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小说技巧
诗歌意象的写作技巧

诗歌意象的写作技巧诗歌意象的写作技巧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意象的写作技巧,欢迎参考阅读!(一)捕捉诗歌意象和诗歌灵感诗歌意境的最小艺术结构单位是一个意象。
诗歌的写作常常是从作者对生活中某个人、事、景、物、理产生了独特的诗美体验而获得的第一个意象开始的。
诗歌创作的灵感就是诗歌作者对情感能够具象化,主观情志能够文字化的一种突然顿悟和把握。
无形的情绪突然有了有形的形象,抽象的观念突然有了具象,这使得诗歌作者的心理结构和语言结构有了豁然的改组更新。
这种诗歌的写作灵感有短暂性、突变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
诗歌灵感出现后,应迅速准确地将灵感体验到的内容及时地意象化,灵感体验意象化后,应及时准确地将意象化为诗语和诗句。
这就是诗歌写作“灵感——寻象——寻言”的三个阶段。
相当多的人不能完成这三个阶段的写诗过程。
有的人虽有灵感体验,但未能及时地将诗美体验化为诗歌意象;有的人在脑海里虽然形成了诗歌意象,但不能及时准确地将诗歌意象词语化、文字化,这样一首诗仍然活跃在作者的脑海里而不能物化成形。
(二)用新奇精美的语言传达诗歌意象诗歌写作中用于传达诗歌意象的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而是一种新奇的精美的变形语言。
初学诗歌写作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这种诗歌语言能力的贫弱。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条途径来训练、提高诗歌语言的能力。
1.精选动词诗语在传达诗美意象时首先可做的工作是精心锤炼表现意象动态的动词。
动态的意象较之静态的意象更能吸引读者的审美注意。
一个诗歌意象往往因一个优美、确切的动词而曜曜生辉。
艾青的诗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阮章竞的诗句:“层层绿树重重雾,重重高山云断路。
”一个“封锁”,一个“断”,使诗歌意象呼之欲出,非常生动。
2.嫁接词语汉语和其他语言比较起来,它的语法最自由,词性最不固定。
诗歌作者可以利用汉语的这个特点,改变某些诗句中词语的性质,使诗歌意象出现新奇、陌生的形态。
小说散文诗歌答题技巧模式有哪些

小说散文诗歌答题技巧模式有哪些?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如下:1、捕捉线索: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胧到明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另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2.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3.透析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
4.研读重点: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
5.揣摩关键: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是揣摩的关键。
一定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前后照应、整体观照;要紧扣语境来答题。
6.张扬个性和唤醒个性体验:散文的重点是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对其中的感情和观点进行评说和鉴别,写心得往往是考查的主要形式。
它一般要从内容、语言、写法、作用等方面发表意见,观点明晰、论据充分,要紧扣散文的主旨内容。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
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现代诗歌写作技巧

现代诗歌写作技巧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由此可见语言和意境对一首现代诗歌有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语言来自于生活,我们都知道,但任何体裁文章使用的语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里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其实这指的也就是任何文学体裁的语言来源于生活,但也“必将高于生活”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就更有着不可言说重要作用和魅力了一部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至于意境,我个人认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的,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合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作品,来领略一下语言和意境的魅力首先我们来阅读诗人何三坡的诗歌作品《麻雀》麻雀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短短数语,诗人却已利用优雅的语言和意境,向我们敞开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在这三句简单诗句里,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很美的意境,这是一种有形意境,“洁白的雪花,房屋,雪地,炊烟”,几个朴实的物象,在不经意间,已起落有致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已营造了一种特别雅致的意境和氛围,源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圣洁,引人入胜,又令读者浮想联翩而“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实际上也算是一种有形兼无形的意境了,在这种无形的意境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麻雀,叶子,树木,还有一种视觉和思想的辽阔,有着不少感悟和思考,严寒下动物们乐观生存,努力向上,对于人类,实际上又是一种多大的鼓励和感恩“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这里我们还能领略到诗人语句和叙说的优雅,“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几乎没有过多的修饰,而带给读者的却是无比干净和明朗,“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安静的画面里,突然峰回路转,可爱的麻雀向上飞起,带领读者的视线上升,上升,在不经意间,宁静的画面在动,向上飞翔和超越短短的诗歌作品也由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我们足够领悟到了语言和意境给作品和读者带来的巨大魅力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凡是接触过文学的人,我们都知道韵律的意思在古典诗词里,韵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缺少了韵律,或韵律不整,那么古典诗词就不能叫诗词,最好的诗词也会失去看头新文化运动后,在早期的现代诗歌里,诗人们对韵律的把握非常周到而细致在早期现代诗歌作品里,我们经常能读到那些韵律和节奏把握都很巧妙的好作品,这些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阅读轻快,优美,抑扬顿挫,也或干练,大气,醇厚,回味悠长这些韵律和节奏的佳作,同时也是最好的朗诵作品那么我们再回过来,带着节奏与韵律的品味,来欣赏先哲现代诗人的佳作再别康桥(节选)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韵律和节奏在作者把握下,诗人打开的叙说仿佛一湖水美丽的涟漪,带着清凉和透彻,渐渐荡开在读者面前如果轻轻朗诵起来,就更有一番滋味了,那缓缓打开的美丽而恬静的物象“云彩,金柳,夕阳,新娘,……”“轻轻的走了,轻轻地来了”,一幅幅春天碧绿的画面映入读者眼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真是温暖而心动,惬意而轻快,柔情并美妙,又仿佛一曲曲轻轻的歌儿,回荡在我们耳边这也就是很多诗人以为的,现代诗歌,不仅是诗,更是一曲优美的歌儿纵览诗人的作品,品味其完美的韵律和意境,我们才知道,现代诗歌,有着多么巨大的魅力,令人陶醉而在数十年后的今天,现代诗歌翻越了无数个台阶今天的现代诗歌完全是自由的,充满个性,它们大气,奔放,内敛,开阔,并无忧无虑也就是说,在今天现代诗歌表达上,众多诗友也许抛弃了诗歌原本该具备的韵律,但节奏仍旧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个意义上说,节奏其实就代表了作品的一种气势,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格,如果节奏把握得巧妙,它将成为诗人们的一种个性,也可能由此诞生各类风格,形成百家争鸣三、清新灵动法我们都知道,诗歌都是由每个细致的句子构成这里的清新和灵动,指的就是句子的表达和结构一个句子的构成,有许多种方式,在表达上,一般个人都喜欢用自己惯用的手法和个性来组织语言,有拖沓的,凝练的,清新和雅致的,也有繁琐和啰嗦的,诗歌水平和风格的差异,我想首先就是来源于一个人组织语言能力的差异吧清新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是清爽和鲜活的组合如果一个句子的组合或一首诗歌的表达能达到这点,给读者默默间送去清爽和鲜活,又怎能不令读者喜欢和动容?而灵动,则是指表达中蕴含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动感,使陈旧的画面鲜活,使静止的物象跳跃,使暗淡的颜色明亮,甚至能令死去的物体再次重生!由此,我们可见灵动有多么巨大的作用,也由此可见,灵动的“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无言的力量下面我们具体以诗来分析冬日阳光它们翻过墙壁,防盗网翻过紧闭的玻璃,纱窗轻轻跳下来游荡在房间里多么活泼的一群鱼啊它们穿金黄衣裳它们游弋在凛冽的空气里它们游弋在洁白的地板上我静静的看着仿佛寒冷的时光复苏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在这首精致而短小的诗歌里,我们能领略到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带给我们的无比温暖与美好的感觉,浓浓的诗意贯穿其中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新和灵动,此外画面感也特别强在第一节“它们翻过墙壁,防盗网/翻过紧闭的玻璃,纱窗/轻轻跳下来/游荡在房间里”,在这我们看到了作者清新的语言,没有琐碎和繁杂,而“翻过”、“跳下来”、“游荡”等一系列动词又恰到好处,由远及近,引领读者的视线和感官,清清爽爽在第二节,更是有一种意蕴的美感和动感,这里的冬日阳光被“默化”成一群群活泼的鱼,“它们穿金黄衣裳/它们游弋在凛冽的空气里/它们游弋在洁白的地板”,阳光本是安静的,甚至有静止之觉,而作者利用巧妙的比喻和叙说,令安静的事物游动,令安静的画面跳跃,由此,则不得不叹息清新和灵动的神奇作用而在第三节,作者则又巧妙地升华了动感,将画面的动感继续拉伸,利用灵动的句子,轻轻向上跳动,“我静静的看着/仿佛寒冷的时光复苏/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呵呵,阳光普照万物,也普照每个人的心海,“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温暖的阳光变成一群金色的鱼,它们温暖而热烈的游进来一个人的心房,也游进了读者的心房如此温和与热烈,如此柔情与细腻,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令人欢欣!现代诗歌意象的.写作技巧(一)捕捉诗歌意象和诗歌灵感诗歌意境的最小艺术结构单位是一个意象。
(全)高考语文-小说和诗歌-必考题型答题术语技巧详解

高考语文-小说和诗歌-必考题型答题术语技巧详解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第一组(按诗体分类)](一)咏史诗思想情感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蜀相》(二)边塞诗思想情感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示例:王昌龄《从军行》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示例:杜甫《兵车行》(三)山水田园诗思想情感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
示例:杜牧《山行》2.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
示例: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四)离别诗思想情感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示例: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示例: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3.坦陈心志的告白。
示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4.情深意长的勉励。
示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
示例:孟浩然《宿建德江》[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一)忧国伤时分类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官绝句》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二)建功报国分类1.建功立业的漫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
小说、散文、诗歌常见手法技巧思维导图脑图

手法技巧(小说、诗歌)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反复、顶针、通感
等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对比、象征、衬托、烘托、渲染、比兴、用典等
表达方式
记叙
第一、二、三人称:记叙角度
记叙详略
顺序、倒叙、插叙、平叙、补叙:记叙方法
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描写
人
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
侧面描写他人评价、景物烘托、所作所为
细节描写
事细节描写、场面描写、虚实
景
正面描写
形、声、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色彩结合、多感官结合
空间距离远近结合、仰俯结合
侧面描写渲染烘托、对比衬托
白描、细描
概要正侧面结合、
虚实结合
实写眼前实在
虚写
过去:怀、忆
现在:想、梦
未来:想、何(时)
两地人事景物
神仙鬼怪
科幻(小说)物
正面描写形、声、色
侧面描写渲染烘托、对比衬托
细节描写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象达意)
人
古人用典抒情、怀己伤人
今人即事抒怀
事
古事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今事即事抒怀
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结情、
以乐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
物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怀人
行文技巧
开头开门见山,起承转合、抑扬、伏笔铺垫、设置线索
中间起承转合、铺垫抑扬、伏笔
结尾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题目
考法提问:特点、赏析、如何、怎样、表达效果。
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散文、诗歌、戏剧、小说
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
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3.选材剪材
4.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
比、反复等)的运用等。
二、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情抒情、托的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
侧相映等。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三、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意、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衰、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欲扬先抑、夸张、比喻、拟人、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开篇点题、比拟借代等。
四、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2.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3.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
情的写法。
高考小说散文诗歌必备知识

小说阅读必备知识一、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1、人称:第一人称:以“我、我们”为代表。
表达效果:真实感、亲切感、代入感。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无法横向扩展故事情节,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人称:以“你、你们”为代表。
表达效果: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加直接,便于抒情说理。
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
作用: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以“他、她、它、他们”或事物的名称为代表。
表达效果:更客观、更全面地展示,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作用: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①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故乡》)②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
林黛玉看见,便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曹雪芹《红楼梦》)③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文学类答题技巧(一)

文学类答题技巧(一)
文学类答题技巧
1.阅读理解技巧
•仔细阅读题干和文本材料,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
•注意文章的结构,找出关键词和线索,帮助理解文章的内容。
•利用排除法,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缩小答案的范围。
2.诗歌鉴赏技巧
•通读整首诗,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和意境。
•注意诗歌的韵律、押韵和节奏等音韵效果。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暗示、象征等。
•通过对诗歌的形式和内涵的综合把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3.小说阅读技巧
•注意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理清故事情节。
•关注小说的主题和主旨,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小说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推敲动机和行为。
•预测故事的发展,猜测可能出现的转折和结局。
4.论说文写作技巧
•把握论说文的中心论点和观点,辨清论证逻辑。
•分析作者的论证手法和论据,评价其合理性。
•注意段落结构,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善于归纳总结,对论说文的主题和立意做出评价。
5.阅读技巧小贴士
•仔细阅读问题,确保理解问题的意思。
•利用文本中的关键词搜索答案的线索。
•掌握文章的大意,紧扣问题,避免偏离主题。
•多加练习,增强对文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以上是关于文学类答题的一些技巧和小贴士,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记住,多读多练,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才能在文学类答题中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冶李杨教授
•小说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一、人物
•设题: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设题: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设题: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从四个方面揣摩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
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
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
(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
(《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
•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
理,衬托人物性格;④揭示深化主题;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例如;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语言风格:平白质朴清新绮丽简洁明快洗炼含蓄蕴藉……
五、鉴赏小说艺术特色
•(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
如《祝福》•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
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
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2)鉴赏二:人称
•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
•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
•(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
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
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衬托或烘托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
(5)鉴赏五:情节
(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诗歌鉴赏
(1)鉴赏一: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常用鉴赏术语,如:意境,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主线(索),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极富新意,形象化,漫画式,人物性格(广义) ,典型环境,文眼,文章基调凝重悲凉,激昂明快,等等
(2)炼字题如何解答?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意,深层意);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答题模式——
某个字(某句话)意思是…(表层意、深层意);描写了……情景,渲染了……氛围;运用了……修辞(或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作用
诗歌虽然含蓄,但并不神秘;诗歌形象是诗人情感的依托;“一切景语皆情语”,解读诗歌的关键就在于解读诗歌形象。
1.形象分类
主体形象(意):抒情主人公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情感或表明志向)
客体形象(意象):人、景、物、事、典故(间接抒情,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
2.固定意象
2 形象意境类题型
(1)设问: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或展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 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2)解答要点
人物;外貌+情感(技巧)
意象;意象+画面+意境+情感(技巧)
意境;意象+画面+技巧意境+情感(技巧)
(3)答题格式:
点出形象——描绘图景——概括
意境——剖析情感(点明艺术技巧)
(三)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特色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双关,互文,反复,通感,顶真,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1)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用典故、借古喻今)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乐哀结合,工笔与白描,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声色态味),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烘托,衬托(正衬和反衬),渲染。
3、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层层深入,作铺垫,埋伏笔,过渡,叠词,重章叠句,倒装,首尾照应,前后呼应,先总后分,先景后情,以小见大,卒章显志。
4、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抒情描写技巧),篇章结构技巧,赋比兴,象征,联想,想象,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化用,艺术技巧题模式——
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三、题目类型
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
(全诗、某联、某句、上阙、下阙)
1、所抒感情:
通过……内容+抒发(寄寓/揭露) ……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通过……手法,抒发……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3、答题要领—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设计人:冶李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