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有为之辩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哎呀,这个题目可真有意思!说起来,孔子和老子可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巨头,他们的思想差异挺大的。
孔子嘛,总是强调“有为”,就是要主动做事,管事情,治理国家,还有教育人民,总之是挺积极的。
老子就不一样了,他那个“无为”,就是推崇顺其自然,不去强求,顺其自然,像是个懒惰的哲学家。
我记得有一次,孔子和老子碰面了,可能是在某个古代版的谈话节目上吧。
孔子一脸严肃地说:“老子啊,你这‘无为’的思想,我实在是有点不敢苟同啊!国家怎么能不治理呢?人民怎么能不教育呢?”
老子笑了笑,悠然自得地说:“孔子啊,你看,你们这‘有为’,有时候反而弄巧成拙,人为之事不如自然。
你说治理国家教育人民是好事,但有时候过度干预反而弄得天下乱哄哄。
”
这时候,旁边还站了几位其他的哲学家,大概是墨子、荀子之类的,也跃跃欲试地加入讨论。
墨子一本正经地说:“孔子老师说得对,我们要有所作为,追求天下大同。
”荀子却辩道:“老子也不无道理,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也是一种智慧。
”
这群人就在那里一阵争论,搞得天昏地暗。
最后,好像是孟子插了一句:“治国安邦,不可无为而治也,孔子之‘有为’,亦非一味强求。
”
大家听了孟子的话,似乎都释然了。
孔子和老子也不再争论,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思想。
不过,我觉得这场辩论挺有意思的,也反映了古代哲学家们的思想碰撞。
总之,孔子的“有为”和老子的“无为”,各有所长吧。
有时候需要主动出击,有时候
也需要顺其自然。
生活嘛,就得看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应对才好。
无为与有为议论文论据

无为与有为议论文论据
大家好!老子曾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一观点阐述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观点。
而孔子却又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一观点强调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
这看似矛盾的双方,实则辩证统一,互相包容,这要求我们将“有为”和“无为”之声共同奏响,以无为保根基,以有为促国家繁荣。
老子说“为者败之”,是指圣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从不按自己的想法随意行事。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顺应自然,不过度消耗自然。
在面对粮食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时,更应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顺应自然。
当今社会,不少人将“无为”曲解为“安于现状,无所作为”,以此消极倦怠,日渐佛系、躺平,这是万万不可的。
“有为”不是乱作为,它需要“无为”的制约。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重视自然、协调发展,它同样需要“有为”的赋能。
“有为”与“无为”如鸟之双翼,一方的存在须另一方的制约与促进,一方的践行离不开另一方的指导与规划。
无为保证了国家根基的稳定,有为促进了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正如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中的表现一样,有能力、有责任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以己之躯护卫国家的安全,是为“有为”;而从事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则居家抗疫,不给党和国家添乱,这体现的恰恰是“无为”,二者共促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无为”是国家赖以稳定、协调发展的精神根基。
因此,我们应将“有为”与“无为”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立足于当今时代之大变局,共同促进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愿诸君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以“无为”保国家根基,以“有为”促民族复兴,在“有为”与“无为”的统一下,为实现国之复兴发一份热,发一份光。
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卢忠仁《“有为”与“无为”》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有为”与“无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
一般认为,儒家、墨家、法家主张“有为”,道家、佛家包括禅宗主张“无为”。
这里主要以儒、道两家为例作点分析。
儒家主张“有为”论,《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刚健有为的观点是“有为”论最早、最经典的表达。
后来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救世,并积极用他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和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终其一生。
儒家的另外两个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的至大至刚和浩然正气之说,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理论,……都表达了一种刚健有为、积极入世的哲学观点和处世态度。
道家主张无为。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可见,老子是主张无为的,但他的无为论不是最彻底的。
他也承认有“有为”,他认为“无为”就是“有为”,或者是通过“无为”达到“有为”。
但总的来说,在“有为”与“无为”二者的天枰上,老子还是倾向、偏重于“无为”的。
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可以说是一个彻底的“无为”论者,在庄子看来,“无为”是真正的目的。
他主张人只能晏然顺从于天,不能有所作为,也不必有所作为。
这就是荀子批评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应该说,“有为”论和“无为”论都有其合理成分,都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
“有为”与“无为”这一矛盾是辩证矛盾。
我们在思考这一矛盾时,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而要正确地把握其辩证统一关系、互补关系、平衡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既要采取有为的态度,又要采取某种无为的态度,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互补,保持二者的平衡。
一方面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为人服务。
这是“有为”。
另一方面,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要老老实实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珍爱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要违拗自然、破坏自然、践踏自然。
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

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一种以符合本来天性为出发的作为,即不去做不符合自己天性的事。
有为,是有所作为,是对自己提出要求,并按照要求要求自己去做到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
从老子开始,便有了对无为进行遵循的意识,即:天地万物,都该按照天地万物自己本来的天性本性去生存,包括人。
当人类进入了一个相较老子时代来说几乎是翻天覆地的、更高层次的、更为先进的、更加全面的、更为高速发展的时代,无为与有为,两者便进入了一个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进行更全面认知、解读、遵循、使用的时刻。
任何事物,若一味任其按照天性本性自然发展,那么,每一种事物都只对属于自己的发展更感兴趣。
——换言之,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生物,若无任何外力,生物本身的生命意志的向往是无穷无尽的,即便覆盖了整个地球,生物自己也丝毫不会动摇自己的渴望更多、更好、更快、更强发展的生命意志本身。
——生命意志对生命生存的渴望,没有尽头。
若无人类的意识生命出现,地球此刻,该是万物为了生命生存而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完全零和博弈的状态。
——地球就这么大,我占了一块位置,你若也想要,便只能跟我以生命相搏,万物也只能纯凭自己的生命意志不管不顾地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较量。
人类的意识生命的出现,让地球万物从单纯的生命意志的无为生存状态,走入了可以被加以有为管理以更好共处的状态。
——当然,这个过程,真正是极为艰辛的过程,人类自己也一直在对自己的意识生命和天地万物的意志生命进行不断地摸索探寻中,以找到万物可以更好和谐共处的方式。
这种对万物的意志生命和自我的意识生命进行不断探索的有为过程,真正是全无一丝一毫经验可借鉴的,只能靠人类自己一步一步地不断测试、不断审视、不断分析、不断调整。
——于人类发展的长河来说,这个过程似乎可以简单地被划分为几个段落而已,但于生活在任何一个段落中的个体的人来说,经历的却可能是极为复杂的,包括极为黑暗与绝望的人生。
——事物的任何一次进步,尤其是最为复杂的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否则,便无法生成可以将无数个体的生命意志汇聚为一体的强大能量,用以痛定思痛,用以涅槃重生。
无为有为辩论的辩论稿作文

无为有为辩论的辩论稿作文
无为啊,听起来就像是啥都不干,等着天上掉馅饼。
但其实呢,无为是说咱们得顺着事情的自然发展,别瞎掺和。
你就像那水,顺
着河流走,不是也能到大海嘛!无为,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智慧。
而有为呢,那就是跟无为完全相反了。
有为的人,就像那山间
的石头,硬邦邦的,啥都不怕。
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把山挖穿,把海填平。
有为,就是那种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勇气。
不过话说回来,无为和有为也不是那么绝对。
有时候,咱们得
无为一下,让事情自己发展;有时候,又得有为一下,去争取自己
想要的东西。
这就像咱们吃饭,有时候得吃清淡点,有时候又得吃
点辣的,才能满足味蕾嘛!
其实,无为和有为就像咱们生活中的调味品,少了哪一个,生
活都会变得单调乏味。
所以,咱们得学会灵活运用这两种态度,让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有时候,咱们得像水一样,顺着事情的自然发展;有时候,又得像石头一样,敢于挑战和创新。
这样,咱们才能
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价值。
有为才有位反驳例子

1,“位”定义位置、坐标系中的位置。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定位的问题,而没有坐标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人生来就有自己的位了,没有“是个人”这个位,还谈什么为啊?(辩友将“位”看成是普遍的社会角色,那么不是所有人都有位了吗?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有它的位啊!既然任何人都有了位,我们今天来谈:有位无位又有何意义了呢?)(望文生义:那么位是不是还可以理解成:学位、席位、床位、品味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有为”,定义为“有可能有所作为”或者“有任何作为”呢?)来看看“为、位”在字典中的解释吧……(对方辩友啊!在《高级汉语词典》中“位”有15种解释,“为”作为动词就有多达16个意思,将“为”与“位”放到适当的语境中才能准确理解。
不是什么时候查字典都能解决问题的哦!其中“为”还有“母猴”和“演奏”的意思,难道对方辩友还要和我们辩论,有位才有母猴,有位才能演奏吗?而不是反方的那样教条&本本啊!)2,大学生就业问题:先有位才有为。
(面试的作用不正是看这个人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作为吗?一张等级证书、一次考试中名列前茅、丰富的实习经历,这些不是作为又是什么?)~我们说看一个人有没有为不是看长相看身材就能看出来的(不同于伯乐相马),要证明他有能力,就一定要有相应的作为。
~并非只有成名成家或作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证明有作为,它不一定具有“发现相对论”的科学意义,也不一定具有“解放全中国”的历史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说是否有为也是要看实践,看你做了什么啊!~如何理解“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有经验者优先”?它是要求为先还是要求位先?3,相比无位来说,有位则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更有作为;“位”是一种动力、压力,有了位后,往往会努力工作、学习,而更有作为。
(对方显然是在说,有位后可能会更有为,这点我方并不否认啊。
但很显然对方辩友是偏题了,但并不能证明有位才有为啊!)4,“时事造英雄”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却有着一种辩证的关系。
孔子的思想是有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老子的思想则是无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去强求,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追求。
年轻时应该注重品德修养,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到了中年,应该努力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等到老年时,就应该安享晚年,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老子则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社会风气败坏,那么就会有人提倡仁义道德;如果人们的智慧暴露出来,那么就会有人伪装成圣人;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不安,那么就会有人表现出孝顺之心;如果国家动荡不安,那么就会有人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们变得更加善良、正直;而老子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让人们放下心中的执念,顺应自然规律。
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的思想精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

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关系顾名思义,有为,即有所作为。
无为,即无所作为。
看似对立,实则相互密切联系。
即道德经所谓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无”。
在这里,我不从哲学或玄学角度剖析其抽象的辩证关系。
我将此问题引申到客观世界,进行并不一定客观的阐述,与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探讨交流。
有个成语叫萧规曹随。
意思是前任丞相萧何制定的治国方略与规章制度,后任丞相曹参仍遵照实行。
前任丞相萧何制定和实行适宜的治国方略与规章制度,即有为,有所作为。
后任丞相曹参不制定新政策甚至不作修订与更改,看似无所作为,实则也是一种有为。
因为萧何的政策非常适合当时的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若另实行一套,反而适得其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曹参的无为而治,恰恰也推动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当今我们正处在知识加速度积累与更新的信息时代。
各层次之间的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之间的相互调动较为频繁。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管理思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工作方法。
对于前任领导制定和推行的政策和制度,我们要勇于无为继承,也要勇于有为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又要尊重客观规律。
只有建立在这两个尊重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更好地取其精化,弃其糟粕,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有所不为。
作为一个问题的答案,我上面的阐述是离题的。
组织科开设基层干部培训班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提高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提高基层干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如果所学知识不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只是纸上谈兵的话,那将毫无意义。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在组织科创造的这个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中,作出上面答非所问的“有为”回答,不妥之处,请诸位领导批评指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思想贯穿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包罗万有。
一个道字包涵了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等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养生,画符念咒、吞刀吐火、阴阳风水、看相算命、武功等等,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可以说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也因为如此,几千年来,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只古今名家的著作就有数十家之多,各有个的说法,又各不相同,见解不一。
到近代以来,许多外国人也都喜欢研究起老子来。
本文从道家无为与无不为的思想这一角度试分析老子的智慧。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翻看中国的几千年历史,每一个朝代,在政事治理上,按南怀谨先生的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中国的思想史上,老子以“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为主要的政治思想特征,有别于儒家的“德治”(或“礼治”),法家的“法治”。
《老子》中老子对治国的理念有很多阐述。
第三章曰:“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无为而治。
道家的政治思想源于道生万物的宇宙观。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根”,是“天下母”。
在第四十二章老子进一步说明了道生万物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将道的形态概括为“有”和“无”。
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在此基础上,老子阐释了道的运行方式——自然。
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五十一章又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从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来看,老子的“自然”即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意思。
王弼注《老子》“道法自然”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
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而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后人持有道家的这种宇宙观应用到政治上,就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方针。
无为而无不为
然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老子在第七十三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淮南子》对此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李约瑟博士在讨论“为”字的翻译时则认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把“为”字原原本本的译成‘行动’,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相信大部分的汉学家在这一点上都错了。
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凡不合适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扔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或因势而成之。
”①在这里李约瑟将“有为”认为是顺着自然,顺着事物的天性去行动。
“无为”与“无不为”,如果把重点放在了“无不为”,往往导致有些学者把《老子》归于阴谋论,权术论一流。
如钱穆在《庄老通辩》中就说:“……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后其身而身先;又曰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得失上着眼,完全在应付权谋上打算也。
”又说:“……必至老子,乃始转尚实际功利,重权术,迹近欺诈,彼乃把握自然而玩弄之于股掌之上,伪装若无为,而其内心蓄意,则欲无不为。
”②郑良树据马王堆帛书《老子》说:“老子谈‘无为’,
谈‘无以为’,老子不谈‘无不为’。
……大概《韩非子》在解释《老子》、利用《老子》之际,于老子‘无为’思想别有会心的瞭解,乃创立‘人君无为,臣下无不为’的政治法术。
后人不察,竟以此权谋法术加在老子朴素的哲学上。
帛书《老子》的出土,正可以澄清后人对老子哲学的误会,並可以瞭解法家如何改变老子的思想。
”③老子哲学是否在汉初以前只谈“无为”不谈“无不为”暂且不论,但从这段话中看,郑树良对“无不为”也理解为权谋之术应该是不错的。
“无为”与“有为”的体用之辩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
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
王弼注《老子》说:“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
”④韩康伯在《周易注》中说:“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
”⑤在王弼和韩康伯看来,“无为”为体,“无不为”为用,两者是割裂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理解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则身为体的“无为”与用的“无不为”就分出了层次,成了主要与次要,根本与从属的关系。
然而这似乎并不符老子本意。
老子在第一章论述“有”“无”的关系时说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在老子看来“有”与“无”是同源同生的。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谈到体用时说:“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
”可见在宋元时期发展起来的体用一源说更符合老子的论述。
无为无不为之间并无从属关系。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无为本身就是一种为。
体用一源说将本体与其现象之间统一起来,那么无为与无不为之间如何统一?诺贝尔奖得主卡普拉说:“‘无为’不是戒绝活动,而是戒绝某类活动。
道家区分了两种活动:与自然和谐的活动和反自然的活动,‘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
”⑥把卡普拉“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那么“有为”应该就是顺应自然的行动了。
郭象曰:“无为之言,不可不察也。
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为也。
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
”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自然已经顺其自然地在运转,如果人不算在这一自然系统中,一切行为岂不都是对这种运行的干扰,无为成了不为才最合适?如果人算在这一自然系统中,与花鸟虫曽一般,那么人的一切行为本身就是自然运转的一部份,又何必区分“无为”与“有为”?可以说,把“无为”单纯理解为顺其自然,“无不为”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
无为而无不为:无私而无所不可以为
艾兰教授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本喻》中说:“‘无为’正如水之所为,它缺乏意识不能有行为,但其自然而然地流淌而需任何人为的努力……其是‘无为’的一个侧面,由于‘道’也是基于水的意向,故‘无为’亦是‘道’的体现。
”
⑧艾兰教授对水的论述并没有具体谈到“无不为”,但给人以启发:水本身无意识,它自身的一切行为因此都是“无为”的,但在它流淌的过程中,它的行为又造成了一系列的“有为”结果。
司马谈对此也有一个论述:“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⑨在司马谈看来,“无不为”是有前提的,即“无成势,无常形,不为物先,不为物后。
”
回到老子的原文,老子对无为的具体表象有着大量的论述:“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清静为天下正。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等等,可见在老子看来,“无为”即无欲,即清静,即无私、无名、朴。
若失去了这些前提,做不到“损之又损”,“塞其兑,闭其门”以达“致虚极守静笃”的无私无欲,就真如钱穆所说,是圣人凭其所窥之天道,操弄天道以无所不为,为所欲为了,实有违老子本意。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又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可见在老子看来,美丑善恶是相对,并没有一定之规,从这个角度而言,“无不为”即是如有必要,一切皆可为。
综合起来,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意思就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