”的思想,主张禁止。

黄宗羲的这段话是在对“崇本抑末”进行新的诠释,旨在批评“世儒”不了解圣王崇本抑末的思想,但不是要谈经济问题。

其中的“本”有两种理念:一种是在意识形态中与“巫”、“佛”相对的“儒教”,一是在经济领域与“末业”相对的“本业”。

“故治之以本”的本指的是儒教;“治之以末”的末是指巫、佛之类。

“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是推崇儒教,反对巫佛,而不是要抑制工商业。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是说当代儒臣不了解圣王崇本抑末的真谛,认为工商是末,而妄议抑制,这是不对的。

手工业者是圣王想要招徕的,商人也是圣王所需要役使的。

因为手工业和商业都是本业。

他最后明确地说“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说明在他看来,工商业本来就是本业。

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业,都应该重视。

他对“世儒”的批评也反映了当时工商业发展的社会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