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
读 国 学 经 典
品 明 夷 风 骚
题:
夷之初旦,明而未融
明末清初时的时局动乱
明夷
黎明前的昏暗
等待能人志士来领导 待访 等待明君来访
明夷待访录:黎明前等待明君来访的备忘录。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 雷,浙江余姚人。黄宗羲14岁时考中秀才,就到北京和父 亲住在一起。1645年,当清兵大举南下时,黄宗羲愤而毁 家纾难,和浙东人民团结在一起,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清运 动。在他54岁时,写下了划时代的反帝制的光辉著作—— 《明夷待访录》。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这个形象的比喻表达期望建立民主政治体制的主张。 君与臣既以万民之忧乐为共同职守,他们的关系应该是平 等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相同的。 (进一步将君臣关系 向近代的民主政治关系靠近)
③<原法> “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 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 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了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了 卒乘之赋以防其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 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 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 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黄宗羲认为三代以上的法是从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 而制定的,其实这里的“法”已经不仅仅是法律,还包括 国家制度和各种政令和国家设施。这种考虑广大人民群众 利益的法是“天下之法”,是真正的法。
“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实质上是一种市民 阶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自由并 不是漫无纪律的放纵,“自由”作为一个政治学概念,是 指人的意志的实现,人的权利的获得。孟德斯鸠说:“自 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解读 《明夷待访录》 脱水精华版

解读 《明夷待访录》 脱水精华版

解读《明夷待访录》脱水精华版忠实传递价值,解读全球好书你好,这里是洗马讲述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叫做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的明主,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哲学著作,为什么说它不可多得呢?首先,它的诞生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国古代的政论书籍大多成熟,在东汉以前,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当中归入子部,像孟子、荀子这些书啊,都是如此,随着历史的推进,汉以后的专制王权步步高涨,评论政治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到了明清一怔,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其次呢,本书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末的时候,维新派的梁启超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曾经印发此书,孙中山和革命党也曾用此书推动革命,我们常说,知人论世明夷待访录这本书横空出世,自然有它的道理,这就与黄宗羲所处的独特时代有关了,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他生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去世,去世的时候呢,已经是85岁高龄,从1610年到1695年,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17世纪。

这个17世纪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黄宗羲一生经历了明末党争、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重要历史节点,他性格刚烈,前半生始终为国难奔走,清军入关之后,他一直率军抗清,直到确认复明无望,他才回乡著书立说,一生没有当过清王朝的官,退居田园之后呢,黄宗羲著书近两千万字,涉猎广泛,堪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到了晚年,黄宗羲对弟子说,我死之后,不要给我置办棺材,我身遭国变,不求不朽,只求速朽啊,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觉得国家在自己手里,王乐内心非常痛苦,黄宗羲写作明夷待访录,就是对明代的政治制度,甚至整个传统帝制时代的政治思路作出全面反思。

希望由此呢回复上古中国的理想社会,当时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另一位顾炎武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呢,对黄宗羲佩服至极,她喟然而叹说,这本书啊,他读之再三才明白,原来天下并非无人要整理凋敝的政治局面,重新回到夏商周三代的理想状态,还是有希望的。

那么,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让顾炎武如此兴奋呢,这就要提到这本书的观点了,明夷待访录在学理上否定君主专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构想,一种近似于二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思想,这在当时不可不说是惊世骇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

明夷待访录【古籍精品原文】

明夷待访录【古籍精品原文】
译文
原法
作者:黄宗羲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
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末尝为一己而立也。
世之为臣者昧于此义,以谓臣为君而设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后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后牧之,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今以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足以危吾君也,不得不讲治之牧之之术。苟无系于社稷之存亡,则四方之劳扰,民生之憔悴,虽有诚臣,亦以为纤芥之疾也。
夫古之为臣者,于此乎,于彼乎?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晋、宋、齐、梁之兴亡,无与于治乱者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末尝不背也。
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的名著。该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总结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一系列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冬十月,雨窗削笔,喟然而叹曰:昔王冕仿《周礼》,著书一卷,自谓“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终不得少试以死。冕之书未得见,其可致治与否,固末可知。然乱运未终,亦何能为“大壮”之交!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岂因“夷之初旦,明而末融”,遂秘其百也!
癸卯,梨洲老人识。
译文
原君
作者:黄宗羲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明夷待访录·原君黄宗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去之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渐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享受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

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下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天如父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明夷待访录》的写作意图辨证

《明夷待访录》的写作意图辨证

《明夷待访录》的写作意图辨证孙 宝 山 内容提要:《明夷待访录》的写作意图历来存在较多的争议,本文在对各家观点简单概括的基础上,从《留书》与《明夷待访录》的关系、胡翰“十二运”论以及黄宗羲的其他著作等多方面对《明夷待访录》的写作意图加以辨证。

本文认为,黄宗羲所谓的“箕子之见访”是期待二十以后应运而生的驱逐满清、重建“华夏”、恢复“三代”的“圣王”来访,而不是等待清朝皇帝来访。

关键词: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留书 十二运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题辞》中说:“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

”①这句话在当时并未有人提出有何不妥,但到了后世却引发了关于《明夷待访录》写作意图的激烈争论,并且至今余波不息。

本文首先对各家的观点加以简单的概括,然后从《留书》与《明夷待访录》的关系、胡翰“十二运”论以及黄宗羲的其他著作等多方面对《明夷待访录》的写作意图加以辨证。

一、关于写作意图的论争 最早指出“如箕子之见访”一语存在问题的是与全祖望同时代的黄之传(字肖堂),他在与全祖望读《明夷待访录》时说:“是经世之文也,然而犹有憾。

夫箕子受武王之访,不得已而应之耳。

岂有艰贞蒙难之身,而存一待之见于胸之中者,则麦秀之恫荒矣。

作者亦偶有不照也。

”全祖望瞿然下拜说:“是言也,南雷之忠臣也,而天下万世纲常之所寄也。

”杨凤苞评论说:“肖堂知言哉。

九原有知,亦当下拜。

”②黄之传在这里倒不是怀疑《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动机有什么不纯,只是指出黄宗羲的用语有考虑不周之处,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前朝遗民等待新朝来访的印象,全祖望、杨凤苞认为这一指摘是正确的,可以弥补作者的疏失。

但到了清末,章太炎就不认为“如箕子之见访”仅仅是用语疏失的问题了,而是强烈质疑《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动机乃至黄宗羲的节操:“黄太冲以《明夷待访录》为名,陈义虽高,将俟虏之下问。

昔文天祥言以黄冠备顾问,世多疑其语为诬,端居而思,此不亦远乎?”③针对这种情况,梁启超不得不出来为黄宗羲辩护:“章太炎不喜欢梨洲,说这本书是向满洲上条陈,这是看错了。

《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3、影响 (1)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2)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 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 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 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当代中国的儒学复兴,为新时期中国出现的官僚腐败、 社会发展与生态、食品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
会道德在某种程度的扭曲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同时,中
国作为世界古文明没有出现断裂的唯一一国,在对外交往中, 越来越显示出中华文明的生机与影响,儒家文化成了开展对 外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资源。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 治国”、”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 中的新体现。 时代在变,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应变;社会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1、生平著作
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有中国
思想启蒙之父的称号。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2、思想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 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2、思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启蒙思想。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 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明夷待访录· 原君》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
(二)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译文

明夷待访录译文

明夷待访录译文明夷待访录置相译文明代朝纲混乱是从高皇帝罢免丞相开始的。

推究作君主的本意,就是用来治理天下的。

君主一人不能完全胜任治理天下的重任,于是设置百官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这些百官就相当于是君主的分身。

孟子说:“天子是一级职位,公是一级职位,侯是一级职位,伯是一级职位,子男同为一级职位,总共分为五个等级。

君是一级职位,卿是一级职位,大夫是一级职位,上士是一级职位,中士是一级职位,下士是一级职位,总共分为六个等级。

”自外而言,天子与公的关系就像是公、侯、伯、子、男之间职位依次递减的关系;自内而言,国君与卿的关系就像是卿、大夫、士之间职位依次递减的关系,并非唯独到了天子的级别就完全没有等级了。

以前,伊尹、周公代理国政时,用宰相来辅佐天子,就和大夫辅佐卿、士辅佐大夫是同样的道理。

后世的君主骄奢,朝臣谄媚,天子的职位才开始没有和卿、大夫、士列于一处,而不知义理的小儒也跟着用夸诞的言论来肯定君主摄位之事。

乃至于君主驾崩,其子被立为新国君之时,新君完全忘记了丧父之哀痛,徒讲礼乐征战应该如何如何,君臣之义尚未保全,父子之间的恩情已先完全断绝了。

更不幸的是,国家没有成年的君主,国政委之于母后。

于是,宰相为了避嫌而放弃了自己的本职,宁愿使朝政决裂败坏,贻笑千古。

这样做岂不是把天子之位看得高得离谱了吗?古时候,君主对待臣子的方式是臣子跪拜之后,君主必然进行回拜。

秦、汉以来,这种礼制被废除了。

然而,当丞相觐见天子的时候,天子如果是在御座就坐却要站起来;如果天子是乘车在坐,也要下车来。

现在宰相既然已经罢免了,天子就更加不受什么礼法制约了。

所以,天子认为这些百官的设立就是用来侍奉天子的,如果侍奉得满意,天子就认为其是贤能的;如果侍奉得不满意,天子就认为其是不称职的。

既然设置百官的初衷已经被歪曲了,那么作为君主的本意还能有所保持吗?古时候的天子不传位于其子,而传位于贤良之人。

他们把天子之位的去留看做和宰相之位的去留一样。

明夷待访录的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的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的主要内容《明夷待访录》是唐代著名辞章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文章,其主要内容是反映了唐代政治黑暗、社会腐败的现状。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通过描绘一位名叫明夷的贤良之士遭受种种不幸遭遇来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辩护,同时也对唐代政治进行了严厉批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韩愈通过描写明夷的遭遇来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明夷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贤良之士,他在做官的过程中不仅心系百姓,举止端正,而且勇于直言,为官清廉。

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黑暗,官场险恶,明夷最终遭遇了厄运,被一个问题官员陷害,被贬职流放,并且家破人亡,最终悲惨地离世。

韩愈通过描写明夷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反对腐败、提倡清廉的政治主张,呼吁朝廷要重视贤良之士,建立公正清廉的政治体制。

其次,韩愈利用明夷的遭遇,对唐代政治进行了严厉批评。

他认为,唐朝官场已经极度腐败,政治黑暗,明夷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背后还有无数的官员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地进行各种欺诈、贪污等行为。

同时,他还批评了唐代的道德沦丧,没有人能够承担起正常的社会责任,各个阶层都沉迷于享乐、懒惰等不良习惯。

韩愈深刻地反思了唐代政治的弊端,呼吁官员要廉洁自律,道德自重,建立起一个公正、清廉的政治系统,并还原社会人处事的底线,倡导修身齐家,行至大道,以善人为师,以和同为友,以扫除一切庸俗劣习。

最后,韩愈通过明夷的遭遇,强调了贤良之士的重要性。

他认为,明夷像其他的文臣、武将一样,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险恶,这时候只有将心系百姓的立场坚定地担当起自己的角色,保持自己的操守,最终才能得到人们应有的尊重。

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贤良之士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给予他们更广阔的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才华,才能让社会更加兴旺发达。

综上所述,《明夷待访录》是一篇反映唐代政治黑暗、社会腐败的杰出文章,它通过明夷的遭遇,呈现了唐代政治的阴暗面,同时也强调了贤良之士的重要性,呼吁建立公正、清廉的政治体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夷待访录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由清代文人黄宗羲所著的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黄宗羲因明朝政权更迭而流亡峨眉山期间的见闻和心得。

以下是《明夷待访录》的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的开篇便是黄宗羲在明朝灭亡后,被流放至峨眉山的场景。

他深感明朝的衰败来自于政治腐败和社会弊端,因此他在峨眉山的流亡生活中,经历了对明朝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中华民族复兴的憧憬。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明朝的衰败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明朝的统治者贪图享乐,政治腐败严重。

他指出,明朝政府官员普遍重利轻法,不惜滥用权力、贪污受贿,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士人道德沦丧。

黄宗羲在书中提出了“治世之道”,即规范官员的廉洁行为,重视法律的实施,建立健全的监察机制,并呼吁君主要善待百姓、聆听民众的意见。

此外,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还探讨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问题。

他既批评了明朝时期的文人崇尚旧文化,忽视了时代的变革,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黄宗羲主张要兼容并包,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又要接纳新的思想和知识,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进步。

《明夷待访录》中还涉及了黄宗羲对明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气的观察。

他认为,明朝社会的宗教信仰是虚假的,各种迷信和邪教泛滥,深深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主张要恢复儒家经典的地位,倡导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以补救社会的道德缺失。

总的来说,《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对明朝衰亡原因的深刻剖析和对未来复兴的期许。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思路,包括清政府的廉政建设、文化创新和社会道德建设等。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后来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