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动画教学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范文

《2024年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范文

《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动画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和艺术创作形式,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展现出多样的特点和风格。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重要的动画制作国家,其动画造型在表现手法、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日动画造型的差异性,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艺术特色。

二、中日动画造型的差异1. 角色设计(1)日本动画角色设计日本动画角色设计以细腻、夸张、富有表现力为特点,注重角色的个性和情感表达。

在角色造型上,日本动画常常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大眼睛、圆润的脸部轮廓等元素,以突出角色的特点。

此外,日本动画在角色服装、发型等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创意和设计,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2)中国动画角色设计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则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角色造型往往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如水墨画、剪纸、戏曲等。

中国动画角色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较为内敛,更注重神韵和意境的表达。

同时,中国动画在角色设计上也有着多样化的尝试和创新,如结合现代流行元素,使角色形象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

2. 色彩运用(1)日本动画色彩运用日本动画在色彩运用上较为丰富和鲜艳,善于运用高饱和度的色彩来营造活力和视觉冲击力。

在色彩搭配上,日本动画常常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组合,以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中国动画色彩运用中国动画在色彩运用上则更注重传统色彩的运用和表达,如墨色、红色、黄色等。

这些传统色彩在中国动画中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同时,中国动画在色彩运用上也注重与画面内容的协调和统一,以营造出和谐、宁静的视觉效果。

三、文化根源与艺术特色分析1. 文化根源(1)日本动画的文化根源主要来自于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日本动画在角色设计和色彩运用上所呈现的夸张、鲜艳等特点,与日本文化中的表现主义和审美追求相契合。

此外,日本动漫也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使得其造型风格更加多元化。

(2)中国动画的文化根源则主要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2024年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范文

《2024年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范文

《中日动画造型差异性研究》篇一一、引言中日两国在动画产业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随着动画产业的不断发展,中日动画造型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了两国动画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动画造型的差异性,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二、中日动画造型的总体差异1. 角色设计:日本动画角色设计多样化,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如动漫中的萌元素、夸张的面部表情等。

而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则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如传统服饰、脸谱等元素的运用。

2. 色彩运用:日本动画色彩丰富,善于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以突出角色性格和情感。

而中国动画色彩则更注重运用传统的色彩美学,追求画面的和谐与平衡。

3. 动作表现:日本动画在动作设计上较为细腻,擅长运用复杂的运动轨迹和夸张的肢体语言。

而中国动画则更注重动作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强调动作与情节的紧密结合。

三、具体差异分析(一)角色设计的差异1. 日本动画角色设计多以现实为基础,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以吸引年轻观众的眼球。

在角色的外貌、服装、发型等方面,经常出现流行元素的运用,以体现角色的时尚感和青春活力。

而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则更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和运用,以表现角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

例如,中国动画中常见的古典服饰、山水画等元素的应用,使得角色形象更加丰富和有内涵。

2. 萌文化是日本动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萌元素包括大眼睛、圆润的线条等可爱的元素,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而在中国动画中,角色的可爱度则往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可爱”的元素,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和融合,以塑造独特的可爱形象。

(二)色彩运用的差异日本动画善于运用鲜明的色彩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如动漫作品《火影忍者》中的橙色火焰与红色的眼眸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对比,凸显了主角个性和激情的特点。

而中国动画则更注重色彩的和谐与平衡,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营造画面氛围和表达故事情感。

中日动画对比

中日动画对比

中⽇动画对⽐众所周知,中国动画在80年代末、尤其是88~90年的黄⾦时期内,中国动画可以说达到了⿍盛时期,然⽽今年来,在众多国外引进的动画,尤其是⽇本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国产动画正在逐渐衰弱。

那么为什么今年来⽇本动画会如此受青睐⽽国产动画却遭冷落呢?我就对以下多个⽅⾯进⾏分析⽐较。

1.发展概况中国动画: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五⼗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

1957-1966是美术电影⿍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

1958年增添了⼀个新的品种-剪纸⽚。

1960年创造了⽔墨动画⽚。

1961年⾄1964年拍摄的⼤型动画⽚《⼤闹天宫》(上、下集),是这⼀时期重⼤作品之⼀,在世界上产⽣⼴泛影响。

在“⽂化⼤⾰命”⼗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电影遭受严重破坏,极⼤地影响了这⼀事业前进的速度。

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产。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年⽽摄制的《哪吒闹海》,是⼀部宽银幕动画长⽚,这部被誉为“⾊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

80年代前,中国动画还只是被称为“美术电影”,80年代后才真正的被称为“动画”。

之后就是各种的探索阶段, 1988-1990可算是中国动画的黄⾦时代,既有《⼩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的积累,⼜有《⿊猫警长》、《葫芦兄弟》这样有所创新的动画⽚,中国的动画事业前景⼀⽚光明。

然⽽90年代后,中国动画却出现了⼤的倒退,“动画⽚”显然成了“⼉童⽚”,⽆创新的体裁却刻意模仿国外动画,失去了⼤⽚的市场。

⽇本动画:战前草创期——1917~1945年。

前期主要是以世界名著为题材,⽽后期则由于⽇本军主义猖獗,因此动画题材不离宣传、夸耀⽇本军国主义的路线。

战后探索期——1945~1974年。

这个期间许多⼈常识不同的动画题材,从很有意义到很低俗的,应有尽有。

中日动画片比较研究

中日动画片比较研究

史 诗 的 品格
现 代 生 活的 反 应与反省
狂欢精神

笑的研究
传 奇 性 的题 材
关 于 现 代社 会 的 诸 种 组 织形 态
狂 欢 的 真谛
神 话 的 创造 属 性
反 应 现 代科 学 科技文明
张黎明 2014-12-25
7
模仿不是坏事,日本就是个典型。日本
中日动画片比较研究
张黎明
目录
日本动画简介 中国动画简介
借鉴他国优秀做法和经验
日本动画的艺术特征
加强本国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日本动画的动画风格特征与美国 动画不尽相同。日
本动画以对比鲜明的画面,个性化、多姿多彩的图 像,以及鲜明的角色性格为特色。故事通常有着各 种不同的故事背景,针对较大范围的观众群。日本 动画的传播手法多种多样日本动画常常受到日式漫 画的影响。日本动画中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梦》, 迄今已创作超过四十年,而且还曾登上过《时代杂 志》,可说是卡通里的常青树。
人天生就具备很强的模仿能力,重 要 的是他们同时还具有再造能力。当年 《铁扇公主》的创作动机是为了宣传抗 日,结果却影响了一个庞大的动画帝国 的诞生。七十年代末,手冢治虫的《铁 臂阿童木》(见右图)在中央电视台一 经播出,不少中国观众便深受触动,至 今我们仍能见到一些物品的装饰图案有 阿童木的形象。
张黎明
2014-12-25
5
中国动画建国前——早期探索期
中国建国初期——蓬勃发展期(建国到1965年)
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到1977年)
中国改革开放后——缓慢发展期(1978年至1998年)
中国动画业目前——探索长时期(1999年至今)
张黎明 2014-12-25

谈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的差异

谈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的差异

谈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的差异摘要:现时代中国动画相较于日本动画有一定的差距。

本文就对比中国动画和日本动画在各种地方的差异分析中国动画为何国际影响力下降以至于动画收益入不敷出。

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以促进中国动画的改变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动画;差异;改变;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增加。

各种形式的文化作品给人民带来了娱乐并使精神文明有所提升。

其中动画产业对于人民精神文化建设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在培养儿童和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上,有很大作用。

不过同时很多人却动画有着一定的偏见,一贯的认为动画的观看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

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国民对动画的误解,更是因为中国动画的制作偏向了低龄化,以及在题材选取、主题、人物塑造、制作等方面的不足导致。

本文用日本动画对比中国动画,分析两者的差异。

从题材选取、主题、人物塑造及动画制作来寻找两者不同,并针对这些差异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对当代中国动画的改变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 动画概念的厘清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

最早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兴盛于美国,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动画是一门年青的艺术,它是唯一有确定诞生日期的一门艺术,1892年10月28日埃米尔?雷诺首次在巴黎著名的葛莱凡蜡像馆向观众放映光学影戏,标志着动画的正式诞生,同时埃米尔?雷诺也被誉为“动画之父”。

[1]在如今,动画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动画技术较规范的定义是采用逐帧拍摄对象并连续播放而形成运动的影像技术。

不论拍摄对象是什么,只要它的拍摄方式是采用逐格方式,观看时连续播放形成了活动影像,它就是动画。

动画是通过把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解后画成许多动作瞬间的画幅,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

中日动漫文化及教育对比分析

中日动漫文化及教育对比分析

中日动漫文化及教育对比分析一、中日动漫文化及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日文化与教育的比较研究亦是中日动漫研究领域的重要层面。

关于动漫文化的比较研究,强调日本动漫文化对中国的借鉴作用;关于动漫教育的比较研究,集中在德育和职业教育两个方面。

中日动漫文化的比较研究尤其强调日本动漫文化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耿楠楠对比了中日动漫文化的差异,提出我国应在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首先,作品应该是自然流露,应反映实际生活,要避免动漫制作上的三大误区:寓教于乐、动物化、陈旧化;其次,应该充分利用好本国的神话传说,创作出更多更好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再次,要注意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最后,要注重动漫文化形式、内容的创新。

而张雪在分析了日本动漫文化的开放性、教育性、普世性特征后,提出了对中国动漫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三大结合:动漫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与审美情趣相结合,动漫创作意识中的受众观念与市场观念相结合,动漫制作中的本土特色与先进技术相结合。

中日动漫教育的比较研究集中在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层面。

徐建明对比分析了两国道德教育的差异性,得出三个结论:在德育上中国动漫侧重于运用“灌输”的方法,日本动漫则侧重于运用启发式的方法;中国动漫过分强调传统,日本动漫则强调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国动漫观众面狭隘,日本动漫面向不同阶层。

杨玉华认为,在德育方面,我国应该做出以下努力:加大政府对道德教育的支持力度,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充分利用好动漫资源,使德育载体多样化;从现实出发,使德育更贴近实际生活;德育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的情感,加强心与心的交流,促进德育与动漫共同发展。

关萍萍认为,日本动漫产业之所以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归根结底在于日本动漫人才培养的成功。

基于中日高校动漫教育比较的视角,她提出了日本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重点人才培养方面对中国的可借鉴之处。

二、个案比较研究从个别案例入手,考察中日两国动漫的差异,将更有针对性,其研究成果也更有可信性。

文劲松通过《名侦探柯南》对比中日动漫电影,指出我国动漫电影的局限性较为明显。

中日动画比较分析

中日动画比较分析

英才高职论坛2006年第3期(总第4期) The Foru m of Y i ngcai H i gh er V ocat i onal Educat i on2006N o.3(Serial N o.4)中日动画比较分析*朱于芝(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4)摘要:动画片的灵魂在于丰富的想象,日本动画片更多的是尊重自然规律和创作者的追求,自由空间较大。

而我国的动画片受社会环境和教育功能的影响,个人的创造和想象力不够,娱乐性不强。

关键词:动画;动画片;漫画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动画片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和想象以及娱乐性强的特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不再是电影播放时的加片和人们茶余饭后的几分钟点缀。

随着各类大型电视、影院动画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它也不再仅仅是孩子们的专宠,老少皆宜成为现代动画片的主流。

从美国迪斯尼的那只老鼠)))米奇到5狮子王6、5花木兰6,到梦工厂的5埃及王子6,到日本宫崎骏的5千与千寻6,动画片已充分显示了它巨大的魅力。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给制作者带来高额的经济回报。

在众多动画片中,日本动画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浓郁的本土特色引起世界的瞩目。

日本已经成为目前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动画大国,随着大量动画片的输出,日本的文化和价值观也远播世界。

中国动画史也曾经有过辉煌。

1939年美国迪斯尼的动画长片5白雪公主6上映后引起轰动,万氏兄弟于1941年制作出我国的第一部、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5铁扇公主6,40年代广泛传播,在日本引起了轰动。

这是日本人看到的第一部动画长片。

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也深受触动。

看了这部片子后,手冢治虫才认识到动画的真正魅力,从而投身于动画事业,后来成为影响日本动画发展的重要人物。

有人认为日本对20世纪世界的两大贡献是电子技术和新漫画,而新漫画正是日本动画迅速发展的基础[1]。

二战前,日本动画只是个别人参与和制作,规模小,作品少。

中日动画片比较研究(样例)

中日动画片比较研究(样例)

目录第一章 “西风东渐”下的中日动画 ......................................................1第一节 “西风东渐”下的相同风格.....................................................................................1 第二节 “西风”吹拂下的各自不同.....................................................................................2第二章 政治背景影响后的不同主题 ......................................................4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政治背景下的动画片.................................................................................................4 带着脚镣的中国动画.................................................................................................5 表现日常的日本动画.................................................................................................6 改编题材和原创剧本.................................................................................................8 日本动画的最终人文高度.......................................................................................10第三章 “民族之路”和“拿来主义” ................................................12第一节 中国的“民族之路”...............................................................................................12 《大闹天宫》 ...........................................................................................................12 剪纸片 .......................................................................................................................14 木偶片 .......................................................................................................................14 水墨动画 ...................................................................................................................15 第二节 日本的“拿来主义”...............................................................................................16 完美的视觉追求 .......................................................................................................16 集体英雄和意志力量 ...............................................................................................16 敏感细从的情感回归 ...............................................................................................18第四章 巨人和婴儿的市场较量 ............................................................19第一节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的动画业 ...........................................................................19 第二节 日本动画对中国动画的彻底鲸吞 ...........................................................................20A第一章“西风东渐”下的中日动画第一节“西风东渐”下的相同风格第一章“西风东渐”下的中日动画20 世纪初,这样的年代对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时期,科技和战 争并存,生存的苦恼和种种新发现同时扎根在这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动画教学比较分析
本文作者:龙丽娜余扬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一、日本动画教育课程内容和中国动画教育课程内容比较
1.中国动画学校的课程
中国的动画专业主要设置在各类大学,包括公立大学,民办大学,学校教育制度分为4年制和2年制。

日本的动画专业,主要设置在大学和专门学校。

其中大学多为4年制,专门学校多为2年制。

大学的动画专业和中国一样,除专业课程外,还包含基础教育课程(公共课)如美学论,外国语等。

2年制的大学,如专门学校,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注重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没有基础课程教育。

目前,在中国的动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还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没有使用统一的教材,也有部分学校没有教材。

下面就对中国各大学的动画教育的大致教育课程做简单介绍:(1)专业教育课程第1学年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线描电影论动画概论第2学年素描色彩透视人物设定运动规律插画场景设计第3学年雕刻定格动画漫画技法3D技术(3DMAXMAYA)网页设计FLASH动画第4学年毕业作品毕业论文(2)基础教育课程第1学年英语古典文学法律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德思想修养政治经济学现代文学中国美术史第2学年外国文学外国美术史形势与政策体育毛泽东思想概论艺术概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第3学年形势与政策美术学概论邓小平理论音乐简史戏曲鉴赏
2.日本动画教育课程
(1)四年制大学
东京工艺大学动画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专业,东京工艺大学的教育体系有着与动画有关的广泛领域的综合教学理念,在动画学科实行综合的动画教育和研究。

主要通过从对传统动画的制作技法的学习和实践制作到数字化电脑技术的运用及表现方法的学习,通过对动画与之相关的广泛领域的详细了解,充实动画知识面,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1)专业教育课程第1学年动画特别讲座A(选修)动画概论A(选修必修)动画史AB(选修必修)动画技术论ⅠⅠ(选修)基础演示ⅠⅠ(选修)基础造型实习(选修)动画表现基础(选修必修)电脑基础ⅠⅠ(选修必修)动画Ⅰ(选修必修)剧本基础(选修)动画背景Ⅰ(选修)素描A(选修)基础技法AB(选修)第2学年动画特别讲座BC(选修)发达心理学(选修)电影史AB(选修)动画史CD(选修)漫画论AB(选修)动画心理学(选修)动画构成技法(选修)新媒体AB(选修)素描Ⅰ(选修)3D技术设计Ⅰ(选修)第3学年领域研究(选修)动画特别讲座D(选修)电影构成论(选修)广告媒体论(选修)设计论(选修)著作权制作论(选修)电视节目制作论(选修)电视剧论(选修)动画演示课(必修)新媒体C(选修)动画制作(必修)第4学年毕业创作研究(必修)2)基础教育课程工艺制作艺术学A照片学概论B影像学概论B设计学概论B媒体表现概论B漫画学概论B 艺术学B美学美学心理学艺术学色彩学视觉传达论西洋美术史A日本东洋美术史A西洋美术史B日本东洋美术史B造型心理学认知科学艺术学特别讲座美术史特别讲座现代艺术欧美话剧论文艺理论音乐
学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日本文化史造型基础学图像和数字物理学概论光和视觉俄语英语法语德语外国文学社会和思想等
(2)专门学校
大阪动画学院动画专业大阪动画学院是日本动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向日本的各大动画公司输送了大量的动画人才,其中较多的为动画师。

大阪专门学院动画学科的课程是从通过对初级动画技术到高级动画技术的理论学习,再加以实践的自作理论学习,包括基础绘画,色彩,场景画,后期的上色,合成编辑等动画制作过程知识的全方位学习。

①对制作现场的现场状况的了解和基本动画知识的学习。

一边通过对动画的历史和发展,动画的制作流程等的学习,在这同时,同步开展动画的实践制作学习,如对物体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拷贝绘画学习,物体质感的表现学习。

制作现场状况和基本动画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基本绘画Ⅰ:原画的拷贝学习,中间动画的理解基本绘画Ⅰ:人体各角度的形态,静物素描,动物画基本绘画Ⅰ:对比表现,错觉效果的理解基础教养Ⅰ:动画专业用语的理解,制作现场的现状基础教养Ⅰ:分镜表和动画时间表的理解角色创作Ⅰ:动漫人物素描和人体基本动作角色创作Ⅰ:角色感情表现及演技表现角色创作Ⅰ:动物的动作研究和绘画练习人物表现Ⅰ:人体的结构和人体素描,风景人物表现Ⅰ:动作姿态,人体服饰质感表现:石膏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绘画分层的构成:帧数的对比,构图法,视觉效果角色设计:角色设计及设定a 动画制作现场的流程在学习立体感的表现,透视,背景美术的基础上,
开始把动作的表现加入到动画的实践制作中。

教学课程要遵循动画制作现场的流程来进行。

动画实践Ⅰ:分层动画动画实践Ⅰ:摄像机镜头动画动画实践Ⅰ:后期合成,特效动画b把握制作流程,专家现场指导通过策划,剧本,分镜,原画,动画的制作,中间帧,色彩,背景,CG,合成编辑的作业练习,完成一个完整的动画作品。

制作演示:动画电影,电视剧版动画的制作过程了解策划,制作:工作进程安排,故事版设计和分镜制作实习Ⅰ:动画制作设备和工具,CG软件的理解制作实习Ⅰ:自创剧本的策划和制作制作实习Ⅰ:数字化电脑应用动画制作c动画制作的CG技术的学习在现场的实践制作中,按照日本动画业界的动画制作流程,开展对CG技术的学习。

影像表现Ⅰ:自然物体的动画和质感的表现影像表现Ⅰ:摄像机的指定及特效表现取消基础教育课程。

二、中国动画教育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1.教学课程
从课程的内容上来看,中国的动画课程虽然已经有针对专业性的课程,但是与日本的动画课程相比较还相对较弱,就动画的表现技法和技术而言直接对动画有利的专业课程还不够完善。

因此,为培养优秀的动画人才,首先,改善我国的动画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很必要的。

我们应该参考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的教育体系,开发更有效的动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首先,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提高对动画的认识和理解,加大力度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动画教育的培养可以分为剧作方向的培养和动画
制作人员的培养。

这就如同日本的动画学校分动画专门学校和动画研究所。

动画研究所就是以动画的历史,发展,动画内容等的相关内容为中心,进行理论研究。

而动画专门学校是以动画制作为重点,培养动画公司所需要的动画绘制人员,而这个环节的动画绘制人员也是需求量最大的。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动画教育方向的定位,应该定位于动画制作的人员方向的培养,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动画人才应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为基础,如1素描能力2对物体特点的表现能力3角色演技(外形特征,心理特征,感情变化,剧情发展)的理解力4趣味性的创造力和表现力5故事内容的理解力,把握力和敏锐力6对动作的观察力7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把握能力,和团结性。

应该本着以上条件,开发开设有效的,更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