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国流行文化发展的差异
中韩文化差异

中韩文化差异:
1、言谈举止
鞠躬是每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做法是相同的,说实话,它已经在每个国家发展了多年。
在日本和韩国,在欢迎对方时微微鞠躬,在更正式的场合下鞠躬更深沉,这被认为是恰当的。
在中国,握手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典型的欢迎,只是一个轻微的头部手势,而不是惯常的鞠躬。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另一种习惯是谈话的音量和语调。
往往你在一公里以外的地方看到和听到中国游客。
在公共场所日本人和韩国人通常会保持非常安静的状态,甚至会把自己的笑声留在原地。
然而,中国人没有保持安静的社会习俗。
你会经常看到中国人咯咯地笑,提高嗓门,这对日本和韩国来说是一个明显的不同。
2、文化时尚
在时尚界,韩国以可爱、时尚的文化而闻名,韩国人比日本人更经常地选择更亮的色调,但与此同时,韩国人在亚洲流行时尚中也占据了相对的地位,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中国,时尚在城市和省级环境中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无论他们在服装和装饰品上都采取了更西方的策略。
3、语言
在语言上,韩语可以以辅音结尾,而不是以“n”结尾。
“他们确实有一个简单的音节和元音框架,就像日语一样。
中国的语言是日语和韩语的起源,似乎是独一无二的。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标准,
但每个单词都有很多相同的元音。
4、文化节日差异
习俗方面,中国的中秋和韩国的仲秋是同一个节日,但韩国人对于吃月饼比较陌生;端午节,在韩国已转化出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容(没有龙舟赛)。
《2024年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范文

《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韩两国在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大众文化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国文化的异同,以期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二、中韩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1. 中国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和接受的文化形式。
其特点包括多元化、包容性、创新性等。
中国大众文化以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为主要传播途径,涵盖了音乐、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
2. 韩国大众文化韩国大众文化是指以韩国社会为背景,为韩国民众所喜爱和接受的文化形式。
其特点包括流行性、时尚性、传统性等。
韩国大众文化以音乐、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为主要表现形式,深受全球各地年轻人的喜爱。
三、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分析1. 传播途径的比较中韩两国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都有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但具体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有所不同。
中国的大众文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以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而韩国的大众文化则更注重传统媒体的运用,如电视台、电影院等。
此外,韩国在综艺节目方面的制作和传播也具有较高的水平。
2. 文化内容的比较中韩两国大众文化的内容都涵盖了音乐、电影、电视剧、动漫等多个领域,但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
中国的文化内容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注重现代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而韩国的文化内容则更注重流行元素的融入和时尚性的表现,同时也保留了韩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
3. 受众群体的比较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都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但具体的受众群体有所不同。
中国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
而韩国的受众群体则更加年轻化,以年轻人和女性为主。
此外,韩国的大众文化也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深受全球各地年轻人的喜爱。
四、中韩大众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元素也越来越多。
中韩文化对比

中韩文化对比摘要: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
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
本文从中韩饮食,中韩服饰以及中韩礼仪,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述中韩文化差异。
并对中韩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中韩文化、饮食、服饰、礼仪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二千多年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帮助和促进。
二者的文化背景虽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还是不胜枚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
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
在韩国作为一个半岛国家,自尊心强,民族凝聚。
中韩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但由于对彼此文化的本质略有不同,所以中韩文化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对比中韩文化。
1)中韩饮食文化对比第一,韩国是‘饭文化’中国是‘菜文化’。
在韩国点菜时,点一个菜(主要汤、全体料理)的话一般免费提供小菜。
但是在中国点菜的时候,没有像韩国那样的免费小菜,要点各种菜。
第二,吃的速度也不一样。
有个研究表明“中国人基本上有慢慢的性质,还有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一般中国人吃的速度较慢”,但是在韩国有一种“快快”文化。
已经快快的文化浸透日常生化,所以吃的速度也很快。
还有吃饭的时候,中国人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但是以前在韩国不喜欢一边吃饭一边说话。
这样以为没有礼貌。
但现在韩国年轻人也喜欢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
第三,韩国和中国都是用筷子但样子不同。
因为在中国常常吃的鱼是比较大,容易剔出鱼刺,所以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圆圆的。
但是在韩国常常吃的鱼刺是又薄又细,所以为了容易剔出鱼刺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尖溜溜,短一点。
第四,现在韩国爱咖啡但中国爱茶。
现在在韩国有很多咖啡厅甚至在城市里中心地方从摸一个咖啡厅到另外咖啡厅不到一百米。
现在韩国的年轻人越来越爱喝咖啡。
中韩文化对比

中韩饮食文化对比
韩国家庭最经常吃的家常菜就 是用豆瓣酱和蔬菜煮制的豆酱 火锅,鱼和牛肉脏煮成的什锦 火锅等。
火锅中以牛的内脏和蔬菜炖煮 的牛肠火锅最为有名。此外还 有用章鱼加放辣椒酱等佐料煮 成的章鱼火锅等种类繁多。
韩国一般的火锅多以海鲜类为 原料,可享用到各种海产品的 鲜美味道。
我国的火锅花色纷呈,百锅千 味。
不过,现代的韩国人越 来越崇尚外国潮流,无 论餐桌或者饮食礼仪, 都离传统越来越远了。
上菜或盛饭时,亦要先递给长 辈,甚至要特设单人桌,由女 儿或媳妇恭敬地端到他们面前 ,等待老人家举箸后,家中其 他成员方可就餐。
至于席上倒酒,亦需要按年龄 大小顺序,由长至幼,当长辈 举杯之后,年幼者才可以饮酒
中韩文化对比之
中韩传统服饰对比
中韩传统服饰对比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 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 于周代。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 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 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 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 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 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 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中韩节日文化对比
阴历8月15日 中秋节(或称
丰收节) 这是一年中重要的 全国性节日之一。这一天要摆 设筵席,各家要在家族墓地举 行纪念仪式,晚上要一起赏月
阴历10月3日 开天节这一天
是传说中檀君于公元前2333 年建立韩国的日子。
10月9日 韩语节
为纪念世宗的韩语颁布和普及 和研究韩语而建立的日子
大部分国民是以习惯穿着洋装西 服,但是在春节秋夕(中秋节)等 节庆日,或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 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
女性的韩服是短上衣搭配优雅的 长裙;男性则是短褂刺 明艳华丽的锦绣。
《2024年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范文

《当代中韩大众文化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韩两国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两国的大众文化也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研究,探讨两国文化的异同及相互影响,以期为中韩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二、中韩大众文化的概述1. 中国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中广泛流行、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网络化等特征。
其中,影视剧、音乐、网络文化等是重要的表现形式。
2. 韩国大众文化韩国大众文化以流行音乐、影视剧、综艺节目等为代表,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时尚感。
韩国大众文化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三、中韩大众文化的比较1. 表现形式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大众文化以影视剧、音乐、网络文化等为主要表现形式,而韩国大众文化则更加注重音乐、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制作和传播。
此外,中国的大众文化更加强调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扬,而韩国则更加注重现代感和时尚感。
2. 传播方式在传播方式上,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大众文化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跨地域、跨文化的传播。
而韩国则通过其强大的娱乐产业和影视剧产业,将大众文化推向全球市场。
3. 文化内涵中韩两国的大众文化在文化内涵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等价值观念,而韩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集体意识、尊重长辈等传统美德。
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也在两国的大众文化中得到了体现。
四、中韩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随着中韩两国的交流不断深入,两国的文化也相互影响和交融。
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对韩国的大众文化产生了影响,例如中国的传统服饰、书法等在韩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另一方面,韩国的大众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韩流文化的流行让中国年轻人对韩国音乐、影视剧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韩文化差异报告

中韩文化差异报告这学期我选修了中韩文化差异这门课,期间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与韩国在大学、饮食、婚恋、茶文化、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差异,使我有了很多收获,对中韩之间的差异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1.大学的差异韩国大学生大部分是走读。
中国大学生大部分是寄宿在学校。
原因韩国比中国小,交通相比之下也更方便。
中国的大学生来自中国各地,距离一般比较远,很多地方偏僻交通还不是很方便,统一管理一般是硬性的要求学生住校。
中国大学生比韩国大学生谈恋爱的情况更多,分析其中原因对于韩国大学生来说他们认为恋爱会影响学习,男女接触的机会也不是特别多。
而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是远离家乡寄宿在学校不像韩国学生都是走读所以缺少亲情会感觉心里空虚,对于合得来的两个人更容易走到一块。
课程安排,韩国没有午休,早中晚都有课。
中国的根据季节的不同都有一定的午休而且晚上一般没有课。
还有,韩国课程都是自己申请,所以韩国的学生大部分周五都没课,都集中在某两天或三天。
中国的课程安排都是统一的周一到周五都有课而且分布均匀,同一班级的课程除了一些选修课以外都是一样的。
2.饮食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比较

中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比较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
中韩传统文化作为两个东方文明的代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对中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两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提出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韩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比较研究;现代社会引言:中韩两国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文化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精妙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而韩国文化则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美食等方面吸引了广大的国际观众。
传统文化作为两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两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比较两国在传统文化保护、创新和融合等方面的实践,可以发现它们在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上存在差异,同时也存在相互借鉴和受益的可能。
本文将从中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发,对两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一、中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比较1.中韩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比较1.1 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中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下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民众的关注,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得到了重视。
例如,中学校将传统文化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传统文化的传承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弘扬。
1.2 韩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相比之下,韩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相对较好。
韩国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艺术等,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韩国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也是韩传统文化传承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韩流的传播和国内外对韩国文化的兴趣增加,韩国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有所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韩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韩两国文化的异同评析

中韩两国文化的异同评析中韩两国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受到了自身的传统价值观和周边文化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韩两国文化在不同方面的异同,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首先,在传统节日方面,中韩两国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在相似之处上,中韩两国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和秋夕节在日期上十分接近,都是团圆的象征,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赏月、吃月饼等。
而在不同之处上,中秋节的焦点是家庭团聚,人们重视亲情;而韩国的秋夕节更加偏向祭祖,人们会去祭拜祖先。
这体现了中国文化重视家庭,而韩国文化则更注重传统和祭祀。
其次,在美食方面,中韩两国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
相似之处是两国都有许多以粮食为主的菜肴,如大米、面条等。
而不同之处则在于烹饪方式和调味方法。
中国菜以炒、煮、蒸等多种烹饪方式为主,注重调味品的使用,使得菜肴味道丰富多样;而韩国菜则以烧烤和泡菜为特色,辛辣口味更为突出。
这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和谐、均衡的原则,而韩国文化则更加强调鲜辣刺激的口味。
此外,在礼仪方面,中韩两国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礼貌和尊重,尤其在长辈和上级面前,人们会更注重言谈举止,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韩国文化则更注重年龄和地位的等级制度,上下级之间有着明确的规范。
韩国人在交往中会更注重敬语和尊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这反映了中国文化注重整体和谐,韩国文化则更强调等级和秩序。
最后,在艺术和娱乐方面,中韩两国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中华传统文化以书画、传统音乐、戏曲等为代表,注重平和、内敛的表达方式。
而韩国则发展了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如韩剧和韩国流行音乐(K-pop)等,更加注重明亮、活泼的艺术风格。
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内心表达的追求,而韩国文化则更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和娱乐性。
综上所述,中韩两国文化在传统节日、美食、礼仪以及艺术娱乐等方面存在着异同。
这些差异既受到了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两国社会、价值观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两国流行文化发展的差异姓名:2011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2班米欣内容摘要:本文试图探究近20年中韩两国流行文化发展的差异,通过从网上查阅资料,以及对自己多年来对“韩流”文化的关注得出了一些零星想法。
可以看出20年来在中韩流行文化的交流中,韩国流行文化史远远占据了上风,在中国,“韩流”成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浪潮,这也确实成为了中国流行圈里的一道“寒流”。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两国领导人的提倡,中韩流行文化不断密切,“汉风”逐渐兴起,但是内容仍局限在传统文化上,也就是中国的流行文化并没有对韩国有很深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韩流汉风流行文化韩剧文化交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及韩国流行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大举登陆中国大陆,韩国文化风行一时,,“韩流”一词应运而生。
"韩流”是社会学家对韩国文化风靡,流行的一种统称,就是浸透韩国特有文化气息的纯粹的韩国式生活方式在国内掀起的新的流行风潮。
很多中国青少年炮制并演绎着这一轮新的文化潮流,并出现了“哈韩族”这一毁誉参半的特殊群体。
当然在“韩流”在中国大陆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也乐观的看到了韩国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汉风”(又称“中国热”)。
主要表现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建设唐人街、赴中国旅游、吃中国料理、开办中文媒体等方面。
近几年来,中国文化在韩国的传播逐渐扩大,学习汉语的韩国人迅速增加,到中国旅游、学习的韩国人与日俱增。
为了满足韩国社会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迫切需要,韩国主要媒体相继开通了中文网站或电视频道。
“韩流”和“汉风”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中韩文化交流已普及于整个中韩社会,并形成了互动的态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就现阶段来说,“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汉风”在韩国的影响。
那么,中韩流行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为何“韩流”在中国如此强势?我们又该如何继续推广汉风以促进两国流行文化合理发展呢?一、中韩流行文化的交流的发展历程应该说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受众面最广,影响最大,是“韩流”的核心。
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爱情是什么》开始了“韩流”进攻中国大陆市场的第一步,这部电视剧在国内引起了剧烈的反响,收视率高达4.2%。
随后,央视八套播出的《人鱼小姐》、《看了又看》等电视剧虽然播出时段在晚上23点,但收视率仍高达10%。
2004年一年中国就引进了107部韩剧。
2005年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力,在中国大陆乃至港台地区掀起了一股旋风。
歌坛的“韩流”首次出现在1999年11月,韩国“酷龙”组合来华成功演出。
2000年2月,H.O.T组合的来华演出大受欢迎,强劲的“韩流”在中国年轻人中迅速蔓延。
随即NRG、Baby Vox、东方神起、Super Junior 等也进军大陆,掀起了“韩流”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韩国电影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
从1997年开始,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年都举办“韩国电影周”活动。
2001年10月电影资料馆等单位在北京、成都、上海举办“韩国电影回顾展”,韩国电影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我的野蛮女友》在中国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票房奇迹。
乘着影视剧的东风,韩国的网络游戏、CD、VCD、DVD等音像制品,韩国的料理、服饰、饰品,都成了中国年轻一代所追捧的对象。
当然,韩国有很多年轻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尤其是传统文化。
在汉城地铁里,可以听到汉语报站广播。
韩国还有很多中国餐馆,生意很好。
很多韩国人很喜欢中国电影。
几乎每个韩国人都看过一部中国的影片。
但就电视剧来说,近二十年来传入韩国的中国电视剧屈指可数,其中《还珠格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也使得赵薇在韩国迅速走红,但是很可惜,中国流行文化并没有因此一炮打红。
近两年,也有内地偶像歌手意图涉足韩国娱乐圈,但是因其高度仿韩所以反应平平。
因此可以这样说,“汉风”主要还是指中国的精英文化,是传统的儒家高雅文化。
近些年,随着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彼此之间有了更多深入了解的机会。
之所以张艺谋、侯孝贤等导演以及他们的影片在韩国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他们作为一种传统的符号,表达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
排除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分析,很多韩国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寻找民族身份,或是文化寻根的过程。
二、“韩流”迅速风靡中国并且经久不衰的原因“韩流”征服中国之轻而易举,甚至让韩国人也有些吃惊。
韩国文化官员权其永说:“我没想到(韩剧)能如此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哈韩族”现在已经让人们视觉疲倦。
他们一律染发,最多的是韩国人喜爱的酒红色。
从渔夫帽到篮球帽、牛仔帽,把不同帽子与各种风格的服饰搭配是他们乐此不疲的装饰手法。
小格子衬衫或超大码的T恤,浅色的大短裤或快要擦地的直筒裤,或者冬季的高领毛衣,大大的鞋子。
他们看似五彩缤纷,实际上却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如果仅仅是年轻人疯狂一下倒也罢了。
然而韩流却是从街头暴走族,到中年夫妇,甚至老头老太太,一律席卷。
一到晚上,无数阿姨大婶陪着韩星傻乎乎地流泪,连很少看外国电视剧的老人们也早早地守在沙发上,等待着那些家长里短的琐碎爱情。
流行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宣泄的渠道。
中国本身的流行文化缺乏原创性和吸引力。
因此,很自然,他国的流行文化就会涌入并填补中国民众,尤其是都市消费者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空虚和迷茫。
韩国流行歌曲的歌词主要描写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忧伤与烦恼,情感中的苦涩和甜蜜,生活中的躁动及迷惘,并且告诉歌迷们如何去面对、解决这些问题,并且用轻松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日后更高的挑战。
这样的音乐作品无疑能将他们的受众——处于青春生长期的学生们心灵深处最脆弱的那根神经打动,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韩流”像一位和善可亲的心理医生倾吐出歌迷们的心声,治愈他们的心灵创伤。
而韩国电影里面,总会有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对弱者的关爱,或者对社会的奉献思想。
韩国电影对于自己民族文化,民族内涵的表现上,一直都给予比较多的注意。
《爱有天意》影片拍得那么大气,画面那么美,那么干净,尽管是表现爱情的,但是非常典雅,表现了东方人的情感。
而韩流最主要的载体——韩剧吸引我们的主要原因是它直指人心人性,用爱情、亲情、友情三大主题演绎人生悲欢离合,用健康向上的基调谱写人生真情。
韩国电视剧注重刻画人物的细腻笔触,从故事里面透着一股向上的执著,那里的主人公总是满怀信心地期待明天,让许多年轻人看了韩剧以后,觉得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困难都可以战胜。
“韩流”从表面上看新潮热闹,骨子里却是保守朴实的。
它有着深厚的东方文化的根,浸润着东方文化文以载道、有功于社会的人文传统。
同时,它又健康自然,不夸张,不矫情,不声嘶力竭。
这是它受到一致欢迎的原因。
毫无疑问,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韩国人准备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将民族文化很好的融合进了流行文化中,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结论:韩流风潮形成伊始, 对于韩流在中韩两国只不过是一时流行过后便会终止这样的预测更盛行. 这是由于只把韩流当成了中国人更深一层次了解西方文化的桥梁. 近年来韩流广泛而有基础的扩大, 显示了与此预测相悖的观点. 这是对韩国大众文化过低的评价.韩流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生活化的趋势, 而且作为韩流分支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将进一步地将韩流扩散开去.在韩国国内, 韩国电影和电视剧也一路攀升地走来, 而且打破了阶层的分别, 逐渐扩大着观众群. 以在韩国国内取得的成功为基础,韩国的大众文化正在以影视剧为中心向中国, 亚洲, 全世界进军. 特别是电影在迎来它最大的鼎盛时期的同时,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市场, 以及欧美电影市场都受到了欢迎. 在韩国好莱坞电影与韩国电影的座次已经逆转, 这种现象反应了以前那种明明已经在西方大众文化中被边缘化了, 但仍旧要停留在消费者位置上的韩国电影史正在发生着变化. 意味着已不仅只停留在西方文化的消费者层次上, 而是上升到自己国家文化生产者的平等的地位. 同时结合电影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按照对观众的调查, 韩国电影在美国电影独占熬头的中国电影市场, 也掀起了风潮, 也期待能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耳目一新的方向.中国大众影像文化整体上呈现比较落后的局面. 与电视剧相比,电影的滞后现象更显著. 处在开发初级阶段的电影市场还主要被美国电影所独占. 美国电影独霸亚洲而引发的问题是, 美国电影所宣扬的梦想和价值观并不适合亚洲人. 韩国影视剧是以韩国人为首要对象拍摄制作, 其次博得亚洲人的共鸣, 这里包含的方向就是应该以韩国人自身的具体问题为基础, 扩大到亚洲人的普遍问题, 全人类的普遍问题. 经确立的普遍性能够广泛地引起共鸣, 也难得地使观众成为参与者, 从而开创出开放的文化氛围. 韩国的大众文化并不是通向西欧文化的桥梁, 其自身才是目的地. 这种目的地换句话说就是中国透过韩国的大众文化这面镜子去寻找的自身的文化.参考文献:1、朴熙成,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前景, 2002年2月电影论坛,电影振兴委员会, 2002年2月28日2、李银淑, 考察中国的韩流风潮, 文学和影像第3卷2号, 文学和影像学会3、李银淑, 灵活运用电影的韩国文化与韩国语教育—以<我的野蛮女友>为中心, 韩国语(朝鲜语)教育研究创刊号,4、张江, 中国电影投资的界限和现状,5、李银淑, 为了进行韩国语教育而进行的与韩流相关联的语汇分析, 中国韩国语教育国际学术讨论会2003年论文集, 中国韩国语(朝鲜语)教育研究学会,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6、李银淑, 从韩国文化教育的观点看清唱电影<西便制>, 延边科技大主办“第七届中国的韩国语教育课题和发展方向研讨会” 论文集,7、李光宇,灵活运用影像媒体的韩国语教育―以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别具特色的电视剧<阁楼上的猫>为中心, 延边科技大主办“第七届中国的韩国语教育课题和发展方向研讨会” 论文集, 13. 李银淑, “中国接受韩国影视剧的状况”, 韩中人文学会第十一回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 中国山东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