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一)

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一)

自然地理学名词总汇(一)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3.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4.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6.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7.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8.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9.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

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10.断裂: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11.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12、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可能触犯忌讳的人、事,常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取同义、同音字代替,或省缺字的笔划。
13、无句读:旧版古籍无句读的标志,更没有分词成语:是经过冶炼、长期习用而流传下来的固定词语,具有高度概括性。
15、典故:古诗文多用典,或称“用事”,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7、讹误字:是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
8、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意难通。
9、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了文字。
10、脱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漏掉的文字。
11、错简:指典籍段落或者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51、右文说:宋王子韶(圣美)所创,主张由声符推求语义,认为“声中有义”;朦胧意识到“声中有义”,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过分拘泥于字形。
52、同源词: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
53、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关系。
63、义界(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64、描写:即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6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66、比较:即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
67、举例:即举其一,以见其他。
68、由反知正:这是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16、古译语:即音译的外来语。
17、词义的增加:指本义引申出新义后,本义在后代仍然使用,词的义项多起来了。
18、词义的减少:指原来不止一个意义,后来其中某些意义逐渐消失了。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火山火山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薄弱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

火山由火山堆、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

火山是多种多样的,火山可以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三大类。

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有史以来一直未活动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指有史以来曾经喷发过.但长期以来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火山。

活火山,指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发生喷发活动的火山。

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常常伴有地震,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但它也带来一些好处,可以促进宝石的形成;形成岛屿,扩大陆地的面积;作为观光旅游考察景点,推动旅游业。

诺贝尔诺贝尔(1833-1896),是瑞典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以他的财产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这就是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

截止2015年共有14位中国人和华人获得诺贝尔奖。

1896年,诺贝尔本人得了心绞痛和心脏病,并且非常严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生建议他服用硝化甘油(当时试验证明有效,但没有理论支持)他不予理睬直到去世。

直到一百多年后三位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发现硝化甘油中的一氧化氮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能够舒张血管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益处,才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

达芬奇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擅长绘画、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最大的成就是绘画,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

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 (1)

4、美术片:电影四大片种之一。美术片:是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的总称。。它以绘画或其他造型形式作为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的主要表现手段,不追求故事片的逼真性特点,而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段,借助于幻想,想象和象征,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是一种高度假定性的艺术。美术电影一般采用逐格拍摄方法把一系列分解为若干环节的动作一次拍摄下来,连续放映时时便在银幕上产生活动的影像。区别于故事片、纪录片的电影形式:1.影片中的形象和背景使用绘画、雕塑等美术手段创造出来的。2.这类影片使用逐格方式摄制的。
26、电影思维:已设思维一种特殊形式,指为创作影片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银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其基本特征是——对未来影片放映效果的预见性,支配者正常思维过程,最大限制发挥电影特性的要求,制约着整个地位过程,这种思维是参与整个影片时机制作的全体人员—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美术设计师、音乐录音设计师、剪辑设计师等,协同进行的一场复杂的精神活动。
24、赛璐珞片:塑料的一种,透明,课染成各种颜色,在动画片制作中式很重要的素材,为作品本身着色。将铅笔画稿描绘道透明的赛璐珞胶片上,并着以颜色,然后与彩色背景丢放在一起用摄影机一张一张拍摄,从而形成连续的图像、就是动画片的基本原理。
25、色指定:根据色彩设定来指定具体用色。这类工具是在动画上进行标注,还要指定赛璐珞片着色所需的阴影,层次色以及所使用的颜色边旁。
11、先期录音:是指先录音后绘制画片,后期录音指先设置画
面后录音
12、个性动画片:一般是指这样的影片,它与以创造商业价值为目的的影院片和系列片相对应,篇幅较短不强调故事结构完整;从编剧、导演制作往往是有个人包揽或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参与;在动画技巧上进行有目的探索,在动画语言有鲜明的个性;主题,内涵最求某种耐人寻味的思考。

历史名词解释(1)

历史名词解释(1)

历史名词解释(1)第一组:1、社会性质:社会的本质。

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2、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组:1、阶级:人们在社会上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而分成的集团我们认为,阶级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

2、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有时特指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

3、农民阶级农民阶级是个比较特殊的阶级,有人将他们规划为工人阶级一类的无产阶级,因为他们除了劳力并没有资本,土地不属于他们马克思关于农民阶级的一些解释: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集团。

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

在奴隶社会,有自耕农和隶农。

前者是以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体劳动的自由农民;后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种小块土地、地位介于自由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佃耕者。

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

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

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

4、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

生理名词解释1

生理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单纯扩散:一小部分溶于脂质的低分子量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净移动现象叫做单纯弥散。

影响单纯弥散的因素有膜通透性和浓度梯度。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顺电位差的跨膜被动转运方式叫做易化扩散。

易化弥散的特点是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跨越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叫做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叫做动作电位。

绝对不应期:在组织接受刺激而发生兴奋后的一个短暂时期内,兴奋性下降到接近于零,此时无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

这个极短暂的时期叫做绝对不应期。

极化:在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保持外正内负的这种分极状态,叫做极化。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之后,组织的兴奋性就逐渐恢复,但比须用比原来阈刺激更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因为此期的兴奋性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还有部分Na+处于失活状态,因此叫做相对不应期。

内环境:通常将细胞外液叫做机体的内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存的外环境。

血浆和血清:血液中除去细胞成分后乘下的淡黄色或无色半透明液体叫做血浆;血液凝固后,血快逐渐收缩,析出的透明液体叫做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其次是血清中一些激活的凝血因子含量高于血浆。

碱储:当组织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入血时,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就与之作用,而生成较弱的碳酸和中性盐,使酸度降低,血液的酸碱度得以恢复正常。

生理学上,常把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称为碱储。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首先是两心房同时收缩,然后舒张。

当心房舒张开始时,两心室同时收缩,然后舒张。

接着心房心室同时舒张一段时间后,两心房收缩,即开始下一个周期。

[[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窦性节律:心脏自律组织中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因此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 四马分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企业利润分配的一种形象的说法。国家向企业投资,并派干部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利润按照所得税,工资福利费,公积金和资方股息红利的原则进行分配。在资方股息中,再按国家和资本家所占股份比例进行第二次分配
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2.工农武装割据 是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的总概念。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这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5.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延续不断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免疫学名词解释1(1)

免疫学名词解释1(1)

免疫学名词解释1.Ag(抗原):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3.Ab(抗体):指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分子。

4.补体系统: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

血浆中的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补体及其活化过程中产生的裂解片段具有溶解细胞,调理吞噬,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生物学功能。

5.C3转化酶:在补体激活途径中形成的关键酶,具有酶活性的C3裂解为C3a和C3b片段,将C3裂解后与C3b片段结合形成C5转化酶,C5转化酶可将C5裂解为C5a和C5b片段.6.表位:又叫抗原决定基,指被抗原受体TCR和BCR特异性识别的抗原部分。

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物质中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是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也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

抗原的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表面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T细胞表位主要是线性表位,可以位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需要MHC 分子,表位性质主要是变性多肽。

7.调理作用:IgG类抗体V区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吞噬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等抗原的吞噬。

FcR是介导这种效应功能的主要受体。

8.黏附分子(AM):是介导细胞,或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膜表面糖蛋白分子。

以配体-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9.TSA(肿瘤特异性抗原):是突变基因编码的产物,具有肿瘤特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指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常用单位有%,ppm,ppb,ppt)。

地球化学体系:根据研究需要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特定的物质区域)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元素丰度: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者较大的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类质同象: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的现象。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共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的多相平衡将发生移动,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将降低。

水-岩化学作用:由于地壳上部与水圈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发生的化学作用统称为水-岩化学作用。

水-岩化学作用是地表条件下范围广泛和极为活跃化学作用,对地表系统元素的组成、演化及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水-岩化学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上部,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

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

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它化合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共同离子效应:当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原难容化合物的溶解度将会降低,称为—。

总分配系数(D i):为了解微量元素在岩石与熔体间的分配行为,需计算微量元素在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和熔体间的总分配系数。

总分配系数(D i)是用岩石中所有矿物的分配系数(K D i)与这些矿物在岩石中的相对质量分数(ωi) 之和来表示。

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相对主量元素而言的,指在体系中质量百分比低于0.1%的元素,同时它们在体系的矿物相中不计入化学计量式的组分,不影响所在体系的物理/化学特性,近似服从Henry定律。

Eu:表征Eu与REE整体分离程度的参数。

其计算公式为:δEu=2Eu n/(Sm n+Gd n)(n表示相对于球粒陨石标准化)。

放射性同位素:能够自发地衰变形成其它核数,最终转变为稳定核数的同位素。

能斯特分配定律: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微量元素在两共存相中的活度比为常数。

稳定同位素:不能自发地衰变形成其它同位素或由于衰变期长,其同位素丰度变化可忽略不计的核素。

浓集系数:某元素最低可采品位与其克拉克值之间的比值,反映了元素在地壳中倾向于
集中的能力。

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反映地质体中某元素在地质体中的浓集程度。

>1,集中。

<1,分散。

载体矿物:岩石中所研究的元素主要分配于其中的那种矿物。

富集矿物:岩石中所研究的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中的含量的那种矿物。

地球化学省:由地壳形成和演化的地球化学差异而引起的与地壳平均化学成分显著不同
的地段
碳质球粒陨石:富含水和有机化合物的球粒陨石,成分主要为硅酸盐,氧化物及硫化物。

镧系压缩:稀土元素(REE)的原子容积显示出逐渐和稳定的随原子系数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这种原子容积的减小,称为——。

地球化学障:元素迁移过程中,由于外界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造成介质中原来稳定迁移的元素其迁移能力下降,并使元素发生沉淀,引起元素沉淀的条件或者因素称为地球化学障。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及子系统化学组成、化学机制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类质同象:某些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随机的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配离子、分子)所占据,结果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体的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等保持不变,这一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固溶体:含有类质同象混入物的晶体又被称为—。

完全类质同象:晶体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之间可以充分置换,形
成任意比例的固溶体,称为—。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称为~。

常量元素:体系中元素含量高(>0.1%),通常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其行为服从相律和化学计量比。

在不同条件下演化规律不一致,可以指示地质、地球化学作用进行的条件和演化过程。

有时候也称为主量元素。

与之相对的是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元素在所研究客体(地质体、岩石、矿物等)中的含量低到可以近似地用稀溶液定律描述其行为,该元素可称为微量元素。

特点:在体系中含量低(<0.1%),通常不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其行为服从稀溶液定律和分配定律。

在不同条件下演化规律基本一致,可以指示物质的来源和地质体的成因。

与之相对的是主量元素(常量元素)。

MORB:洋中脊玄武岩。

增田-科里尔图解: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横坐标为稀土元素名称,纵坐标为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丰度,纵坐标为对数坐标。

同位素:质量数不同或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的元素(核素)称为同位素。

核素:具有特定核结构的原子称为核素。

常表示为A M,A为核电荷数和中子数的结合。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元素发生结合状态变化并伴随有元素的空间位移时,这样的过程称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元素共生组合:具有相同或者相似迁移历史和分配规律的各种元素在地质体中有规律的组合,如Cu-Pb-Zn热液矿,或者Cr-Ni-Co在基性-超基性岩中。

奇偶规律(奥多-哈根斯法则):原子系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原子系数为奇数的元素。

具有偶数质子数(A)或偶数中子数(N)核素的丰度总是高于具有奇数质子数(A)或者奇数中子数(N)核素。

这一规律称为~。

相容元素:指矿物-岩浆分配过程中主要富集在矿物中的元素。

(另外一种定义: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在部分熔融或岩浆分异结晶过程中,在固相/熔体相中的总分配系数>1的微量元素称为不相容元素)
不相容元素:指矿物-岩浆分配过程中主要富集在岩浆中的元素。

(另外一种定义: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在部分熔融或岩浆分异结晶过程中,在固相/熔体相中的总分配系数<<1的微量元素称为不相容元素)。

元素的赋存形式(element form):指元素在一定的自然过程或其演化历史的某个阶段所处的状态及与共生元素间的结合关系,包括元素的赋存状态和元素的存在形式。

离子电位:是离子大小和离子电荷的综合作用效果,决定了离子吸引价电子的能力π值为离子电价与离子半径的比值。

π = 离子电价/离子半径。

高场强元素:离子半径小,离子电荷高,离子电位π﹥3,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非活动性的元素。

(进一步细化定义:high field-strength element(HFSE)典型代表为Nb、Ta、Zr、Hf、P、Th、HREE(重稀土元素),这些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一般较稳定,不易受变质、蚀变和风化作用等的影响,因此常用来恢复遭后期变化岩石的原岩性质。


大离子亲石元素:例子半径大,离子电荷低,离子电位π<3,易溶于水,化学性质活泼,地球化学活动性强的元素。

典型代表有K、Rb、Cs、Ba等。

活度积:当温度一定时,难容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活度的乘积为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活度积。

由于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极小,其浓度与活度(或者称为有效浓度)相当,故溶度积与活度积均为常数,为Ksp。

活度积原理:当溶液中某种物质的离子积达到或者超过该物质的活度积时,该物质析出,小于时会溶解,这种溶解—沉淀关系称为活度积原理。

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后部分溶解物质流失,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

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

模式年龄model age:根据放射性衰变规律,假定地质样品形成时的初始子体内同位素组成计算得到的年龄。

称为——,(进一步扩展:如对于钐-钕同位素,假定地质样品最初来源于亏损地幔,则钐-钕模式年龄称为亏损地幔模式年龄,记作T DM,如假定其是最初来源于球粒陨石均一源储,计算得到的模式年龄为球粒陨石均一源模式年龄,记为T CHU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