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常见传染病

合集下载

传染病8种表格及如何填写说明

传染病8种表格及如何填写说明

晨检日报表晨检日报表因病缺课情况登记簿疾病名称代码:1原因不明疾病 2感冒 3肺炎、气管炎 4水痘 5风疹 6麻疹 7腮腺炎 8猩红热 9胃肠道疾病10心脏病 11眼病 12牙病 13耳鼻喉疾病 14泌尿系统疾病 15神经衰弱 16意外伤害 17结核 18肝炎 19其他传染病目前状况代码:1在家 2学校医务室 3医院 4不详病因排查结果登记表传染病登记表传染病报告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登记表消毒记录健康教育记录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八个表格的填写:1、晨检日报表:要求每班每天必须填写,出勤人数、缺勤人数、事假人数、病假人数要如实填写(缺勤人数 病假人数 事假人数);缺勤人员名单要填写病假、事假人员的姓名,没有请填写 无 ;晨检异常情况也要填写人名;最后必须是班主任老师本人签字,不可让学生或他人代签。

2、因病缺课情况登记表:根据全校(全园)的晨检记录填写的每天病假人员的汇总表,主要症状下画 ,疾病名称不可填写在确诊病症下,疾病名称和目前状况按表下提示填写数字即可。

3、病因排查结果登记表:根据全校(园)病假人员实际情况填写。

4、传染病登记表和传染病报告:请各校(园)下载 类 种传染病的名称,发现疫情请填写传染病登记表,建议感染人员到二级以上医院(农村卫生院)就诊开具诊断书并及时市疾控中心报告。

5、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登记表:主要针对学前儿童及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

6、消毒记录:主要为教学环境的消毒,例如:教室、走廊、楼梯、扶手门把手等等;出现疫情时要每天消毒,同时对出现传染病的学生及其周围学生的桌椅、接触物品重点消毒。

消毒剂要选择标有生产厂家、批号等有效期内的产品。

7、健康教育:是指学校(幼儿园)对学生进行有关卫生知识宣传、培训等活动,采取的方式可以是健康教育课(课程表、教学材料)、宣传单、墙报板报(提供照片)、卫生知识的考试(试卷)等等。

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登记表小城子中心小学年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第八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全册知识点总结: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肝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

(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

5.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如隔离、建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2)切断传播途径:如传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喷洒消毒液。

(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种疫苗或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节免疫与计划免疫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1)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还有纤毛,随着纤毛的摆动,病菌等异物能被清扫出去。

(2)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破坏许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融解。

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

2. 第一、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学校常见传染病

学校常见传染病

学校常见传染病第一部分概念传染病是一种病原体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疾病,由带病原者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染给別人,或经由动物或昆虫传染给人的疾病。

传染病必须在下列3个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1、病原体的存在:病原体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等。

例如: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

2、适当的传播途径:一般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可分为下列4种。

(1)接触传染:接触病人或带病原者的血液、体液(身体分泌物),或是接触其使用过的用具而感染。

例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

(2)飞沫传染: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将病原体散布在空气中,然后在相当近的距离内,传给另外一个人而感染。

例如:流行性感冒、麻疹。

(3)食物和水的传染:食物或水受到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排泄物所污染而感染。

例如:诺如病毒病、细菌性痢疾。

(4)昆虫或动物的传染:被昆虫或动物而传染。

例如:登革热、疟疾、禽流感。

3、抵抗力弱的人群:病原体利用适当的传染途径侵入人体后,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生病,通常当人体抵抗力较弱的时候才会发病。

而抵抗力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生活习惯及健康状况有很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校常见传染病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极易发生。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2、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

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

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3、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1)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2)带病上课率高,难以杜绝发热咳嗽的学生、教职员工带病上课;(3)传染机制极易实现;(4)学生打闹嬉戏密切接触,使传染病易于实现传播;(5)不注意劳逸结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教学活动后易着凉,抵抗力下降;(6)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忽略社会公德。

传染病ppt课件

传染病ppt课件

HEV 32~34nm、单链RNA 肠道 易爆发流行
HGV 单链RNA
血源 密切接触
第43页/共144页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特点
类型 潜伏期 转慢性 甲肝 2~6周 无
乙肝 4~26周 5%~10%
丙肝 2~26周 丁肝 4~7周
>50% 80%
戊肝 2~8周

转重型 0.1%~0.4%
<1% 极少 3%~4%
?髋、膝、踝、肘关节

关 ?滑膜有结核结节,形成关节鼠(关节腔


内浆液和纤维素渗出,由于长期互相撞

击形成白色圆 /卵圆形小体)。
?关节强直
第41页/共144页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概述
?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 病变的传染病。
? 甲、乙、丙、丁、戊、庚六个类型,其中以乙型 肝炎最常见。
病 变
状似奶酪。
? 镜下观: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第15页/共144页
第一节 结核病
基本病变
干酪样坏死
第16页/共144页
第一节 结核病
变质
基本病变
渗出
增生
→菌多、毒强,机体抵抗力低下、免疫反应弱,变态反应强。 →菌少、毒低、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反应较强、变态反应弱。
第17页/共144页
第一节 结核病
一、结核病 二、病毒性肝炎 三、伤寒 四、细菌性痢疾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六、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1页/共144页
七、流行性出血热 八、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九、手足口病 十、甲型流感
十一、性传播疾病
第2页/共144页
传染病概述
?由生物性因素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 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常规

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常规

铜梁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常见传染病护理常规一、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1.甲、戊型肝炎按消化道隔离,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液/体液隔离。

有条件时,按病原学分型分室收治。

2.患者使用的食具,大小便器和排泄物,均按规定消毒。

接触乙、丙、丁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体液后要立即洗手;工作中注意避免碰伤皮肤。

3.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精神、食欲及疲乏程度,有无意识障碍及其程度;皮肤、巩膜黄染情况;尿、便的颜色;黄疸消退情况;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消化道有无出血等。

4.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需卧床休息,慢性肝炎注意劳逸结合,要避免过度劳累。

5.合理营养:进高蛋白质、低脂肪、适量糖类和热能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

6.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牙龈出血、皮肤淤血淤斑等早期出血征象,通知医师作相应处理。

注意观察尿量,准确记录出入量,定期测量腹围、体重。

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重症患者做好病房内物体表面和空气定期消毒,加强口腔护理,可用3%碳酸氢钠溶液漱口,防止皮肤、肺部感染。

二、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尽量安排住单人房间,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根据病情给予适合的体位,加床栏,防止坠床。

2.饮食根据病情发展阶段而调整,发热期应给予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低血压休克不能进食可给予静脉营养,少尿期限制蛋白质饮食,给予低钾、低盐饮食,多尿期的后期酌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注意补充含钾的食物;恢复期应少量多餐,给予高营养饮食。

3.发热期护理:绝对卧床休息,禁忌搬动,严密观察病情定时测量体温,发热末期要注意血压、脉搏、尿量情况,及时送检尿标本,发热时可于体表大血管处进行冷敷,不宜用酒精擦浴,协助患者洗漱,保持皮肤、五官的清洁。

4.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0℃左右,可加盖棉被,毛毯等蔓,严密观察并记录脉搏、血压、意识状态、皮肤温度及24小时出入量等。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于快速补充血容量和静脉用药。

传染病症状识别指南(2)

传染病症状识别指南(2)

传染病症状识别指南一、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全身肌肉痛、头痛、寒战、乏力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二、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长期咳嗽、咳痰、低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综合性免疫系统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持续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等。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持续腹泻等症状。

四、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疼痛、黄疸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五、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出汗、乏力、头痛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呕吐、腹泻、贫血等症状。

六、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乏力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七、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咳嗽、胸痛、皮肤溃疡、皮疹等。

炭疽病可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等类型,其中皮肤炭疽较为常见。

八、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神经系统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恐水、恐风、恐光、兴奋、咬伤他人等。

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因此预防至关重要。

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呼吸困难、肌肉酸痛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鼻塞、咽痛、腹泻等症状。

十、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硬下疳、皮疹、淋巴结肿大、脱发、视力减退等。

医学传染的名词解释

医学传染的名词解释

医学传染的名词解释一、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传播的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麻疹、痢疾等。

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可以是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二、病原体病原体是指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其他生物因素。

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

它们侵入人体后会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导致人体产生异常反应,进而引发疾病。

三、疫苗疫苗是一种通过引入被选定的病原体或其部分、代表物质,来引发免疫反应,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并预防某种传染病的方法。

疫苗可以包含已经失活的病原体、弱毒化的病原体、病原体的蛋白质等。

通过接种疫苗,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以应对未来真正的感染。

四、免疫力免疫力是指机体抵抗感染入侵的能力。

它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形式。

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而获得性免疫是通过先前感染、疫苗接种等途径获得的特定抗体来对抗某种病原体。

五、消毒消毒是针对物体表面、环境或手部等进行杀灭病原体的行为。

通常采用物理方法(如高温、紫外线照射等)或化学消毒剂来进行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阻止病原体在环境中传播,从而保护人们的健康。

六、隔离隔离是将疾病的患者与健康的人分开,以阻止病原体的传播。

隔离可以是对疾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和观察,也可以是对有疫情地区进行封锁隔离。

通过隔离,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速度,保护公众的健康。

七、病例病例是指某个疾病在人群中的个体表现。

病例通常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病史回顾来确认。

疫情中,对病例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特点,以制定相关的防治策略。

八、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影响的科学。

通过对人群中特定疾病的发病率、传播途径、风险因素等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以制定和实施预防和干预措施。

流行病学也是疾病预警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九、防控防控是指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防控措施可以是个人防护措施(如洗手、戴口罩等),也可以是社会公共卫生干预(如隔离、消毒等)。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出院标准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出院标准

几种常见传染病的出院标准一、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第三版)》)1.体温正常3天,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情况稳定,可以出院。

2.因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较重,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转为阴性后,可从隔离病房转至相应病房做进一步治疗。

二、手足口病出院标准(《关于印发危重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出院规范的通知》(2008年浙江省卫生厅))(一)一般病例1.总住院疗程约一周。

2.临床表现:生命体征正常;体温正常至少3天;原有皮疹基本消失、消退,疱疹结痂、消失,无新皮疹出现;无咳嗽、腹泻;肢体活动正常,肌力、肌张力正常,无神经精神症状,无病理神经反射。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化验结果、心肌酶谱、心电图、脑电图正常。

(二)重症病例住院时间因人而易,依据损害器官功能恢复情况决定。

待重要器官功能恢复正常,心、脑、肺、肝、肾功能正常时可考虑出院。

达到出院标准的患儿离开医院后,还需居家观察两周,科室做好详细地址及电话号码、家长姓名登记工作,并做好随访,嘱患儿家属不适随访,随时联系,当患儿无任何手足口病症状和体征发生后方可消除隔离。

(三)出院流程1.对确诊手足口病患儿和疑似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符合出院标准可办理出院手续。

2.办理出院手续,必须经科主任同意,医院专家组会诊后并签字。

3.办理出院手续时要认真填写出院登记本,详细记录患儿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家长姓名,并嘱咐家长及患儿要在家隔离观察两周以上,并要求患儿家长在谈话记录上签字。

三、伤寒、副伤寒出院标准(伤寒、副伤寒防治手册(第二版))1.患者经规范、足疗程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天后,粪检2次阴性(2次之间间隔为2-3天),方可解除隔离或出院。

2.基层医院不具备细菌培养条件者,经正规治疗,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嗜酸粒细胞计数>0.04×109/L,也可以解除隔离出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病毒袭击5岁以下幼儿
麻疹俗称“出麻”,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黏膜有麻疹黏膜斑,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等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8个月以上到5岁的婴幼儿。

自开展麻疹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

预防麻疹的方法: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龄时初种,7岁时再加强接种一次。

2.体弱多病或有慢性病的儿童,可注射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以制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3.冬春季节,用马蹄(荸荠)、胡萝卜煎水服,每周1—2次,亦有预防作用。

风疹病毒早期感染可致胎儿畸形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发生流行。

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的上呼吸道炎症状和麻疹样皮疹,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孕妇如果在妊娠早期感染了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严重的全身感染并致畸形,称之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预防风疹的方法:1.注射风疹减毒活疫苗。

主要对象应是15个月以上的小儿及儿童、易感育龄妇女。

2.妊娠早期孕妇应避免与风疹患者接触,如已接触并经风疹病毒抗体测定阳性者,应终止妊娠;阴性者可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一般的丙种球蛋白无预防作用。

流脑起病最急应及时就医
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脑膜炎双球菌寄生在人的鼻咽部侵入血液循环,再进到脑膜及脑脊髓膜,引起脑膜及脑脊髓膜发炎。

它起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是一种较严重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15岁以下的儿童。

在流脑流行期间,绝大多数患者症状不典型,但他们是主要的传播者。

流脑的主要症状是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呕吐,严重时出现颈项发硬、头后仰、抽搐、昏睡等症状,在胸、背部皮肤上一般可见到瘀点。

因此,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的病人要立即就近就医,如不及时抢救,常于24—48小时危及生命。

预防流脑的方法:
1.注意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流通,被褥勤洗、勤晒,流脑流行时不要带小孩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或病者家串门。

2.预防流脑最好的办法是接种流脑多糖体疫苗,一般接种后5—7天抗体水平就上升,注射一次疫苗有效免疫力至少可维持3—4年;如在流脑流行的季节前一个月,对6个月至15岁的儿童普遍注射一次流脑多糖体疫苗,可预防流脑的发生和流行。

3.流脑是儿童多发传染病,小学、幼儿园、托儿所要做好晨检,发现可疑病儿应及时送医院治疗,并做好隔离和其他儿童的预防工作。

猩红热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
猩红热为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5—15岁的儿童。

临床表现为发热后出现咽炎及全身皮肤细小皮疹,疹退后皮肤出现片状脱落,少数患者于发病后2—3周发生非化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风湿热等。

预防猩红热的方法:
1.隔离患者,特别是要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执行。

2.密切接触者的处理,尤其是体弱及免疫力低下者,可服用磺胺类药或注射青霉素。

流感病毒传染性强易流行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染性强,流行广泛,传播迅速,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

流感是通过飞沫传播的。

流感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弱,在56℃30分钟条件下易被灭活,在室温下传染性很快丧失,100℃1分钟即被灭活,但在0—4℃能存活数周,在零下20℃真空干燥条件下可长期保存。

对紫外线和化学消毒剂敏感。

流感的预防方法:
1.管理传染源:病人就地隔离,隔离至退热后2天,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天。

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和污染物要用漂白粉、过氧乙酸等进行消毒,室内通风,流行期间禁止大型聚会。

3.保护易感人群:有条件的应接种疫苗或流行期间服用药物预防。

水痘常在儿童中集体流行
水痘是一种小儿最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

另一种是接触传染,接触了患者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而被感染,多见于1—6岁的小儿。

水痘传染性很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场所流行。

水痘的预防方法:
患了水痘的病儿一经确诊,立即在家隔离直至全部结痂。

水痘虽然症状较轻,一般都能顺利恢复,但它的传染性很强,而且水痘在目前还未普遍实行自动免疫,因此预防水痘主要靠隔离好病儿,尽可能避免健康儿童与患水痘的病儿接触。

肺结核易感人群在增加
肺结核是传染病中的常见病,又称“白色瘟疫”。

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排菌病人。

有了传染源,结核菌还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才能传染给别人。

肺结核病人主要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把含有结核菌的微沫散播于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含有结核菌的微沫可受到结核菌的感染。

结核病传染的程度主要受结核病人排菌量、咳嗽症状以及接触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