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实验仿真报告(RLC串联谐振电路)
rlc串联电路实验报告doc

rlc串联电路实验报告篇一:RLC串联谐振电路。
实验报告二、RLC串联谐振电路目的及要求:(1)设计电路(包括参数的选择)(2)不断改变函数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测量三个元件两端的电压,以验证幅频特性(3)不断改变函数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利用示波器观察端口电压与电流相位,以验证发生谐振时的频率与电路参数的关系(4)用波特图示仪观察幅频特性(5)得出结论进行分析并写出仿真体会。
二阶动态电路的响应(RLC串联)可用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电路成为二阶电路。
此电路在输入为零值时的响应称为零输入相应,在零值初始条件下的响应称为零状态响应。
欠阻尼情况下的衰减系数? 为:??R .2L.其震荡频率?d为:?d?;RLC串联谐振电路条件是:电压U与电流I同相。
z?R?jX?R?j(?L?11?C);当?L??C时,谐振频率为f?f0?1;在电路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可调整信号源的频率使电路产生串联谐振;在信号源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L或C使电路产生串联谐振是。
电路的频率特性,电路的电流与外加电压角频率的关系称为电流的幅频特性。
串联谐振电路总阻抗Z=R,其值最小,如电源电压不变,回路电流I=U/R,其值最大;改变信号源的频率时,可得出电流与频率的关系曲线;三.设计原理:一个优质电容器可以认为是无损耗的(即不计其漏电阻),而一个实际线圈通常具有不可忽略的电阻。
把频率可变的正弦交流电压加至电容器和线圈相串联的电路上。
若R、L、C和U的大小不变,阻抗角和电流将随着信号电压频率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关系称之为频率特性。
当信号频率为f=f0?现象,且电路具有以下特性:(1)电路呈纯电阻性,所以电路阻抗具有最小值。
(2)I=I。
=U/R即电路中的电流最大,因而电路消耗的功率最大。
同时线圈磁场和电容电时,即出现谐振厂之间具有最大的能量互换。
工程上把谐振时线圈的感抗压降与电源电压之比称之为线圈的品质因数Q。
四.RLC串联谐振电路的设计电路图:自选元器件及设定参数,通过仿真软件观察并确定RLC 串联谐振的频率,通过改变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当电阻上的电压达到最大值时的频率就是谐振频率。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实验,探究在不同频率下电压、电流和相位的变化规律,加深对谐振电路的理解。
实验原理:rlc串联谐振电路是由电阻R、电感L和电容C串联而成的电路。
在谐振频率下,电感和电容的阻抗大小相等,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将达到最大值。
谐振频率的计算公式为f=1/(2π√(LC))。
在谐振频率下,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相位相同,电压和电流呈正弦关系。
实验仪器:1. 信号发生器。
2. 电压表。
3. 电流表。
4. 电阻箱。
5. 电感。
6. 电容。
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2. 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3. 记录数据并绘制电压、电流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图。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 当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逐渐接近谐振频率时,电路中的电压呈现出明显的增大趋势,最后达到最大值。
2. 在谐振频率下,电路中的电流也达到最大值,且电压和电流的相位相同。
3. 在谐振频率上下,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均呈现出振荡变化,但相位差逐渐增大。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在rlc串联谐振电路中,当频率接近谐振频率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都会达到最大值。
2. 在谐振频率下,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相位相同,呈正弦关系。
3. 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与电感和电容的数值有关,频率与电感成反比,与电容成正比。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rlc串联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随频率变化的规律,验证了谐振电路的谐振特性。
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在实验中使用信号发生器、电压表、电流表等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本次实验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电路谐振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rlc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

rlc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研究RLC串联谐振电路的工作原理的物理过程。
实验原理:
RLC串联谐振电路由电感L和电容C构成,L-R-C元件中的抗R和抗C互为元件电压的相回转。
在谐振点处,电路损耗R少,元件电压的效应最大,构成正交正弦波。
电压曲率两分之一周期谐振,满足dΣV越小越接近于零,也就是说,谐振频率对影响最大,这样就可以使L-R-C电路具有电压或电流谐振的效果。
实验步骤:
1 、首先,为了测试实验结果,需要准备RLC电路测试电路板,以及DC稳压源、液晶电源、可编程调节器等相关测试仪器,并安装完成网络连接。
2、然后,使用可编程调节器,调节RLC电路的调节电阻值,调节电子元件数值,使电容器C、电感、电阻和欧姆(Ω)三者的工作频率为相同的频率。
3、再次,按照如下公式,利用电子计算器,计算RLC电路的谐振频率:f =
1/2π√LC
4、然后,用液晶电源,调节电路电压输入,并用电子元件及液晶示波器实测振荡电压,利用图像比对法,确定谐振频率。
5、最后,重复上述步骤,多次计算出实测数据,取平均值,求出理论和实际谐振频率的误差,以此来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通过对RLC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测试中,我们得到了调节电子元件助于控制振荡频率的实验结论,这证明RLC串联谐振电路可以产生谐振,从而使电压或电流具有谐振波形。
实验三--RLC串联谐振仿真实验

实验三 RLC 串联谐振仿真实验一、实验目的1、验证RLC 串联电路谐振条件及谐振电路的特点。
2、学习使用MULTISIM11仿真软件进行电路模拟。
二、实验原理1)理论分析1. 发生谐振时满足wCwL1=; 2. 复阻抗)1(1wCwL j R jwC jwL R Z -+=++=,可见谐振时复阻抗的模最小,即R Z =;3. 谐振电流RU I &&=,可见谐振时电流值最大。
(2)实例RLC 串联电路图如图1所示。
CL图1(原理图) 图2(相量图)设电源电压02200, 5.07,2U V L mH C mF •=∠Ω==,f=50HZ,R=10 理论计算,因为:所以:电路发生谐振; 电流:12314, 1.592f L Cωπωω====00220022010U I A AR ••∠===∠电阻R 的电压:02200RU I R V••=⨯=∠电感L 的电压:035.02490L U j L I V ω••==∠电容C 的电压:电流、电阻R 的电压、电感L 的电压、电容C 的电压的相量图如图2所示。
三、仿真实验1、谐振条件的验证:通过设计当1L Cωω=和1L C ωω≠的两种情况对比得出谐振发生的条件,根据原理图1设计仿真实验当1L Cωω=时的电感与电容的电压数值,和此时电源电压与电阻电压的波形图相位,如图3和图4所示,图3(仿真图并测量电感与电容的电压)图4(电源电压与电阻电压的波形图)035.02490C IU Vj C ω••==∠-改变电容C 的值,其他条件不变时即:02200,2,2U V L mH C mF •=∠Ω==,f=50HZ,R=10时设计仿真图如图5图6(当电路不发生谐振时的电源电压与电阻电压的波形) 根据仿真实验的结果可以知道:当1L Cωω=时电感与电容的电压数值相等,并且此时电源电压与电阻电压的波形图相位相同,当1L C ωω≠时电感与电容的电压数值不相等,并且此时电源电压与电阻电压的波形图相位不相同(有相位差如图6)。
rlc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

rlc串联谐振电路实验报告一、引言RLC串联谐振电路是电子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路,它由电感(L)、电阻(R)和电容(C)组成,具有稳定的频率响应特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搭建和测量RLC串联谐振电路,探究其特性和频率响应。
二、实验仪器与步骤本次实验所用仪器包括:函数发生器、示波器、多用电表、稳压电源和电路板等。
1.搭建电路:将函数发生器的输出端接入电路板上的电感、电容和电阻,形成RLC串联谐振电路。
2.测量电流和电压:通过示波器和多用电表分别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3.改变频率:调节函数发生器的频率,观察和记录电流和电压响应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函数发生器的频率,观察谐振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
根据RLC电路的特性,当电流和电压达到谐振时,电路中的能量传输最大。
在实验中,我们先固定电感和电容的数值,只改变函数发生器的频率。
当频率较低时,观察到电流和电压较小,表明电路对低频的输入信号响应不敏感。
随着频率逐渐升高,我们可以观察到电流和电压迅速增大,当频率接近谐振频率时,电流和电压达到峰值。
随后,当频率继续增大,电流和电压迅速减小,表明电路对高频的输入信号响应也不敏感。
通过测量和记录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电流和电压随频率变化的曲线。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电感和电容的数值来观察电路的特性。
当电感或电容的数值增大时,谐振频率会降低,电路对低频信号的响应更加敏感。
反之,当电感或电容的数值减小时,谐振频率会增大,电路对高频信号的响应更加敏感。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和频率响应。
通过搭建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并观察其随频率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除了本实验所涉及的内容,RLC串联谐振电路还有其他应用,例如在无线通信领域中,谐振电路可以用于频率选择性放大和滤波器的设计。
在音频领域中,RLC谐振电路可以用于音箱的频率响应调节。
实验18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仿真

实验18 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仿真一、实验目的1.验证RLC 串联电路谐振条件及谐振电路的特点。
2.学习使用EWB 仿真软件进行电路模拟。
二、实验原理与说明RLC 串联电路图如图2-18-1所示。
图2-18-1 RLC 串联电路原理图当电路发生谐振时,C L X X =或CL ωω1= (谐振条件) RLC 串联电路谐振时,电路的阻抗最小,电流最大;电源电压与电流同相;谐振时电感两端电压与电容两端电压大小相等,相位相反。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电路谐振条件验证方法这里有几种方法可以观察电路发生串联谐振:(1)利用电压表测量电感元件和电容元件的电压值,两者相等时即为串联谐振。
(2)利用示波器观察电源电压与电阻两端电压的波形,两者同相即为串联谐振。
该实验要求同学自行设计电路参数,根据理论计算出谐振时的电感、电容大小,并选取几组不同的数值,通过改变元件参数得到谐振的条件。
记录每一组测试时的电容、电感的参数及电源电压与电感、电容两端电压的大小。
2.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特点RLC 串联谐振电路有几个主要特征:(1)谐振时,电路为阻性,阻抗最小,电流最大。
可在电路中串入一电流表,在改变电路参数的同时观察电流的读数,并记录,测试电路发生谐振时电流是否为最大。
(2)谐振时,电源电压与电流同相。
这可以通过示波器观察电源电压和电阻负载两端电压的波形中否同相得到。
(3)谐振时,电感电压与电容电压大小相等,相位相反。
这可以通过示波器观察电感和电容两端的波形是否反相得出,还可用电压表测量其大小。
3.在EWB的电路工作区按图2-18-1连接电路并存盘。
注意不一定选择图中的参数。
4.根据自己设计的参数并选择合适的方法验证串联谐振条件。
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根据上述给出的方法或自行设计的方法验证串联谐振的条件。
四、实验注意事项1.使用EWB时注意选择适当的仿真仪表量程。
2.注意仿真仪表的接线是否正确。
3.每次要通过按下操作界面右上角的“启动/停止开关”接通电源,或者暂停来观察波形。
rlc串联谐振电路研究实验报告

rlc串联谐振电路研究实验报告RLC串联谐振电路研究实验报告引言:本文旨在研究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和性能。
RLC串联谐振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电路结构,它由电阻(R)、电感(L)和电容(C)组成。
在特定频率下,RLC串联谐振电路能够表现出共振现象,这对于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的:1. 研究RLC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2. 探究电阻、电感和电容对谐振频率和带宽的影响;3. 分析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相位差和频率之间的关系;4. 理解RLC串联谐振电路的功率传输和能量转换机制。
实验步骤:1. 搭建RLC串联谐振电路实验装置,包括电源、电阻、电感和电容等元件;2. 测量不同频率下电压和电流的数值;3. 绘制电压-频率和相位差-频率曲线,并找出谐振频率和带宽;4.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RLC串联谐振电路的性能特点。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在RLC串联谐振电路中,当输入信号频率等于谐振频率时,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达到最大值。
此时,电容的电压和电感的电流互相抵消,只有电阻消耗能量。
在谐振频率附近,电路的带宽较小,能够保持较高的品质因数。
而当频率远离谐振频率时,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将会衰减。
讨论: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RLC串联谐振电路具有选择性放大特性,在谐振频率附近,电路能够对特定频率的信号进行放大,而对其他频率的信号进行衰减。
这种特性使得RLC串联谐振电路在无线通信、音频放大和滤波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验结果还显示,电阻、电感和电容对RLC串联谐振电路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电阻的增加会减小电路的品质因数,降低谐振频率和带宽;电感值的增加会提高电路的品质因数,增大谐振频率和带宽;而电容的变化则会对谐振频率产生较大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特性和性能。
该电路在电子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能够对特定频率的信号进行放大和滤波。
RLC串联交流谐振电路实验报告

RLC串联交流谐振电路实验报告RLC串联交流谐振电路实验报告引言:RLC串联交流谐振电路是电路中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路中的谐振现象和相关理论。
本文将介绍我们进行的RLC串联交流谐振电路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RLC串联交流谐振电路的特性,包括共振频率、电压相位差、电流幅值等。
通过实验,我们将探索电路中的谐振现象,加深对谐振电路的理解。
实验原理:RLC串联交流谐振电路由电感L、电阻R和电容C组成。
在交流电源的作用下,电路中的电感、电阻和电容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发生变化。
当电路达到谐振状态时,电路中的电流幅值最大,电压相位差为零。
实验步骤:1. 首先,我们将电感L、电阻R和电容C按照串联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RLC串联交流谐振电路。
2. 然后,我们将交流电源连接到电路上,并通过示波器观察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波形。
3. 调节交流电源的频率,观察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情况。
4. 记录不同频率下电流和电压的数值,并计算电压相位差和电流幅值。
5.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流和电压随频率变化的图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到了RLC串联交流谐振电路的一些特性。
首先,我们发现在特定的频率下,电路中的电流幅值最大。
这个频率被称为共振频率,用f0表示。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在共振频率下,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为零,即电压和电流完全同相。
除此之外,在共振频率附近,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会发生变化,并且电流幅值也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认识。
首先,RLC串联交流谐振电路的共振频率与电感、电阻和电容的数值有关。
当电感、电阻和电容的数值发生变化时,共振频率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其次,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为零说明电压和电流在时间上是完全同步的,这是因为在共振频率下,电路中的电感、电阻和电容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了平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LC 串联谐振电路
一、 实验目的
1、 进一步掌握对计算机辅助软件Multisim 的使用及分析方法。
2、 掌握谐振频率、品质因数的测试方法。
3、 进一步理解谐振电路的谐振特点。
4、 掌握串联谐振电路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 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条件
含有电阻、电容和电感元件的单口网络,在某些工作频率上,出现端口电压和电流的波形相位相同的情况时,称电路发生谐振。
此时的角频率为
o ω= 此时频率为
0f =
2、 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特性
1、谐振时,RLC 串联电路的输入阻抗为纯电阻,激励电压与回路电流同相,电阻电压与电源电压相等且同相。
2
、品质因素:001L
Q R RC ωω==
=3、 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电路
的
网络函数电压转移比: ..1()1
11()R
R H j L R j L j jC R RC U U ωωωωω===+++-
其振幅为:|()|H j ω=
三、实验方案
1、打开multisim,选好函数发生器、R1=100Ω、L1=1H、
C1=100μF,示波器。
2、连接电路
3、开始仿真并记录数据
4、改变频率计算振幅并记录
四、实验数据及图片
五、实验结果分析
1、当谐振频率f0=15.915时,电路发生谐振;
2、品质因素Q为1。
电子技术基础仿真
实验报告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