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简介内容历史意义

天工开物简介内容历史意义
《天工开物》为研究明朝的社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宋应星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开始萌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情况。
西方研究者把它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科学技术文献简拦胡宝库里,《天工开物》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像拦拦它这样全面、系统地记录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各部门生产技术衡返,广泛地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宝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宋应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科技研究工作上所持的有益生人的目的,他重视实地调查和劳动者实践经验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是值得后人借鉴和称颂的。
《天工开物》两则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意 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意 不粘者 粳米 俟其生芽 水溢 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潦水 刈初禾 汲灌 偕早秧 黍
nián jīng sì yì dān lǎo yì jí xié
shǔ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俟其生芽 俟 ②秧过期老而长节 秧过期老 ③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④凡稻旬日失水,即愁干旱 凡稻旬日失水, 旬日失水 ⑤六日刈初禾 六日刈 ⑥则汲灌与稻相始终 ⑦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农家勤苦, 勤苦 ⑧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滋益全无,不足尚 ⑨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 等待 变老,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变老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结谷 十天 割取 打水 勤劳辛苦 崇尚 夏季的第二个月
背景简介: 背景简介: • 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 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 古代农业 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都比较发达的阶段,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 明代中期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 资本主义萌芽 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 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耕地面积 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 扩大,作物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 物、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 经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都 有了明显提高。 有了明显提高。一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经 明代手工业种类较多, 营。明代手工业种类较多,且已具备了一 定规模, 定规模,尤其是与国计民生关系较为密切 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 等行业最为发达。 的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
《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大科学家宋 天工开物》 应星(1587—1663 1663年 的代表作, 应星(1587 1663年)的代表作,完成于 1637年 1637年。这是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技术的百科全书, 技术的百科全书,总结了各个生产领域的 知识。 知识。 全书共十八卷,包括种植、纺织、 全书共十八卷,包括种植、纺织、 染色、粮食加工、熬盐、制糖、烧制陶瓷、 染色、粮食加工、熬盐、制糖、烧制陶瓷、 冶铸、制造车船、锤锻、烧制灰硫、榨油、 冶铸、制造车船、锤锻、烧制灰硫、榨油、 造纸、采矿、兵器、颜料、 造纸、采矿、兵器、颜料、酿酒等诸多内 容。宋应星无论是对操作技术还是对工具 本身都尽可能用数字进行精确的描述。 本身都尽可能用数字进行精确的描述。
天工开物四个字的意思

天工开物四个字的意思
天工开物是一句古老的话,用来形容人类像上帝一样拥有创造力,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完成伟大的心愿。
在过去,人们把它当作无坚不摧的力量,用来完成任何力量无法攻克的障碍。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发现了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例如机器人、精密仪器、计算科学等。
虽然不同的科技解决了许多人类的问题,但仍然有一些受到技术限制的领域,例如医学、农业等。
在这些领域,人们仍然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实现愿望。
因此,“天工开物”依旧是相当重要的。
比如,医学领域一直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比如治疗某些疾病、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等。
然而,由于现有的科技尚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只能依赖于人类智慧来改善疾病治疗。
此外,农业也受到技术限制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疾病等。
在现代,我们可以使用机器人和植物改良技术来提高农业产量,但是由于与各种因素的关系,这些技术仍然不能完全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
农民们也受到技术限制,他们仍然需要自己智慧和努力来解决农业问题。
可以说,“天工开物”这一古老的真理,在当今仍然是有效的。
它提醒我们,即使在一些受技术限制的领域,也可以通过人类智慧和努力来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努力,以持续改善我们的生活。
- 1 -。
《天工开物》知识点

《天工开物》知识点《天工开物》中记录了许多物理知识,涵盖了力学、热学、水力学等多个领域。
在力学方面,《天工开物》涉及了杠杆原理、摩擦力、弹性力等基本理论,并且提出了许多机械、土木和航海等方面的设计和应用。
在热学方面,《天工开物》介绍了热传递理论、水的沸点和凝点、热机等基本知识,并且详细介绍了火药和喷火器等火器的制作和使用。
在水利工程方面,《天工开物》详细介绍了水力学理论和应用,如水轮机、水门、水车以及液压机器等。
同时,《天工开物》还记录了一些物理实验,如铜球实验和声波实验等。
这些实验不仅验证了物理理论,而且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天工开物》是一部涵盖了众多物理知识的综合性著作,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重心和平衡:在《天工开物》中,有许多涉及重心和平衡的描述。
例如,在描述车轮的制造时,书中提到了如何将车轮的重心调整到最佳位置,以使车轮运转平稳。
在制作其他机械时,书中也提到了如何利用重心和平衡的原理来提高机械的效率和稳定性。
2、弹性定律:《天工开物》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弹性定律的知识。
例如,在描述弓箭的制作时,书中提到了如何利用弹性定律来提高弓箭的弹射效果。
在描述其他弹性器件的制作时,书中也提到了弹性定律的应用。
3、流体静压力:《天工开物》中记录了许多与流体静压力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描述船只的制作和运行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流体静压力的原理来保持船只的稳定性和浮力。
在描述水利工程时,书中也提到了流体静压力的应用。
4、热力学定律:《天工开物》中记录了热力学定律的一些基本概念。
例如,在描述火器的制作和使用时,书中提到了热力学定律的应用。
在描述其他与热力相关的机械时,书中也涉及了热力学定律的原理。
5、电磁感应:《天工开物》中记录了一些与电磁感应相关的知识。
例如,在描述指南针的制作和使用时,书中提到了如何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指示方向。
在描述其他与电磁相关的机械时,书中也涉及了电磁感应的应用。
天工开物的意思和道理

天工开物的意思和道理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天工开物》这本书。
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别着急,听我慢慢给你们讲讲《天工开物》的意思和道理。
《天工开物》呢,其实就是一本特别厉害的书。
这里面讲了好多好多关于古代劳动人民怎么干活儿、怎么做出各种东西的事儿。
“天工开物”这四个字啊,也有它特别的意思。
“天工”呢,就是说大自然的本事、大自然的力量。
大自然可厉害啦,它能造出高山、大河、森林,还有各种各样漂亮的花啊、草啊、动物啊。
“开物”呢,就是说人类利用大自然的这些本事,来造出各种各样有用的东西。
比如说吧,咱们穿的衣服。
衣服是用什么做的呀?有的是用棉花做的,有的是用丝绸做的。
那棉花是从哪儿来的呢?是农民伯伯在地里种出来的。
农民伯伯就像是利用了大自然的力量,把棉花种出来,然后再经过一道道工序,最后做成了咱们穿的衣服。
这就是“天工开物”的一个例子。
大自然给了我们棉花,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把棉花变成了衣服。
再比如说咱们吃的粮食。
粮食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这也是大自然的功劳。
但是如果没有农民伯伯去种地、浇水、施肥、除草,那粮食也长不好。
所以啊,人类和大自然一起合作,才能有咱们吃的粮食。
这也是“天工开物”的道理。
《天工开物》这本书里还讲了很多其他的东西呢。
比如说做陶瓷、造纸、挖矿等等。
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他们通过观察大自然,学会了怎么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做出各种各样有用的东西。
咱们现在的生活也离不开“天工开物”的道理哦。
比如说,咱们住的房子。
房子是用砖头、水泥、木头等材料建起来的。
这些材料有的是从大自然里来的,比如木头。
有的是人类通过加工大自然的资源做出来的,比如水泥。
我们盖房子的时候,也是在利用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
还有咱们用的文具。
铅笔是用木头和石墨做的,橡皮是用橡胶做的,本子是用纸做的。
这些东西都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做出来的。
如果没有大自然给我们这些资源,我们就没有办法学习啦。
所以啊,《天工开物》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人类要和大自然好好相处,一起合作。
天工开物全文及译文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 / 作者: 宋应星》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撰。
宋应星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宋应星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该书文字简洁,记述扼要,书中所记均为作者宋应星直接观察和研究所得。
问世以后,有不少版本流传,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本,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宋应星生平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镇牌楼村人)。
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
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
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
弟兄4人,胞兄宋应查看全文2012-11-16 08:11:42 作者:宋应星年代:明浏览:205 好评:0 分类:天工开物天工开物-舟车[原文] 宋子曰:人群分而物异产,来往懋迁(1)以成宇宙。
若各居而老死,何藉有群类哉?人有贵而必出,行畏周行(2);物有贱而必须,坐穷负贩。
古诗天工开物翻译赏析

古诗天工开物翻译赏析《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天工开物》文章列表: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杀青(造纸的方法)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曲糵(做酒的方法)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
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
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天工开物》ppt

古
代 治 铁
图Leabharlann ⒈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先铸铁成砧 [zhēn] ,以为受锤之地。谚云:“万器以钳为祖”, 非无稽之说也。凡出炉熟铁,名曰毛铁。受锻之时,十 耗其三为铁华、铁落。若已成废器未锈烂者,名曰劳铁, 改造他器与本器,再经锤锻,十止耗去其一也。 大凡锻造铁器,用炒过的熟铁制成。先铸铁做成砧 板,把它作为承受锤打的底座。有句俗话说,“万器 以钳为祖”,并非无稽之谈。凡是刚出炉的熟铁,叫 毛铁。锻打时,损耗其十分之三,变成铁花、铁滓。 若已成废品还未锈烂的,叫劳铁,可用来改制成别的 器物或原来的器物,再经锻造,只损失其十分之一。
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单元说明
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 《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 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 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 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 “科技之光”。
教学目标
• 1、了解封建时代文人冲破科举考试的束缚,转而 关注民生问题,献身科技事业的伟大精神,认识中 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 • 2、体会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完美融合的写作风格, 宋应星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第四段介绍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 稻的一些特殊品种。
谈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 作者在对比中说明晚稻比早稻具有抗旱的优势, 还特意介绍了一种“高山可插”的旱稻,称为 奇迹。最后介绍“香稻”,因其有香气,专供 贵人享用,但产量既低,营养又少,故为作者 所不取。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崇尚实 用,贬抑奢华的可贵精神。
宋元:毕升发明活字 印刷术,比欧洲早400 年。发明了指南针并 用于航海。唐宋时发 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 沈括的“十二气历” 比英国早800年。郭守 敬的《授时历》比现 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在金属加工方面,最早明确地记述了
响铜的合金成分以及有关响器的成型工艺, 最先记述了铁锚锻造工艺、钢铁拉拔工艺。 以及一种叫做“生铁淋口”的特殊化学热处 理工艺,较早地详述了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的 基本操作。 第九、煤炭技术方面,较早对煤进行了分类, 较早记述了煤井排除瓦斯的方法。 第十、化工技术方面,最早记述了银朱生産 过程中的质量互变关系,可认为这是“化合 物” 观念和“质量守恒”观念的萌芽……
(二) 背景
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
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着成 《天工开物》一书。 该书经过详细观察、研究,从科学技术和生 产实践出发,总结了工农业生产方面长期积 累的经验和知识。
(三) 內容
全书共三卷十八篇。 上卷叙述衣食方面的生産技术和经验,包括粮食作 物栽培、谷物脱粒加工、种桑养蚕、植棉与麻、染 料生产及纺织、染色、制盐、榨糖等; 中卷着录各种日用品生産技术和经验,包括砖瓦、 陶瓷、铜铁器、舟车等制造,金属之锻造,石灰、 矾石、硫磺之烧制,煤炭之开采,油类之榨取,纸 的制造等; 下卷记载五金采冶、兵器和火药制作、制曲、酿酒、 珠宝玉料采琢等生产技术与经验。
抽线、琢针图
条铁 * 铁尺 凡 成一 针 线根 先 ,锥 锤 逐成 铁 寸线 为 剪眼 细 断, 条 为抽 , 针过 用 。
锻铁成为器具,是用烧过的熟铁做成的。先用 铸铁做成铁砧,做承受锤打的底座。俗话说,“万 器以钳为祖”,不是没有根据的话。凡是刚出炉的 熟铁,名字叫毛铁。接受锻打时,十分之三损耗成 为铁花、铁滓。如果已成废品但还没有锈烂的器具, 名叫劳铁,改制成别的器具或原来的器具,经过第 二次锻造,只损耗十分之一。 大凡炉中烧铁用的炭,煤炭占十分之七,木炭 占十分之三。凡是在山林无煤之地,锻工先选择坚 硬木条,烧成木炭(俗名叫火矢,燃烧时不会变为 碎末堵塞通风口),它的火焰比煤更猛。即使用煤 炭,也另有一种铁炭。选择那火势向内、火焰不虚 散的,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种类不同。
但它在东邻日本和朝鲜却被奉为宝笈,接着欧洲也 从日本得到了它的日本刻本,然后开始出现它的多 种译本,并视为中国科技中的小百科全书。而中国 再次单独重印此书,却已经是二百多年后的二十世 纪的事了。无怪乎现存《天工开物》的十几个版本 中,外国人的版本占了大多数。 如果只把《天工开物》看成中国科技史的名著,显 然是不够的,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的名 著。书中说的是“开物”,却贯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而其中的一切正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基础。
天
工 開 物
一、是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约一五八七-一六六
一年)所着,是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着。 它几乎将当时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技术 都网罗了。 书中附有许多插图,图文并茂的展示了当时 人的生活水平,包括衣食住行、家常日用等, 说明了明朝科技的辉煌成就。
(一) 作者
(五)主要技术成就
《天工开物》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优秀成就,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在作物分类学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标准, 且与今人之分类法十分接近。 例如:它把古代农业归纳成了乃粒、乃服、彰施、 粹精、甘嗜、膏液、麴(qū)蘖七个大类,这在先世 或者同时代的其他农书以及本草类书中是不曾见过 的。该书还把水稻排到了五谷之首,稻下又分出了 水稻、旱稻,麦下又分出了大麦、小麦,并指出了 荞麦非麦。这些分类方法,给人一种眉目清秀之感。
第五、较早记述了山羊绒可用于织造之事。 第六、在金属冶炼方面,空前绝后地记述了
串联式炒炼法,较好地记述了明代灌钢工艺 的发展,首次记述了今俗称为“焖钢”的箱 式渗碳制钢工艺,最早记述了火法炼锌的操 作方法。 第七、在铸造技术上,最早以图文并茂的方 式记述大型器物的铸造工艺,以图示表现活 塞式鼓风箱的使用情况。
(一) 乃粒
食的栽培与种类,本篇与其他的农 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宋应星凭藉自已的观察, 在本篇中提出有关生产技术的一些数据,使 《天工开物》变成中国第一本有粗略量化农 业生产统计的书。 乃粒篇里讲最多的其实是稻子的栽培,从播 种到灌溉收成,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描述。
(四) 特色
书中对每一部门的原料开采和生产操作过程
均有详细说明,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工艺流 程插图。 这部全面系统总结当时工农业生産技术的着 作,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 名着,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一部珍贵的书籍。 初刊于崇祯十年,17世纪末传入日本,19世 纪广传于欧洲。后译成多种文字,受到许多 国家重视。
秧苗分插以后,最早的七十天就可收获(粳的有救公饥、 喉下急,糯的有金包银之类。方言所说的有百千种,不能全 部讲述),最晚的要经历夏天直到冬天共二百多天才能收获。 那些冬季播种,夏季第二个月就可收获的,是广南一带的稻 谷,是那里没有霜雪的缘故。所有稻田十天没有水,就要担 心干旱。夏天播种冬天收获的谷子,一定是山地中水源不断 的田,那谷种耐时,土质性寒,不催苗速长。湖边的田,要 等到夏涝的日子过去后,六月份才能栽种。这秧在立夏时播 种,撒播在地势高的田地上,等待时令(时机)。 南方平原,田地大多一年两种两收。第二次插的秧,俗 名叫晚稻糯,不是粳米之类。六天收割第一次的禾,然后.整 理留稻茬的田地,插第二次生长的秧。这秧在清明时已和早 秧一起撒布。早秧一天无水就会死亡,这种秧经历四、五两 个月,任凭烈日干旱也不用担心,这是一个奇异的种类。凡 第二次种的稻,遇到秋季多晴天,那么从开始到结束都要汲 水灌溉了。农家辛苦,为了春酒的需要。所有稻子十来天没 水,那么死期到了,有人培育出一种旱稻,是粳米但不粘, 即使在高山上也可以栽种,这又一个奇异的种类。还有一种 香稻,取其香气命名,拿它供给富贵之人,产量很少,营养 全无,不值得重视。
大凡根据铁的性状把它逐节粘合起来,在接口 处涂上黄泥,放在火中烧红后捶打,将泥滓打去, 只是用它的气作为接合的媒介。接合以后,不是烧 红、斧砍,永远不会断。凡是熟铁、钢铁经过烧红、 锻打,水火作用尚未调和,它的质地不坚。趁它出 炉时,放入清水中淬火,名叫健钢、健铁。这是说 在未“健”时,作为钢和铁,还存有软弱的性质。 大凡焊接铁的方法,西洋各国另有奇药。中国小件 焊接用白铜粉作焊药,大件焊接则竭力挥锤锻打而 强行接合;经历长久的岁月,接口终究不牢。因此 制作大炮,在西洋有锻成的,在中国却只用铸造方 式。
二、本书內容
《天工开物》共十八篇,每篇篇目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乃粒──农作物的生产 (二)粹精──谷物的加工 (三)作咸──制盐 (四)甘嗜──制糖 (五)膏液──榨油 (六)乃服──纺织技术 (七)彰施──染色技术 (八)五金──金属冶炼 (九)冶铸──金属冶炼和铸造
内容
(十) 锤锻──金属锻造 (十一)陶埏(shān)──砖瓦的烧制和陶器、瓷器的制作 (十二)燔石──石灰、矾、硫磺等矿物的烧制, 煤的采掘和加工 (十三)杀青──造纸 (十四)丹青──颜料和墨的生产 (十五)舟车──车船制造 (十六)佳兵──兵器制造 (十七)麴蘖──酿酒 (十八)珠玉──珍珠、玉石、玛瑙等的采取、加工
三、结語
宋应星对中国甚至全世界科技的贡献是执牛耳且影 响深远,得知中国竟有这部《天工开物》流传后世, 相信是令全体中国人同感骄傲,且能增进这百多年 来中国在科技上遥遥落后西洋所丧失的民族自信心。 而遗憾的是这部举世闻名的巨著,在它出版之后的 二百多年间,却几乎不为国人所知,乾隆时所修的 《四库全书》对它摒弃不顾,而除了官修的《授时 通考》之外,此间的学者包括那些顶级的国学大师, 也从来就没在自己的着作中引用过它的一个字。
(十) 锤锻
古代锻造技术对于熟铁、钢铁最重要的热处
理方法是“淬”,在天工开物里称为“健”, 是相对于弱。因为在还没有淬水之前,熟钢 铁是比较脆弱的。 还有一种技术 “生铁淋口”,基本上可以算 是灌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把生铁熔成铁液, 淋在刚锻打好的熟铁用具的刀口上,然后入 水淬过,这样刀口的部分就变成了钢。宋应 星举例说:一斤重的锄,淋上常铁三钱,太 少不够坚硬,太多又过于坚硬反而容易折断。
耕、耘图
* 耕 地
* 稻 田 拔 草
筒车汲水图
昼筒 绕 凡 天 夜, 于 河 泽 不一 车 滨 不 息一 下 有 降 ,倾 , 制 百于 激 筒 , 亩枧 轮 车 则 无内 使 者 人 忧, 转 , 力 。流 , 堰 挽 入挽陂水 以 亩水障 济 中入流。 。 , *
稻子的种类有很多。不粘的,禾叫秔,米叫粳;粘的, 禾叫稌,米叫糯(南方没有粘的黍,酒都是用糯米做的)。 质地本来是粳的可晚收的带粘性(俗称婺源之类),不能用 它酿酒,只能做粥,这是另一个种类。大凡稻谷的形状有长 芒、短芒(江南叫长芒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做吉安早)、长 粒、尖粒、圆顶、扁面等多种。其中米的颜色有雪白、牙黄、 大红色、半紫、杂黑等多种。 浸湿稻种的日子,最早的在春分以前,叫社日浸种(遇 上天寒地冷有冻死了不发芽的),最晚的在清明以后。所有 稻子播种之前,先用稻秆、麦秸包好浸泡几日,等到它生芽 以后,撒到田里,生长到一寸左右,它的名字叫秧。秧生长 三十天,就拔出来分开插栽。如果田地遭受干旱或积水过多, 不能插秧。秧一过期,老了长节,即使插在田里,也只长几 粒谷,结下一点果实罢了。总计一亩秧田所生长的秧苗,可 供二十五亩稻田插栽。
第二、在水稻栽培技术上,较早地阐明了秧龄和早 穗的关系。 它首次记述了再生秧技术,以及冷浆田中以骨灰、 石灰包秧根的技术,这对于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还最先记述了早稻在干旱条 件下变异为旱稻的问题,从而在世界生物变异理论 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三、在麦类栽培管理技术方面,最先指出了以砒 霜拌豆麦种子以作防虫杀虫之法,最先指出了荞麦 的吸肥性。 第四、在养蚕技术上,最先记述了利用“早雄配晚 雌”的杂交优势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并指出了家 蚕“软化病”的传染性,指出“需急择而去之,勿 使败群”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