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

合集下载

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的对比

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的对比

平面交叉的优缺点
• 交通流量小:在平面交叉路口,车流交织的情况 较少,交通流量相对较小,有利于提高车辆的通 行效率。
平面交叉的优缺点
交通冲突点多
由于平面交叉路口的车辆行驶轨 迹交叉,交通冲突点较多,存在
较大的安全隐患。
通行能力有限
平面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相对较低 ,容易在高峰期造成交通拥堵。
环保问题突出
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的对比
汇报人: 2024-01-05
目录
• 定义与概述 • 交通组织与交通流 • 设计理念与技术特点 • 优缺点分析 • 应用场景与选择依据
01
定义与概述
平面交叉的定义
平面交叉是指道路在同一平面上交叉 ,车辆通过路口时在同一平面上互相 交错。
平面交叉通常采用信号灯或交通岗亭 来控制交通流量,以保证交通秩序和 安全。
立体交叉的设计理念与技术特点
立体交叉设计理念
以实现交通分流为主,通过建设立交桥、地下通道等方式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进行分离, 减少交通冲突。
立体交叉技术特点
采用立体交叉结构,通过匝道、立交桥、地下通道等连接不同方向的车道,实现交通分流 。路口标线和交通标志设置较为复杂,需要驾驶员具备较高的驾驶技能和交通意识。
立体交叉的应用场景与选择依据
立体交叉的应用场景
适用于交通量较大、车速较高、道路 等级较高的地区或高速公路、快速路 等主干道交叉口。
选择依据
当交通量较大,且车速较高时,采用 立体交叉可以减少交通延误、提高通 行效率,同时避免交通冲突,提高交 通安全。
பைடு நூலகம்者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考虑
综合考虑交通量、车速、道路等级和建设成本等因素, 选择适合的交叉方式。
立体交叉路口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对于土 地资源紧缺的地区来说不太适用。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7章道路与道路交叉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7章道路与道路交叉
10
7.2 平面交叉
7.2.4 平面交叉口范围内道路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当需采用曲线时,其曲线半径不宜小 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接坡很难做—排水、美观、安全,规程规定与主线 一致)
7.2.5 平面交叉口范围内道路竖向设计应保证行车舒顺和排水通畅,交叉口进口道纵坡不 宜大于2.5%,困难情况下不应大于3%,山区城市道路等特殊情况,在保证安全的 情况下可适当增加。 (路线平面及纵断面设计时就应该考虑)
设计引起土建工程变化)
5 除考虑本交叉口流量、流向以外,还应分析相邻或相关交叉口的影响。(上下游的匹
配)
6 改建设计应同时考虑原有交叉口情况,合理确定改建规模。 7.1.3 道路交叉口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的规定。
不谈具体指标,谈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3
平面交叉口范围——规划规范
5
7.2 平面交叉
相对90规范的主要新增内容
7.2.1 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为选型服务
1 平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A1 、A2 2 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B1、B2、B3 3 平C类:环形交叉口
进出口道展宽——规划规范 进口道展宽——设计规程
7.2.2 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
出入口较近的辅助车道
24
7.3 立体交叉
7.3.4 立交范围内主线横断面车行道布置宜与主线路段相同。当设集散车道时,集散车道 应布置在主线机动车道右侧,其间宜设分车带。主线变速车道路段的横断面应根据变 速车道平面设计形式确定。(集散车道的布设问题,3.5m车道宽)
集散车道的宽度可为单车道或双车道,集散车道应通过变速车道与主线直行车道相接, 集散车道和主线之间宜采用分隔设施。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以泸州某高速公路为例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以泸州某高速公路为例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以泸州某高速公路为例[摘要]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置对整个公路网至关重要,合理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设置才能使公路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以具体高速公路项目为例,从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置原则、选型、方案设计等方面分析,设计出科学、合理、可行的互通式立体交叉方案。

[关键词]设置原则间距交通量出入口0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泸州市高速公路建设步伐逐渐加快,高速公路延线会与相邻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和市政道路等交叉,交叉型式主要有互通式立体交叉和分离式立体交叉,其中互通式立体交叉较为复杂。

本文以泸州某高速公路的设计为例,研究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方案。

1高速公路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泸州市,区域内的隆纳高速公路发、厦蓉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等均已建成通车,项目路线起点接泸州市泸县境内隆纳高速公路,延线经得胜镇、玄滩镇、毗卢镇等乡镇,向东布设止于毗卢镇,路线全长约41.6Km。

本项目设计速度采用100km/h,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修建,路基宽度26m。

为带动及加速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依据各路段的交通量调查及预测,结合路网和城镇规划,立体交叉处地形、环境、收费管理等因素,并征求当地政府意见,本项目分别在隆纳高速、荣泸高速、得胜镇、毗卢镇等乡镇共设置7处互通式立体交叉。

2互通式立体交叉方案研究设计2.1互通式立体交叉一般设置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置对整个公路网至关重要,合理的设置才能使公路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布设应综合考虑交通量、远景规划及其在公路网中的作用,并结合地形地质、投资等因素确定,主要有如下方面:1.相交道路性质: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置考虑相交道路的等级及任务。

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相交处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

2.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一般地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最小为4公里,最大为30公里。

3.地形地质条件: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布设应考虑地形地质等条件,一般应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地质良好、拆迁较少及相交道路具有较高的平纵线形指标处。

G109-3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指导手册-2014

G109-3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指导手册-2014

3.1 建设条件调查
用 调查并收集互通式立交设计范围的用地规划等资料,调查立交范围内的地形、
地物及建筑物等情况,收集互通范围的勘察资料。
使
3.2 交通量分析

院内 收集并分析互通式立交各转弯及直行交通量、交通组成及特点。
3.3 相关道路调查

设 1、调查被交路的功能、等级、起讫方向、路基断面、路面结构、排水、防护
11、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应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1)设计时应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保护方针,坚持最
大限度保护,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恢复的原则。
(2)互通式立交匝道布置应尽量避开生态价值损失比较大的区域,如林带、
水体等,最大限度尊重原始地形、地貌,避免大填大挖,以利于水土保持。
(3)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生态破坏。
6.6 匝道与被交叉公路的平面交叉设计 ................................... 41
互通式立交设计指导手册(V1.0 版)
1总则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1.1 为指导、规范和统一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特制定本指导手册。
1.2 本指导手册适用于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互通式立交专业的设计,是
院 之间应相互协调,并应综合考虑远期规划和分期修建的需要等。
3、适应性原则

互通式立交型式应与预测分析的转换交通量相适应。
设 4、经济性原则 划 互通立交匝道布置应充分分析地形、地物、地质等条件,在满足功能的前提 规 下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和工程造价,尽可能以较小的工程规模达到较高的服务水平。 通 5、综合性原则
江 产权单位等信息。
限 3.5 其它
仅收集项目的审查意见和批复意见,明确互通立交的布局,收集项目的防洪评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中的连续出口和入口间距设计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中的连续出口和入口间距设计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中的连续出口和入口间距设计就目前我国互通式交叉设计形式与所采用的技术来看,它更适合于城镇结合部位置,该区域交通运输最为繁忙,交通量整体偏大,例如本文所提到的武威西枢纽就是内蒙古与甘肃、甘肃与青海的重要结合部。

武威西枢纽的建设有望改善省区域结合部的交通运输状况。

1立体交叉设计中的连续出口和入口间距设计的概述随着我国交通需求的增长及路网的日渐完善,作为转换交通流量、控制、梳理车流的关键节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出入口间距变小,在单位长度内,立交数量在逐渐增多,这造成公路建设费用及用地的增加。

间距过小,交通运行稳定性会受到影响,对行车安全和车辆通行效率造成一定影响。

目前,主要从不同形式出口、入口对间距要求设置连续出口、入口,这与匝道标志设置、交通量大小等因素息息相关。

而当高速公路上的出口入口设置合理的话,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对车流量交通进行疏通,满足交通安全和服务水平要求。

立交建设规模在相邻匝道间距较小时可做相应缩小,这样投资和土地占用就可减少,但过小间距会造成车辆分流、合流频繁,加重了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对该区域车辆行驶速度会造成严重影响,使整个路段的服务水平、通行效率大幅度的下降。

而由于相邻匝道间距过小的话,就会造成车辆在行驶的时候,由于无法寻找适当的时机和出口的信息,从高速出口出去,一来是会导致车辆无法从正确的道路出口出去,二来是会导致急于从出口出去时,强行变道占道造成的追尾事故。

2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要点(1)从设计交通量以及通行能力的角度上来说,针对高速公路进行互通式立体交叉选型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使整个高速公路交叉路口的交通通行能力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防止交通流对交叉路口交通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体现此区域内通行的快速性、以及安全性。

(2)从设计车辆运行速度的角度上来说,基于我国有关高速公路设计车速的理解概念,通常需要将设计车速选取为汽车行驶速度的85%(此数值需要在天气良好、交通密度正常、驾驶水平中等等条件均满足的基础之上确定)。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要点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要点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要点摘要: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到了飞速发展,为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

互通式立体交叉能够疏通车流量,减少交通干扰,提升通行能力,相较于传统交通设计形式采取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可以缓解交通压力,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性。

基于此,本文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的主要形式与选择原则入手,讨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位置选择,最后提出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要点,希望对相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城市车辆开始增多,使得交通压力加大,建设立交桥可以提升车辆通行效率,互通式立体交叉是城市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需要从交通需求、环境、经济、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一、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的主要形式与选择原则(一)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结合使用功能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主要形式包括互通式立体交叉以及枢纽交通互通式立体交叉,其中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主要用于高速公路和道路等级偏低,并且交通量不大的干线公路当中,主要包括半直连式、喇叭形、环形、菱形,枢纽交通式立体交叉主要用于高速公路等级较高并且交通量较大的公路,结合项目设计经验常见形式包括涡轮型、三叉型、组合型。

(二)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选择原则互通式立体交叉建设规模和形式主要是分析公路所处地形、公路功能、安全性能以及拆迁可能性,还需要考虑收费站交通量,因此在选型中需要重视以下原则:其一,对于不同公路等级相交设置过程中可以采取菱形立交以及独象限式立交设计方法;其二,多条高速公路等级相同情况下优先选择混合式立交结构形式;其三,高速公路和其它等级公路相交时通常在低等级公路附近设置喇叭形立交或者半苜蓿叶形立交;其四,功能相似的高等级公路相连接由于公路设计车速快,因此转弯匝道也需要确保车辆控制转弯速度,如果高等级公路交通量不大可以设置成为环形匝道,该情况下需要应用混合式立交以及涡轮型立交结构形式;其五,路网密集情况下需要在交通网络发达地区加以规划,尤其是对公路网络交通节点合理分配;其六,不同等级公路交叉并且需要设置收费站的情况下通常规划为双喇叭立交结构形式[1]。

G109-3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指导手册-2014

G109-3 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指导手册-2014

6.6 匝道与被交叉公路的平面交叉设计 ................................... 41
互通式立交设计指导手册(V1.0 版)
1总则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1.1 为指导、规范和统一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特制定本指导手册。
1.2 本指导手册适用于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公路互通式立交专业的设计,是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院专业技术标准
JSJTY G109-3—2014
互通式立交设计
指导手册
(V1.0 版)
2014-12-20 发布
2015-01-01 实施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互通式立交设计
指导手册
(V1.0 版)
二○一四年十二月
互通式立交设计指导手册(V1.0 版)
江 产权单位等信息。
限 3.5 其它
仅收集项目的审查意见和批复意见,明确互通立交的布局,收集项目的防洪评
价、环境影响性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等资料、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意见及有
关文件,作为设计的依据。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3
互通式立交设计指导手册(V1.0 版)
4 互通式立交总体设计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
划 7、对于高速公路改扩建的及已建高速公路上增设的互通立交,应注意施工期 规 间的交通组织,并提出相应的保通措施。
通 8、互通式立交设计尽量避免采用复合式互通式立交方案,当确需要设置复合 交 式互通式立交时,应对互通式立交的服务水平及安全性进行计算评估,切实保证 省 互通式立交运营的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1)当高速公路沿线有吸引客流的规划时,应考虑设置位置上的布局分期规

公路设计规范

公路设计规范

公路设计规范11公路与公路⽴体交叉11.1⼀般规定11.1.1公路与公路⽴体交叉分为互通式⽴体交叉和分离式⽴体交叉两⼤类型。

1⾼速公路与其它公路相交,必须采⽤⽴体交叉。

2⼀级公路同交通量⼤的其它公路交叉,宜采⽤⽴体交叉。

3⼆、三级公路间的交叉,在交通条件需要或有条件的地点,可采⽤⽴体交叉。

11.1.2下列交叉应设置互通式⽴体交叉:1⾼速公路间及其同⼀级公路相交处。

2⾼速公路、⼀级公路同通往县级以上城市、重要的政治或经济中⼼的主要公路相交处。

3⾼速公路、⼀级公路同通往重要⼯矿区、港⼝、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等的主要公路相交处。

4⾼速公路同通往重要交通源的公路相交⽽使该公路成为其⽀线时。

5两条⼀级公路相交处。

6⼀级公路上,当平⾯交叉的通⾏能⼒不能满⾜需要或出现频繁的交通事故时。

7由于地形或场地条件等原因⽽使设置互通式⽴体交叉的综合效益⼤于平⾯交叉时。

11.1.3互通式⽴体交叉的功能分类1⾼速公路间的互通式⽴体交叉为枢纽互通式⽴体交叉,其上的转弯运⾏应为⾃由流,匝道上不得设置收费站,匝道端部不得出现穿越冲突。

2⾼速公路、⼀级公路与其它公路相交或其它公路之间的互通式⽴体交叉为⼀般互通式⽴体交叉。

这种交叉中允许在匝道上设置收费站,除⾼速公路上的出⼊⼝以外允许有平⾯交叉。

当⼀级公路为主要公路时,除⾮在交通量不⼤(通⾏能⼒有富裕)和允许其中极⼩⼀个左转弯出现穿越冲突的情况之外,在⼀级公路上也不应有平⾯交叉。

11.1.4互通式⽴体交叉的间距1⾼速公路上互通式⽴体交叉的间距规定如下:1)作为宏观控制,⼤城市、主要产业区附近宜为5~10km;km。

2)为避免交织运⾏影响车流平稳,相邻互通式⽴体交叉的间距,不应⼩于4km。

m,.1.4所⽰。

m图11.1.4条件限制时互通式⽴体交叉的最⼩间距当间距⼩于规定的最⼩值,且经论证⽽必须设置时,应将两者合并为复合互通式⽴体交叉。

3)相邻互通式⽴体交叉的间距不宜⼤于30km。

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1 总则
1.0.4 公路立体交叉应在保证路网和交叉公路功能的前提下
满足节点的交通转换功能。
1.0.5 公路立体交叉的改扩建设计应结合既有工程现状和新
增交通条件等因地制宜确定改扩建方案。
1.0.6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除应符合本细则的规定外,尚应符
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
公4路控
立制
体要
交素
分类:
1
按交叉岔数可分为三岔交叉、四岔交叉和多岔交叉互通式立体
交叉。
2
按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状可分为喇叭形、苜蓿叶形、菱形、环
形、涡轮形、T形、Y形和叶形互通式立体交叉等。
3
按交通流线的交叉方式,可分为完全立体交叉型和平面交叉型
互通式立体交叉。
4
按方向连通程度可分为完全互通型和不完全互通型互通式立体
交叉。
体交叉,宜采用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2 高速公路之间、高速公路与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之间或具干
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之间相交叉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宜采用枢纽互通
式立体交叉。
3 设置匝道收费站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可按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设
计。
12
3 功能与分类
互通式立体交叉类型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4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可采用平面交叉型。
1 出口匝道在分流鼻端附近的设计速度可参照表4.3.3所列分流鼻端
通过速度取值,但不应小于匝道基本路段的设计速度。
2 入口匝道在合流鼻端附近的设计速度可采用匝道基本路段的设计
速度。
表4. 3.3 出口匝道分流鼻端通过速度
20
4 控制要素
4.3.4 按设计速度完成匝道线形设计后,宜对线形指标变
化较大路段进行运行速度的检验,当不满足相邻路段运行速
立制
体要
交素
叉设计细则
1 总则
3
1 总则
1.0.1 为规范公路立体交叉的设计,制定本细则。
1.0.2 本细则适用于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及具有接入需求的
其他设施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的设计。
1.0.3 公路立体交叉应满足功能、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设
计应综合考虑社会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用地和全寿
命周期成本等因素。
4.1. 2 控制要素应作为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基本依据。
16
4 控制要素
4.2 设计车辆
4.2.1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应采用小客车、大型客车、铰接客
车、载重汽车和铰接列车等作为设计车辆,交通量换算宜采
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
4.2.2 当有大量集装箱、重大装备和国防等运输需求时,公
路立体交叉设计宜采用最大车辆作为验算车辆,对匝道和平
5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宜采用完全立体交叉型。
6 当个别方向无交通转换需求,或虽存在少量交通转换需求但完
全连通特别困难时,可采用不完全互通型,未连通方向的交通转换
功能应通过路网交通组织由邻近节点承担,并应与完全互通型综合
比较论证后确定。
13
3 功能与分类
3.3.4 当节点存在交通转换需求,但由于间距控制或现场条
区、交织区和集散道的设计服务水平可比主线低一级,但不
应低于四级。
29
4 控制要素
4.5.4 当设计服务水平采用四级时,匝道基本路段单车道
和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可由表4.5.4取值。
表4. 5.4 匝道基本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
匝道设计速度
设计通行
能力
(pcu/h)
80
70
60
50
40
35
30
单车道
1500
1 当圆曲线内侧有桥墩、护栏、路堑边坡和植物等有碍通视的物
体,且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对弯道内侧的车道应进行停车视距的检
验,对分流鼻端前的路段应进行识别视距的检验。
2 当分隔带有护栏、防眩板和植物等视线遮挡物,且圆曲线半径
较小时,对弯道外侧靠近分隔带的车道应进行停车视距的检验。
24
4 控制要素
表4.4.4
面交叉转弯车道的圆曲线半径、加宽和视距等设计指标进行
验算,当不满足最大车辆的通行要求时,应对相关技术指标
进行调整。
17
4 控制要素
4.3 设计速度
4.3.1 公路立体交叉范围内,交叉公路设计速度应采用基
本路段的设计速度。当交叉公路在象限内转弯时,在互通式
立体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与相邻路段设计
平线垂直[图4.6.3a) ]。
2
在设置超高或单向横坡路段,上缘边界线应与路面横坡平行,
两侧边界线应与路面横坡垂直[图4.6.3b)]。
a) 正常路拱段
b) 设置超高或单向恒博路拱
图4.6.3 建筑限界的边界划定
35
4 控制要素
4.6.4 当跨线构造物位于下穿公路凹形竖曲线上方时,净空
高度应按最大设计车辆的有效净空控制(图4.6.4 )。
图 4.6.4 凹形竖曲线上方有净空示意图
36
公4路控
立制
体要
交素
叉设计细则
5
总体设计
37
5 总体设计
5. 1 一般规定
5.1.1 公路立体交叉总体设计应符合下列基本原则:
1 多因素原则。应综合考虑功能、安全、环境、资源、全寿命周期
成本、驾乘者的舒适和便利等因素。
2 系统性原则。组成节点系统的各单元之间、节点与整体路网系统
2 顶角宽度应根据硬路肩宽度取值,当硬路肩宽度小于或等于
1.0m时,顶角宽度应与硬路肩同宽;当硬路肩宽度大于1.0m时,顶角宽
度应为1.0m。当仅有路缘带时,硬路肩宽度为路缘带宽度。
31
4 控制要素
匝道的建筑限界规定:
3 侧向余宽不应小于0.25 m。在侧向余宽0.25 m范围内,分隔
带、检修道、人行道或其他固定物的高度不应大于0.25 m 。
货车停车视距(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5
4 控制要素
4.4.6
视距检验所采用的相关参数应根据车型和视认对象
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停车视距:视高1.2m,物高0.1m 。
2 货车停车视距:视高2.0m,物高0.1m 。
3 识别视距:视高1.2m,物高为0 。
26
4 控制要素
4. 5 交通量与服务水平
4.5.1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公路立体交叉方案设计可采
9
3 功能与分类
3.3 功能与类型选择
3.3.1 各级公路节点应按下列规定选用立体交叉:
1 高速公路:应完全限制接入所有节点应采用立体交叉,入口和出
口匝道的接入间距和数量应受到严格控制。
2 一级公路:应部分限制接入。当具干线功能时,与一级公路相交
的节点应采用立体交叉;与二级公路相交的节点宜采用立体交叉;与二级
件受限时,识别视距不应小于1.25倍的停车视距。
表 4.4.2
识别视距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识别视距
(m)
350~460
290~380
230~300
170~240
22
4 控制要素
4.4.3 匝道基本路段的视距应采用停车视距,停车视距不应
小于表4.4.3的规定值。
表4.4.3 匝道停车视距
能和接人控制要求等因素。
7
3 功能与分类
3.2 分类
3. 2. 1 公路立体交叉可分为分离式立体交叉和互通式立体
交叉。
3. 2. 2 互通式立体交叉可分为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和枢纽
互通式立体交叉两种基本类型,并可根据交叉岔数、交叉形状、
交叉方式和方向连通程度等按规定分类。
8
3 功能与分类
按交叉岔数、交叉形状、交叉方式和方向连通程度等按规定
1 总则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
主讲人:杨少伟 教授
1
章节目录
1 总则
8 匝道平纵面线形
2 术语(略去)
9 匝道超高与加宽
3 功能与分类
10 连接部
4 控制要素
11 匝道端部平面交叉
5 总体设计
12 其他设施接入
6 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
13 分离式立体交叉与跨线桥
7 匝道横断面
14 立体交叉的改扩建
2
公4路控
件限制等原因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时,其转弯交通应通过路网
交通组织由邻近节点承担,并应与互通式立体交叉或互通式立
体交叉分期修建方案比较论证后确定。
14
公4路控
立制
体要
交素
叉设计细则
4 控制要素
15
4 控制要素
4.1 一般规定
4.1.1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的控制要素应包括设计车辆、设计
速度、视距、交通量、服务水平和建筑限界等。
w-车道宽度;1 -左侧路缘带宽度; 2 -右侧路缘带宽度;1 -左侧硬
路肩宽度;2 -右侧硬路肩宽度;1 -中间带宽度;2 -中央分隔带宽
度;J-检修道宽度;R-人行道宽度;d-检修道或人行道宽度
34
4 控制要素
4.6.3 建筑限界的边界线划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正常路拱路段,上缘边界线应为水平线,两侧边界线应与水
27
4 控制要素
设计小时交通量应按式(4.5.2)换算:
DDHV=AADT·K·D (4.5.2)
式中:
DDHV — 设计小时交通量(pcu/h);
AADT — 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 ) ;
K — 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根据交叉公路功能、
交通量、地区气候和地形 等条件确定;
D — 方向不均匀系数,根据当地交通量观测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