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杨素卿刊本)1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之铸鼎图][《天工开物》之南方挖煤图]《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在分宜教愉任上著成。
崇帧十年(公元1637年),宋应星的朋友涂伯聚为他刊行,是为初刻本;明末由杨素卿又一次刊印。
《天工开物》之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二人其代之”及《易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成。
主张自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有用之物。
宋应星(公元1587~1661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人。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中举。
先后出任江西分宜县教愉、福建汀州推官、安徽毫州(令毫县)知州等职。
任官期间,留心观察学习劳动大众的生产技术,注意搜集与积累科技资料,井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
对功名利禄十分鄙视,《天工开物序》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之语。
主要著作有《天工开物》、《危占十种》、《画音归正》、《美利笺》、《观象》、《乐律》等十余种。
除《开工开物》外,都已失传。
近年陆续发现其四篇快著的明刻衣《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
《天工开物》共分为3卷。
全书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分为18个类目,分别为:乃粒(谷类)、乃服(衣类)、彰施(染色)、粹精(粮食加工)。
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附制陶)、冶铸 (铸造)、舟车、锤锻、幡石(烧炼矿石)、膏液(制油)、杀青(造纸)、五金(金属冶炼)、佳兵(兵器)、丹青(不墨)、曲药(酿造)、珠玉。
差个多涵盖了古代中国工农业生产不同部门的所有生产技术。
共分为3卷,书中附有作者自绘的插图120多幅,画面生动而逼真、线条清晰、比例适当、有立体感,直观地反映了古代各类器物的形状、结构及其原理,以及各种工艺的生产工序或生产过程,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来源:插图中国史)来源:中国经济网《天工开物》图《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全文

天工开物全文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上篇·1.乃粒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
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
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
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
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总名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
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
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
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
从其朔也。
○稻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亢,米曰粳。
粘者,禾曰余,米曰糯。
(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
)长粒、尖粒、圆顶、扁圆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
)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拨起分栽。
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
《天工开物》简介

《天工开物》简介天工开物简介《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作者简介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
明末清初科学家。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举人。
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
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
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
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
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38~1654)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
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
”(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教官)。
期间,他将其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涂绍煃资助刊行。
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
明亡后作为明遗民,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知识《天工开物》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于崇祯十年(1637)所著。
全书分18卷:一、乃粒(五谷);二、乃服(纺织);三、彰施(染色);四、粹精(粮食加工);五、作咸(制盐);六、甘嗜(制糖):七、陶埏(陶瓷);八、冶铸(铸造);九、舟车(车船);十、锤锻(锻造);十一、燔石(焙烧矿石);十二、膏液(油脂);十三、杀青(造纸);十四、五金(冶金);十五、佳兵(兵器);十六、丹青(朱墨);十七、曲蘖(制曲);十八、珠玉(珠玉宝石);插图122幅。
图文并茂,比较全面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堪称中国17世纪的生产技术百科全书,已译成日、英、法、德等文字。
所记述的化学知识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明代对化学变化过程的认识水平。
在化学理论方面,基本上沿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化学变化,如火药燃爆,是由于“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
又如描述颜料制备:“夫亦依坎附离,而共呈五行变态。
”所述银朱制备,用水银一斤和过量的硫(石亭脂)二斤进行反应,得到上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共得朱(硫化汞)十七两五钱。
产物银朱比反应物水银多出一两五钱,宋应星的解释是:“出数借硫质而生”(《丹青·朱》),其中孕育着化合概念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思想胚芽。
在化学工艺方面,记述了冶金、分金、铅丹、铅白、银朱、煤炭、石灰、矾、炭黑、染料、颜料、陶瓷、制曲、酿酒等化工过程和技术。
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述了由炉甘石(碳酸锌)还原成锌的火法炼锌技术,并第一次对煤进行分类。
其次,书中所记述的银朱、铅白等制备方法,至今欧洲仍称赞为“中国方法”。
在化学术语方面,有:“点”、“养”、“升”、“升炼”、“锻”、“炙”、“飞”、“固济”、“化”、“淋”、“漉”、“淬”、“结成”(重结晶)等名词。
在化学反应类型方面,书中蕴含着:①中和反应,如加石灰于蔗汁中,以达到非糖分凝聚的最佳pH值;②分解反应,如烧石灰;③置换反应,如湿法冶铜;④氧化还原反应,如火药燃爆;⑤络合反应,如媒染;⑥聚合反应,如桐油熟炼;⑦酶催化反应,如酿酒、利用猪胰消化丝胶、利用自然发酵除去木质素等等。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Choi Goho 翻译:叶秀萍 Ye XiupingSong Yingxing et Les Travaux du Ciel et le Début des Choses宋应星与《天工开物》2020年底,中国嫦娥五号月球无人探测器采集到了月壤样品并成功返回地球。
202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正式批准了嫦娥五号着陆点附近八个月球地貌的命名,这八个命名中有许多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其中就有被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研究中国科学史而声名远扬的)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誉为“中国狄德罗(Diderot)”的宋应星,他的作品《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Fin 2020, la sonde lunaire sans pilote Chang’e-5 de la Chine a recueilli des échantillons de sol lunaire et est revenue sur terre avec succès. En 2021, l’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 (UAI) a officiellement approuvé la désignation de huit zones de la lune situées aux environs du site d’alunissage de Chang’e -5. Parmi les huit noms figurent plusieurs anciens scientifiques chinois dont Song Yingxing, surnommé le « Diderot chinois » par le biochimiste britannique de grande renommée Joseph Needham (1900—1995, célèbre pour ses recherches sur l’histoire de la science chinoise). Son ouvrage Les Travaux du Ciel et le Début des Choses est qualifié d’« encyclopédie de l’artisanat chinois du XVII e siècle ».供图/视觉中国 VCG明朝灭亡。
《天工开物》介绍

[键入文字]《天工开物》介绍《天工开物》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名着,是明代重要的科技文献。
作者是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的宋应星。
宋应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江西奉新人,生于公元1587 年。
他自幼聪明好学,酷爱科技。
在青年时代,他对全国各地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
公元1634 年,他开始写作《天工开物》。
初刊于公元1637 年。
这部书对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总结,并附有两百多幅精美的插图。
全书内容十分丰富、共三卷、分为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麴蘖、珠玉十八个项目、几乎包括了当时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而且每个方面,对原料品种,生产操作过程,产品产量等科学技术问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和详细的记述。
《天工开物》上编内容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等。
它记述了当时全国各地农业和副业的生产过程及生产经验。
如“骨灰蘸秧根”法,这是我国农业史上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记录。
它还最早地描述了利用不同蚕蛾品种杂交而“幻出嘉种”的情况。
中编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铜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燔石、硫磺、榨油、制烛、造纸等。
下编包括五金开采及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曲药的制造和珠玉采琢等。
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操作过程等,记载都很详细。
书中几乎涉及从生活到生产的各种工业。
尤其书中还记载了各种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同体积金、银、铜的不同重量对比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宋应星四十七岁时,整理修改积累的文稿。
他非常赞同西汉政论家晁错的“贵五谷贱金玉”这个思想,把种植粮食放在卷首,把论珠玉置于卷末。
他将书名取为《天工开物》。
“天”是大自然;“工”是人工;“天工开物”,就是大自然和人工创造了世上万物的1。
《天工开物》的史料价值与影响研究

物的奥秘。 技术确实是 自然界与人类协调的产物 , 它是人类与 自然
城 捐 赠 的 完整 无 损 的崇 祯 十 年初 刻 本 ( 内仅有 的一 部) 15 国 。 99年 ,
产过程。 他改进 的用生铁及熟铁合炼成钢的设备原理 , 成为近代马
丁 炉 的始祖 。 在论 述 金 、 、 的单 位 体 积 内重 量 时 , 他 银 铜 已有 了 比重 的概 念 ; 对 金 属 锌 (倭铅 ”的冶 炼 工 艺 的论 述 , 世 界 上 最 早 的 他 “ ) 是
后的事 了( 9 9 以日本菅生堂刻本为基础 , 12 年 增补后重印 )直到本 。
世纪 2 0年代, 丁文 江、 经过 章鸿钊等数 位科 学家的努力 , 才从 日本 传 回几种翻刻本 , 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 了陶湘本等几个版本 。 新 中国成立后的 1 5 9 2年 , 北京图书馆才得到一部由宁波收藏者李庆
与《 工开物》 天 所记 述 的基 本 一致 或 部 分 一 致 , 些 仍 “ 着 ” 传 这 活 的 统工 艺 包 括水 碾 、 物 染料 制 作 、 蚕 和柞 蚕 加 工技 术 等 。 而 , 植 桑 然 掌
作在各 国流传 , 并受到高度评价 。法 国学者儒莲称此书为“ 技术百
科 全书” 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其 为“ , 中国有代表性 的技术 书”英 ,
以定量 的解说 , 同时提出一系列理论概念 , 构成 了一个完整 的科学
知识百科之明代科学技术名著《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在明朝末年创作的。当时,社会动 荡不安,科技发展缓慢,文化氛围保守。宋应星创作《天 工开物》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记录明朝以前的古代技术,总 结自然规律,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后人。同时,他希望通 过这部作品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重要性,为后世留下宝贵 的文化遗产。
《天工开物》在现代 中国的影响
《天工开物》中的一些理念和技 术对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仍然具 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天 工开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载体,对现代中国文化传承和 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天工开物》在现代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天工开物》在世界范围内的传 播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了一 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著作。
贰
《天工开物》作品鉴赏
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
《天工开物》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而不是无限制的索取和掠夺。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先进的,对于现代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实用性和经验性
《天工开物》的内容都是基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验性。它不 仅提供了许多工艺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还通过实例说明了各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 项,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作品在明朝科技文化领域的影响
对科技发展的推动
《天工开物》的出现为明朝的科技发展提 供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所总结的工艺技 术不仅为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实用的 指导,同时也启发了人们的科学思想和探 索精神,对于当时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
VS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天工开物》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化传承之 作,对于明朝的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它不仅传承了古代中国的工艺技术, 也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价值。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体 现在思想上,对于后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民 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