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森新闻社会学读书笔记
最新 消解新闻客观性的疑惑人类学“写文化”的启示-精品

消解新闻客观性的疑惑人类学“写文化”的启示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新闻具有客观性”一直被新闻业界奉为圭臬。
迈克?舒德森认为,在当代各专业、行业将知识和权威正规化的过程中,客观性是一种主导性理念。
而实际上,这种理念不是社会必须的价值,而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由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推动产生的。
对于新闻业者来说,追求客观性夹杂着矛盾的心理,怀疑事实,所以需要客观,然而这种客观本身也是值得怀疑的。
在诞生之后,客观性作为一种职业意识形态,成为备受争议的新闻业回应质疑的话语之一。
一、美国的报业史与客观性的诞生在《发掘新闻》一书中,迈克?舒德森针对新闻的行业历史、专业意识形态发端进行案例研究,描绘了在美国、经济、社会背景下新闻职业意识形态形成的过程。
作者追述了重要现代价值――客观性在新闻业中的社会发展历史,他始终坚持对客观性在新闻也不可动摇的地位进行反思。
他通过描绘美国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社会的三个阶段变化,从而勾画客观性成为新闻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史:第一个时期,大众社会逐渐从传统社会中衍生出来,报纸的社会市场化意识兴起,大众化的报业也由此兴盛起来,新闻成为一项职业,小报也流行起来;第二个时期,大众社会继续蓬勃发展,经济成为社会的纽带,消费在当时已经普遍存在,随着当时中产阶级的发展,报业开始偏向信息取向,重视事实;第三个时期,出现经济危机,科学主义和怀疑主义开始引导人们思考,报业遭遇了政府控制和公共业的质疑,新闻从业者、研究者开始探索,新闻的客观性这种职业意识形态逐渐确立。
历经百年,美国步入现代社会,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在于,社会的个体化加深和信赖感日益缺失。
客观性随着现代社会而来。
客观性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一方面是出于特定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个社会也有维持这种需要的机制。
二、客观性之惑客观性作为一种职业意识形态,成为备受争议的新闻业回应质疑的话语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客观性如此重要?对于美国社会,它是源自对非理性的恐惧。
民主和新闻界的关系——《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读后感

Xl NW ENX UE
民主和 新 闻界 的关 系
《 为什 么 民主需要不可爱 的新 闻界 》读后感
李 硕
【 摘 要】 《 为什 么民主 需要 不可爱的新 闻界 》为 当今世界著 名的社会 学家和媒体研 究学者、美 国人迈 克 尔 ・ 舒
德森近年来 最有代表 } 生 的论述文 集。本 文对该 书章 节逐 一剖析 ,以期给 中国新 闻界 以借鉴 。
【 关键 词】 新 闻界 ;新 闻伦 理 ;美 国新 闻 史
【 作
者】 李 硕 ,武 汉 大 学 。
《 为 什 么 民 主 需 要 不 可 爱 的 新 闻 界 》 这 一 标 题 已 代 议 制 政 府 ” ) 。这 得 益 于 新 闻 “ 告 知 公 众 ” “调 经 直 观 地 告 诉 我 们 作 者 的写 作 意 图 ,即 阐 明 民 主 ( 更 多 查 报 道 ” “ 分析 评 论 ” “ 社 会 同情 ” “ 公众论坛 ” “ 社 的是 代 议 制 民主 )和 新 闻界 的 关 系 , 更 为确 切地 说 是全 会 动 员 ”和 人 们 常 常忽 略 的 “ 宣 传 代 议 制 民主 ”这 七 项 面 分 析 了新 闻业 之 于 民主 政 治 ( 广 义 的 政 治 实 际上 是 一 功 能 。 对 于 最 后 一 项 功 能 的 论 述 中 , 舒 德 森 提 到 了 阿 斯
息 ; 组 织 为 经 济 利 益 炮 制 新 闻 ; 记 者 受 到 自身 固 有 的 政 步 。 正 是 这 些 特 征 使 新 闻 出 版 业 始 终 保 有 一 种 对 既 定 权
治 观 念 影 响 。作 者补 充道 , 当下 新 技 术 突 破 ,新 媒 体 涌 力 的监 督 、 腐 蚀 、 破坏 与倾 覆 的 能力 。 ”几 乎 在 所 有 国
读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的力量》

李 杰
摘 要 :本书从媒介组 织生产的角度分析新闻如何 影响社会 和政治 ,以及 更大 范围的,新 闻如何 影响 了文化。对理 解记 者 、编辑 部、 组织的影响很 有帮助 。本 文在 内容 简述的基础上 ,对迈 克尔 ・ 舒德森的思想进行 了简要评 述 ,并指 出本 书对新 闻力量 的分析 存在的重 大不 足 和 缺 陷 :缺 乏 对 政 治 经 济 力量 的分 析 。 关键词 :《 新闻的力量》 ;评述 ; 政 治力量;经济力量控制
的分 析 。
一
、
内容 简 述
述 ,以及新 闻编辑部 的全 国化 。并且着重分析了全 国性 文化所带来 的全 国性新 闻文化 。这种新 闻文化全 国化所带来 的影响也是 巨大 的。 政 治与文化 的参与者——公 民 有人认 为公共领域在 当代 的作用 已经远远不如过去。但是在迈 克尔 舒德森所 引述 的资料来看并非如此。过去的所谓公 民参 与政治 的比例 虽然高 , 但却是强制参加 的结果 。因此与其说过去的公 民参与政治 的 比 例高 ,不如说过 去人们被 强制参与 政治。然而 当代新 闻转 变 了这一 点。 新闻界尽 可能的提供政治市场 ,提高 自愿参与性 ,构建了当代资产 阶级
由于 中外语法习惯和文化 习惯 问题 ,又或者是思维模式 的差 异 ,迈 克尔 ・ 舒德森的书 比较难 看懂 。然而这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 。本 书从媒 介组织生产 的角度分析新 闻如何影响社会和政治 ,以及更大 范围的 , 新 闻如何影 响了文化 。对理解记者 、编辑部 、组织的影响很有 帮助。本文 在 内容简述 的基础上 ,对迈克尔 ・ 舒德森 的思想进行 了简要评 述 ,并指 出本 书对新 闻力量的分析存在的重大 不足和缺陷 :缺乏对政治经 济力量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读书报告

144101142 赵中葶14传播班《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读书报告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上老师反复地强调写新闻必须要客观,而且大家都觉得新闻就应该是客观的,于是我就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个理念,从没有考虑过为什么,直到看到了迈克尔·舒德森的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新闻业的发展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而新闻的客观性这个理念也经历了从无都有,直至成为整个新闻业的主流的过程。
作者用一种社会学的视角来书写美国新闻业的历史,将新闻业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将重点放在了现代新闻机制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互相影响的阐述上,通过他逻辑性的陈述,我渐渐发现了社会与新闻业之间的种种联系,还原了当时美国迅速变革时的面貌。
作者在绪论中首先提出“为什么批评人士认为新闻业就理所当然应该客观呢?商业性机构的第一要务就是生存,要求它们客观真是很奇怪。
”这个问题我从未想过,后来细细思考真的很不解:报纸的发行需要投资,所以投资人对报纸有很大的权利,他的想法足够影响新闻的内容,那么内容如何会保持客观性呢?作者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使我想继续探寻下去,跟随作者的思路来了解原因。
第一章讲述了便士报的起源,报纸从宣传政治理念、发布商业消息,逐渐成为了写大众生活的、吸引广大人民的报纸。
最开始的报纸是6便士报,主要是党报和商业报纸,这些报纸不仅贵,而且要去固定的地方买,十分不便,因此读者群多为商界、政界精英。
但是19世纪30年代,这一切都变了。
便士报开始兴起,价钱较为便宜,人们买报纸也方便了许多,报纸的内容也更贴近生活,考虑人们的喜好,因此便士报迅速兴起。
便士报不再依靠个人的投资而是依靠广告费来生存,这大大提高了它的独立性,使它不再受人摆布。
这样,新闻业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3种关于这场革命的解释。
一是科技论,但是作者认为它只能解释便士报发行量大,而无法解释为何便士报会出现如此独特的内容;二是识字率论,但是识字率更高的地区的报纸并没有出现大的变革,而是在以纽约领军的各大商业中心城中发生了变革;三是自然史论,但是它却无法完美地解释,没有说服力。
为什么民主需要可爱的新闻界 读后感

《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读后感姓名:俞鑫波学号:14130215寒假读了迈克尔·舒德森的《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这本书不长,但是要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对我来说还是很困难。
我断断续续地花了大概一个礼拜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磨蹭完。
读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下本书的作者迈克尔·舒德森,然后发现《新闻的力量》和《发掘新闻》都是他的著作。
可见作者新闻思想的传播力和对当代中国新闻人的影响力。
《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围绕新闻业不必然创造民主和民主也不必然制造出新闻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核心问题来论述。
作者以比较研究为文本背景,把新闻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新闻报道规范与框架下,作者就今天的公共知识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诸多争辩进行了阐释。
《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也成为舒德森近年来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文集。
在书中,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独立于观点与解释的事实是否存在?”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没从现实角度回答,而是诉诸了情感与功利的考量。
他引用阿伦特的一句话:我们不能质疑“真实性真理的存在,也不能就将其作为抹杀事实、观点、阐释之间界限的依据,当然更不能作为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喜好而操纵历史的借口”。
紧接着作者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事实性真理的确存在,或者说,值得视为一个永恒目标而不懈追求,那么,人类又该怎样为之奋斗?对此,作者认为事实性真理构成了“政治领域的文本”,对其威胁最大的当数政治强权。
因此,要想保存事实性真理,就必须维持民主政治运转。
作者坚称:“民主仍然需要媒体,仍然需要不可爱的媒体”,民主正常运转得益于记者的独立自主与无惧无畏。
舒德森认为,“民主不一定能塑造新闻业,新闻业也不必然会产生民主。
”如果没有法律制度的支持,新闻界不会促进民主,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努力也往往会付诸东流。
在此基础上,作者列举了新闻服务于民主的七项主要功能:信息提供、调查报道、分析评论、社会同情、公共论坛、社会动员、民主话题。
社会学视域下的新闻生产浅析——读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的力量》

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 务 探 索 一新 闻 采 编
社 会 学视 域 下 的新 闻生产 浅析
读 迈克 尔・ 舒德 森《 新 闻的力量》
张 美娟
(江西 财 经 大学 人 文 学院 江西 南昌 3 3 0 0 1 3)
摘 要 :对 新 闻 生产 的研 究 最 早 可 以 追 溯 到 2 0 世纪 5 0
一
是在接 受着社会 文化 、 政治、 经济的影响来生产新闻的。 但 是 可 以 庆 幸 的是 , 新闻记者是 能动 的 , 他们 依然 能够
( 二) 媒体 : 权 利 的 幻 像 “ 水 门事 件 ” 征 服 了现 代 美 国 新 闻 界 , 但 是 不 要 简 单 的 认 水 门事件 ” 尼 克松下 台 , 仅 仅 是 媒 体 的功 劳 , 其 实 更 多 的 积 极 的 书 写 着 新 闻业 。 新 闻作 为社 会 机 制 的 一 种 , 我 们 必须 为 “ 在 大众 文 化 视 野 下 重 新 思 考 整 个新 闻 业 , 我 们 自己 想 要 媒 体 是 政界 斗争 的功 劳。“ 水 门事件 ” 中至始至终的一个重要神秘 深喉 ” 举动 , 更是饱 受世人 的诟 病和猜 测 , 直到他 在 做什 么? 新 闻工作者工作其 中、 服务其 中以及希 望建立 的公 人 物 的“ 共领域是什 么?进而更好进行媒介角 色定位 。《 新 闻的力量》 2 0 0 5接受美 国著 名杂 志《 名利场 》 的采访 中 才首次承 认 , 他 已年过九旬的马克 ・ 费 尔特 。 这 本书主要从“ 历 史” 和“ 事件” 这两 个方面来说 明“ 新 闻作 为 就 是美国联 邦调 查局原 副局长 , 社 会 机 制和 文 化 的力 量 ” ,是 一 种 社 会 关 键 机 制 , 它受 着 文 新 闻工 作者在追 求新 闻传 播 的 自由和 自身 的独立 性方 化、 政 府 和 经 济 等 方 面 的 影 响 。最 后 , 作 者 提 出 一 些 对 新 闻 业 面 承受着极大 的压 力与挑 战 , 类似 “ 水 门事件 ” 之事也许 永远 不 会再 发 生 , 美国是如此 , 其 他 国 家也 亦 如 此 。称 媒 体 为 无 冕 的 建议 和 对 策 。
新闻的力量

新闻实践的三种立场:描述性、解释性和规范 性
媒体人的独立性与新闻的力量
新闻是不同精神世界的反映,同时受利益的影 响 媒体,影响的,只是容易被影响到的人。
怀疑论永远都能站住脚,但是不能滥用。
回首往事,曾经震憾全球的1992年洛 杉矶市黑人大暴乱事件,实际上与美国电 视媒体报导罗德尼•金案这一重大司法新闻 时剪裁和取舍新闻镜头的标准有直接。
媒体用水门丑闻制造了新闻神话
水门事件之后,媒体成了武器,新闻成了弹药, 记者成了战士。 美国作家保罗•约翰森在他的《现代时期》一 书中称:水门事件是一种政治迫害,是有史以 来最严重的媒体暴乱行为。 尽管他的说法有些过激,但正是这个苗头,引 爆了随后大热的“拉链门”、“虐囚门”等, 在媒体的穷追不舍下,太阳底下似乎很难有什 么可以遁形。 (书上第144页,水门事件刺激了新闻界“隐 私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兴起)
• 政治窃听 • 水门盗窃案 • 《华盛顿邮报》&深喉 • 尼克松欲盖弥彰&迪恩倒戈
• 尼克松辞职
• 新闻调查兴起
一家报纸——《华盛顿邮报》 一个主编——布莱德利(执行主编) 两个明星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 斯 一个新闻线人——“深喉”马克•费尔特(时 任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原副局长) 一个总统——第一个中期辞职的美国总统—— 尼克松
《新闻的力量》囊括了舒德森关于媒体和民主过程论述的最好作品, 本书是了解美国新闻编辑部的必读书目。 ——赫伯特•J.甘斯 舒德森在审视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真理,或者如他自己所称的神话方面, 做得非常出色。这些神话,包括报刊把尼克松拉下马,或者里根是伟 大的沟通者,或者电视对越战的报道致使美国人民反对越战。他对采 访史的论述同样具有启发性。 ——迈克尔•戴维,《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
为什么社会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z) 之类 的说 法。但舒 德森 则坚 定地 认 些年 ,我在研究西方学术过程 中,有一个 y”
为 : “ 议制 民主 与直接 民主相 比较 ,创 很特别 的感 受 :其 实 ,站在 中国语境 中, 代 造了一个更诚实 、更公正 、更信任 的治 理 我们可 以对西方作者所讨论的问题予以深 体系。 ( 5页 )如 此 明智 的立场 ,对 化 ,本书也可作为一个例证 。 ” 第 于中国读 者来说是十分有益 的。
当具 有某 种 价 值 , 中诚。 这 是 , 于人 和 公 民 的尊 严 、 忠 平等 、 自由 这 一根 本 价 值 。
为 什 么 民主 需 要不 可 爱 的 新 闻界
[ 美]迈克尔 ・ 舒德森著,贺文发译,华夏出版社,2 1 00
本 书作 者迈 克尔 ・ 德森 ( cal cnt c tePs.92 、 《 闻的力 量》 舒 Mi e h osuth at1 ) r 9 新 Shdo )是一位社会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但研究对象 ( h o e o N w ,95 、 《 cusn T ePw r f e s19 ) 好公 民:美 集 中于新 闻 、美 国新 闻史及公共文化。由
6 I 中国图书评论 210 o 00 8 /
f
多大程度上带动广 告。 这话 听起 来颇有 受规则 支配 的,本质上是公 民参与 的,而 ” 点经济学的味道 ,既不像正统 的文化批评 且不像 因自由和机智而常常备受崇 尚的那
家 ,也 不像 正 统 的社 会 学 家 所 说 的话 。 这 种 明智 也 充 分 表 现 在 本 书 各 章 节 。
遗忘和重构过去》 ( t gt i A ei n 发布广告的机构 内部在做 什么 。他 又说 : Wa r e n m ra ea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德森《新闻社会学》读书笔记
迈克尔·舒德森著,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
1.新闻业
a)新闻不仅报道现实,还创造现实,新闻从业者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建构现
实(结合李普曼“两个世界”,p003)
b)新闻是被制造的,是新闻工作者与“泛新闻工作者”(公关)互动的结果
(p004),是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及其实践的产物(强调在大背景下看
待新闻,p006)
c)新闻是具有公共性的实事信息和评论(强调公共性,p017)
2.媒介效果(媒介权力)
a)多数时候过分强调媒介(建构现实的)权力,(媒体易见,而其他因素影
响难以看到,p023;产生影响的是媒介报道还是事件本身(P070例)使
者指数级放大器)
b)魔弹效果视野下的媒介权力强调权力是一种线性的“灌输”机制(p029);
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媒介是意义、符号与讯息的生产者或信使,文
化本身不是权力,而是一个语境,是构成行动的语言(上下文),而非产
生行动的原因,对于采纳者无报酬,对于未采纳者无惩罚;媒介权力是
一种特殊的权力,微妙的文化影响,而非公开的控制社会的力量(p077)
c)灌输模式往往包含预设(新闻是个“原因”),文化模式(情感的共同体;
公共交谈),影响来自于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本身;新闻作为放大器,营
造公共氛围;框架和偏见)(p032)
3.媒介效果(框架)
a)制度化的选择性呈现(探照灯,而非镜子)
b)框架(区别与有意图的个人偏向):一些心照不宣的理论,告诉我们什么
存在,发生了什么,什么重要,以此形成我们选择、强调和呈现的原则;
认知、诠释和呈现当中稳固的模型,也是选择、强调和排除的常用规则,
通过他们,符号处理者们组织话语,包括文字和图像的话语(p043)
c)五种常见新闻:以事件行动任务为中心的;负面的;超然的;技术的;
官方的
d)偏向:传统意见核心价值、科学、上层和高收入(相对异议、宗教和穷
人,p074);种族偏向;系统偏向:自身美化(专家,p073)
4.新闻业历史
a)“想象的共同体”(Benedict Anderson)与“公共领域”(Harbermas)(p083)
b)公共领域:讨论公共议题,资本主义媒介所有权集中下的煽情新闻把公
共生活“再封建化”,强调围绕共同政治话题的公民互动;新闻是公共话
语的素材;与自由主义相关;强调资本主义共同性而非差异性
c)想象的共同体: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帮助人们确定方向杆和彼此的联
系;报纸是想象的共同体,读报的仪式性、“大众表演艺术”(民族意识,
政治取向),强调情感认同,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团队感;新闻为公众建
构自我、共同体和民族的特殊影响;与自由主义无关
d)商业化与专业化(政党性—便士报—逐利性—煽情主义—客观性,p095)
e)与政府关系(政党—公关—《五角大楼文件》、水门事件,p104)
5.新闻业变迁
a)愤世嫉俗与娱乐化
b)丑闻:是最终重申道德标准的集体仪式吗(涂尔干)是政治上的愤世嫉
俗,是普通公众的远程娱乐,而非道德价值(p123)
c)更全面可靠:专业的干预主义(紧凑编排,广电时间短议题多,平面报
道长,p127);叙述方式或主体连贯性得到强化(报纸倒金字塔,电视主
体连贯的新闻叙事,p128);更多机构间新闻共识(多角度,互文性)
6.新闻市场
a)受众人口统计指标(p140)
b)报纸依赖读者相对惰性;电视受众对新闻主播的情感归属(p147)
c)悖论:利益诉求使新闻操作易受广告商影响,但媒体营利能力与强,越
能抵抗这种商业压力;利益不仅是新闻机构腐败的潜在来源,也是抵制
腐败的潜在力量(p150)
7.新闻来源
a)信源促进媒介权力;媒介使得信源获利(p166)
b)信源(媒体的多数新闻是政府策划的常规预订事件,P161;包裹新闻,
一个单一而重要的信源将新闻界捆到一起,并要求他们不断给予关注,
强调记者与同仁的关系;信源取悦新闻从业者,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世界,p171,长期接触形成熟悉的友善,比直接操纵起到更好的作用,p175)
c)新闻社会学研究将新闻制作视为一种精英控制的现实建构活动(p178);
信源作为一种权力导致资源贫乏的组织难以获得媒体的注意(p180);媒
体的“索引”功能(p181)
8.新闻的政治文化
a)政治媒介化,媒介对政治的影响不弱于政治结构对新闻的支配作用(总
统从与国会谈判到走向公众,p187)
b)多元角色(建立秩序的拉拉队,政治辩论的公民论坛,精英之间斗争的
战场,p192)
9.新闻受众
a)读报原因(提供信息,娱乐,社交谈资,“准社会互动”,“仪式性的和近
乎强迫的”依附感,p203)
b)报道是复杂的建构过程的产物(编码和解码,p208)
10.新闻作为文学和故事
a)“喷出咖啡”与公共辩论(新奇与有用,p217)
b)讲故事为中心的“文化”观点(象征性比事实更重要)与社会组织的观
点(新闻是公司、市场和资源间互动形成的每天更新的产品)(p219)
c)倒金字塔(适应电报,隐含授予专家权威,p223)
d)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三种报道领域:“合法争议”区域(文化认可的冲突保
证了呈现双方的专业主义努力)、“越轨”区域(某些议题或群体报道超
出平衡与公正的正常范围)、共同价值观的话题报道
e)机械模式与艺术模式(安德森与哈贝马斯,p230)
11.社会、民主与新闻
《第一修正案》(政府审查与市场审查,个体表达自主性与公共表达丰富
性,保护个体表达自主性是手段而非目的,p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