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不应该只停留于震撼 ——《最强大脑节目分析》
科学并非遥不可及

北大学霸“理工哏”相声创始人今年31岁的张宇识是哈尔滨人,圆圆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萌萌的很有喜感。
张宇识的父亲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他自己也是典型意义上的学霸,“小时候我常吐槽我爸,咱家没人脉、没金钱,啥也没有,就剩知识了。
”在一旁的妈妈总会被逗乐。
张宇识自幼对曲艺特别感兴趣,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甚至到了入迷的地步,对电台评书联播的时段了如指掌。
春晚上的相声,重播时还一次次跟着看,跟着乐。
而在中学时,课堂上他经常“接话”。
因为课程内容他早提前多年就学会了,所以“上课最大的乐趣就是接话了”,老师在上面逗哏,他在下面捧哏。
也正因为这样“任性”的心态,让他在喜剧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发展。
此外,张宇识在音乐方面的爱好也很广泛,包括钢琴、小提琴、长笛、声乐等,他常和别人说,“如果不是被保送上了北大,我就去考中央音乐学院了”。
张宇识想成为音乐家、指挥家,却没想到最终成了另一种文艺青年“段子手”。
2007年,由于在多个学科竞赛中的优异成绩,张宇识从哈尔滨第三中学被保送到了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学习。
大学期间,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霸,曾获得美国物理联合会旗下期刊年度最佳论文提名,并在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物理、物联网、跨学科等多种学术竞赛中获奖。
“大家好,我是北大博士、经济学学士,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科学家,影视编剧张宇识。
”一时观众惊呆。
几秒钟后,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斜杆青年”张宇识,近日在北京表演脱口秀的一幕。
身为国内“理工哏”相声创始人,在微纳米、科普和脱口秀之间来回穿越的他,2019年走红网络,成了各大卫视追捧的相声新秀。
科学并非遥不可及--27读博士期间,张宇识还喜欢利用业余时间“折腾”——除了编相声,他还创作了三部科幻电影剧本《蓝色妖姬》《假面舞会》《黑白符》,全部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青年优秀电影剧作扶持计划”。
入选这个计划每年全国只有90个名额,对于学编导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他作为理科生居然入选了三次,所以编导专业的学生都说他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2021年《最强大脑》观后感15篇

2021年《最强大脑》观后感15篇《最强大脑》观后感1这个周末,我无意中看到了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中国团队对战意大利团队。
最精彩的莫过于李云龙和安德烈比赛“新郎新娘配”。
51对新人随机排列,他们两人分别从左右开始记忆新郎新娘的顺序,然后按照所记忆的顺序排列玩偶。
安德烈报完顺序后,李云龙早已崩溃了,哭得一塌糊涂,他认为他错了。
他一再说“我记对了,可是我摆错了······”。
最后评委让李云龙按他摆的顺序念一遍看看,没料到全是对的,最终以时间优势战胜了安德烈。
虽然李云龙赢了,但我认为真正的赢家是安德烈。
李云龙为什么白哭了一遭?完全是因为压力太大,精神太紧张,导致他忘了自己记忆的顺序与安德烈是相反的,错误地认为自己错了。
而且他把比赛结果看得太重,无法承受输的结果。
而安德烈是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始终轻松应对,因为他把比赛当成在玩游戏而已。
虽然安德烈也哭了,但不是因为他比李云龙慢了几十秒而输掉比赛,而是看到李云龙哭了,他担心自己的伙伴受不了。
这一举动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同样是哭,原因却截然不同。
在安德烈和李云龙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外国学生的轻松和中国学生的沉重,他们两个都是神童,但为什么两人的表现如此不同呢?安德烈说他每周末双休,额外还有半天踢足球、而李云龙说他基本上没有休息,这可能就是答案。
我佩服李云龙,但更喜欢安德烈。
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安德烈。
《最强大脑》观后感2今天是星期五,晚上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好好地看看江苏卫视直播的《最强大脑》了。
前几期的“战斗”,紧张刺激,惊心动魄,让人心潮澎湃。
晚上九点半,节目准时开播了。
吴圣洁和凡正阳的不俗表现让我兴奋不已,叫好不断。
来自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凡正阳是一个13岁的小男孩,上海华育中学的吴圣洁是个14岁的小女生。
这么小的年纪,就能登上最强大脑的舞台,而且还一路遥遥领先。
真让人佩服,佩服的五体投地。
参赛选手除了清华北大的牛校生外,还有国内外的好多知名院校的学生。
电视节目的主流价值观表达——以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为例

电视节目的主流价值观表达——以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为例顾丽【摘要】《最强大脑》这档科学类真人秀节目通过难以置信的技能展示,赢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在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
把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态度的弘扬和人文理念渗透在节目当中,起到了传达主流价值观的作用。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36-41)【关键词】科学态度;人文理念;主流价值观【作者】顾丽【作者单位】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卫视频道【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22.3主流价值观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以及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
[1]随着数字化、技术化传播手段的兴起,人们更是借用大众传媒来传播主流价值观,起到社会整合、舆论导向的作用。
学者对大众传媒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研究较多。
荣荣和李文冰等从比较宏观的角度论述媒体对维护主流价值观的作用,[2]认为全媒体可以通过三种路向重塑主流价值观:通过全媒体执政和微政府打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主流价值的核心;通过提升全媒体尤其是草根媒体的文化自觉,完成多元文化正面价值的交融与化合;通过儒家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化转换,实现传统伦理价值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3]有的学者则以某一类影视作品作为切入点,讨论它们在传达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杜晓杰论述了动画片在主流价值观建构和宣教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应在内容、思想价值观和表现形式上实现民族化、时代化。
[4]翟杉则从微电影的移情作用,传播方式、传播特点等方面论述了其对主流价值观弘扬的特殊作用。
[5]黄望莉等则讨论了中国电影如何在整合商业、产业资源的情形下,推进主流价值观、展现国家形象。
[6]有的学者则从一部具体的影片、一个具体的节目出发来分析它们是怎么传达主流价值观的,如刘军等的《论电影<飓风营救2>的主流价值观》和丁亦佳的《<中国达人秀>中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最强大脑》观后感5篇

《最强大脑》观后感5篇《最强大脑》观后感1《最强大脑》是我之前一直听说但是也一直没有看的节目,昨天心血来潮地一口气看了这一季的最后三集国际赛,这是一场智力超群的大学霸们的群英荟萃,主持人蒋昌建是复旦大学的博士、副教授、耶鲁大学的博士后,评审有美国科学院院士罗伯特·戴西蒙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拿过世界记忆大师冠军的王峰队长,选手们也自然都是各个名校的大学霸。
我对于这些超人类学神的脑力佩服地五体投地,也从中看到了中欧美日的教育文化方面的一些差异。
学霸们除了天生智力方面比较高之外,心理素质也要过硬的,包括备战前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迎战则需要勇气、魄力、抗压能力、意志力、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志气。
中国的学霸们是自小接受中国残酷的应试教育,训练有素,在最后对战日本的最后一轮火线对决充分体现,双方都是提前五天拿到题目,中国的选手通过整个团队合作找到了最佳解题思路,然后交给内部赛决出的优胜者杨英豪上场执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也算是团队的胜利。
中国的高考模式其实相似,是在已有先人总结题目规律的基础上再不断地重复训练达到通过最终竞技的目的。
说到学业之外的乐趣,中国的学霸却比美欧日的学霸少了很多。
美欧日小孩很小就发现自己的乐趣,并且得到家人的支持,比如策略游戏、高空秋千、数学、舞蹈、魔术等,而中国的小孩说自己的兴趣是打游戏、斗地主,丰富的业余爱好是自己前进的动力,有时候会启发自己的学习、创造,所以如果考察逻辑推理、计算力、记忆力之外的创造力,我认为中国方面是比不过的,好在现在的80后90后家长们也都开始重视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了。
有点讽刺的是杨英豪首战出场的时候作为年仅14岁就脑力超群的初中生,被罗伯特和施一公追捧争抢他去麻省理工学院和西湖大学就读,小英豪想也没想说自己将来想去麻省理工计算机专业就读,施一公教授尴尬地自己解围劝小英豪年纪尚小、大有可为、不要早早定下自己的专业方向。
中国大学教育的技能化、职业化培训在这里就不说了,反正对于我等脑力不好只求糊口的普通人而言是没有什么影响的,耽误的是那些可以成为科学家的天才们。
《最强大脑》观后感_2

《最强大脑》观后感《最强大脑》观后感1在江苏电视台的国内外“超脑”PK上,来自中国的12岁天才李云龙和来自意大利的12岁神童安德烈进行了一场可以称之为惊人的比赛。
虽然比赛的结果以中国李云龙的胜利而告终,但比赛中发生的事情让人感觉难以言喻。
在这场比赛中,双方将挑战新娘和新郎之间的比赛。
在比赛中,51对新人被随机放置后,他们应该记住新娘和新郎的排列顺序,并把他们和洋娃娃一起放出去。
李云龙的竞争精神明显强于安德烈,不仅在比赛中记忆的时间比安德烈短得多,当科学助理为安德烈检查结果时,他甚至表现得毫无风度,以致在他觉得自己记忆正确而把“错”放进去之后,他的情绪完全失控,然后放声大哭,甚至瘫在座位上站不起来。
结果,现场变得沉闷,许多来到现场的“新娘”也在偷偷哭泣。
另一方面,安德烈说,当李云龙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他和对手一样悲伤。
当李云龙被宣布为获胜者时,他在失望中表现出极大的慷慨,甚至给了李云龙一个大大的拥抱。
李永波和陶子作为现场的客人,也被安德烈感动,为李云龙担心。
我们说过比赛中有胜利也有失败,如果有胜利也有失败,就会有一些快乐和一些损失。
然而,从李云龙的现场表现来看,它确实比以前好了一点,不足以让人们欣赏。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儿童是如何关心暂时的得失的,他们是如何关心结果而不是享受过程的。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比赛过程中变得非常明显。
李云龙正在奔向结果,而安德烈正在享受比赛的过程,并把它与结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毕竟,与中国的教育体系相联系,大多数接受过培训的学生都像李云龙。
只要取得成果,就不需要任何过程。
最后,没有多少人有真正的天赋和实践知识,更没有多少人能享受快乐的阅读和童年。
在现实生活中,“李云龙”型的孩子随处可见。
他们聪明,渴望学习,个性很强,但是他们的心理不健康。
这样的教育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追求精英和高分。
谁是最后的赢家?我们不是说;李云龙敢于挑战和获胜的精神是错误的。
浅析真人秀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以《最强大脑》为例

第一章真人秀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概述语言是主持人在节目中传达信息的工具,而语言风格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目的整体风格和收视率,收视率高则代表这档节目非常受观众的欢迎,预示这是一档成功的节目。
大多数人认为主持人就像文字播报员,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他们需要积累、分析、总结生活中和专业上知识的方方面面,结合自身情况后摸索出属于自己独有的语言风格,并通过对不同内容的参考来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将其转化为通俗用于传播出去。
所以主持人在上节目前,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再经过积累和沉淀后最终形成自身独有的语言风格,而这一阶段是很漫长的。
1.1真人秀节目的概念真人秀,也称真实电视,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举办某一类别的比赛活动,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取最终获胜者,以获得经济利润为最终目的。
真人秀节目有三大特点,分别为纪实性、冲突性和游戏性。
这三个特性分别对应真人秀这三个字。
“真”即为真实,是真人秀节目的特色所在,通过纪实的手法来反映,就如我们所看到的真人秀节目,虽说所有环节和游戏都是根据剧本来推进的,但节目中每个人的互动都是真实表现出来的。
若是没有了真实感,就成了一个戏剧性的节目。
“人”是核心、是最根本的,代表着人性和人格,这也是节目所要反映的最深层次的目的,如果一档真人秀节目,全程就只是一笑而过,没有内涵流露,是不会长久的。
一档真人秀节目里面的人、人性、人格都没有突现出来,没有对观众产生感染力,这样的真人秀节目,成功也是有限的。
最后一个“秀”指游戏。
真人秀节目所有的真实感都必须以遵守游戏规则为前提,同时再发挥自己所能充分展现的娱乐性。
1.2真人秀节目对主持人语言风格的基本要求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节目的关键,是特定语言环境下的产物,通常以人为支点,以节目为核心,以受众为目的,是主持人思想、文化、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主持人节目传播特色的重要载体。
风格需要满足两方面的条件,一则揭示美的本质,二则富有独特的美感。
若是风格独特,但不能揭示美的本质,就不能称之为风格。
2023年《最强大脑》观后感_3

2023年《最强大脑》观后感2023年《最强大脑》观后感1看了这么多期的《最强大脑》,一直都想写点东西。
我一直都相信有天才的存在,但是仍然需要平时的努力。
今天看了李云龙与安德烈的pK更加促使我写点东西的欲望。
从李云龙的表现我想到了人性的弱点,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难免会对自己不自信,同时也可能忘记自己的条件跟别人的不一样,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对了,自己肯定就是错了。
但其实自己可能也是对的。
我想到的是我们处在一个应试教育的社会状态下,总是相信答案的唯一性,就算是在最强大脑的对决中依然无法跳出这个思维,导致李云龙的不自信。
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他们只是12岁的小孩,输赢在他们的世界里依然占重要的位置,还是无法拥有大人的大气。
李云龙觉得自己记忆都对了,却在摆放的时候出错,这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哭得那么崩溃。
他没有在觉得自己摆错的时候冷静思考,而是陷在自己觉得错误中,无法自拔。
这都是我们不能避免的。
从小我们都有这样的思想,觉得大多数人的答案一样,而你不一样的时候总是认为自己是错。
这是应试教育的成果,我们只求同却不存异。
2023年《最强大脑》观后感2《最强大脑》,中国队的队长最终让王峰拿下。
当然不管是王峰,还是王昱珩,还是鲍雲谁来做队长都有这个实力,以为,他们三个人在前几季完美的证明了他们的能力。
对于这一季的代表中国队出战的队员也确认了,王峰队的原来四人,杨易,郭小舟,曾新异,陈家庚,还有王昱珩队的杨英豪,鲍雲队的杨勇。
栾雨做了替补。
首先个人很喜欢水哥,很希望中国队长是他。
水哥没做队长其实还是有一些失望。
上一季水哥输给了余奕沛,输的不是能力,他输给了内幕。
最后水哥离开舞台的时候,引用了英国诗人兰德的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当时内心涌出了一丝心酸。
这一季水哥发微博说到“只有时间是公平的”其中的深意我觉得很明显了。
比赛就是比赛,对于已经确定的结局我们改变不了,就试着去接受吧。
最强大脑节目介绍及分析

(2).奇观化的舞台竞技展示
如果说,《最强大脑》作为一档节目已经取 得了成功;那么,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将 难以视觉化的科学内容表现成了情节化、悬 念化、过程化的“竞技真人秀”画面。
• 在道具的制作和运用上,奇观化和娱乐化色彩比 较浓郁。
• 无论是光影交错中 83 根激光线组成的 10 米长廊 ,还是 2500 个色彩斑斓的魔方构建的魔方墙,或 是 101 只精挑细选的花色相近的斑点狗,百余个 肌肉男和几十对同卵双胞胎等等,都强化了受众 奇观化的视觉刺激和感官享受,消解了科学研究 中的严肃性、距离感和求知欲。
• 不同国家间选手的同台竞技,也折射出各国 的社会文化差异。
•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中国与意大 利PK赛中,中国选手李云龙与意大利选手安 德烈的比拼,两位同为12岁的记忆高手在PK 赛中相遇。
• 在主持人的一段采访中,安德烈说起一段印象深刻的经历 时表示:“夏天和爸爸及堂兄们在卡拉布里亚的海滩上生 篝火,在漫天繁星下睡觉。为了看黎明整晚都呆在海里, 是最难忘的经历。”
• 长期以来,科学家因职业性质常被公众忽略,游离于 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之外。此人的出现颠 覆了传统电视栏目嘉宾的形象,也颠覆了大众文化 与高雅文化的视域分野,他时尚、帅气,又不失科学 家的严谨、理性和好奇。
• 尽管从第一期节目开始,嘉宾与“Dr.魏”、观众与 “Dr. 魏”的观念和判断就开始发生冲突,但“科 学是唯一评判标准”的价值观恰恰在冲突中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
• 问起李云龙如果赢得比赛想要什么奖励时,他说希望好好 玩三天,这个愿望从一个12岁孩子的嘴里听到似乎略显讽 刺。李云龙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子承父业”就是他的 标签。
• 两位同为12岁的少年,他们的童年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 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媒大学13-14学年第二学期
播音主持实例分析课程
题目科学不应该只停留于震撼
学生姓名杨公允
学号201206113070
班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二班学生所属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教师所属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成绩
科学不应该只停留于震撼
——《最强大脑》节目分析
今年,随着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热播,一股强劲的科学风吹入了万千电视节目观众的视野中。
这样一档看起来趣味性和科学性兼顾的节目是否真的如我们所见的那样,让大家及看得爽,又能学到东西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分析一下。
一、节目简介
《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大型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源自德国节目《Super Brain》。
该节目为季播节目,播出周期为2014年1月至3月。
在这里,各具特点的天才们轮番上阵,晒出看家本领,展现超越你想象的神奇技能。
节目中,国内相关领域科学家会从科学角度探秘天才的世界。
最终,筛选出12位选手组成中国最强大脑战队,分别迎战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的最强大脑战队,决出世界最强大脑。
二、节目赛制
从节目的赛制来看,《最强大脑》和以前几年大热的选秀节目转椅子,打“pass”卡之
类的晋级方式并没有不同,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而且在《最强大脑》的节目中,也不乏草根实现梦想的和坚持的例子。
三、节目嘉宾组成
主持人:蒋昌建
科学判官:魏坤琳(Dr.魏)
科学助教:周杰伦
固定观察员:陶晶莹、李永波、梁冬
X观察员:李彦宏、章子怡、孟非、宁财神
X观察员:林丹、金秀贤、张柏芝
从节目嘉宾的构成我们不难看出,《最强大脑》还是一档中规中矩的综艺节目,该节目中邀请到的嘉宾不乏当下最红的娱乐明星,电视剧演员。
且先不论邀请到的嘉宾是否对选手的挑战领域有所了解,能够很好地对选手的遴选和判定做出合理判断,只从提高收视率,吸引人眼球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如果说到嘉宾对选手的评判的话,我们就不得不说到一个关键的角色,科学判官:魏坤琳。
“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
”还记得,魏坤琳这样冷情而又霸气的话语。
他是在节目播出后,一个颇具争议的人。
有人说,Dr.魏不顾人情。
也有人说,他的选择很正确。
“判官”?没错,他的给分权限很大,直接影响晋级与否。
就因为他坐在了这个位置上,他必须理性,必须公平,,必须“冷面”。
Dr.魏坚持自己的标准,画好超级大脑的标准线,保证了这个节目不会变质。
所以,在节目嘉宾这个环节中,魏坤琳的角色可以说是节目中的标尺。
当然,他的存在也为节目增色不少。
说到主持人蒋昌建,江苏卫视邀请这位复旦大学驰名中外的教授来主持这档节目,说明江苏卫视真是老奸巨猾。
邀请他主持除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这两年我国的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有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叫做:低龄化。
举两个例子大家应该就能意会了:《快乐大本营》、《爸爸去哪儿》。
而有蒋昌建教授亲自主持,那么想必这档节目不会随便就被扣上低俗啊,肤浅这种帽子了。
四、节目设置分析
首先节目定位还是一档娱乐节目,虽然想要做的高大上、使之充满科学性,但是随着节目的推进,还是走了娱乐节目的老套路。
说是科学节目,但节目中却有三位与科学毫不相干的人。
说是娱乐节目,魏坤琳一个人担当起评判与本节目主题紧扣的科学因素。
所以总体来讲,此节目是一档科学与娱乐共性的节目。
而面对国内电视节目的百家争鸣的现状,想从中分一杯羹也是不容易的。
近几年,观众看惯了那种歌曲、相亲、调解等类的节目,开始觉得乏味、反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强大脑”的推出让我门眼前一亮。
同时,它的方式、阵容、成本、道具也为它加分不少,让人不禁被吸引。
其实国内一直不缺乏智力竞赛类型的真人秀,比方说早年的《开心辞典》,近期的《一站到底》。
但是这次和以往的智力综艺不同的是,这次江苏卫视下了血本,找了《非诚勿扰》的团队来运作一群超级精英。
这个节目最大的看点和买点,就是那群超级精英。
往深点说,是人们对于未知的、神秘的事物的猎奇心理。
更往深里说,那种紧张、刺激的极端心理体验也相当勾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江苏卫视对受众的心理和市场的需求把握得相当好。
五、节目主体分析
最为一档说道底是一档从草根中挑选高智商人群的选秀节目来说,选手的优劣和选拔机制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档节目的存活几率
我们先来看一下选手的评选标准,“第一,具有普通人没有的脑力才能,比如深度视觉,空间感知,照相式记忆等等;第二,技能具有多项目挑战的迁移性,以证明这是脑力天赋,而并不是熟能生巧的本领;第三,所有选手要经过节目合作方,北京大学、北师大、上海交通大学国内三大最权威心理学脑科学实验室的专业测试,120分是硬性指标;第四,10%的选手需要经过核磁共振成像测试,测试脑力控制机能。
”
除此之外还有选拔途径:第一,专业途径,中国脑力竞标赛2010——2013年的选手;第二,媒体途径,结合媒体报道寻找民间高人;第三,通过各类活跃的脑力兴趣小组,比如在果壳网、豆瓣社区等社区网站上搜罗。
从这两点来看,《最强大脑》栏目组可谓是费尽心思从全国各地搜罗“超能力”人群,为整档栏目,提供了优质的资源。
所以从这点来讲,《最强大脑》栏目组在节目筹备上所下
的功夫,也决定了节目的成败。
六、总结
记得陶晶莹说了一句很正确的话:“Dr.魏是在教导我们什么是科学。
”我认为,在我们整个民族都缺乏关于科学精神教育的大背景下。
《最强大脑》的产生,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角度都是有意义的。
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恰恰是因为它对于正确和错误有着精确而清晰的界限。
我们要承认,由《最强大脑》为我们带来的“科学风”足够强劲,掀起了一股全民崇尚科学的氛围。
但是,我们不应该让这种科学风潮一掠而过,而应该在全民心中,种下崇尚科学的种子,让科学不仅仅停留在震撼之中。
注:节目期别——最强大脑-2014年3月21-金秀贤中国首秀惨被魔方打败 Dr.魏唱儿歌与都教授争当呆萌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