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第四章)认知与学习

合集下载

设计心理学课件(完整版)

设计心理学课件(完整版)

设计心理学课件(完整版)1. 引言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与设计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旨在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好的设计方案。

本课件将介绍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帮助学习者掌握设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 设计心理学概述2.1 设计心理学定义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对设计产生影响的学科。

设计心理学的目标是优化设计方案,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2.2 设计心理学的重要性设计心理学可以帮助设计师了解用户需求,设计出更符合用户心理的产品。

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规律,设计师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 设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感知原理:人类对于不同感官刺激有不同的感知机制,设计师需要了解这些机制,设计出引人注目的产品。

•认知原理:人类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对设计有影响,设计师需要根据用户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信息和界面。

•情感原理:人类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会产生情感体验,设计师需要通过情感设计来影响用户的情感态度,增强产品的与用户的情感连结。

3. 用户研究方法3.1 定性研究方法•用户观察:通过观察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了解用户行为习惯和需求。

•用户访谈:与用户面对面交流,了解用户的心理需求和反馈信息。

•用户故事: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用户的故事,揭示用户需求和问题。

3.2 定量研究方法•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统计分析用户对产品的态度和满意度。

•实验研究:设计实验条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用户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偏好和效果。

4. 设计心理学应用案例分析4.1 色彩选择•色彩对情绪的影响:不同颜色可以唤起不同的情绪反应,设计师需要根据产品的定位和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

•色彩对信息传达的影响:色彩在设计中具有区分和传达信息的功能,设计师需要合理运用色彩来传达产品的功能和信息。

4.2 界面布局•接近性原理:将相关信息放在一起,设计师可以通过接近性原理来实现信息的组织和信息的优先级。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5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范畴化和图式

(一)范畴化(categorize) 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自动地将之归到 某一类社会群体当中,可以有效的节省认知资源。

(二)图式(Schema) 基于个体的过去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的一种心理结构。包括 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以及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 一些特殊的事例。

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 心状况,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
根据原因的性质,又可将原因归纳到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 这三个向度之中。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 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 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 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 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 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 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 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2.内隐自尊、内隐社会态度的研究;
3.人际交往中的内隐性别刻板效应的研究; 4.跨文化交流中的内隐种族刻板效应的研究。
9
9/25/2012


社会心理学
四、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三)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直接测量法 VS 间接测量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使之很难通 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 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第四章 认知疗法理论(心理咨询学)

第四章 认知疗法理论(心理咨询学)

13
(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 理的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 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 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5)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 的结果。埃利斯曾指出“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 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 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24
(二)认知歪曲的形式:
独断地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指没有充足而相关的 证据便骤下结论。 选择性的偏差推论(Selective abstration)。指以整个事件 中的单一细节下结论,而失去整个内容的重要性。 过度类化(overgeneralization)。指把某件意外事件产生的 极端信念不恰当地应用在不相似的事件或环境中。 扩大与夸张(Magnification and exaggeration)。指过度强 调负向事件的重要性。 个人化(personalization),是一种使外在事件与自己发生 关联的倾向,即使没有任何理由作这种联结。 极端化的思考(Polarized thinking),指思考或解释事情时 用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极端地将经 验分类,这种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都分为“好或坏”。
ubC 不适当行为后果 活着没有价值,不如去死
E 效果 认知:偶然口误,难以避免。 情绪:虽有烦恼,但不必自责。 行为:以后认真备课,提高表达技巧。
19
二、理性情绪想象技术
基本的思路: 基本的思路: 要借助于想象技术,将发现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的 工作交由来访者自己来完成 基本步骤: 基本步骤 (1)使来访者在想象中进入他产生过不适当的情 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体验在这种情 境下的强烈的情绪反应。 (2)帮助来访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并体 会适度的情绪。 (3)停止想象,让对方讲述他是怎么想的,就使 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变化的。此时治疗者要强化来访 者的新的合理的信念,纠正某些不合理的信念,补 20 充其他有关的合理信念。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节 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节 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五节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第五节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了解加涅的生平掌握加涅关于学习的概述及其提出的关于学习结果、学习阶层、学习阶段和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体会加涅认知学习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加涅(R(M(Gagne)被公认为是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派的折衷主义者。

他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他给学习下的定义是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过程”(Gagne,1977),他提出五类学习结果。

他还分出八类学习阶层和八个学习阶段。

相应的课堂教学也可分为八个阶段。

加涅的学习理论不论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不论在国外,还是在我们国内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许多学习理论的著作、教育心理学的著作和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的著作中都频繁地介绍加涅的学习分类、学习和教学过程阶段论、学习结果的论述等重要内容,并对加涅的学习理论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当然,加涅的学习理论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

由此看来,如何看待、评价和运用加涅的学习理论应该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慎重的课题。

本节试就加涅学习理论在学习和教学研究领域、教学实践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及进步意义,以及该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评价。

加涅的生平及著作加涅关于学习的概述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加涅关于学习阶段的划分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信息加工观点加涅认知学习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一、加涅的生平及著作1916~ )出生在美国麻省的北安多弗。

1933年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e,入耶鲁大学主修心理学,受到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训练,1937年获学士学位。

毕业后进布朗大学攻读实验心理学于1939年和1940年分别获理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旋即在康涅狄克学院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作为航空心理学家从事测量、选拔和训练飞行员的研究工作。

第四章_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_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
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 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 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 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 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2、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1.制定了新的智力测验 2.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 的智能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心理发展的原因 二、维果茨基的理论与教育 1、语言与发展 2、学习与发展 3、教学与发展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
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 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20世纪最具影 响力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 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一生著 述极多,出版了近50本著作, 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一生 致力于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研 究(认识论研究),创立了 “发生认识论”;而该理论的 核心内容——“儿童认知发展 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儿 童心理学理论。

设计心里学概述

设计心里学概述

设计心里学第一章一.心理学的分类1.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

普通心理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又有分支基础学科,如: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冬季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2.生理心理学:是研究生理基础与肌理的学科,是心理学重要的基础研究。

又有分支学科,如:生物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

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分支有学习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

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人际关系发生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分支有家庭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等。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可分为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

6.劳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中的心理问题,如操作与操作者的心理特征与规律。

包括工程心理和工业心理学。

此外,文艺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分支。

设计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二.心理学的性质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心理现象的本质问题,从心理学的实质上看,人的心里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心里的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这一科学命题本身蕴含了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也就决定了心理学的学科,必然横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

三.心理学的任务(1) 了解心里现象。

对人类心里现象科学分析。

(2)熟知心理规律。

用来解释心理现象。

(3)指导实践作用。

学习普通心理学最终目的是落实在应用上。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

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活动,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实验法。

一是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一研究心里的方法。

二是自然实验法:把实验研究和和日常活动结合起来的实验方法。

(3)测验法。

是研究对象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制定科学的量表或问卷。

第四章 学习内容分析

第四章 学习内容分析

第四章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掌握分析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比较不同学习内容分析方法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根据学习类型为特点的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了解教学设计者在教学内容分析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内容是指为了实现终点能力,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分析学习内容的工作以前面的需要为基础,旨在阐明学习者满足学习需要所需的知识、技能、行为经验,规定学习者需要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学习内容分析处于教学设计一般模式图的前端,学习内容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一节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一、学习内容分析由于学习需要的范围、大小不同,学习内容分析就有了不同的层次。

这里主要介绍学校领域微观层次的教学设计的学习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结构体系,学校领域的教学设计一般可以分为课程、单元和项目等层次。

课程是关于某一知识的完整的独立体系,它有若干单元构成,如《教学设计》这门课程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等单元。

一个单元又由若干个项目构成,如学习需要分析由需要、学习需要、学习需要分析等项目构成。

职业技术培训方面一般按工种、任务等对培训内容进行分层。

学习内容分析是有一定的步骤的,按照这些步骤可以保证教学设计者完成具体的学习内容分析,这些步骤如下。

(1)组织和选择单元。

设计一门课程,必须考虑学习者必须学习哪些内容,对这个问题的考虑一般是从单一层次开始的。

单单元是一门课程的划分单位,不同的学科进行不同的单元划分,如语文课程的一个单元是一组题材相同的课文。

通过单元的选择可以确定一门课程的基本框架。

(2)确定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是指通过学习本单元后学生所能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经验的总的要求。

确定了单元目标,课程体系就开始了具体化过程。

(3)确定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是学习的具体内容,在确定的单元进行学习任务分析有效的保证了单元目标的完成。

确定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之后,还要对学习任务进行分类。

如许多教师习惯上把学习内容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认知
—— 一项实验:11个词汇,其中7个引起不愉快情绪或社会禁忌的词 汇,逐一呈示,在被试认知后报告,用皮肤电反射测定情绪状态,考 察电反射与报告否一致?……
—— 生活中,面对高大歹徒, ……;看望重症病人,……
• 形成完形:把有关信息、特征组合起来,形成完整印象,带有主观色


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 (1)对人的社会行为、人际互动的影响
二,社会认知的范围
【他人情感;他人性格;人际关系;第一印象】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对他人 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 表情有三类: • 面部表情(视线联系)
身段表情(舞蹈语汇、四肢、躯体); 言语表情(歌唱家、演说家)。
其中,面部表情尤为重要。
• 面部表情判断: 眼部肌肉、口部肌肉何者重要? 发展特点,对若干表情判断达一定正确程度与年龄有关。(见表) ■
• 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对自身健康有重要影响。乐 观态度、面对疾病时乐观解释是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条件。 Seligman,Peterson:哈佛大学1946年的一次面谈记录,这些人在1980年 的健康状况,两者比较,……
• 负性情绪——导致:紧张应对: —— 心脏功能受影响;免疫系统受抑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 ■
(2)对心理、对健康的影响
• 社会认知与寂寞。——社会认知中只注意生活中消极方面,会体验到更多 的寂寞,长期寂寞者会以消极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责备自己没有良好社 会关系或他人难以相处、把事物看成自己无法控制。
• 社会认知与焦虑。——人们对情境的认知与控制可以使人避免焦虑。 Philip Zimbardo有项研究:害羞女生,大噪音,与英俊男士交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心理学
第四章 认知与学习
——调节信息加工负荷的设计
柳沙
目录
4.1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 理论
4.2 人的认知 4.2.1 辨认和识别 4.2.2 设计中的识别理
论 模板匹配模式与原型说 特征分析模式 傅里叶模式 结构描述模式
4.2.3 记忆三级模式 4.2.4 短时记忆与长时 记忆
4.3 注意:眼球争夺战 4.3.1 注意指向 4.3.2 理性诉求和情感
们获得外界知识并利用它形成和理解自己 的生活经验的全部内容。 认知心理学家将其研究内容归纳为:知觉、 注意、记忆、思维和问题求解、语言、人 工智能等 。
4.2 人的认知
这些心理内容和过程是交互产品设计的焦点,因 此相关的规律和法则成为了改进产品“可用性” 的依据。
这些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是如何形成 人的认知的整体呢?这里可以归纳为两个心理模 型:第一,人的识别的双重信息加工模型;第二, 人记忆的三级模型。
4.2.1 辨认和识别
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和自上而下 (top-down processing) 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为数 据驱动的加工,主体将从 外界获得的感觉信息,然 后将这些信息发送大脑, 抽取并加工相关信息。
自上而下的加工称为概念 驱动的加工,人过去的知 觉经验、知识、动机和背 景影响他的识别。
人的认识活动 感受器(人眼、耳、 舌等) 人的各种行为
人脑的记忆
传统纸笔记录
笔、纸张、手的 运动
人阅读纸上的符 号
纸张上的符号
电脑
键盘、鼠标、绘 图板等
显示屏、音频设 备
计算机软盘、硬 盘
找到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在符号系统中形成符号结构。
依赖已掌握的符号,对符号进行重新组合,得到新的关系, 继续完成行为。
智能越来越高的现代产品的使 用和控制日趋依赖人-机之间 的交互过程和结果。
人在情绪激动和平静时,其解 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区别。因 此需要考虑人的情绪调节的认 知模型。
人的认识活动和计算机的比较
含有情绪与调节系统的认知 模型(Norman,1981年)
4.2 人的认知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认知问题 “认知”既是内容也是过程,它包含了人
斯金纳
考夫卡、惠特海姆、柯勒
建立于经典条件反射的基 础上,提出人的行为是对 行为结果的学习,能获得 满意结果的行为被重复, 不满意的结果导致行为出 现的概率越来越低。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 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 等于反射弧的循环,人们自然而 然地观察到的经验,都带有“格 式塔”的特点,它们是个体在脑 中产生的一个“同型”脑场模 型——即心理场。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能辨认和区分不同符号的系统称为物理符号系统,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无生 命的(纸笔、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
作为物理符号系统的人、纸笔记录和计算机
物理系统的功能 输入(input)
输出(output)
存储(store)
复制符号(copy) 建立符号结构 (build symbol structure) 条件性迁移 (conditional transfer)
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型可见,人对外
界的刺激的知觉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外界刺激;
第二是人本身记忆中存储的知识经验。
多数情况下,没有知识经验参与的感觉输入是模 糊和片段的,不能对外界刺激提供意义和真实完
整的说明。“是羚羊还是鸟 ”证明了记忆比对 (即上下文)对识别的影响。
是羚羊还是鸟
代表人物:艾伦·纽厄尔(Newell)和赫伯特·H.西蒙 (Simon)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和兴趣在于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如概念形成、问题求解以及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将人的思维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 程,认为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相类似,是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研究侧重 通过对输入的信息及主体外显的行为进行研究。
三种研究复杂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的对比
认知心理学
新行为主义 (工具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 基本理论
研究方法
知觉过程
比 较
创造原理
西蒙、纽厄尔 人的一切心理行为 都是信息输入—— 加工处理——信息
输出的过程。
实验、有声思维和 计算机模拟。
信息输入—加工处 理—信息输出 问题求解取决于刺 激、机体状态和记 忆。
诉求 4.3.3 注意分散 4.3.4 信息搜索策略
4.4 记忆:学习策略 4.4.1 记忆的分类 4.4.2 记忆干扰 4.4.3 长时记忆的存
贮结构 4.4.4 学习与训练
4.5 信息加工理论的应用 ——可用性设计
4.1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 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操作主义:强调严格的实 实验缺乏严格控制;
验方法。
术语、概念含糊,比如“完好图
形”无精确定义。
s(刺激)-R(反应), 人的知觉等基本规律是天生的, 回避了大脑中的活动。 和经验无关。
问题求解取决于刺激和过 问题求解不仅是简单的试错,还
去经验。
需要“顿悟”。
分析复杂 将现象 最基本的部分加以 现象还原为简单的初级现 为简单现象。
认知心理学的感知觉过程、注意、记忆和学习 理论、知识表征、模式识别、语言与语言理解、 推理与决策等内容被广泛运用于设计心理学中。
首先,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影响了现代设计的界 定和范畴。一切人工造物的活动都是“设计” 问题的求解过程,揭示了各位设计门类的同一 核心,问题求解的心理机制即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问题求解”模式成为“设计” 的基础。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资料来源:Newell和Simon,1972)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相似,都是信息 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
纸笔只能称为一个简单的物理符号系统,而人和计算机都具备了输入、输出、存 储、复制符号、建立符号结构以及条件性迁移等六项功能,这便称为“智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