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理科生

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理科生

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理科生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理科生作为理科生,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不是最擅长的学科。

但是,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仍然是必修的科目,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

在高一历史会考中,理科生也需要面对一些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历史会考的知识点和一些复习方法。

一、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学习中,理科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

比如,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王朝演替、社会制度、科技发展等内容。

理解这些知识点需要依靠记忆和理解力。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制作时间轴、制作卡片、整理重点知识等方式来巩固记忆。

另外,可以结合一些历史故事和实例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世界古代历史知识点在世界古代历史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文明,比如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

理解这些知识点需要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和事件。

我们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来增加对这些文明的了解。

另外,可以通过制作比较表格、写小结等方式来巩固知识点。

三、近代历史知识点在近代历史的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

比如,我们需要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

对于这些知识点,理科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参加讨论班等方式来加深理解。

同时,可以结合一些历史文献和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四、历史的启示历史不仅仅是一门纯粹的学科,它还承载着很多重要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比如,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与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到各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在复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一些案例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可以通过参加历史社团、与同学讨论等方式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创作历史故事、编写历史演讲稿等方式来提高自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总之,作为理科生,我们也需要认真对待历史这门科目。

历史会考通用知识点总结

历史会考通用知识点总结

历史会考通用知识点总结历史会考是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进行考察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考验。

通过历史会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会考的通用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代史知识点1.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包括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等。

2. 世界古代历史知识:古代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等世界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包括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世界古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

二、近现代史知识点1.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世界两次大战、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时间、重要人物的作用等。

三、地理知识点1. 中国地理知识: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气温、水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区域发展特点等。

2. 世界地理知识:世界各大洲的地理特点、气候类型、自然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区域发展特点等。

四、历史思维知识点1. 历史观念: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包括尊重历史、了解历史、珍视历史等。

2. 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考能力,包括历史事件的解读与理解、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等。

以上是历史会考的通用知识点的总结,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历史会考不仅是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考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对学生的人生和未来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二会考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二理科生即将在下学期迎来会考,不知道怎么复习考试的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

理解: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知道:大权,庶族子弟都遭排斥。

隋唐采用科举制,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实质:内容: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上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开k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实质: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山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但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A、唐蕃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

B、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武则天称帝建周,当政期间基本沿袭贞观年间政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

C、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庞信佞臣,朝廷政治日益败坏。

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理解:A、贞观之治主要内容: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高考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高考历史会考是中国高中毕业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学生们而言,历史学科的考试成绩常常会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评价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了解和掌握高考历史会考的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高考历史会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

一、世界古代1. 早期的人类社会:了解人类最早的定居、农业和手工业等发展情况,包括古代的河间平原、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等。

2. 早期社会的巅峰:掌握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和罗马等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例如埃及法老王、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和罗马帝国的崛起等。

3. 早期佛教文化: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特别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内容和佛教与其他宗教的融合。

二、中国古代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熟悉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制度,包括夏、商、周的封建制度,以及秦朝的统一国家和汉朝的官僚制度等。

2.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包括皇帝、贵族、百姓和奴隶等社会阶层,以及奴隶制度和自由民的生活状况。

3.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掌握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的传播等。

同时,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农业、铁制品、纸张和火药等发明。

三、近代中国1. 清朝的衰落:了解清朝的兴起和衰落,包括外族入侵、内忧外患和近代中国的变革等因素。

2. 近代中国的变革:熟悉近百年来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等。

3. 改革开放: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包括经济改革、政治体制的变革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

四、世界现代化的进程1. 工业化的兴起: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包括工厂制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改变等。

2. 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掌握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世界大战和殖民地独立运动等。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战争过程和影响,尤其是纳粹主义的兴起和战后的新世界秩序等。

(完整版)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历史学科开始实行毕业会考制度,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大改革。

那么关于理科历史,会考有哪些知识点属于必考内容?接下来为你整理了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二)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973年,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在国际上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高一下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高一下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高一下理科历史会考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需要考察的一门科目,它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知识点和事件。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文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古代历史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古代历史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很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比如,我们需要了解尧、舜、禹这些古代帝王的事迹,了解西周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特点。

我们还需要了解商、周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和演变过程。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和重要人物,比如孔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知识点都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帮助。

接着,我们来看一下中世纪历史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中世纪历史是欧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了石器时代至十五世纪末的时期。

我们需要了解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原因,了解日耳曼民族的迁徙和建立的国家。

我们还需要了解封建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了解教会的组织和思想。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重要事件对于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了解欧洲中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都非常重要。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近代史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近代史是指从十五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时期,它涉及到了工业革命、民主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等重要事件。

我们需要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特点和影响,了解民主革命的推动因素和过程。

我们还需要了解近代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此外,我们还要了解世界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以及科技革命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不仅对于我们了解近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问题和挑战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只是例举了一些历史会考中的重要知识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古代科学技术、古代文学艺术等。

同时,在备考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理科生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理科生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理科生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理科生版)一、古代历史1. 中国古代历史-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与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百家争鸣- 秦朝的统一与法家治国- 汉朝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 隋唐时期的盛世与科举制度- 宋元明清四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点2. 世界古代历史- 古埃及文明的兴起与金字塔的建造- 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与汉谟拉比法典- 古希腊城邦制度与雅典民主- 古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兴衰- 基督教的兴起与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 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二、近现代历史1. 欧洲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兴起- 宗教改革与欧洲宗教格局的变化- 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战与二战的爆发原因、过程与影响2. 亚洲近现代史- 明治维新与日本的现代化- 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亚洲其他国家的殖民历史与独立运动3. 美洲近现代史- 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历程- 拉丁美洲的殖民历史与独立运动- 美国南北战争与内战后重建- 20世纪美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三、历史思维与方法1.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2. 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与方法3. 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4. 历史解释与历史观点的形成5.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影响四、重要历史文献与资料1. 中国古代的《史记》、《资治通鉴》等2. 世界古代的《汉谟拉比法典》、《荷马史诗》等3. 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与宣言4. 历史地图、图片与实物资料的解读五、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1. 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进步2. 跨学科研究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3. 数字化、全球化对历史学科的影响4. 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结语:高中历史知识点的总结对于理科生而言,不仅是对过去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更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古代到近现代历史事件的学习,理科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4历史会考知识重点汇总

2024历史会考知识重点汇总

2024历史会考知识重点汇总一、古代历史1.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的进展和开化:包括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兴起,青铜时代冶金技术的进步,玉器的发展等。

2.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以夏、商、周、春秋战国等为主要代表,了解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及文化成就。

3.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开展: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的发展演进,古代文化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等。

4.先秦时期的列国纷争和秦国崛起:了解战国时期的列国及其政治、军事、外交等发展,以及秦国的兴起与统一5.秦汉帝国和中原社会的繁盛:了解秦汉帝国的政治制度,对外扩张,社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二、近代史1.辛亥革命及其影响:知道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活动中的重要人物和组织,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与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领导的革命斗争,北伐战争等。

3.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对中国的影响:知道日本侵华的原因与过程,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人物,抗战胜利的意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开放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九、十八大的重要决策等。

三、现代史1.世界两次大战的爆发与中国的抵抗战争:知道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过程,以及中国在抵抗中的表现和对世界的影响。

2.冷战与世界格局的重塑:了解冷战的起因及主要表现,包括苏联与美国的对峙,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等。

3.东亚地区的历史变迁:了解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起因与影响,以及中国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政策。

4.当代世界的科技与环境问题:包括科技发展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挑战。

5.世界经济与全球化: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参与等。

四、文化传统与历史文化名人1.文化传统的特点与影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如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礼仪文化的传统,中国书法、绘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科开始实行毕业会考制度,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大改革。

那么关于理科历史,会考有哪些知识点属于必考内容?接下来为你整理了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二)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973年,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在国际上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

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

贯彻“双百”方针后的出色作品: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在基础教育方面,为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
《义务教育法》。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

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

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北伐战争:1926年7月开始,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内
容:会议全力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指出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和独立统一的中国即将诞生;②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