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四大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槛,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
传统文化是一种潜在于社会和人的头脑中,具有生命力,并不断对人的文化创造活动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的东西。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特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的侵入而中断,如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这都是由于他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
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部分都逐步汉化、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第二、基于农耕文明形成的求真务实、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民族文化性格首先是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民族,在农业生活的影响下使得人们懂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儒家先驱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自己做起,从实际做起。
因此中国没有陷入过西方式的宗教迷狂中去,没有发展起成熟的出世的思想体系,同时也较为重视经验理性,缺少对纯科学的抽象思维传统。
其次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这一特点的形成也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在早期艰苦的农业生活中,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对它的感恩,因此在先秦直至以后的思想家都十分强调“天人合一”,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
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2、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
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3、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简述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是一种深厚而富有创造性的文化。
它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和谐、多元、丰富、深邃、独特。
一是和谐。
中国文化强调和谐的理念,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著作中可以看出来,诸子百家都认为“和为贵”,尊敬和谐,秉持“你有你的,我有我的”的态度。
另外,中国文化也强调“自然有序”,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史。
二是多元。
中国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它汇聚了中原文化、东北文化、西南文化、台湾文化、新疆文化、藏区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元素。
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我们的文化拥有更多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是丰富。
中国文化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文明、宗教信仰等,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的《诗》《书》《礼》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器物、园林等,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不容置疑。
四是深邃。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最早的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秦汉时期的“四书五经”,到唐宋时期的“四大经典”,到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再到今天的“新文化”,中国文化总是在不断发展,形成了深厚而极具创造性的文化。
五是独特。
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独特的特色。
比如,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字文化,中国的汉字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文字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中国的书画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书法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深厚而富有创造性的文化,它包括和谐、多元、丰富、深邃、独特等诸多特点,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
这种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经过
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无论是理论上的深化还是文化内涵的充实都使得其底蕴足够深厚。
5.优良传统。
其中有些是强调“仁爱”思想,以“和谐”为核心;有些是强调
“以民为本”的思想,还有的是强调“天下为公”的思想等。
这些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思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民族特色、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优良传统的文化。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四大特色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四大特色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重人道、轻天道的思想传统同西方天与人、灵与肉相分离的思想理念不同,中国思想传统讲求天人合一,天人协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可以达到内在的统一由于强调天人的合一与相通,在神人关系土,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天然的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倾向,以人为本,重人轻神,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所谓“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天道远,人道途”;“天听自我民听”。
西方那种无条件地将“天”神圣化、绝对化,上升为主宰一切的“上帝”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薄弱的,这正是中国神学观念不发达、宗教思想相对淡漠的主因之一。
从这一根本思想传统出发,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之强调入世和人伦,强调现世的建功立业,对神则抱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由于强调天人的合一与相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也截然不同。
中国文化向来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不能违背自然、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只能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强调通过战胜自然而求得人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而发展出两条不同的知识路线:西方重对“天道”(自然之道)的探讨,发展出比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中国重对“人道”(人事和人伦之道)的探讨,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古代政治和伦理思想体系。
魔耳面刷突装面效屏代宏生宝夷分本鲜,连氨界失环两重人道、轻天道的传统固然有积极意义的一面,但也给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这就数分注重人际关系在社会中的作用,到处都横亘着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网,使人难越雷池半步。
其次,正如著名文化史学者钱穆所批评的,儒家文化太看重人生,容易偏向于人类中心、人类本位而忽略了四围的物界与自然,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上逐步落后于西方。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古代文明有着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卓越的创造力以及对道德伦理的高度关注。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一、思想深邃、哲学思想发达中国古代文明以其思想深邃、哲学思想发达而闻名。
在古代,中国人民总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与天地间的和谐共济。
这种思想在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庄子的墨家思想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些思想开创了中国独特的哲学传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文化多元、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文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多元和民族融合。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多个民族、多个文化共存的国家之一。
在古代,中国接纳了来自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并将他们的文化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中。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三、工艺精湛、科技创新中国古代文明的工艺技术非常精湛,并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在农业、冶炼、纺织等方面有着卓越的发展,还取得了许多其他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历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学艺术繁荣、文化传承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也取得了繁荣的成就,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深情厚意、含蓄细腻而闻名。
诗词、散文、戏曲等各种文学形式被广泛创作和传播,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将文化传承了下来。
中国古代的书画、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也融入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
五、尊师重教、道德伦理中国人民在古代非常重视教育和道德伦理。
尊师重教的风气在中国历史上始终盛行。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倡了道德的养成。
这种价值观使中国古代社会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道德秩序和社会秩序。
六、社会制度稳定、统一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文明还表现出社会制度稳定和统一中央集权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存在多个朝代,但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其他时期,中国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当然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传统文化主要的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
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
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
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5]。
经过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这期间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周国以及所有的诸侯邦国的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中。
《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
"《国语·晋语》:"胜败若化。
"《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
"《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四大特点
1、国人关于吃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是非常讲究吃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餐桌上各色佳肴,“吃”也是贯穿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比如被人占了便宜叫做吃亏,混得好叫吃得开,过得不好叫吃苦,不肯听话叫不吃这一套,历史上的酷刑也是跟吃相关,比如剐,就是切成肉丝,铡就是拦腰切成两段,炮烙就是烧烤,都跟烹的方法有关。
自己人往往叫熟人,不认识的叫生人。
吃里扒外则是指不可饶恕的叛徒。
关系又叫人情味。
我们的人际关系有很多包含着吃的文化。
我们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往往集中在“吃”上,比如电话里经常会问:吃了没?吃的怎么样?回家也总是做一大桌菜,吃饭的时候夹菜,一些长辈表达自己的心意就会不停的给你夹菜。
多数是对孩子的身体和吃喝关注,很少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关注。
而当孩子长大之后也是一样,多是买些补品,奶粉,钙片什么的,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情。
下一代之间是这样,而平等的成人之间的关系也通常在“吃”中。
朋友聚在一起,没事就请客吃饭,拜祖宗的时候会摆出几盘菜和酒,而不像国外只是一束鲜花表达哀思即可。
在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交心,君不见饭店门口总是有这么一幕:几个男人互相拥抱,握手,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民以食为天,万恶淫为首”,食是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和“的关系。
而性则相反,是破坏人之间”和“的东西(但是也有”采阴补阳“这样的观念,认为性也是”吃“的一种)。
甚至老子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还是吃。
我曾经学习老外早餐吃面包切片和麦片,结果发现又冷又难吃,完全不如豆浆油条来的可口。
而日本的生鱼片也比不上中国的火锅吃的痛苦。
仿佛我们生存就是为了吃上美味可口的食物,而西方人只是把吃饭作为补充能量的东西。
一个吃为了生活,一个生活为了吃。
2、自制与自律
国人有很多被人弊病的坏习惯,比如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水,当众挖鼻屎,不排队等等。
书中有这样的解释:与西方人比较起来,中国父母对孩童的排泄非常随便,一般孩子都穿开裆裤,可以随便大小便。
此外,小便通常由一位”阿姨“用嘘声催促。
不是由个人的生理需要而决定什么时候嘘嘘,而是通过外人的声音建立条件反射,这在日后的成长中造成了公私不分的概念——自己最”私“的事也必须要让别人管。
做事总是靠别人,靠集体,靠组织,靠群众。
中国父母从小对孩童的要求不是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而是如何保持与人的”和合“。
在长辈面前如何遵守规矩,去人家做客时要表现的如何。
小时候不知道多少次去亲戚家玩,回来都被恶揍一顿,原因就是没有按照规矩,礼仪。
从小就被培养成事事看人眼色,处处以对方为重,不能直白的表达爱憎。
同时父母之间会觉得安心坐在书桌边看书的孩子是乖的,好的,听话的,而每天乱动,贪玩的就是有”多动症“的。
因此,只有在有“和合”的要求的环境中我们才会懂的如何去做,去按照秩序,规矩办事,而一旦脱离了这种关系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去做才合适了,于是公众与私人的领域往往分不清楚,自以为公众的地方都不是自己的,也不在乎自己的行为了。
除了自己的小圈子,其他地方都是可以乱扔垃圾的。
从小的习惯和文化影响导致了成人后公私不分,自制和自律的习惯未有培养好,这点确实影响深刻。
3、做人与面子
中国人的人格组成中有重要的他人成分,做人是指为了别人去“做”一个人为的角色,即使最后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比人。
含示着一个人将社会公众对自己的看法看的比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更为重要,中国人讲究面子,不是里子就是指把外表给比人看。
做人首先就要看别人的“面”,不要等别人开口就可以通过察言观色去觉察对方的需要。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唯有
如此才觉得“对得起”对方,吃饭是需要抢着埋单的,AA是一件“难看,没面子”的事情。
为了有面子,一定要贬低自己。
比如两家小孩打架,拉开后不分青红皂白先把自己小孩打一顿,以表示给“对方”面子。
然而这种面子往往都是做给人看的,一部分是由于人我界限不明朗造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别人的需要。
而非真心实意。
比如经常去人家做客,出于面子,多数人都会留客过夜休息,而如果真的留下来,主人又会心理嘀咕:又添麻烦了。
又或者因为客气帮了你的忙,若你真的以为是自己的福气而没有回报,这个人往往又会心存不满。
中国的人性人情更多的都靠表面工作来维系的。
4、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指的是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关系,在西方文化中,可以用弗洛伊德的“弑父娶母”来概括。
弗洛伊德用一个古代的神话来说明这个关系:Thebes地方的国王Laius,在自己的儿子还未诞生的时候听到预言说他长大了以后必定会弑其父娶其母,因此,当王后生下来Oedipus后,他的父王就欲先将其致与死地。
他把Oedjpus的脚刺穿,抛在荒郊野外让其自生自灭。
不料,弃婴被人抚养成人,当然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谁,因此在回Thebes 的途中因为一次冲突将一个老头子杀了,还接收了他的王位和王后。
这个神话是象征性的说明西方的代际关系是断裂的。
每一代在成长了以后,都完全依靠自己。
同时将老一代都淘汰,将他们所占据的地方完全接收过来。
在教养子女上强调孩子的个性,自我,培养下一代独立。
但是中国的古代神话强调的二十四孝,其中舜的故事就是典型,舜因为自己德行好,找到父亲叟的嫉恨,未来打击他,常常毒打他,而舜总是逆来顺受,两次谋杀他都未成功,因为他的孝感动上天,因此总能躲过一劫,这个故事被奉为二十四孝之首。
在中国的文化里,下一代是向上一代投降的,做到完全认同才会称为孝。
上一代会把下一代当成不能自力更生的人,维持下一代对自己的依赖感,延续自己对下一代的控制。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啃老族,一方面是下一代的懒惰,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影响,父母总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平等的人的角度去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这四点对我的印象很深,中国的文化有其源远流长好的一面,现在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比如在北上广深等城市里很多方面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还是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本书写于80年代,但是现在看起来,其中很多东西还是在现在的社会中清晰可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的影响虽然根深蒂固,不能改变文化还是可以改变自己的。
类似独立人格,自制自律还是可以自己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