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叉设计
合集下载
交通立体交叉设计

历史与发展
历史
交通立体交叉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城市化 进程的加速和交通需求的增加,立体交叉设计逐渐成为城市 交通建设的重要手段。
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变化,交通立体交叉 设计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如智能化控制、环保设计、多功能 设计等方面的应用,为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04 交通立体交叉设计的优化与创新
CHAPTER
智能化交通设计
智能交通信号控制
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调整信 号灯的配时,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智能交通监控系统
利用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实时监 测交通状况,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 决策支持。
智能停车系统
通过智能化的停车位预约、导航和 收费系统,提高停车效率和便利性。
提供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满 足不同乘客的需求。
人行道与自行车道
优化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布局和设计, 提高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创新设计理念与方法
多元化交通方式融合
将不同交通方式融合在一个交通体系中,实现高效、便捷的出行。
创新结构设计
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理念和方法,提高立体交叉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特点
立体交叉设计具有提高交通效率、减 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安全性和美化 城市景观等特点。
设计原则与目标
设计原则
交通立体交叉设计应遵循安全、高效、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设计目标
通过优化交通流线、提高交通流量、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环境污染和提 高城市形象等手段,实现交通立体交叉设计的目标。
优点
减少车辆行驶距离,提高 通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缺点
结构复杂,造价较高,施 工难度大。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结合绿化和环保元素,建设生态 友好型交叉口。
立体交叉设计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美化城市景观。
挑战
占用土地面积大、工程投资高、设计和施工难度较 大。
结论和要点
立体交叉设计可以有效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通行能力,并为城市增添美丽景观。然而,其设计和施工也面 临一些挑战。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道路交通承载压力也在增加。本课件介绍道路立 体交叉的定义、分类以及设计原则,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立体交叉的定义和背景
立体交叉是指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道路交通中,通过交叉、分叉、立交桥等工程实现交通流的分离和安 全通行。
立体交叉的分类
天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过桥梁方式将两个或多个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地下通道
通过地下车道形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交桥
通过桥梁和地下车道相结合的方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
1 通行安全
确保交叉口车辆和行人的 安全通行。
2 交通效率
3 美观和环境
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 减少拥堵。
设计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 一,美化城市景观。
立体交叉的设计要素
结构设计
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保证交叉设施的稳定性和耐久 性。
交通规划
合理规划车道、出入口位置和 转弯半径,确保交通流畅。
交通标志
设置明确的标志和标线,指引 车辆和行人正确行驶。
成功的立体交叉设计案例
案例一
兼顾功能性与美观,交叉口成为 城市的地标建筑。
案例二
合理规划车道和转弯半径,确保 交通顺畅。
案例三
立体交叉设计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美化城市景观。
挑战
占用土地面积大、工程投资高、设计和施工难度较 大。
结论和要点
立体交叉设计可以有效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通行能力,并为城市增添美丽景观。然而,其设计和施工也面 临一些挑战。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道路交通承载压力也在增加。本课件介绍道路立 体交叉的定义、分类以及设计原则,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立体交叉的定义和背景
立体交叉是指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道路交通中,通过交叉、分叉、立交桥等工程实现交通流的分离和安 全通行。
立体交叉的分类
天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过桥梁方式将两个或多个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地下通道
通过地下车道形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交桥
通过桥梁和地下车道相结合的方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
1 通行安全
确保交叉口车辆和行人的 安全通行。
2 交通效率
3 美观和环境
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 减少拥堵。
设计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 一,美化城市景观。
立体交叉的设计要素
结构设计
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保证交叉设施的稳定性和耐久 性。
交通规划
合理规划车道、出入口位置和 转弯半径,确保交通流畅。
交通标志
设置明确的标志和标线,指引 车辆和行人正确行驶。
成功的立体交叉设计案例
案例一
兼顾功能性与美观,交叉口成为 城市的地标建筑。
案例二
合理规划车道和转弯半径,确保 交通顺畅。
案例三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立体交叉

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匝道横断面由车 道、路缘带、硬 路肩(紧急停车带) 和防撞墙(防护栏) 组成。采用填土 路堤时,防护栏 设于土路肩上。 匝道横断面组 成如表6-6。
匝道横断面形式单向应采用单幅式断面,双向应采用双幅式断面。 中央分车带困难路段可采用分隔物(钢护栏和混凝土护栏)。机动车 车道宽应根据车型及计算行车速度确定,见表6-7所列数值。单车道 匝道须设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为2.5m。双幅式断面分车带 应满足最小宽度的要求(表6-8)。
坡道上平曲线设置超高,必须考虑纵坡对实际超高的不利 影响。合成坡度一般最大不超过8%,冰雪地区不应超过6 %。合成坡度按下式计算: iH=(i2h+i2Z)1/2 式中:iH--合成坡度(%); ih--超高横坡(%) ih--纵坡(%)
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匝道端部是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等邻近主线出人 口部分的统称。匝道端部可以根据端部变速车道的外形分为平行式 和直接式,也可根据端部变速车道车道数分成单车道和多车道。 1.匝道端部出人口设计要点 (1)立交枢纽匝道的出人口,应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右侧。受条件限 制的特殊情况下,出入口只能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左侧时,应把左侧 出人口按主线车道分流或合流形式设计,具体要求按“主线分流合 流处的辅助车道”的设置要求进行。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出人口一 般情况应设在主线行车道右侧,除特殊情况或在相交次要道路且其 出人口交通量较小的条件下才可设置在次要道路左侧。
周围环境和街 适用于宽街道及周围房屋简 道宽度 单可以拆迁 城市街道的艺 因高出地面,对艺术处理要 术处理 求高 原有地下管线 不需要改建 排水 容易解决
施工过程对原 工期短,影响小,甚至可以 有交通的影响 在不封锁交通的情况下施工 经济 工程的养护费用相对较低, 钢材用量小,圬工体积大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体交叉

04
立体交叉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四路交叉立体交叉设计
总结词
高效利用空间
详细描述
四路交叉立体交叉设计是一种常见的立体交叉形式,通过在不同高度上设置交 叉口,使得四个方向的车辆能够同时进行交汇,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和交通 安全性。
实例二:高架桥式立体交叉设计
总结词
缓解交通压力
详细描述
高架桥式立体交叉设计通常用于高速公路或交通流量较大的城市主干道,通过建 设高架桥将不同方向的车辆进行分流,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高车辆行驶速度和 道路通行能力。
立体交叉设计需注重人性化,提供方 便的步行、自行车道等设施,促进绿 色出行。
THANKS
感谢观看
提高交通流量的效率, 减少交通拥堵和延误。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等。
合理利用资源和资金, 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设计要素
01
交叉口布局
合理规划交叉口的空间布局,包括 车道数、交通信号灯等。
道路线形
确保道路线形与交通需求相匹配, 减少行驶难度和安全隐患。
03
02
车流组织
优化车流方向和流量分配,提高交 通流畅度。
选型依据
1 2
交通流量与流向
根据不同方向和车流量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立体 交叉形式,以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道路等级与功能
考虑不同等级道路的交通特点,选择适合道路功 能的立体交叉形式,以满足交通需求。
3
工程造价与施工难度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考虑立体交叉的工程 造价和施工难度,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 体交叉
• 立体交叉概述 • 立体交叉设计原则与要素 • 立体交叉的选型与规划 • 立体交叉的实例分析 • 立体交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第九章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5)X形立交:又称半定向式立交
5)X形立交
5)X形立交:又称半定向式立交 对角左转匝道拉开布置
3.环形立交 ▪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数不足而共同使用,且有交
织路段的交叉 。
三路立交
3.环形立交 ▪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数不足而共同使用,且有交
织路段的交叉 。
四路立交
3.环形立交 ▪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道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 相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 相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
(2)右出左进式:左转车辆从右侧右转驶出,在匝道上左 转,到相交道路后直接由左侧驶入。
一级公路同其它公路交叉,应尽量采用立体交叉。交叉类型 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或分离式立体交叉。(部 分立交)
一般公路间的交叉,在交通条件需要或有条件的地点,可采 用立体交叉。(个别立交)
(三)宜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情况
▪ 1.相交道路的性质、任务:高速、一级公路之间及其与通往 市(县)级及其以上城市或其他重要政治、经济中心、重要港口、 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的道路相交处应设置互通式立交。
(二)互通式立交 构成: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且上、下道路有 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辆行驶的交叉方式。 特点:车辆可转弯行驶,全部或部分消灭了冲突点,各方向 行车干扰较小,但立交结构复杂,占地多,造价高。
互通式立体交叉分类及平面布置方式
1.部分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 适用条件:当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修建时,高速道 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或用地和地形等限制时可采用这种类型立交。 代表形式:菱形立交
立体交叉设计讲解

菱形立体交叉
部分苜蓿叶立交1
幸运草
部分苜蓿叶立交2
部分苜蓿叶立交3
苜蓿叶式立交
长条苜蓿叶形立交
三层式苜蓿叶形立交
苜蓿叶立交4
喇叭形立交
喇叭形立交
喇叭形立交
广州广惠高速立交
环形立交
二层式环形立体交叉朝阳门立交
三层式环形立体交叉朝阳门立交
四层式环形立体交叉广州区庄立交
迂回涡轮式立交1
了冲突点; ②车流可连续运行,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③节约了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 ④控制了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了对高速道路的干扰。
立体交叉的组成
立体交叉口的基本组成
跨线桥(或地道)
主(正)线 匝道
入口
出、入口 变速车道 集散车道
出口
立体交叉的设置及分类
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1. 相交道路等级高 2. 地形适宜 3. 道路与铁路交叉
互通式立交的类型
互通式立交分类
按车辆交通组成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和分行的立体交叉 按交通组织是否在次要道路保留平面交叉分为部分互通式立交 和完全互通式立交。
部分互通式立交
1. 菱形立体交叉 2. 部分苜蓿叶立交
完全互通式立交
苜蓿叶式立交 喇叭形立体交叉 环形立体交叉 迂回涡轮式立交 定向式与部分定向式立交 组合式立交
平、纵组合线形设计
匝道端部设计
出、入口设计
变速车道设计
匝道基本形式-右转匝道
匝道基本形式-左转匝道
环形左转匝道
定向式左转匝道
匝道基本形式-左转匝道
迂回式左转匝道
匝道入口设计
(a)减速车道 (b)交通岛端部作一定偏 移
匝道出口设计
(a)较小的合流角
第五章立体交叉设计1

三路定向 80-
形立交
100
70-80 70- 800080 11000
6.07.0
1、高速公路相互交叉;
2、地形适宜的双向分离式道路 相交。
对公路立交在确定基本形式时,应根据各方面的 交通量,结合地形、地物、当地交通条件综合考虑而 定,并注意以下几点:
(1)直行和转弯交通量均大,相交道路的计算行车速度 较高并要求用较高的速度集散时,可采用定向式或半 定向式立交。
出口
左转匝 道
右转匝
绿
正
道
化
线
加速
车道
入
口
减速 车道 集散车
道
入
跨线 口 正
桥
线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和使用条件
一、按结构物形式分类 立体交叉按相交道路结构物形式划分为上跨式和下穿
式两类: 1.上跨式
这种立交施工方便,造价较低,排水易处理, 但占地 大,引道较长,高架桥影响视线和市容。宜用于市区以外 或周围有高大建筑物处。
图 9-5 喇 叭 形 立 交
(2)苜蓿叶式立交 如图9-6所示
图中 a)为标准形 b)为带集散车道形
a)
b)
图 9-6 苜 蓿 叶 式 立 交
(3)子叶式立交 如图9-7所示
图 9-7 子 叶 式 立 交
只需一座构造物,造型美观, 造价较低。
(4)Y形立交
a)为定向Y形 b)为半定向Y形,右下图为三层式
8.512.5
7.09.0
3.55.0
2.53.5
1、高速公路相互交叉; 2、高速公路与市郊快速路相 交。
1、高速公路相互交叉; 2、高速公路与快速路,主干 路相交; 3、用地允许的市区主要交叉 口。
公路运输6_第六章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

第一节 概 述
(6)城市道路立交用地限制较严,往往采用非标准型立 交;而公路立交用地限制较松,多采用标准型立交。 (7)城市道路立交比公路立交更多地重视美观问题。 (8)城市道路立交设计需考虑施工时在狭小的场地条件 下,便于维持原有交通和快速施工问题;而公路立交 施工时场地多不受限制,交通组织也较方便,只需注 意适当的工期即可。 (9)城市道路立交比公路立交的排水系统更为复杂。 (10)城市道路立交对绿化比公路立交更为重视。 七、立交设计资料、步骤及成果 (一)设计资料收集
第六章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
表格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概 述
一、立交的定义 公路立体交叉是指两条或多条路线(公路与公路、公 路与铁路、公路与其他交通线路)在不同平面上相互 交叉的连接方式,又称公路立交枢纽。 二、立交的组成 (一)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是指直接为车辆的直行、转向行驶的组成部 分,包括跨越设施、主线、匝道三部分,如图6⁃1所示。
第一节 概 述
施工图设计是以提交详细的施工图为目的的详细设计 工作。 六、公路立交与城市立交的比较 公路立体交叉和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它们的作用、主 要组成部分和设计方法方面基本相同,但由于受地形、 地物、用地以及收费制等条件的影响,使得二者之间 又有一些区别,设计的主导思想有差异。 (1)公路上一般为收费立交,可供选择的形式较少;而 城市道路上的立交一般不收费,可供选择的形式较多。
第一节 概 述
立体交叉的位置通常是处于两条(或多条)等级较高道路 的交叉点上,它在公路网中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 (二)规模庞大,造价昂贵 立交结构实体庞大,占地多,投资费用高是立体交叉 的又一特征。 (三)形式多样,工程复杂 立体交叉桥跨与匝道的灵活多变,加上立交区环境复 杂,使立体交叉类型和式样千变万化,千姿百态。 (四)区域制约,设计灵活 立交工程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交通量、交通性质
城市道路:Q现状=4000~6000PCV/h 主要交通性主干道,可选择立交。 三、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及管理方式 城市重要交叉口(出入城交叉口、快速路系统) 山城、大桥下的滨河路 城市边缘,交通量大而管理不方便。 四、公、铁立交设置条件 车交一次封闭时间超过20分钟。 昼间汽车和火车交通量达到一定程度。 昼间紧急封闭道口时间过长,且汽车交通量大。
立体交叉的范围:一般是指各相交道路出入口变速 车道渐变段顶点以内包含的正线和匝道的全部区 域。
入口 出口
正线
构造物
匝道
立交设置的影响因素及设置条件: 影响因素: ➢道路等级 ➢交通性质、交通量 ➢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及管理方式
设置条件: 一、道路等级 高速公路与其他道路相交,必须立交(含铁路) 一级公路与其他道路相交,应尽量立交 一般路有条件可设立交 城市快速路与快速路相交,必须立交(含铁路) 城市快速路与主干路相交,应采用立交。
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优点: ➢主线直行车快速通畅,单一驶出方式简化了主线 上的标志; ➢仅需一座桥,用地和工程费用较小; ➢远期可扩建为全苜蓿叶式立交。 缺点: ➢次线上存在平面交叉,有停车等待和错路远行可 能。 布设: ➢应使转弯车辆的出入尽量少妨碍主线的交通,最 好使每一转弯运行均为右转弯出入,不得已时应优 先考虑右转出口。平面交叉口应布置在次线上。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一、立体交叉口的组成及设置条件 二、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及适用条件 三、立交规划 四、立交设计
设计任务:正确立体交叉口形式和规模、完成线位设计, 包括匝道、端部和其他方法等。
第一节、立体交叉组成及设置条件
立体交叉的组成: 1.跨线构造物:它是立交实现车流空间分离的 主体构造物,包括设于地面以上的跨线桥(上跨 式)以叭形立交 苜蓿叶式立交 子叶式立交 X型式立交 Y型式立交
喇叭形立交
喇叭形立交可分为A式和B式。经环圈式左转匝 道驶入主线(或正线)为A式,驶出时为B式。
优点: 其它匝道都能为转弯车辆提供较高速度的半定向运 行;只需一座构造物,投资牧省;无冲突点相交织, 通行能力大,行车安全;造型美观,行车方向容易 辨别。 缺点: 环圈式匝道适应车速较低。 布设: 应将环圈式匝道设在交通量小的方向上,主线交通 量大时应采用A式。次线上跨对转弯交通视野有利, 下穿时宜斜交或弯穿。
(三)、立交形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1.确保行车安全畅通和车流的连续。 ➢相交道路等级高时应采用完全互通式立交; ➢交通量大、行车速度高的行车方向要求线形标准高、 路线短捷、纵坡平缓; ➢在城市道路上,若使机、非交通量都很大的车流分 离行驶,可采用三层或四层式立交。 2.立交形式应与环境相协调和周围建筑设施分布相 适应,力求合理利用地形,工程营运经济,造型美 观,结构新颖合理。 3.近远期结合。既考虑近期交通要求,减少投资费 用,又考虑远期交通需要而改建提高的可能。
Y型式立交
为三层式Y形立交 a)为定向Y形;b)为半定向Y形。
优点:能为转弯车辆提供高速的定向或半 定向运行;无交织,无冲突点,行车安全; 方向明确,路径短促,通行能力大,正线 外侧占地宽度较小。 缺点:需要构造物多,造价较高。
c)环形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数不足而共同使用, 且有交织路段的交叉。
a)、b)、c)分别为三路、四路、多路立交。
优点:能保证主线直通,交通组织方便,无冲突 点,占地较少。 缺点:次要道路的通行能力受到环道交织能力的 限制,车速受到中心岛直径的影响,构造物较多, 左转车辆绕行距离长。 适用于:主要道路与一般道路交叉,以用于五条 以上道路相交为宜。 布设:应让主线直通,中心岛可采用圆形、椭圆 形或其它形状。当采用环形立交时,必须根据相 交道路的性质进行比较研究,看环道的最大通行 能力和所采用的中心岛尺寸是否满足远期交通量 和车速的要求。
苜蓿叶式立交
a)为标准形; b)为带集散车道形。
优点:立交平面形似苜蓿叶,交通运行连续而 自然,无冲突点,可分期修建,仅需一座构造 物。 缺点:占地面积大,左转绕行距离较长,环圈 式匝道适应车速较低,且桥上、下存在交织; 应用:适于高速道路之间的立交,城市内因用 地限制很难采用。因其形式美观,如果在城市 外围的环路上采用,加之适当地绿化,也是较 为合适的。 布设:为消除主线上的交织、避免双重出口、 使标志简化以及提高立交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 全、可加设集散车道。
(二)、各种立交分析 a)部分互通式立交
菱形立交 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二)、各种立交分析
菱形立交
a)三路立交,b) 四路立交。
优点: ➢能保证主线直行车辆快速通畅; ➢转弯车辆绕行距离较短;主线上具有高标准的单 一进出口,交通标志简单; ➢主线下穿时匝道坡度便于驶出车辆减速和驶入车 辆加速; ➢形式简单,仅需一座桥;用地和工程费用小。 缺点: ➢次线与匝道连接处为平面交叉,影响了通行能力 和行车安全。 布设: ➢应将平面交叉设在次线上,主线上跨或下穿视地 形和排水条件而定,一般以下穿为宜。次线上可通 过渠化或设置交通信号等措施组织交通。
子叶式立交:
只需一座构造物,造价较低,造型美观。 但交通运行条件不如喇叭式好,正线存 在交织,多用于苜蓿叶式立交的前期工 程。布设时以正线下穿为宜。
X型式立交
优点:各方向运行都有专用匝道,自由流畅,转向 明确;无冲突点,无交织,通行能力大;适应车速 高。 缺点:占地面积大,层多桥长,造价高,在城区很 难实现。
2.正线:它是组成立交的主体。指相交道路的直行 车行道。主要包括连接跨线构造物两端到地坪标高的 引道和交叉范围内引道以外的直行路段。
3.匝道:它是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供上、 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有时包括匝道 与正线以及匝道与匝道之间的的跨线桥(或地道)。
4.出口与入口:由正线驶出进入匝道的道口为出 口,由匝道驶入正线的道口为入口。 5.变速车道: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在 正线右侧的出入口附近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 道。出口端为减速车道,入口端为加速车道。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及适用条件
(一)、立交分类与常用形式 立交分类: 1.按交通功能分 ➢分离式 ➢半互通式 ➢互通式 2.按跨越方式分 ➢上跨 ➢下穿
常用立交形式: 1.互通式 ①环交立交 ②苜蓿形 ③喇叭形 ④全定向 ⑤组合式——上述几种方式的组合 2.半互通式 ①菱形 ②不完全苜蓿叶、不完全定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