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司马迁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B. 欲/以为御史大夫C. 上默/然惭D. 故/特召君耳(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②贤________③恐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2)这;才能;担心,害怕(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最新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20200202104404)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50 篇 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 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 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 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 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 ěn ):庄稼成熟。
④本根: 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 往昔初平.京师(平定)B 征求无已.(停止)C 百姓不堪.(忍受)D 遂致.亡灭(导致)E 惟欲.清净(欲望)F 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君 能 清 净 百 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A 不重美女珍玩 B 不穷兵黩武 C 以民为本 D 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参考答案】 、有误的是 E ,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 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 树干和树根不动摇, 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 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 ,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答: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______)(2)夙.夜忧叹(______)(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阅读下面甲乙两问,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中考文言文阅读100题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优选100 题(附答案)(一)阅读以下文言文语段,达成1- 5 题。
(连云港)[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授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交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全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授命之日,寝不安席,寝食不安。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以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1.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④今贼适疲于西.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先帝知臣谨慎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D.每有会心,便欣然忘食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C.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顾王业不可以偏安于蜀都而议者谓为非计水落而石出者B.以奉先帝之遗愿辍耕之垄上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边句子。
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②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归纳诸葛亮恳求兴北伐的三个原由①②③(连云港)答案: 1、①寄:交托②攘除:铲除③宜:应当④适:正好,正逢2、D 3.A4、①这就是用来报恩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
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芜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
(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不可以译错) 5、①是自己报恩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反叛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分;③敌方遇到东西方威迫,正处于疲倦之时。
(二)阅读下边两段文言文,达成 6-9题。
(海南省课改区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ěn):庄稼成熟。
④本根: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往昔初平.京师(平定) B征求无已.(停止)C百姓不堪.(忍受) D遂致.亡灭(导致)E惟欲.清净(欲望) F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A不重美女珍玩 B不穷兵黩武C以民为本 D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有误的是E,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树干和树根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心里还不满足,同时(又)东西征战讨伐,滥用武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因此(我)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地努力),只是希望(自己能够)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兴徭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树干和根部不动摇才能枝叶繁茂。
君主清白英明,百姓怎么能不安乐呢?”97治天下如运诸掌杨朱①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②。
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③。
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对曰:“君见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棰④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
使尧牵一羊,舜荷棰而随之,则不能前矣。
且臣闻之: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何则?其极⑤远也。
黄钟大吕⑥,不可从烦奏之舞。
何则?其音疏⑦也。
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此之谓矣。
”(《列子·杨朱》)【注释】①杨朱:姓杨,名朱,字子居,战国时人。
②运诸掌:即“运之于掌”。
意思是易如反掌。
诸,之于。
③芸:通“耘”,除草。
④棰(chuí):短木棍。
⑤极:准则。
此指志向,目标。
⑥黄钟大吕:指庄严、高妙的音乐。
黄钟,我古代音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十二律中六种阴律的第四律。
⑦疏:粗疏,此指音节稀少。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使.尧牵一羊() B舜荷.棰而随之()C则不能前.矣() D且臣闻.之()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舜荷棰而.随之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①成大功者.不成小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C①吞舟之.鱼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①则.不能前矣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
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译文:②君见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棰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
译文:四、文中的哪句话能表现出杨朱的观点?答:五、你是否同意杨朱的观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A让。
B扛着。
C前进,向前。
D听说。
二、不同的是D①连词,就;②副词,乃,就是。
A连词,表承接,不译。
B代词,……的人。
C助词,的。
三、①先生有一妻一妾,(连她们)都管不好;三亩大的园子,(还)不能除净草。
(而你)却说治理天下易如反掌,这是为什么呢?②你见过那放羊的人吗?上百只羊的羊群,让(一个)五尺高的小孩子扛着鞭子尾随着它们,想向东就向东,想向西就向西。
四、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五、提示: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回答。
如果同意其观点,应该从“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方面来回答;如果不同意其观点,应该从“事物的大小、主次都是相对的。
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因小失大”方面来回答。
【参考译文】杨朱拜见梁王,说治理天下易如反掌。
梁说:“先生有一妻一妾,(连她们)都管不好;三亩大的园子,(还)不能除净草。
(而你)却说治理天下易如反掌,这是为什么呢?”(杨朱)回答说:“你见过那放羊的人吗?上百只羊的羊群,让(一个)五尺高的小孩子扛着鞭子尾随着它们,想向东就向东,想向西就向西。
(如果)让尧帝牵着一只羊,(让)舜帝扛着短木棍跟在后面,(那羊)不能(很听话地)往前走了。
况且,我还听说过:口能吞船的大鱼,不会游到支流(中去);鸿鹄飞得很高,不会飞落到污水池中。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它们的目标(更加)远大。
黄钟大吕(这样高妙的音乐),不能伴奏烦杂凑合的舞曲。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的音调节奏(过于)稀疏呀。
(所以说),将要管理国家大事的人不去顾及琐细(的小事),完成大功业的人不去顾及小(的事情)。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98纣为象箸昔者,纣为象箸①而箕子怖②。
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③,必将犀玉之杯。
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④,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
必不衣短褐⑤而食于茅屋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居五年,纣为肉圃⑥,设炮烙⑦,登糟丘⑧,临酒池。
纣遂以亡。
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故曰:“见小曰明⑨。
”(《韩非子·喻老》)【注释】①象箸(zhù):象牙筷子。
②箕子怖:箕子感到恐惧。
箕子,纣王的一个臣子。
怖,恐惧不安。
③铏(xíng):盛羹的器具,在此可译作“碗”。
④羹菽藿(hùo):用豆子、豆叶做的汤饭。
⑤短褐(hè):短的粗布衣服。
⑥圃(pǔ),本指种植瓜果蔬菜的园子,此指纣王奢侈,准备的肉太多,摆起来如同一片菜园。
⑦炮烙:一种残酷的刑罚。
炮,烤。
烙,同“格”,用铜制成,故友称“铜格”。
肉方其上,其下生火,烤肉而食。
⑧糟丘:酒糟堆成的山。
⑨明:明察。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设.炮烙(设立) B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吃)C广.室高台(广大) D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放在……上)二、下列各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纣为象箸而.箕子怖②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B①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①必将犀玉之.杯②孔子云:“何陋之.有?”D①故.曰:见小曰明②既克,公问其故.三、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A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B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C如鸣佩环,心乐.之 D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译文: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译文:五、读过这段文字后,你有什么感触?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有误的是C,扩大。
二、相同的是B,两句中的“于”字都是介词,在。
A①连词,表承接,然后;②连词,表转折,却。
C①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①连词,所以;②名词,原因。
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A,两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衣,穿。
市,买。
B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C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
D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四、①我害怕纣王这样做的结局,所以他这样做一开始我就(很)恐惧。
②所以,箕子看见象牙筷子就知道天下将有大祸。
五、示例: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在小事上也不能放任自己,要防微杜渐。
【参考译文】从前,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箕子感到恐惧不安。
(他)认为象牙筷子必定不会放到泥碗里,必定要放在犀牛角或玉石(制成的)杯子里。
(有了)象牙筷子和玉杯,一定不会和(吃)用豆子、豆叶做成的汤饭,就一定要(吃)旄牛、大象和豹子的幼胎。
一定不会穿着粗布短衣,在茅草屋的下面吃饭,就一定会穿着多重的锦缎(衣服),扩大宫室(修筑)高台。
“我害怕纣王这样做的结局,所以他这样做一开始我就(很)恐惧。
”过了五年,纣王作肉圃,设立炮烙(之刑),登上酒糟堆成的山,面对注满美酒的池子。
于是,纣王就灭亡了。
所以,箕子看见象牙筷子就知道天下将有大祸。
所以说:“(能够)看出小事(里面预示的大问题就)叫做明察。
”99周举劾奏左雄初,尚书令左雄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
既而雄为司隶校尉,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任将帅。
直尝坐臧①受罪,举以此劾奏雄。
雄曰:“诏书使我选武猛,不使我选清高。
”举曰:“诏书使君选武猛,不使君选贪污也!”雄曰:“进君,适所以自伐②也。
”举曰:“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厥以军法戮宣子仆,宣子谓诸大夫曰:‘可贺我矣!吾选厥也任其事。
’今君不以举之不才误升诸朝,不敢阿③君以为君羞。
不寤④君之意与宣子殊也。
”雄悦,谢曰:“吾尝事冯直之父,又与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是吾之过也!”天下益以此贤之。
(《资治通鉴·汉纪》)【注释】①臧:通“赃”,贪污受贿。
②自伐:讨伐自己,对付自己。
③阿:迎合。
④寤:通“悟”,了解,醒悟。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尚书令左雄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担任)B既而..雄为司隶校尉(不久)C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任命,任用)D君不以举之不才..误升诸朝(没有才能)E不寤君之意与宣子殊.也(特殊)F厥以军法戮.宣子仆(杀)G吾尝事冯直之父,又与直善.(友好)H举.故冀州刺史冯直任将帅(推荐)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举以.此劾奏雄②为坛而盟,祭以.尉官首B①厥以.军法戮宣子仆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①不敢阿君以.为君羞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D①今君不以.举之不才误升诸朝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三、把下列句子翻译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直尝坐臧受罪,举以此劾奏雄。
译文:②诏书使君选武猛,不使君选贪污也。
译文:③进君,适所以自伐也。
译文:四、文章的最后说“天下益以此贤之”,左雄推荐一个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贪污犯,人们为什么还在推崇他?答:【参考答案】一、解释有误的是E,殊: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