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与防范建议
论我国的资本外逃问题及对策(一)

论我国的资本外逃问题及对策(一)摘要:日益严重的资本外逃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从资产组合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的成因,接着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外逃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若干防范和控制资本外逃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资本外逃资产组合收益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进程加快而日趋严重,有资料表明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第四大资本外逃国。
资本外逃又被称为资本逃避,是指由于恐惧、怀疑或者为规避某种风险和管制所引起的资本向其它国家的异常流动。
资本外逃不同于资本流出,它是一种出于安全功能或其它目的而发生的非正常的资本流动。
在当今世界上,经济的开放性不仅体现为商品和劳务的国际流动,而且更为突出地体现为资本的跨国流动。
资本外逃作为资本跨国流动的一种特别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中国日趋严重的资本外逃已构成我国开放经济运行的一个重大问题,并已日益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的现状中国自1994年起已连续6年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引资国。
仅在“九五”期间,中国吸收的外商投资就达2900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了80%多。
然而在外国资本源源不断涌入中国的同时,国内资本也在加速实现外逃。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严格的资本管制制度,国内居民要将资本转移到国外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但尽管如此,许多资本还是通过非法手段外逃了,把各式各样的资本外逃算起来,其总数与引进的外资规模几乎可以旗鼓相当。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1995年中国已是世界上第八大资本输出国。
在输出资本的结构当中,只有小部分属于政府批准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其余的都属于各种形式的资本外逃,1993年至1996年,中国每年的资本外逃额大约均在100亿美元以上,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估计,1997年从中国外逃的资本约为200亿美元。
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与防范建议

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与防范建议作者:王东纬马培沛颖青来源:《时代金融》2012年第12期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借着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机遇,设立了若干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对外资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
这一举措让中国从1979年到2009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11416亿美元。
引进的外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外资的流入与巨大的贸易顺差,也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到2006 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却有相当规模的资本逃过货币当局的监管流向国外,这从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项”可以看出。
从1987至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金额从-14亿美元逐步扩大,最高为1997年的-223亿美元。
其中,1995年的净误差与遗漏金额占当年货物贸易总金额的7.48%,远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的5%警戒线。
因此,对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并研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资本外逃的问题,如东南亚国家、巴西等。
这些国家的资本项目是开放的,资本可以随意流入流出。
因此这些国家的资本外逃主要合法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
中国的资本项目到目前为止仍是严格管制的,企图外逃的资本只能通过一些非法渠道流到境外。
这些外逃的途径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设置大致可划分为经常项目项下、资本项目项下,以及其他一些地下渠道。
(一)经常项下的资本外逃经常项目项是国内外商品和服务进行流通的渠道,我国在1996年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从近十多年来我国外汇收支状况看,经常项下外汇收支占我国外汇收支总量超过80%,其中贸易项下外汇收支占比超过70%。
因此,在资本项目受到严格管制的中国,通过经常项目进行资本外逃就成为了外逃者的首选途径。
中国的资本外逃者往往利用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性,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逃汇和骗汇。
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研究综述 (1)

摘要:资本外逃是衡量一个国家信用的基本指标之一,许多国际金融机构以及银行已经将资本外逃规模作为衡量贷款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资本外逃也是国际经济间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在经济增速较快发展中国家。
所以估计和分析中国的资本外逃情况一直是经济界的热门。
资本外逃的负面效应很大甚至会危害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综合了阅读的文献期刊,论述了中国资本外逃的定义、渠道、影响因素等。
关键词:资本外逃外逃方式渠道规模测算方法影响因素一、资本外逃的基本论述1、定义资本外逃是一种不正常的资本外流。
一国资本流出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正常”资本外流,以及“异常”资本外流即资本外逃,因此资本外逃流出量小于资本外流量。
指无法获得预期利润或面临更大风险的国家的资本(包括外资流入和国内资金流出); 可以在资本和经常账户下以公开或僻静的方式进行。
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使大规模资本外逃成为可能。
它往往发生在国内经济和金融体系不完善或国内外资本存在差别待遇的国家。
与寻求高回报的国际资本不同,资本外逃通常发生在资本稀缺和投资回报率高的发展中国家。
2、产生原因一般而言,资产转移主要是由经济原因造成的,但中国大规模资产升级主要涉及挪用资金,欺诈等资产转移,资产转移可能对投资者造成不利影响。
资产转移通常伴随着汇率贬值的剧烈变化)。
一些业主对保护私有财产权持怀疑态度;腐败分子和走私集团转移资金。
经济体制不健全,管理薄弱。
一国的政治不稳定和外汇管制或政策和法令所施加的限制投资应用:就像资产市场是经济晴雨表一样,在资产外逃的情况下,它通常是经济衰退的先兆。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一次大规模的资产外逃。
国内外资金逃离亚洲国家时,该地区需要2 -3年的时间才能摆脱经济衰退。
由于其资产严格的外汇管制,中国不大可能逃离大规模资产。
在中国,资产流出是指资产的非法流出和非法流出,这是资产外流超出政府的实际控制。
资产外流不能被视为资产外逃。
大部分资产流出都是经过认可的合规流出。
我国资本外流的原因和对策

我国资本外流的原因和对策
我国资本外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国内外利差和汇差较大,导致国际资金倾向于流入国内市场。
当人民币预期收益率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时,资本会自然流向中国。
同时,低成本等因素驱动也导致了资金的流动。
2. 我国对外投资渠道有限,一些企业将资金投向海外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部分资金流出中国。
3. 国际市场的波动也可能引发资本的外流。
例如,若全球股市下跌,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持有更多的现金或购买本国资产,从而导致资本外流。
4. 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为境外资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防范短期投机性资本的冲击。
同时,需要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提高市场效率和国际化程度。
2. 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外资进入中国的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可以吸引更多长期投资并减少短期投机行为。
3. 通过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保持利差和汇差的合理性,避免因过大的利差和汇差导致的资本外流。
4. 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增加国内有效供给等方式来缓解资本外流的压力。
总之,我国资本外流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国内外经济因素、市场波动以及政策影响等多个方面。
通过加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等措施,可以有效应对资本外流问题。
浅析我国资本外逃的原因及防范对策_贸易经济论文

浅析我国资本外逃的原因及防范对策_贸易经济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加快,我国经济也逐渐融入到全球经济中去了,但随之开放的力度加大,也带来了资本外逃这一突出问题.这必将影响国内经济及金融的稳定,所以我们必须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阻止资本的外逃。
关键词:资本外逃;资产流失;金融安全;资本监管当前,从国际收支表上来看,长期以来我国都是顺差,但是从具体情况来看,尽管热钱涌入的规模和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资本外逃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一、资本外逃的原因(1)资产的保密性。
在中国,很多富人并不愿意过多曝光自身的财产信息,而往往会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刻意藏富,并普遍愿意将资产转移到安全性更高的国外去,以此来避免财产的外泄,这是近年来逐渐增多的现象。
(2)避免通货膨胀。
当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是一直居高不下,很多国内的居民为了避免在国内的资产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出现贬值,更愿意把资产转移到相对没有通货膨胀压力的其他国家去,以此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3)享受外资的优惠待遇。
当前很多国内企业为了能够享受到国家给予外资的优惠待遇,就往往走国家法律的漏洞,先将资产转移到国外,并在国外注册相关公司,再摇身一变以外资的身份进入国内,从而能够享受到国家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也会造成我国资本的大量外逃。
(4)金融抑制的考虑。
当前我国出于金融环境安全的考虑,对金融业的监管一直都很严格,实际利率一直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这就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外的利率差。
因此这就导致很多资本出于套利考虑,而将资本转移到国外,实现利率套利,也造成了大量资本外逃。
(5)逃避我国税负的考虑。
从我国目前所实行的税制来看,对于企业及个人来说,税收负担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留给他们的能够实现合理避税的操作空间又太小,因此很多企业及个人通过将资产转移到国外,可以逃避本来应该承担的税负,因此会造成大量资本外逃。
我国资本外逃现象探析

Finance金融视线 2014年7月143我国资本外逃现象探析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 饶欣摘 要:在快速的资本流动、方便的信息网络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时代,国际间流动着的资本被称之为当今世界中最为活跃的力量。
但是,这股力量隐藏着令人担心的安全性问题,资本外逃就是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无法忽视的一个影响因素之一。
在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的加剧恶化不仅阻碍了我国引进外资,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风险。
只有正确认识资本外逃当前的形势、原因和控制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这一显著风险。
关键词:资本外逃 国际资本 金融安全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4)07(b)-143-021 我国资本外逃的途径1.1 利用经常项目进行资本外逃经常项目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项目。
货物项目是资本外逃的重要途径,通过虚报进出口货物的价值进行资本外逃。
当事人一方面出口少收汇(低报出口),将外汇擅自自存境外,或者隐瞒贸易活动中的外汇收入;另一方面,进口多付汇(高报进口),向国家外汇指定银行骗购外汇,汇往国外。
服务类项目包括交通运输、基础建筑、金融服务、保险、电信、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文化娱乐以及各种商业服务和政府服务。
个人和组织进行资本外逃都可以通过服务项目渠道,如个人以出国旅游的名目出境购汇,单位以各种对外支付的名义到银行购买外汇或外汇账户中支出,以实现资本外逃。
收益项目包含两个部分——员工报酬和投资收益。
其中投资收益存在较大的资本外逃空间,当事人为了实现外逃资本的目的一般通过低报对外投资收益、夸大了对外商投资支付。
因为我国有关政策的松动,从而导致个人向国外汇款的限制数额大幅度上升,已经从2000美元增加到20000美元,所以如果利用这一渠道进行资本外逃,那么外逃的资本将会快速增长。
1.2 利用资本与金融进行资本外逃资本与金融项目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个部分,其中进行资本外逃的重要渠道是金融项目(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
论我国的资本外逃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的资本外逃问题及对策摘要:日益严重的资本外逃已在很大程度上了我国的健康。
本文首先从资产组合的角度了资本外逃问题的成因,接着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外逃对中国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了若干防范和控制资本外逃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资本外逃资产组合收益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市场化进程加快而日趋严重,有资料表明中国已是世界上第四大资本外逃国。
资本外逃又被称为资本逃避,是指由于恐惧、怀疑或者为规避某种风险和管制所引起的资本向其它国家的异常流动。
资本外逃不同于资本流出,它是一种出于安全功能或其它目的而发生的非正常的资本流动。
在当今世界上,经济的开放性不仅体现为商品和劳务的国际流动,而且更为突出地体现为资本的跨国流动。
资本外逃作为资本跨国流动的一种特别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
中国日趋严重的资本外逃已构成我国开放经济运行的一个重大问题,并已日益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中国资本外逃问题的现状中国自1994年起已连续6年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引资国。
仅在“九五”期间,中国吸收的外商投资就达2900亿美元,比“八五”期间增长了80%多。
然而在外国资本源源不断涌入中国的同时,国内资本也在加速实现外逃。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严格的资本管制制度,国内居民要将资本转移到国外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但尽管如此,许多资本还是通过非法手段外逃了,把各式各样的资本外逃算起来,其总数与引进的外资规模几乎可以旗鼓相当。
据英国《时报》报道,1995年中国已是世界上第八大资本输出国。
在输出资本的结构当中,只有小部分属于政府批准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其余的都属于各种形式的资本外逃,1993年至1996年,中国每年的资本外逃额大约均在100亿美元以上,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估计,1997年从中国外逃的资本约为200亿美元。
1998年,据樊纲博士领导的国民经济所测算,当年中国外逃的资本额达到了400多亿美元。
中国资本外逃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资本外逃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我国民间资本外逃现状分析 资本外逃是指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引发的投资者出于安 全动机、避税动机、投机动机或者其他动机以各种非法的或表面合法化的 方式将本国资本流出国境的现象。
资本外逃的异常情况与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是一个博 弈悖论,一方面我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国内又有大量资 本外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从 1989 年到 1995 年中国资 本外逃的总额可能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约有 500 亿美元是未经政府批 准外流的。
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做了一项专题调查,估计 1997 年至 1999 年累计资 本外逃 530 多亿美元,平均每年 177 亿美元。
经济学家樊纲教授分析认为, 2000 年中国资本外逃总额已达 480 亿美 元,超过了当年外商对华投资的 407 亿美元。
其中,民间资本外逃数量也相当大,按中国目前 46 万名留学生的正 常学费、杂费消费推算,其民间教育资本的流失也至少突破了 100 亿元人 民币。
但留学生产生的民间资本外逃远远不止这些,事实上,还有很大部分资金是通过境外旅游和消费外流的, 2000 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 104726 万人次,比 1999 年同期增长 1343。
其中,因公出境人数为 48418 万人次,比 1999 年同期下降 251,占出 境总人数的 4623; 因私出境人数为 56309 万人次, 比 1999 年同期增长 3199, 占出境总人数的 5377。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国资本大 量流入,九五时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国家和企业借用外债、国内企业 到境外股票市场筹资等多种形式,我国共利用外资 2900 亿美元,其中外 商直接投资金额达 2135 亿美元,是八五时期的 187 倍。
从 1993 年起,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已连续八年居发展中国家首 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4期下旬刊(总第478期)时 代 金 融Times FinanceNO.4,2012(CumulativetyNO.478)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借着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机遇,设立了若干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对外资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
这一举措让中国从1979年到2009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11416亿美元。
引进的外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外资的流入与巨大的贸易顺差,也使得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到2006 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吸引外资的同时,却有相当规模的资本逃过货币当局的监管流向国外,这从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项”可以看出。
从1987至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金额从-14亿美元逐步扩大,最高为1997年的-223亿美元。
其中,1995年的净误差与遗漏金额占当年货物贸易总金额的7.48%,远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的5%警戒线。
因此,对我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并研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资本外逃的问题,如东南亚国家、巴西等。
这些国家的资本项目是开放的,资本可以随意流入流出。
因此这些国家的资本外逃主要合法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
中国的资本项目到目前为止仍是严格管制的,企图外逃的资本只能通过一些非法渠道流到境外。
这些外逃的途径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设置大致可划分为经常项目项下、资本项目项下,以及其他一些地下渠道。
(一)经常项下的资本外逃经常项目项是国内外商品和服务进行流通的渠道,我国在1996年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从近十多年来我国外汇收支状况看,经常项下外汇收支占我国外汇收支总量超过80%,其中贸易项下外汇收支占比超过70%。
因此,在资本项目受到严格管制的中国,通过经常项目进行资本外逃就成为了外逃者的首选途径。
中国的资本外逃者往往利用经常项目的可兑换性,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逃汇和骗汇。
1.进出口伪报进出口伪报主要表现为通过系统地假报货值来转移资本。
一种方式是高价报关进口:国内进口商伪造高价合同后向海关高价报关进口,再向银行购汇汇往国外,国外出口商将多收差额部分存入进口商指定的国外账户。
另一种方式是低价报关出口,由国内出口商低价报关出口,通知国外进口商将应付差额存入指定的国外的账户,形成资本外逃。
2.出口少收汇甚至不收汇资本外逃者出口货物后利用法规允许的每张核销单五千美元的差异进行少收汇核销,以实现“合法的”资本外逃。
有的以购买出口核销单进行报关的手段实现出口不收汇的目的;或者采取真出口、不收汇的方式,抢在监管部门查处之前完成资本外逃后逃匿。
3.伪造进口单据骗购外汇部分不法企业伪造进口货物报关单、合同、发票等单据,利用外汇管理部门与海关之间信息沟通上的不足,在银行骗购外汇汇往国外。
特别是在1997-1998年的异地购付汇业务中,由于进口付汇核销的“二次核对”时间长、管理难度大,“假委托、真骗汇”的现象十分普遍。
后来,随着国家信息系统建设的深入,海关、外汇局、外经、税务等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这一类手段已不多见。
4.通过非贸易渠道骗购外汇非贸易是指劳务费、服务费等非实物贸易的经济行为,它涵盖的交易类型很多,包括:境外旅游;境外承包工程、劳务服务;国际交通运输业;境外寄售和维修业务;海外无偿援助和捐赠;因公出国人员的外汇;侨汇、个人的外汇;外国驻华机构及其人员的外汇;外汇出入境;其他非贸易部门的外汇等十方面内容。
现在外汇监管部门对非贸易的收付汇管制较少,法规的不完善之处和管理空白点又较多,对许多商业单据的真实性也难以鉴别,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类似的非贸易交易就给资本外逃提供了大量的可乘之机。
5.通过直接携带的方式进行资本外逃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从2003年9月1日起调整了携带外币现钞出入境的法规,将可用于境外经常项目支付的上限从2000美元外币提高到了5000美元。
在实施了“港澳自由行”之后,出境的手续更加简便。
对于频繁出入境的人员来说,经多次合法携带的资金就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二)资本项下的资本外逃国际收支中的资本与金融项目是一国对资本跨国流动的统计记录。
由于这个项目对一国的国际收支、资本存量、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有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因而各国普遍对资本项目实行了不同程度的管制。
虽然中国也对资本与金融项目进行了严格的管制,但是仍有一部分资金假借资本项目进行外逃。
1.在对外投资中大量转移资本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增强,国内企业也开始进行对外投资。
其中确实有些企业是为了开拓国际市场而进行的投资,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只不过假借投资之名进行资本外逃:对外投资时低估资产价值,使国有资产流失到国外;隐瞒、截留境外投资收益和溢价收入等。
2.借助融资或汇出红利实现资本外逃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款汇入境内完成验资以后,就以预付进口货款或者投资收益的名义分批汇出;外商以向大陆投资为由,实际资本不到位,而利润却按协议照常汇出;中、外方合谋,以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与防范建议王东纬 马培沛 颖 青(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中国银行中山分行,广东 中山 528400;中国人民银行梧州市中心支行,广西 梧州 543000)【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吸收了大量外商投资的同时,也面临着大规模的资本外逃。
大量的资本外逃对国内经济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本文按照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设置对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法规上提出了一些防范建议。
【关键词】资本外逃 途径 防范建议Times Finance 247高报外方实物投资价值或中方替外方垫付投资资金的方式,通过设立合资企业向境外转移境内资产或权益。
(三)借助其他地下渠道的资本外逃这里所说的地下渠道主要是指地下钱庄。
换汇人在境内将人民币汇给地下钱庄,地下钱庄则指令境外的同伙将外汇打入换汇人所指定的境外账户。
这种资本外逃并无跨境的资金流动,十分隐蔽,相关监管部门很难获得线索进行查处,危害很大。
二、防止我国资本外逃的政策建议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外逃对外逃国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我国当前一方面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又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树立投资者对本国经济的信心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和防止资本外逃。
具体地,本文提出以下治理我国资本外逃的对策:(一)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来说,资本所有者对所在国的未来宏观经济的信心是决定资本流向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要防范资本外逃,最重要的就是应当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将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二)推进国内的金融深化国内外实际利率的差异是导致资本外逃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外利率高企,必然会吸引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手段将资本转移至国外进行牟利。
这就要求政府以后应规范金融市场和民间借贷,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深化,减少金融抑制。
(三)深化外汇体制改革政府应当继续深化外汇体制改革,保持汇率的合理、逐步扩大弹性区间,稳步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对合理的资本外流也应给予以鼓励。
其次,应当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和外汇储备结构。
(四)严厉打击非法外汇交易行为继续打击地下钱庄等非法外汇交易;完善反洗钱部门与外汇管理部门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对从事非法违规交易的机构和个人给予严厉处罚。
总之,对于资本外逃的治理,必须坚持“疏堵并举”的原则,在体制上、机制上要从严从高抓起。
短期内,应从引起资本外逃的原因和动机入手,严堵资本外逃的各种方式和渠道,以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来抑制资本外流;长期内,应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从根本上上削弱资本外逃的动机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1]Kindleberger, C., International Short-term Capital Movemen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7.[2]中国统计年鉴(2010).[3]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J].经济研究,1998(02).[4]宋文兵.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1999(05).[5]王军.中国资本流出的总量和结构分析[J].改革,1996(05).[6]牛晓健.中国转型时期资本外逃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作者简介:王东纬(1984-),汉族,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学。
(责任编辑:唐荣波)论上的偏误。
参考文献[1]Caner,M.and Hansen,B.,2001,Threshold autoregression with a unit root[J],Econometrica,69,1555–1596.[2]Narayan, Paresh Kumar and Narayan, Seema, 2007, Are real exchange rates nonlinear with a unit root? Evidence on PPP for Italy: a note[J], Applied Economics,39: 19,2483-2488,First published on: 27 August 2007[3]Chortareas,G. E.,Kapetanios,G. and Shin,Y.,2002,Nonlinear mean reversion in real exchange rates[J],Economics Letters,77,411–7.[4]Kapetanios, G.,Shin,Y. and Snell,A.,2003,Testing fora unit root in the nonlinear STAR framework[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12,359–79.[5]Kilian, L. and Talyor, M. P.,2003,Why is it difficult to beat the random walk forecast of exchange rat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0, 85–107.[6]Narayan, P. K., 2005, New Evidence o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from 17 OECD countries[J],Applied Economics,37,1063–71.[7] Dornbusch R. Expectation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6,84(06).[8]向俊.基于购买力平价的人民币汇率实证研究[N].重庆大学,2007.[9]邱冬阳.购买力平价:1977-2005年数据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2006(05).[10]王志强,齐佩金,孙刚.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的界限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02).[11]刘金全,云航,郑挺国.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假说的计量检验:基于Markov区制转换的Engel- Granger协整分析[J].管理世界,2006(03).[12]喻春娇,朱龙飞.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假说的实证检验[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1).[13]丁剑平,谌卫学.汇率非线性因素在部分亚洲货币汇率中的特征:检验购买力平价论的新方法[J].财经研究,2010(02).[14]张晓朴.人民币均衡汇率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15]李志宏.长期购买力平价:来自东亚的证据[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7(02).作者简介:曲溪(1984-),贵州省贵阳市人,上海国际集团-上海盛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