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
浅谈江苏民歌《拨根芦柴花》艺术特点及演唱方法

浅谈江苏民歌《拨根芦柴花》艺术特点及演唱方法本文以《拨根芦柴花》为例,从扬州民歌演唱的方言特点、演唱技巧、情感处理,发音处理,文化传承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歌及民族独特的艺术。
本首歌的情绪欢快、激昂,同时又有含蓄,羞涩,扬州的地区优势,使得扬州民歌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格特色,既有南方方言的优美柔情同时也具有北方方言的豪放爽朗,因而在江苏民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民歌文化源远流长,各地民歌风格各异,江苏民歌极具个性、明快又优美的旋律、淳朴的歌词、具有特色的方言是江苏民歌的独特魅力,尤为突出的是扬州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本首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扬州民歌;演唱方法;文化传承一、江苏扬州民歌演唱中方言的特点(一)发声方法,语言特色江苏扬州所在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区。
扬州属于江苏中部地区,方言特色有着苏南方言的轻柔圆润,同时也有苏北方言的干练豪爽,有着地方优势的扬州,方言极具特色,扬州传统的方言特色和地方民歌婉转优美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得扬州民歌存有不一样的风韵,画龙点睛。
扬州方言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通常区分不开“n”和“l”两个声母,前后鼻音没有区别,如“牛”,“刘”不分;“你”,“里”不分;“凝”,“林”不分等;平仄不分:如“早”,“找”不分;“cong”和“chong”,如“丛”,“重”不分等;扬州方言有许多的合音字,如“忙”是“马上”的合音,我忙来就是我马上来的意思;“供”就是“告诉”的合音,我供你就是我告诉你的意思等。
扬州方言的韵母特点,双元音变成单元音。
扬州方言也不区分尖音与团音(二)方言特征,地方色彩民歌通俗易懂就是人民的歌曲,它是从生活中创作的。
以各地方言为语言基础,从而有不同的韵味,通过方言的声调、语调的不同,形成优美的旋律。
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泥土气息,它的创作是即兴的,传播是口头的,内容是生活中而来。
扬州百姓地道的方言演唱更是为其地域性增加风韵。
《拔根芦柴花》毛阿敏演唱赏析

《拔根芦柴花》毛阿敏演唱赏析一首歌曲的味道往往包括歌词的味道、演唱的味道和音乐的味道。
日常概念中的所谓原汁原味未必就是指的那种原生态的形式,恰恰相反,原汁原味应该是歌曲主创者结合时代审美趣味又饱含当时、当地特质的一种综合性风味。
在第11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2009》上,毛阿敏一曲风情万种的民歌《拔根芦柴花》一下子将我们带到了吴侬软语的江南。
在歌曲的处理上,整个节奏不像以往众多歌手演唱的那样欢快,而是采用了中速稍慢的风格。
毛阿敏的吐词清晰可辨,尽管是扬州民歌,但她为了让大家更能体会大吴方言区语言、语音、语调的民俗味道,在演唱中对歌词的发音做了许多特色性调整,使歌曲洋溢着浓厚鲜活的地方性和戏曲性,甚至也不乏小品种、大制作的现代性。
所以,这版《拔根芦柴花》已然脱去了扬州民歌的单纯性,而听上去更像是江苏民歌或整个江南水乡的民歌。
这种“原汁原味”的“可听性”营造应该是主创者们别有“用心”的艺术处理,而这种精加工使得这首歌曲赢得了更广泛的听众群体,同时也使得这首歌曲不像粤语那样让人对歌词先要琢磨很长时间才能领略歌曲的内涵——而这又多少消解了听众或观众赏歌的兴头。
因此,从意义上讲,相对局限的地域性特征并不利于民歌的流传。
这,是不是也为我们抢救、整理、发掘我国浩如烟海的民歌遗产提供了一种“现代化”思路呢?欣赏毛阿敏版《拔根芦柴花》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
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赏析。
一、歌词意境赏析民歌高手,往往专在那不经意处用心!先说说歌曲中两句重复演唱的歌词吧。
一唱三叹的“拔根芦柴花”,显然并非一般民歌中无关紧要的“插件”,仅仅用来点缀民歌的调式特征,而是用来表现“姐”在“小小郎儿”面前略显手足无措时的情态。
“姐”那看似随意的“拔根芦柴花”,实际上却有掩饰自己羞怯之态的作用。
歌词共三段。
第一段的场景是夏日某个黄昏后。
“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啊就的来了”。
看来,这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民间版,但是更率真,更无邪。
拔根芦柴花

请欣赏《拔根芦柴花。1956年7月,北京举行全国民 间文艺调演。雪飞在大会上演唱了《拔 根芦柴花》,受到了热烈欢迎。接着这 首歌又被选送到中南海怀仁堂给中央首 长欣赏。
歌曲歌词
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呀就的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 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呀来的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呀来采。 洗衣那个哪怕黄昏那个后呀,采桑那个哪怕露水湿青苔。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泼辣鱼那个飞跳,网呀来的抬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姐郎那个劳动来呀比赛。 姐胜那个情郎啊山歌那个唱呀,情郎那个胜姐亲桃腮。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后来由钱静人,费克等人带队到扬州、江都
采风,收集了大量民歌,并对其进行了加工。 于是便有了现在大家听见的《拔根芦柴花》 了。
讲解
在中国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
用法大约有三种:一种是以花喻人,借花表达 情爱,如《茉莉花》和"花儿"令曲《上去高山 望平川》;一种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 如各地的一些《对花》;另有一种是借花起兴, 以花为歌唱的媒介,而花本身无特定的含义。 如山西北部的"开花调"和这一首《拔根芦柴花》 等等。
歌曲赏析 这首秧田歌表面上看歌词分为三段,实际上每段只有第一句 是"实词" 芦柴花,其后便是固定衬词"拔根芦柴花"和以虚代 实的"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这样的唱词结构,说明此歌是 借"花"寄兴,而不在乎唱的是什么,这也是一般劳动歌曲的 特征之一。此歌50年代初由音乐家费克记录下来,它有两种 乐谱,一种是本书所收的这一种;另一种是舞台用谱,为了加 强抒情性,记录者在倒数第6小节处增加了两小节的短句, 并再反复一次,使音乐产生了复沓缠绵的新意,而且还使曲 体因扩充而取得平衡,使原来不规则的三句变为四句,扩充 句起到了"转"句的作用。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 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和 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这也是它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

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1【活动目标】1.在熟悉曲调的基础上,尝试用各种乐器演奏乐曲。
2.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各种打击乐器一套,写有三种节奏型的大白纸一张。
【活动过程】一、幼儿听音乐进教室幼儿集体听音乐,跳舞蹈进教室,坐在座位上一起拍手至音乐结束。
二、复习已学过的节出示写有节奏型的卡片,让幼儿徒手练习打节拍。
(节奏让幼儿动脑筋,可用古诗“静夜诗”、“悯农”等念出这种节奏型)三、新课――打击乐“拔根芦柴花”1.师:小朋友节奏拍得真好!下面请你们听一首音乐(放“拔根芦柴花”音乐)。
提问:这首音乐好听吗?(好听)这首音乐叫什么名字?(拔根芦柴花)师:现在请小朋友再听一遍音乐,听一听这首音乐是几拍子的节奏?听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放“拔根芦柴花”的音乐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自由的.做动作)提问:这首音乐是几拍子的节奏?(2/4拍)这首音乐听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活泼、快乐,就像过年一样的热闹、舒服……)2.师:今天老师教小朋友演奏这首音乐,先听这首曲子的第一部分。
(放第一部分的音乐)提问:哪个小朋友能拍出这段音乐的节奏?(让个别幼儿练习拍节奏×××|×××|)请某小朋友上来带领大家边听音乐边拍节奏。
(放第一部分的音乐让幼儿练习)师:继续听音乐的第二部分,听听我们拍什么节奏?(放第二部分音乐)听完音乐后让幼儿拍出××××|××××|节奏,请一个幼儿上来带领大家边听音乐边拍节奏。
(放第二部分音乐)师:大家一起听音乐的第三部分?听听拍什么样的节奏?(放第三部分音乐)听完音乐后让幼儿拍出××|××|××|节奏,请一个幼儿上来带领大家边听音乐边拍节奏。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介绍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介绍(一)创作背景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歌作为人们田间地头就可以口头创作和传唱的大众化音乐,歌词简明扼要,曲调悦耳动听,音乐形象生动,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随着时代发展历久弥新,世代流传的歌曲形式,集结了老一辈人的聪明才智,反映了特定时期特殊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格外明显,在中国的民间音乐宝库中地位显著。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处于江淮平原,那里水田交错,美丽富饶,物产丰富,人们朴实勤劳朴实,栽秧号子产生于此,蕴涵丰富的地域风情,因为所处之地是南北交界,所以方言特点也有南有北,《拔根芦柴花》属于栽秧号子的一种,产生于古老的集市和乡村,反映的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村生活,描绘的是朴素的劳动人民在当时的特定地域环境中栽秧、除草等干农活的场景。
1所以地域特色明显,整个曲子基调明快、一气呵成,高音中又有一些婉转,有清新之感,同样兼容了南方的温柔婉转和北方的纯朴耿直,有柔有刚,韵味与众不同,将南北方的劳动歌曲和抒情山歌的特点相结合,没有北方号子节奏性强,也不如江南民歌的迂回婉转,有着江南音乐的风格特征,灵活欢快,节奏婉转、轻松顺畅、柔美活泼又富有灵气;也有着北方曲调的热情奔放、豪爽大气,激情昂扬。
《拔根芦柴花》的作词人是钱静人,作曲者是费克,由江苏本土民歌演唱家雪飞第一个演绎,于1956年7月的北京民间文艺调演中所唱,深受认可和喜爱,得到了热烈反响,连周总理都加以表扬,当然也成了雪飞每次演出必不可少的曲目,始终好评如潮。
这首《拔根芦柴花》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有辛勤有快乐有爱情有收获,歌曲兼具了北方的豪迈和南方的柔美,节奏明快,曲调优美,清新脱俗,不拘一格,在民间音乐中生命力旺盛。
(二)段体结构《拔根芦柴花》的曲调简单明朗,好记也好唱,好听也好懂,级进为主的音阶,主三和弦为主的和声,此起彼伏的旋律,透露着江南音乐委婉动听的特征。
1丁艳.江苏民歌主题在专业音乐创作中的技法解析[J].民族音乐,2019(06):8-10.整首歌曲一共有63个小节,民歌结构属于起承转合式的,二三度级进为主旋律,抑扬顿挫的音乐先扬后抑,曲式结构不均衡,一共由四部分组成,有长有短。
《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

《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span style="font-size:16.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 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2017-08-07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王学忠<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江都旅游<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江都历史文化悠久,是运河边上的“<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民歌之乡”<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拔根芦柴花》等民歌传唱大江南北。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拔根芦柴花》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拔根芦柴花》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音乐教材第四章《民间歌曲欣赏与学唱》,详细内容为拔根芦柴花。
该歌曲是一首江苏扬州地区的民间歌曲,歌词淳朴、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拔根芦柴花的背景知识,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味,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学会演唱《拔根芦柴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音高及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涵,体验民间音乐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歌谱、黑板。
学具:空灵鼓、手鼓、沙锤等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江苏扬州风光片,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讲解拔根芦柴花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歌曲学唱(15分钟)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
分句教唱,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节奏、音高。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节奏、音高,进行讲解。
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表现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5. 歌曲表演(15分钟)学生分角色表演,体验团队协作。
教师评价,给予鼓励。
6. 课堂小结(5分钟)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音乐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拔根芦柴花2. 歌曲背景:江苏扬州民间歌曲3. 歌曲节奏、音高:以示例形式展示4. 情感表达:欢快、活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为家人演唱《拔根芦柴花》,并分享课堂所学。
2. 答案:学生演唱表现及分享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处理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处理1. 歌曲的难度要适中,确保幼儿能够接受并学会演唱。
浅析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

浅析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歌曲的地方色彩江苏的民歌很早就受到世人的注目,南朝的吴歌,明清的江南山歌作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精品而广泛流传。
但因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文人只是将眼光落在江南地区的民间。
实际上,无论是江南或苏北都有大量高质量的民歌。
江苏省民歌根据方言、地理位置、历史人口迁移及审美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分为三个小的色彩区:北方方言区、江淮方言区、吴语方言区。
北方方言区的徐州一带与鲁、豫、皖等地的相互影响,曲调风格较近北方;江淮方言区的广大苏北平原地区,则是北方与南方吴语区的过渡地带,是南北民歌的交汇处,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吴语区即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
江苏民歌的曲调特征就是由这三大块地区的民歌所组成。
三个色彩区的民歌共同组成了江苏民歌的旋律特征,但是它们各自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拔根芦柴花》就是传唱甚广的一首江都民歌。
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和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在全国广为传唱。
此曲就属于江淮方言色彩区。
芦柴又名芦苇,生长于低湿地或浅水中,因其开花季节特别美观,白色絮状,俗称芦花,或芦柴花,在江都这一带的水域边很常见。
二歌曲的音乐体裁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人民群众自己。
江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此在频繁的农田劳动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农事号子、田秧山歌和大量的劳动气息很浓的小调,这种小调里也溶合了号子的某些特点。
《拔根芦柴花》曲调开朗而又抒情,体裁上也有劳动号子的一些因素特点,当地人称它为“栽秧号子”也正是这个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span style="font-size:16.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 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2017-08-07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王学忠<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江都旅游<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江都历史文化悠久,是运河边上的“<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民歌之乡”<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拔根芦柴花》等民歌传唱大江南北。
《拔根芦柴花》是由邵伯栽秧号子演变而成的,从邵伯民歌到江都民歌再到江苏民歌,后被《中国民歌集成》所收录,从此成为祖国民间歌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邵伯栽秧号子是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江都邵伯是栽秧号子发源地,有《茉莉花》《十根丝线》《撒趟子撩在外》《一根丝线牵过河》等有名的秧号子,代表作《拔根芦柴花》曾经盛极一时,轰动全国,蜚声海内外。
栽秧不栽哑吧秧。
春夏时节的江都水乡,一场场秧歌会登台,秧田上飘荡妇女们的咏唱:“<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号子一打声气开,顺风刮到九条街,兴化高邮穿城过,扬州邵伯传过来。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邵伯秧号手原唱老版《拔根芦柴花》。
《拔根芦柴花》是江都稻农为解除疲劳、自我调节,以歌寄兴的秧号子。
邵伯会打秧号子的妇女特别多,尤其是年轻妇女,打的号子悠扬婉转,非常动听。
2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世纪5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年代初,“<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四夏”<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大忙季节,在那清明如镜的水田里,伴随着初夏的和风,响起栽秧手们清脆悦耳、令人陶醉的阵阵号子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这是当时开展田头文化活动的一种好形式。
那时,邵伯栽秧号子有《黄黄者》《小小妹妹者》以及《拔根芦柴花》等多种,然而原版《拔根芦柴花》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乡土气息,唱的人最多,流传也很广。
当年,施登英、黄凤英、赵锦珠、刁元兰等一批女青年,是邵伯号子手中的佼佼者。
邵伯秧号子传承人、现年8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岁的许金英等一批老艺人常年唱秧歌、打秧号,把《拔根芦柴花》等江都民歌唱响海内外。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歌唱家雪飞首唱新编《拔根芦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