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第一课时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高中语文必修一等六单元第一篇课文。
2. 课文内容:学习《阿房宫赋》的全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阿房宫赋》全文,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 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课文中的难句翻译。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阿房宫的图片,引导学生对阿房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
3. 字词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句子翻译:对课文中的难句进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6. 情感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课文。
7.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阿房宫赋》2. 板书内容:课文结构、重点字词、作者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根据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阿房宫赋》的读后感。
2. 作业答案:读后感应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作者表达技巧的分析、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阿房宫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高中语文必修一等六单元第一篇课文。
2. 课文内容:学习《阿房宫赋》的全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

分析;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
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
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
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
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
细绘极尽铺陈夸张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写建筑、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
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④还是以歌舞盛况写宫殿宏伟
五、词语、语句等基础知识探讨
重点词语:
⑴“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
⑵“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细写部分,外观
先写重搂叠阁、长廊高檐,不计其数;
再以长桥如龙、复道似虹(精巧工致)
映衬宫宇之宏伟、搂阁之(高大,精巧.繁多)
内部歌舞盛况,歌台舞殿是互文的写法,台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则承“暖响”“冷灿”两句,进一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这几句,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

杜牧
第一学时
【学习要点】
1、研读第一段。
六王毕, 四海一;蜀山 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骊 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
六国覆灭了,天下 统一了;蜀地山林被砍 伐一空,阿房宫建成了。 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 高楼重阁遮天蔽日。 (阿房宫)从骊山的北 面建起,然后折向西, 直通到到咸阳。
渭水和樊川两道河缓缓流淌, 二川溶溶,流入 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 十步一座亭阁。腰带似的长廊 宫墙。五步一楼, 像绸带迂回曲折,屋檐高高翘 十步一阁。廊腰 起像鸟嘴向空中飞啄。这些楼 缦回,檐牙高啄。 台亭阁,各自随着地势不同而 各抱地势,钩心 建,宫殿群参差分布,彼此圆 斗角。盘盘焉, 环掩抱,飞檐交错连接。盘旋 囷囷焉,蜂房水 着,曲折着,像蜂房那样密集, 涡,矗不知乎几 像水涡那样套连,巍峨矗立, 千万落。 不知道有几千万座。
数词→动词 统一 今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长桥卧波,未云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 何龙?复道行空, 会出现蛟龙?复道凌于空中,不是 不霁何虹?高低 雨过天晴,怎么会出现彩虹?(楼 冥迷,不知西东。 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分不清 歌台暖响,春光 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 融融;舞殿冷袖, 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 风雨凄凄。一日 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在一天之 之内,一宫之间, 内,在同一座宫殿之中,却(让人 而气候不齐。 感到) 气氛如此不同。
宏伟壮丽
试背第一段
六王毕, , , 。覆 压 , 。骊山 , 。二 川 , 。五步一楼, ; , ;各抱地势, 。盘盘 焉, ,蜂房水涡, 。 , ? ,不霁何虹? , 。 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 一日之内, , 。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 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 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其前 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 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而这,只是阿 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 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 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 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 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唐诗在古典文学中独领风骚,唐朝一些散文也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
一、分析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
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2、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德育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以浪费为耻,引以自戒。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学习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本课作者极尽铺陈秦始皇的奢侈和残暴,在结尾处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作者借秦始皇讽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训,这篇文章是指向统治者的。
学生从中学到的是要艰苦朴素,不能奢侈浪费。
《阿房宫赋》的语言绚丽多姿,朗朗上口,运用了排比.比喻、对等修辞方法。
中学生正处于语言积累时期,鉴赏语言的能力非常重要,潜移默化积累语言知识,使有意而变为无意从而提高语言的品位,不但能提高语文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篇句句精彩,更适合诵读,语言的学习规律证明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强调诵读无疑是育人之长久大计。
3、教材重点、难点:①①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②本文的结构层次二、说教法。
《阿房宫赋》是课内自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取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
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这是练习思维能力的最佳方式;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

《阿房宫赋》课时一【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文言现象。
2.了解赋体散文长于摹写、注重铺陈、善用比喻等文体特色。
3.了解本赋借秦亡以讽喻时政的目的。
4.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学习重点、难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了解赋体散文长于摹写、注重铺陈、善用比喻等文体特色。
【学习过程】一.【前置学习】(一)阅读材料1.关于阿房宫命名的传说三则(1)秦始皇在讨伐六国的过程中,掠来大量美女和珍宝古玩,咸阳城里的宫殿已显得拥挤,他便下令在咸阳附近修阿房宫。
把尽有的珍宝和宫女搬到阿旁宫。
大臣问造在哪里,秦始皇操陕西方言说:“阿房”。
阿房并不是一个实际地名,它的意思是“近旁”、“旁边”。
听了秦始皇的话,大臣们就命工匠在咸阳宫旁边的上林苑建了一个“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庞大宫殿,取名“阿房宫”。
(2)阿房宫早在秦始皇曾祖父惠文王时就开始修建了,原名阿城。
阿的意思是高大的丘陵,言其宫殿很高。
惠文王死,工程就停下了。
直至几十年后的秦始皇,才又接着修。
因为在高大的丘陵上修房,故名阿房宫。
(3)传说中秦王赢政爱上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芳名阿房,但这段美丽的爱情终究没有换来美丽的结局,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秦始皇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了极度奢华的阿房宫。
2.阿房宫的修建: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
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屋宇林立。
其前殿东西长五百步,南北宽五十丈,高达十数丈,可以容纳万人。
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
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
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
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
阿房宫赋(第一节时)

• 杜牧的《阿房宫赋》写于唐 敬宗宝历元年(825年)。 • 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 揭露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 欲,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 借秦王朝的教训来规谏唐敬 宗。
• 赋,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 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 过程。 • 到了唐代,在古文运动的影 响下,发展成为“文赋”。
赋的特点:
1. 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 张; 2. 咏物说理,即通过实物的描 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
翻译第一段
• 兀:原意为“山高而上平”, 这里形容“山林被砍光”
• 骊山北:从骊山的北面(名 词作状语) • 构:建 •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 走:趋向,可译为“通到”
• 阁:小楼 • 啄:噘起、突起
• 杜牧(803-852),字牧之 • 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 人,唐代著名诗人 • 后世称他为“杜樊川”
• 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 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 一帜。 • 人们称他为“小杜”,又将 李商隐与他合称为“小李 杜”。
•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 pá ng,今音可读为ē fá ng。 • 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 (前212年),于公元前206年 被项羽烧毁。
一、辨析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第一组 1. 六王毕,四海一 2. 黄鹤一去不复返 3. 而或长烟一空 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5.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第二组 1. 奈何 取 之尽锱铢,用之如泥 沙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4. 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三组 1.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2. 或师焉,或不焉 3. 且焉置土石 4.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潮安区东凤中学阿房宫赋第一节时唐京兆万年现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文学创作中诗歌的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人们称他为小杜又将李商隐与他合称为小李阿房宫的阿房旧读png今音可读为fng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精品教案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说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阿房宫赋》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十一课的《阿房宫赋》全文,重点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历史背景和作者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阿房宫赋》的生字词、句式和文学特点;2. 领悟文章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了解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阿房宫赋》的文学特色,理解作者观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难点:对文章中复杂句式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作者观点的深入剖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阿房宫赋》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阿房宫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宫殿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诵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注意纠正发音,理解生字词。
3. 讲解: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如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讲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观点。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句式结构和词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阿房宫赋》2. 文学特色: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3. 历史背景:秦朝阿房宫的兴衰4. 作者观点:对秦朝暴政的批判,对民生的关怀5. 重点句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及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文章中的五个重点句子,并分析其句式结构。
答案:见附录。
2. 课后思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深入了解秦朝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阿房宫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

阿房宫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这篇作文让杜牧在高考中获得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
此文甫出,震惊朝野,长安学子文人争读《阿房宫赋》,一时洛阳纸贵。
今天,我们手捧《阿房宫赋》,还可以感受到“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盛景。
不过,我读此文,常要问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常常听说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可见汉赋是一代风流,但我们今天还有几人读汉赋?为什么汉赋不传而《阿房宫赋》不朽?二是《阿房宫赋》一篇骂人文字,却是字字珠玑,锦绣辉煌。
现在我把这个烫手山芋交给你们,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激起兴趣,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技能目标懂得赋的特点。
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素养目标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4.思政目标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教法及学法指导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学情分析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以前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梳理和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二、走近作者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
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
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
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边中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学科导学稿执笔人:李进雯总第课时
备课组长签字:包级领导签字:班:组:学生:上课时间:
集体备课
个人空间
一、课题:《阿房宫赋》第一课时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三、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回忆杜牧诗歌,体味杜牧诗风
二、知人论世:
1、杜牧(803~852),字,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李白和杜甫称“”)。
二、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 (2)盘盘焉,囷囷焉( )
(3)不霁何虹 (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
(5)而气候不齐( )(6)杳不知其所之也( )
(7)雷霆乍惊( )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2)北构而西折 ( )
(3)廊腰缦回 ( )
(4)檐牙高啄 ( )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
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运用了什么手法?
3、概括第一段内容,并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建筑的特点?
反思栏
(5)未云何龙( )
(6)不霁何虹( )
(7)辇来于秦 ( )
(8)朝歌夜弦( )
(9)鼎铛玉石( )
(10)金块珠砾( )
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2)钩心斗角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4)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三、再读课文,准确翻译全文
四、文本分析
1、阅读第一段在文中找出相应描写的句子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阿房宫楼阁之高阿房宫楼台之多
三、)囷囷焉( ) 蜂房水涡( )媵嫱( )梳晓鬟( )剽掠( )鼎铛玉石( )逦迤( )锱铢( ) 架梁之椽( )庾之粟粒( ) 横槛( )不霁( )何虹妃嫔( ) 尽态极妍( )管弦呕哑( )
【导学释疑】
一、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并根据赋的特点说说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