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课后练习的标准答案

各单元练习参考答案:

练习一

标点下文:

1。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知为吏者,奉法以利人;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人。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德,吏之宝也.非其路而行之,虽劳不至;非其有而求之,虽强不得。知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是以远害而名彰也。故君子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富财不如义多,高位不如德尊。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仲孙忌谏曰:“子为鲁上卿,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吝,且不显国也?”文子曰:“然吾观国人之父母衣粗食蔬,吾是以不敢.且吾闻君子以德显国,不闻以妾与马者。夫德者得之于我,又得于彼,故可行也。若独贪于奢侈、好文章,是不德也,何以相国?”仲孙惭而退.韩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问其故,对曰:“昔栾武子贵而能贫,故能垂德于后。今吾子之贫,是武子之德.能守廉静者,致福之道也,吾所以贺.”宣子再拜受其言。宋人或得玉,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公仪休为鲁相,使食公禄者不得与下人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故遗君鱼,何故不受?”公仪休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相,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臣轨》下《廉洁章》)

参考译文:为政清简、顺其自然,则天神会赐时机;谨慎廉洁、讲究节操,则地神也赠财富。君子虽富有且地位显赫,不因过分奢养而伤了自己的身体;虽贫穷且地位低下,不因追求私利而坏了廉洁的名声。大家知道身为官吏,要奉公守法只为百姓造福;不知道作个官员,竟然会违反法律占夺别人钱财.任职做官没有比“心静如水"更为重要,面对钱财没有比“廉洁自律”更应注意。廉洁而心静,那真是做官的法宝.本不是路而非要行走,虽劳累万分也到不了目的地;本不属你而偏要占有,虽强夺硬拿也到不了你的手.聪明之人不会硬干不可能成功之事,廉洁之士不会强拿不属于自己之物,这样才能全身远害而美名永留.所以君子要奉守廉洁而坚持为人之真,守住清白以保全自己名声。钱财再多不如讲仁讲义,官职再高不及德高望重。季文子为鲁国相国,其妾不穿丝绸之衣,其马不食精细之粟。仲孙忌谏道:“你为鲁国上卿,竟然妾不穿丝绸之衣,马不食精细之粟,人家岂不要认为你吝啬小家子气,而且显不出大国的气派?"季文子答道:“但我看到众多百姓的父母,穿的是粗布,吃的是蔬果,我所以不敢那么做。况且我听说君子以其德行而使国家名声远扬,从没听说依靠妾和马来为国赢得威望。只有我讲德行、其他人也讲德行的事,才能在全国推行。如果只是贪恋于奢糜挥霍的生活、喜欢穿艳丽漂亮的服装,那完全不是我们倡导的德行,又怎么来辅助国政?”仲孙忌听了羞愧而退。韩宣子为钱少而愁眉不展,叔向却对他表示祝贺。韩宣子问为什么要祝贺他,叔向说:“从前栾武子地位显赫而能安贫乐道,所以他的德行名声一直流传不衰。现在你钱少而能安贫乐道,那就好比有栾武子的德行。能守住廉洁底线、清白之身,那真是致福之道啊。所以我要祝贺你.”韩宣子恭恭敬敬地接受了叔向的教诲。宋国有人得了一块美玉,献给司城子罕,子罕却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将这块玉给治玉的工匠鉴定过,他认为是块好玉,我才敢把它献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是自己的宝贝,你把美玉看作是自己的宝贝.你把美玉献给我,我们俩都丢了自己的宝贝,那还不如我们各自保留自己的宝贝。”公仪休为鲁国相国,规定拿了公家俸禄的官员不得与百姓争利,得了国家大利的官员不能夺百姓的小利.有个客人送鱼给公仪休,公仪休不肯接受.客人说:“听说你爱吃鱼,所以送给你鱼,为什么不拿呢?”公仪休回答说:“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接受你送的鱼。现在我任相国,能自己买到鱼吃。我拿了你的鱼而被免去职务,谁又会愿意送给我鱼?

我所以不接受你送的鱼。”

2.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候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陛下圣德中兴,而从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棰,请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⑴,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由是豪强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董宣传》)

注释:

⑴文叔:东汉光武帝刘秀,字文叔。

参考译文:董宣字少平,是陈留圉人,任洛阳令.当时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白天杀人,乘机躲藏在主人家中,官吏无法抓捕他.等到公主外出让奴仆陪乘时,董宣等候在门外,拦住车马,用刀画地,大声数说公主的过错,命令奴仆下车,乘此机会杀了奴仆。公主马上回宫向光武帝倾诉,光武帝听后大怒,召董宣前来,想要杖杀他。董宣磕头请罪说:“陛下以德复兴了汉朝,却放纵奴仆杀人,将凭什么来治理天下?臣不用皇上杖杀,臣请求皇上让我自杀。”董宣马上以头击柱,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下令小太监抓住董宣,要他向公主磕头请罪,董宣硬是不从,光武帝让人强迫他磕头,董宣双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湖阳公主对光武帝说:“你是普通人时,藏匿逃亡及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门抓人。今天你贵为天子,威严却不能实行一个命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天子和普通人不同。”于是下令让不肯低头的董宣出来,赐钱三十万.豪强因此而大为震惊,京城中人称董宣为“卧虎”,有歌唱道:“枹鼓不鸣董少平。”

练习二

标点下文:

1.人命中疑狱最多:有黑夜被杀,见证无人者;有尸无下落,求检不得者;有众口齐证一人,而此人夹死不招者;有共见打死是实,及吊尸检验,并无致命重伤者。凡遇此等人命,只宜案候密访,慎毋自恃擿伏之明,炼成附会之狱。《书》曰:“罪疑惟轻。”又曰:“宁失不经。”夫以皋陶为士,安有疑狱?不经之人,岂可失出?明断如古人,犹慎重若此,况其它乎?今之为官者,为能阙疑慎狱,即是窃比皋陶,其自命正复不小.彼锻炼成狱者,不及古人远矣,何聪明之足恃哉!(李渔《资治新书》)

参考译文:人命案件中有疑点的最多。有的是黑夜被杀,无人见证;有的是死不见尸,无法检验;有的是众人都证明一人犯罪,而此人被刑罚折磨致死也不招供;有的是众人都见到某人被打死,到验尸时,却并没有致命重伤。凡是碰到这种人命案子,只能耐心等待并密访,切不可自以为有揭露隐秘坏事的本事,而作出牵强附会的判决。《尚书?大禹谟》说:“罪行可疑的,就从轻发落。”又说:“宁可放走犯罪的人(也不重判)。”皋陶担任审判官,哪里会有可疑之案?犯罪之人,又怎么能放走?明察断案像皋陶这样的古人,还这么慎重地断案,况且是别人呢?现在做官的因为遇有疑难之处能存疑而不妄作结论,因为能谨慎判案,就私下里把自己与皋陶相提并论,那口气真是不小。那些罗织罪名、陷人于罪的人,比起古人来差得远了,哪里有什么小聪明可以依靠呢?

2。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没者岂苟然哉?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