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教案《中国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初中文化常识知识公开课教案

初中文化常识知识公开课教案

初中文化常识知识整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中阶段应知的文化常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对文化常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地理、历史、官职、科举等方面的知识。

2. 传统文化知识:如节日、礼仪、习俗、饮食等方面的知识。

3. 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典故等方面的知识。

4. 艺术常识: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知识。

5. 科学常识: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知识。

3.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学习到的文化常识,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分享的文化常识进行讲解,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谈话法: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学习。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的文化常识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分享交流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3. 学生对文化常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的考察。

4. 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阶段相关学科的教材。

2. 参考书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传统文化知识、文学常识、艺术常识、科学常识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如文化常识网站、在线百科全书等。

4. 视频资源:查找相关文化常识的视频资料,如纪录片、讲座等。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案七篇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案七篇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案七篇中华传统文化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让幼儿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并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2、了解中秋节的风俗,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汤圆再一同分享,同时体会到劳动与分享的乐趣。

3、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感受体验传统文化。

4、提高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孩子们感受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喜悦,同时培养孩子们爱劳动的好习惯。

5、进一步加深了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进一步促进亲子同乐、家园共育。

6、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动手包汤圆、吃汤圆,感受浓浓的家庭亲情。

活动时间:9月30日下午3:00活动准备:环境准备:操场与教室道具准备:月饼、盘子、塑料刀,手套,面粉。

凳子、大桌子、家长签到本等。

活动过程:(一)导入(1)给小朋友展示关于中秋节前后月亮变化的幻灯片,激发幼儿兴趣。

让小朋友通过观察、记录月亮变化,知道月亮时缺时圆,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

(2)引出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

强调中秋节是丰收节,团圆节。

(3)谈谈"中秋节"一些习俗,议一议:"我家怎样过中秋"。

(5)小结小朋友的讨论,引出今天"包汤圆"的活动。

(6)结束谈话,让小朋友做好包汤圆的准备。

(二)、家长洗手、老师组织幼儿排队如厕、洗手,布置好场地准备和家长一起包汤圆,教师安排好家长和幼儿分成6小组进行包汤圆、(三)、家园同乐——包汤圆。

1、教师讲解包汤圆的过程。

(先拿和好的糯米粉团取一小团(一个汤圆大小),在手上搓成丸状。

再压成饼状,在其中包上馅搓成丸状,一个个圆溜溜的汤圆就制作完成了。

包好的汤圆放在预先准备洒上糯米粉的盆上,汤圆之间空开些,以防粘住。

)2、教师时刻提醒幼儿在包汤圆的时候手要保持干净,不可以东摸西摸,也要注意安全。

3、组织幼儿参观每组家庭的汤圆作品。

4、煮汤圆(请两名家长协助煮汤圆)。

文化常识讲解教案

文化常识讲解教案

文化常识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文化常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基本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化常识的定义和范围2.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3. 世界文化常识4. 当代文化常识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引言来引起学生对文化常识的兴趣,比如:你了解中国的国饮吗?请举手回答。

2. 预备知识讲解(10分钟)对于学生可能对文化常识的概念和范围产生困惑,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讲解,给出明确的定义。

3.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30分钟)教师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基本内容。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世界文化常识(30分钟)教师通过介绍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包括宗教、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使学生对世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可以利用互动问答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5. 当代文化常识(30分钟)教师以当代社会大事件、文化现象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一些当前的文化常识,如世界知名的文化节日、流行艺术等。

教师应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增加教学的吸引力。

6. 总结与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积累更多的文化常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可以布置相关的阅读和研究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问答、小组讨论和个人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的重点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文化常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分析。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常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3. 相关书籍、教辅资料七、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1)
1、了解关于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
2课本中重点文言实词的不同义项,特别是“爱、除、辞、殆、当、发、顾、假、见、间、举、胜、属、恶、谢”等实词用法及义项。
3、熟悉18个文言虚词,判断其位置,了解用法
4、熟悉特殊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二、练手热身
教师出示两段文言短文,学生断句,说出断句的依据并翻译句子
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
2、藏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政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子产相政》)
3)时间词“向之”“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一般在句首,
4)时间词“初、先是、顷之、少顷、未几、无以、纪年(如××四年)多单独成句。另有故事、呜呼单独成句
3、找排比、对偶、顶真句。
三、小试牛刀
教师展示三段段文言,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上台标注演示。
4、(一)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囿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外(清∙管同《抱膝轩记》
5、找名词,找主谓关系。重复出现多为人名,多作主、宾。
6、找特殊句式或固定句式。
7、题目做完,根据要求仔细检验,反复比对,确定答案
四、挑战升级
要求:结合上面归纳总结的方法,准确分析判断,有一定难度,难点可以讨论。
(四)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

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如道德伦理、礼仪规范、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能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4.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与规范;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规矩;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2.探究法:组织学生团队合作,通过探究活动,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意义;3.实践法: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剪纸、插花、写春联等;4.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学习中心: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3.展开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探究的方式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规范;4.拓展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5.巩固与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思考和书写。

1.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图片和视频;2.古代文学作品的相关文本;3.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七、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记录;2.学生的表现和课堂讨论的质量;3.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课后测验。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传统文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传统文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

传统文化【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让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学内容1. 什么是传统文化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价值3. 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 培养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2. 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点。

2. 多媒体教学法:用图像、声音及视频等多种技术手段呈现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

3. 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念及其意义。

2. 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3. 讲解:讲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相关信息。

4. 讨论:引导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

5.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问答及讨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3. 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相互启发,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4. 评价方式:考试、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全方面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教案中华文化常识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教案中华文化常识

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教案-中华文化常识语文这门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还可以逐步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

本文就来介绍一下三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四单元教案中的中华文化常识,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和意义所在。

教学目标:1.准确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教案中,与中华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发现和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加强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内容:本单元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中华文化常识1、“春节”起源和相关习俗以中国传统的农历为基础,春节便成为了中国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人们会进行诸如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年糕等突显中国风的活动,共迎新春。

2、“四书五经”及其故事内容“四书五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书,以及《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周易》五部经书。

这些经典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理解,才能真正地集大成。

3、“道德经”的内容和意义“道德经”是由老子所著的一本经典著作,被誉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一。

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的内容,比较适合于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

二、古代诗词和名言警句1、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是唐代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的《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之一。

这篇文学作品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珍贵的文化内涵:对自然、人民和生活的善良和热爱。

2、《诗经》中的诗词和歌谣《诗经》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本非常特殊的诗歌集,其中包括了许多的诗词和歌谣,非常有趣也很优美。

3、名言警句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名言警句是集中体现了古代哲学智慧的一系列大白话,它们充满了道德和积极性精神。

传统文化常识教案幼儿园

传统文化常识教案幼儿园

传统文化常识教案幼儿园篇1教学目标:1. 让幼儿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2. 引导幼儿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礼仪,如问候礼仪、餐桌礼仪等。

3. 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对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礼仪有初步的认知和感受。

难点: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幼儿理解并接受较为抽象的传统文化概念。

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元素。

2. 游戏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幼儿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3. 故事讲述法:讲述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老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非常有趣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世界哟!”展示一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图片,如舞龙舞狮、传统服饰等,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节日介绍(15 分钟)老师:“首先,我们来看看传统文化中的节日。

春节就要到啦,春节的时候大家都会做什么呢?”播放春节相关的视频,展示人们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的场景。

然后和幼儿一起讨论春节的特点,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春节的感受。

三、礼仪讲解(15 分钟)老师:“小朋友们,我们在生活中要有礼貌,那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是怎么样的呢?”通过情景模拟,展示问候礼仪,如鞠躬、握手等。

再讲解餐桌礼仪,告诉幼儿吃饭时要安静、不挑食等。

四、儿歌学习(10 分钟)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一首有趣的儿歌,它也和传统文化有关哟!”教幼儿唱一首简单的传统文化儿歌,如《传统节日歌》,通过欢快的旋律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印象。

五、角色扮演(15 分钟)老师:“现在,我们来模仿春节拜年啦!”让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小朋友扮演长辈,有的小朋友扮演晚辈,互相拜年,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

课本讲解:春节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到春节,到处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人们会贴上红红的春联,春联上写着吉祥的话语,希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文教育·教案比赛”获奖教案一等奖教案:《中国文化常识》外派教师何伟明教材名称《中国文化常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课文题目元宵节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历史、习俗及其寓意;2.创设情境,体验民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氛,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教学重点即“教学目标”的第1点和第2点教学难点“中国农历年月”的理解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个课时(90分钟)教学准备1.竹篾数十条、蜡烛数根、各色彩纸、浆糊、速干胶、细竹棍、铁丝、铁钉、金属薄片、小锤子等;2.电磁炉2个、大锅头2个、糯米粉数公斤、砂糖、芝麻和花生米、核桃仁、葡萄干等适量(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决定食材的数量),煮食元宵所需的炊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1分钟):一说起中国的节日,大家一定会首先想到耳熟能详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大的节日。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便是其中的一个。

元宵节,西方国家把这个节日译成Lantern Festival(即灯笼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节日习俗之一就是与灯笼有关。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节日的相关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元宵节》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元宵节二、介绍元宵节的来历(2分钟):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人名)于正月十五平定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皇宫游玩,与百姓同乐。

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的馅料更丰富,灯笼的样式、制作方式、包装材料以及光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吃元宵、闹花灯的习俗却一代一代地延续了下来。

三、观看元宵节活动视频(5分钟)四、词语解释(5分钟)花卉huì:即花草。

“卉”是百草的总称。

农历: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

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

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

也叫旧历。

解说:中国农历的新年是从春节的正月初一开始的,就如我们老挝的新年是从泼水节开始一样。

五、朗读课文(5分钟)自由读,再齐读。

如还有在音、义方面存在认读、理解障碍的字、词,教师给予解释。

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5分钟)提示:这些照片分别与课文的哪些文字有关?明确答案,并让同学们读一读相关的文字。

七、找一找答案:看谁找得快?(5分钟)1.元宵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过的?2.元宵节主要有哪两项习俗?3.元宵节赏灯是从哪个朝代开始?至今已有多少年的历史?4.吃元宵从什么时候开始?元宵节吃元宵有什么寓意(即希望家人怎么样)?八、课堂练习:(5分钟)(一)填空:1.农历正月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2.“正月”的“正”的读音是,正月就是中国农历的第个月;3.元宵节也叫节;4.元宵节的“宵”的意思是;5.元宵是用做成的小圆球。

(二)判断题(正确的是打“√”,错误的打“×”)1.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比赏花灯的早();2.元宵与饺子一样,一般里面都是肉馅();3.元宵本来是一种食品,因为在元宵节吃这食品,后来人们就把它就叫做元宵了();4.北方人把元宵叫做“汤圆”();5.元宵节与猜谜语无关();6.因为元宵节与灯笼有关,所以最热闹的时候是在晚上()。

九、观看视频:制作灯笼和做元宵的方法(12分钟)注意记录操作的步骤第二课时一、复习(1分钟):让一名同学复述元宵节的时间和习俗二、分组竞赛,交换“成果”(36分钟)地点:室外,如操场等宽广场地。

说明:事先培训好四位同学,让他们各自熟练掌握制作灯笼和做元宵的步骤和方法。

灯笼组以男生为组长,这是考虑到男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元宵组以女生为组长,因为她们手巧,擅长烹煮食物。

(一)分组分工方法:课前将班上人员分成两大组即“灯笼组”和“元宵组”,每个大组又分两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每组各有一名组长(即事先培训的四位同学)负责、指导,分组表写有组长和组员姓名,每个组员要有具体的分工。

活动开始后,组长督促组员各司其职,确保按时完成。

说明:分为四个小组旨在让更多同学参与其中,感受活动的氛围,体验其中的快乐。

教师巡视各组,必要时加以指点。

(二)具体操作A、制作灯笼第一步:制作灯笼框架方法:用竹篾条编成一个圆柱或南瓜状的灯笼的框架模型。

第二步:制作光源架(1)在灯笼的中下部用铁丝搭成“井”字架,然后将一片金属薄片(如薄铝片)放在“井”字架上,用铅笔在“井”字架的四个交叉点与金属薄片相触碰的地方,分别画个记号,然后用铁钉等尖锐的东西戳穿金属薄片标有记号处,钻好四个小孔,用铁线通过小孔再将这块金属薄板固定在“井”字架上;(2)用铁丝绕成弹簧管的形状,弹簧管的直径比蜡烛的直径稍大点,以恰好护住蜡烛不使其晃动为宜,弹簧管的高度约为蜡烛高度的一半;(3)用速干胶将铁丝弹簧管的一头固定在金属薄片上,为了增加弹簧管的稳固性,同时用四根细铁丝从四个方向(两两对称)来绑住弹簧管。

做法:每根铁丝一头系着弹簧管,另一头系着灯笼的框架,以确保在提灯笼走的时候,铁丝弹簧管不倒。

说明:这是制作灯笼的重点和难点,要分工同时进行,如绕弹簧管的同学与搭设光源架底座的同学,他们各自的工作互不干扰,要同时进行,才能按时完工。

第三步:糊灯笼根据喜好,用彩纸搭配糊好灯笼,也可在彩纸上画画或写上谜语。

第四步:制作提竿用绳子系住灯笼口的对称点的两边,再用细长的竹竿绕住绳子,提竿便做成了。

B、做元宵第一步:和面适量糯米粉加些温水,搓揉成面团;第二步:制作小面团将面团揉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长面条,按照1厘米的长度切成小面丁,再将面丁揉圆;第三步:制作糖馅分别将花生和芝麻炒熟,并将它们舂捣成碎末,加入砂糖,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当加入一些核桃仁和葡萄干等;第四步:包馅将小面团放在一手的掌心,另一只手的拇指往面团中间一摁,将面团压成凹形,用小匙羹将糖馅料放入其中,包好,揉成圆形,放好待用;第五步:入锅烹煮将水烧开,然后将元宵一个一个(切勿全部倒入)轻轻放入水中,等到元宵浮起来,便可食用。

说明:以上的第一步骤的“和面”到第五步骤的“烧开水”可同时进行,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成果交换的条件及奖惩的方式:灯笼组A.上好的灯笼(指形状匀称、色彩搭配协调、灯光明亮、还有题字或者谜语的):一个灯笼每个组员三十个元宵;B.较好的灯笼(指形状较匀称、色彩搭配较协调、灯光明亮、没有题字或者谜语的):一个灯笼每个组员获得二十五个元宵;C.一般的灯笼(形状不太匀称、色彩搭配不协调的、灯光不太明亮、没有题字或者谜语的):一个灯笼每个组员获得二十个元宵。

元宵组两个元宵小组,若有哪一组元宵夹生的、烧糊了或者严重破馅的,本组则要罚做一个灯笼。

说明:所谓的“奖惩”不过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胜心理,激发他们的兴趣。

如果哪些小组的“作品”实属“劣作”,老师也要来个其他的获奖理由,让每个同学吃个饱。

此举是让他们通过活动来了解节日的历史、习俗及其文化,切不可因“吃”的问题让学生败兴而归。

三、模拟元宵场景(5分钟):播放轻快的中国古典音乐,让同学们扮演各类角色,再现古代元宵节热闹的民俗场景:正在欣赏绚丽多彩花灯的一家人;看谜语,猜谜语的;在摇曳灯笼下津津有味吃着元宵(汤圆)的人们;望眼欲穿等待心上人到来的青年男女……说明:(1)课前培训,课上表演;(2)我所援教的华校是个有两千多人的学校,学校常常与当地华侨联合进行文艺表演,有中国的古代戏服。

四、齐读对联(1分钟):点花灯,赏花灯,元宵佳节闹花灯;包元宵,吃元宵,花灯明烛照元宵。

五、教师小结(1分钟):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有许多的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仅仅是众多节日当中的一个。

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谜语”,给节日增添了许多的趣味。

我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汉语,以后到中国去留学或旅游,在大大小小的节日当中亲身体验更多的民俗民风,去领略中国传统节日的不同韵味!六、布置课外小作文(1分钟):嗨,我们特别的元宵节!(400字左右)板书设计:元宵节时间:正月十五习俗:赏花灯(始于汉朝)吃元宵(始于宋朝)猜灯谜寓意:团圆、和睦、幸福、美满教学设计说明:在了解节日来历及其习俗的基础上,还要巩固所学知识,因此我就设计了第一课时的知识练习题。

这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是从国外的学生角度去看,这样易于回答的问题,才能够让他们对课堂感兴趣,切不可过度将知识伸延,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学生望而却步,达不到我们普及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目的。

这是因为国外学生的汉语水平与中华历史知识绝不能与国内同龄孩子的相提并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便成了教学方法的总准则;“寓教于乐”,挖掘课文潜在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感受中国文化的实质,积淀中华文化的底蕴,让外国学生体验一次节日的习俗,远远胜过让他们死记硬背数十倍。

若是一味地背诵测试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因此,第二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便应运而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