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案 (1)

合集下载

统计学教案(1)

统计学教案(1)
之间的相关,因果关系,运用相关,回归分析两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相同的是这三章 内容中反映的指标都是特定时间的指标值,但是我们知道,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的各项指 标随着各方面的约束,在时间推移条件下,是回发生变化的。例如,某县2014年GDP
为亿兀,2015年为亿兀,亿兀,亿兀均是指标值,但是时间不同,指标值发生了变化:
蔬菜:()=牛肉()=
鲜蛋:()=水产品 ()=
全部商品价格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支出的金额为艺piqi-艺poqi
==(万兀)
(4) 每一种商品销售量的变动对居民支出金额增加数为;P0(Q1-Q0)
蔬菜()=牛肉17()=
鲜蛋9()=水产品 ()=
全部商品销售量变动使得该市居民增加支出金额为艺PoQ-艺PoQ
难点:利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
新课引入:
指标用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是统计工作的一个必然目标,是进行统计分析 的基础。那么:在第四章,我们学习了根据总体资料,编制总量指标,平均指标及变异 指标,相对指标等。在第五章,我们掌握了根据样本资料,在允许误差的概率保证程度 下,对总体指标进仃估计分析。在第八早,我们学习了对冋一个总体下,单位不冋标志
4.指数的种类(简答题,填空题,单选题)
(1)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冋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按其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冋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3)按照采用的基期不冋,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4)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 数。
二、指数的编制
解:(1)蔬菜的价格指数K=P1/P0==%
牛肉的价格指数K=P1/P0==%
鲜蛋的价格指数K=P1/P0==%
水产品的价格指数K=P1/P0==%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统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2.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 理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统计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3.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三、教学难点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定义、概念和研究方法;2. 学生参与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统计软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统计学概述1. 统计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统计学发展的历史概述3.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和作用第二课: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 数据和变量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 描述性统计和推断统计第三课:数据的图表表示1. 分类数据的表示:条形图、饼图2. 数值数据的表示:直方图、箱线图第四课: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1. 中心趋势度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 变异程度度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第五课:概率分布和抽样1. 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2. 抽样和抽样分布第六课:统计推断方法1.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2. 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第七课: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1. 简单线性回归2. 多元线性回归第八课:实际应用案例分析1. 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的应用2. 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听讲、讨论和参与情况;2. 作业成绩:作业完成的质量和准确性;3.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统计学教材、统计软件手册;2.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统计软件。

八、教学延伸1. 统计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数据采集和分析实验;2. 统计学报告:让学生撰写统计学报告,展示实际应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2,统计调查
3,统计整理
4,统计分析
(二)统计的基本职能
1,统计信息职能
2,统计咨询职能
3,统计监督职能
三,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基本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2,标志,指标,指标体系
3,差异和变量
计划讲授时间: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用时10分钟)第二节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用时50分钟)
统计学教案(共3页)
课程分教案(课次)
第1次课2学时
授课章节:
第一章总 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
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统计的含义。
2,了解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3,重点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
4,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职能以及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参考资料:《统计学---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深入浅出统计学》,《统计学习方法》。
参考网站:
教学反思(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何经验教训,应如何改进等):
1,通过检查学生作业,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探索让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方法。
3,增加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量,用更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统计学和统计的方法。
4,总结本次课的不足和优点,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1,采用问答式让学生回答对统计和统计学的理解。
2,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资料是通过统计方法采集的。
3,让学生首先说说对变异,变量,指标,总体和个体等这些专有名词的理解,然后给出这些概念的定义。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2.统计资料
4.统计学
三、统计的研究对象
四、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2、总体性
3、具体性
4、社会性
作业
课下了解统计学的特点及其发展史
板书
设计
一、统计涵义
二、统计研究对象
三、统计特点
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统计学的发展简史,统计的涵义和统计的特点,练习了统计学的特点的分析与对比,内容比较重要,请同学们课下认真学习。
教学
资源
教材、教学资源库
教学方法
讲授、任务驱动;。
教学
目的
能够根据实际资料编制分配数列
教学
重点
可以清楚变量数列的编制
教学
难点
认知不同的变量分布数列
教学过程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二、次数分布的种类
1.品质分布数列
2.变量分布数列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
1.确定变量数列的形式
2.确定组距和组数
3.确定组限和组中值
教学
反思
同学们通过手机查阅到了很多关于统计的知识,比较积极认真,反映较好。
教学
课题
1.2/1.3
授课
时间
第一周2课时
教学
资源
教材
教学方法
讲授、任务驱动
教学
目的
1、掌握统计的工作过程
2、掌握统计研究方法
3、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
重点
1、统计的工作过程
2、统计研究方法
教学
难点
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调查的概念
2、统计调查的地位与要求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来分类

(新)冀教版数学二上《统计(1)》教案(推荐)

(新)冀教版数学二上《统计(1)》教案(推荐)

第一课时统计(1)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提示教材选择了学生比较喜欢和熟悉的花和树叶作为情境图。

教材同时设置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本课在一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整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统计,让学生学习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入简单的统计表。

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分类整理经验,但是毕竟对统计没有明确的意识,所以在统计过程中,要逐步的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能用象形统计图表示简单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通过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掌握象形统计图绘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积极参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活动,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对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图片学具准备:花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菊花吗?你看到过什么样的菊花?谁能来说一说?生1:我非常喜欢黄色的菊花,金黄的菊花非常美丽……生2:我见过白色的菊花,感觉特别的纯洁…………师:是啊,菊花有各种不同的颜色,非常漂亮,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个菊花展览,好不好?【设计意图:轻松的师生谈话,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1. 赏菊。

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多美丽的菊花呀,你们能很快的看出每种颜色的菊花各有多少盆吗?生:不能,这个太乱了,不好数……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迅速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呢?(学生小组讨论)生1:我们可以数一数,数完一盆就圈起一盆,这样不会数错……生2:把相同颜色的放在一起,每种颜色排一排,一眼就能看出数量……师:小朋友们说的都非常好,老师也觉得把每种颜色排成一排这个办法不错,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不好?师:下面我们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花片,在小组中一起摆一摆,将颜色一样的花片摆成一排,一共有三种颜色,我们需要摆成三排。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如总体、样本、变量等。

(2)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

(3)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如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等。

2、难点(1)抽样方法的选择和抽样误差的理解。

(2)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如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城市的人口数量、商品的销售数据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这些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引出统计学的概念。

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约 30 分钟)(1)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通过举例,如研究某学校学生的身高情况,全校学生的身高就是总体,抽取的部分学生的身高就是样本。

(2)变量和数据变量是指研究对象的特征或属性,数据则是变量的具体取值。

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等都是变量,而每个学生的具体身高值、体重值、年龄值就是数据。

3、数据收集(约 30 分钟)(1)普查普查是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进行调查。

讲解普查的优点(准确性高)和缺点(成本高、费时费力),并举例,如全国人口普查。

(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

介绍抽样调查的优点(节省成本、高效)和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抽样方法的应用场景。

4、数据整理与描述(约 40 分钟)(1)数据分组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讲解分组的原则和方法。

(2)频数分布表根据分组情况,制作频数分布表,展示数据在各个组中的分布情况。

(完整版)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

(完整版)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1)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统计学(statistics)课程代码:62251020(62251030)学时:54 学分:3 适用专业:税务财务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参考教材:《统计学基础》陈仁恩、厦门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目的、任务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要求:学习《统计学》课程,总的要求是要熟悉统计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学生初步掌握对统计信息资料基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理论教学45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教学方法:课堂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组织相应教辅材料、教学活动以配合本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的板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中的粗体字),同时组织相应统计实验(以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为标准)、统计习题。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第一部分课程综述一、课程性质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

它系统地介绍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经典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较全面地阐述了统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特别是对二十世纪后期出现的新的统计理论与方法作了重点介绍,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

二、教学目的《统计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之一。

为了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及预测方法,本课程将从实际应用入手,即在统计理论基础上重点阐述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不同实际应用方面的操作方法,力求体现统计学的社会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并记忆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和范畴;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并应用该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考虑到财经类各专业未设置《统计学原理》与各专业统计课程,因而《统计学》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知识,使一般的统计理论方法,落实到实际的指标体系的运用上。

2、考虑到财经类各专业都需要加强数量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不但介绍一般的统计方法,而且还介绍了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3、考虑到《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方面的应用科学,因而在《统计学》中,一方面对于描述统计内容保持一定比例,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统计分析、统计推断和统计核算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五、教学方法板书、幻灯片、多媒体、统计调查实践、上机实验等配合使用。

六、面向专业财经类各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

第二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对统计学的内容、研究对象、性质、应用范围及基本方法,尤其是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某市几种主要副食品价格和销售量的资料如下:
试计算:
(1)各种商品零售物价的个体指数
(2)四种商品物价总指数,销售量总指数
(3)由于每种商品和全部商品价格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支出的金额
(4)由于每种商品和全部商品销售量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的支出金额。
解:(1)蔬菜的价格指数K=P1/P0==%
牛肉的价格指数K=P1/P0==%
(4)狭义的指数涵义:综合反映在复杂现象总体中不能直接相加的各种事物在数量上的总变动。
2.指数的表现形式:
某一时期的指标(报告期)/另一时期的指标(基期)。分子分母属性完全相同,所以是相对数,无名数
3.指数的作用(见教材)
4.指数的种类(简答题,填空题,单选题)
(1)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1.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从个体指数出发来编制总指数,也就是说先计算出总量指标或质量指标个体指数,而后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来测定现象的总变动程度。平均指数的计算形式有: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2.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通常以p0q0为权数对个体数量指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以此计算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等于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全部商品价格变动使该市居民增加支出的金额为Σp1q1-Σp0q1
== (万元)
(4)每一种商品销售量的变动对居民支出金额增加数为;P0(Q1-Q0)
蔬菜()= 牛肉17()=
鲜蛋9()= 水产品 ()=
全部商品销售量变动使得该市居民增加支出金额为ΣP0Q1-ΣP0Q0
=(万元)
4.总结综合指数编制的特点及步骤
(1)特点:先综合(求总额)后对比
(2)步骤:
确定所求指数的性质,选择同度量因素,确定同度量因素的固定期,综合对比。
(二)平均指数
先见下例:某地区2006年和2016年两类商品收购价格指数和收购资料如下:
试编制这两类商品收购价格指数
若用我们学到的综合指标的编制KP,
则有KP=Σp1q1÷Σp0q1
=217÷Σp0q1
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亿元()
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1=%
本讲中,我们主要讲的就是关于指标在两个时间上的变化。——指数
一、指数的涵义及分类
1.指数的涵义
(1)简单现象总体:总体中的单位数或标志值可以直接相加的总体。
(2)复杂现象总体:构成总体的单位数急标志值不能直接相加。
(3)广义指数的涵义: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2)按其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3)按照采用的基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二、指数的编制
(一)综合指数
(1)现象总体的类型:复杂现象总体
(2)不能简单相加,若要判断企业单位成本,价格等的变化,应该怎么办
引入课题: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其价格和成本不能直接相加,但如果我们利用M(销售额)=P*Q,就可以将其相加,然后利用销售额的变化来说明价格的变化。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充分说明价格大变化,应将Q值固定在某一个时期,从而说明P的变动。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
1.综合指数的特点
(1)从现象联系分析中,来确定与我们所要研究的现象相联系的因素,即同度量因素。
因为基期的价格和报告期的收购量都不知道,所以我们无法求出Σp0q1
但是根据表式的内容,我们已经掌握甲乙产品的个体指数P1/P0=K
所以P0=P1/K→p0q1=p1q1÷KKP=Σp1q1÷∑(p1q1÷K)
KP=217/212=%
总结以上例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所给资料是报告期和基期的综合数,可以用倒 挤的办法来求,这就是咱们要学的第二中总指数的编制方法——平均指数。
(1)拉氏公式和帕氏公式
拉思佩雷主张将权数固定在基期(0),帕舍主张将权数固定在报告期(1)
(2)编制方法:
数量指标指数按拉氏公式来编制,即选择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并且把它固定在基期,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按帕氏公式来编制,即选择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并且把它固定在计算期。
即KP=Σp1q1÷Σp0q1KQ=ΣP0Q1÷ΣP0Q0
KQ=ΣP0Q1÷ΣP0Q0=Σkp0q0÷ΣP0Q0
3.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通常以p1q1为权数,对个体质量指标指数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据此计算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等于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KP=Σp1q1÷∑(p1q1÷K)
4.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
(1)联系:都是总体指数,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
(2)区别:计算方法不同:综合指数是先综合,后比较,而平均指数则是先编制个体指数后综合比较。
鲜蛋的价格指数K=P1/P0==%
水产品的价格指数K=P1/P0==%
(2)四种商品的物价总指数KP=Σp1q1÷Σp0q1
==%
四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KQ=ΣP0Q1÷ΣP0Q0
==%
(3)每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居民支出金额的影响数量为Q1(P1-P0)
蔬菜:()= 牛肉 ()=
鲜蛋:()= 水产品 ()=
难点:利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
新课引入:
指标用来反映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是统计工作的一个必然目标,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那么:在第四章,我们学习了根据总体资料,编制总量指标,平均指标及变异指标,相对指标等。在第五章,我们掌握了根据样本资料,在允许误差的概率保证程度下,对总体指标进行估计分析。在第六章 ,我们学习了对同一个总体下,单位不同标志之间的相关,因果关系,运用相关,回归分析两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相同的是这三章内容中反映的指标都是特定时间的指标值,但是我们知道,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随着各方面的约束,在时间推移条件 下,是回发生变化的。例如,某县2014年GDP为亿元,2015年为亿元,亿元,亿元均是指标值,但是时间不同,指标值发生了变化:
适用场合不同:综合指数适用与条件非常全面,平均指数则适用于一些给定总额和某个现象的个体指数。
教法提示:
多媒体教学
案例教学
列举法
统计学
授课题目
第9章统计指数
课次
第14-15次
授课方式
讲授
课时安排
第14教学周-第15教学周,共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通过学习指数分析,使学员掌握对同一总体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变化分析;理解指数的意义及分类 ;掌握指数的编制;掌握对现象的原因分析,即因素分析。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
重点:指数的基本概念;指数的编制
(2)对复杂现象总体包括的两个因素,把其中一个因素,即同度量因素或权数加以固定,以便消除其变化,来测定我们所要研究的哪个因素即指标的变动。
2.同度量因素
(1)涵义
使得不同度量单位的现象总体转化为可以加总并客观上体现它在实际 经济现象或过程中的份额和比重。
(2)作用
同度量作用,权数作用。
3.综合指数的编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