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设计中避难层的相关要求

合集下载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至关重要。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为人们提供临时避难和生活服务的场所。

因此,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技术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当符合一定的标准。

选址应远离可能受到影响的危险区域,如河流、山体滑坡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

同时,选址应尽量靠近人口密集区,方便群众前往避难场所。

此外,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还应考虑周边基础设施的配套情况,如交通便利程度、水电气供应等,以保障避难场所的基本运行。

其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筑设计应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

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抗震、抗风能力,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

建筑内部应设置合理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保障人员的安全撤离。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环保、安全材料,避免因建筑材料问题而导致的安全隐患。

再次,应急避难场所的生活设施和服务配备应当完善。

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医疗设备等生活必需品,以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应急避难场所还应设置相应的卫生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以保障环境卫生和人员健康。

最后,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也是建设技术标准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计划,以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情况下的有效运行和管理。

总之,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技术标准涉及到选址、建筑设计、生活设施配备以及管理运行等方方面面。

只有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建设,才能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相关部门和建设单位能够高度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不断提高建设质量,为城市安全发展贡献力量。

避难层设计规范

避难层设计规范

精品文档各设计单位、机关各有关业务处、各区(县)防火监督处(科):为了适应本市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有关规定的精神,借鉴国外消防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工程实例,针对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工程(以下简称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下列处理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避难层(间)的问题:1.1 通向避难层(间)的防烟楼梯间可不在避难层(间)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应符合下列要求:1.1.1 楼梯间应开设直接进入避难层(间)的门;1.1.2 避难层(间)的门应为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且朝避难层(间)方向开启;1.1.3 楼梯间内应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避难层楼层显示等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其地面最低照度不应低于5LX;1.1.4 楼梯间内应设置应急广播,在火灾发生时播报避难层(间)所处的楼层位置。

1.2 避难间附设在办公、客房等人员使用的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2.1 设置避难间的楼层不得设置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厨房等直接动用明火的场所;1.2.2 避难间与该楼层的其它房间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隔开,避难间除开向防烟楼梯间或其前室的门外,不得开设其他门洞。

1.3 当避难层兼作设备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3.1 设备间、竖井与避难层之间应用防火墙或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走道隔开;1.3.2 除水泵房、供水管道外,其他管道、设备不应直接敷设在避难层;1.3.3 设备间的检查门应开向公共走道,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层。

1.4 当利用裙房屋面设置避难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4.1 主楼面向裙房屋面一侧外墙不得设置玻璃幕墙;1.4.2 楼梯间通向避难层的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实体墙分隔至楼板或梁底,开向走道的房间门不应超过3扇,且应设可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并向房间内开启。

1.5 其他防火措施应按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有关避难层精品文档的规定执行。

国内外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的解析

国内外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的解析

国内外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的解析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也会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国内外都出台了相应的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

下面将分步骤进行解析:第一步:国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根据我国《高层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建筑高度在大于100m且小于200m的高层建筑应设置1个避难间,高度在2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应设置2个避难间。

而这些避难间应满足以下条件:1.面积应大于等于人数×1.5 m²。

2.通风应满足要求。

3.供应饮用水和卫生设施。

4.与消防通信中心联网。

第二步:国外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不同国家的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置要求有所不同,但普遍要求避难间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面积应大于等于人数×1.5 m²。

2.通风应满足要求。

3.储备一定食水和食物。

4.配备基本医疗设备、手持灭火器等。

5.具备夜间工作和舒适设施,如睡椅和洗手间等。

6.通过独立的通道连接每个楼层。

第三步: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重要性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是其保障人员生命安全的重要设施,消防、地震等事故发生时,避难层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可以为消防员的抢救行动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

第四步:避难层(间)的管理和维护避难层(间)管理和维护需要日常重视,保证其设施设备完善、灰尘和污秽不积累、储备物品及时更换更新等,保障其在紧急情况下的有效运营。

最后,高层建筑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设计、布局和管理十分重要。

各国应该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定,且要不断完善和调整,以提高高层建筑的整体安全性。

安全出口与避难层的设置要求

安全出口与避难层的设置要求

紧急疏散指示标识
安装位置
紧急疏散指示标识应安装在显眼的位置,如走廊 、楼梯转角等,以便人员快速识别。
清晰度
标识应清晰、简洁,易于理解,避免产生误导。
照明设备
在断电情况下,应配备应急照明设备,确保标识 的可见度。
紧急通讯与广播系统
01
通讯设备
在安全出口和避难层附近应设置 紧急通讯设备,如电话、对讲机 等,以便人员及时与外界联系。
有效。
避难层应设置紧急照明和疏散指 示标志,以确保疏散人员能够快
速找到安全出口。
避难层应设置防烟设备和排烟设 备,以防止烟雾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管理要求
01
避难层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完好有效。
02
避难层应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 火灾隐患。
03
避难层应配备专业的消防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 和应急处置工作。
广播系统
02
03
覆盖范围
建立紧急广播系统,在紧急情况 下向人员发布疏散指令和相关信 息。
确保广播系统的覆盖范围能够覆 盖整个建筑物,以便所有人员都 能接收到疏散指令。
04
CATALOGUE
安全出口与避难层的使用和维护
使用规定
任何人员不得随意关闭安全出口或避难层,确保 其随时可用。
在紧急情况下,应遵循安全出口指示,迅速、有 序地撤离。
对于面积较大的房间,应适当增加安 全出口的数量,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 速疏散人员。
安全出口位置要求
安全出口的位置应设置在靠近疏散路线的地方,方便人员快 速找到出口。
安全出口应避开阻碍物,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顺利通 过。
安全出口标识要求
安全出口标识应明显、易见,并保持 完好无损。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的相关要求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的相关要求

建设设计中逃难层的有关要求1、设置逃难层的意义高度 100m 以上的建筑物,一旦碰到火灾,要将建筑内的人员完整分散到室外比较困难,甚至是不行能的。

加拿大有关研究部门提出以下数据,使用一座宽 1.10m 的楼梯,将高层建筑的人员分散室外。

除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塔式高层住所和单元式高层住所之外的高层民用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分散楼梯都不会少于两座,即即是采纳剪刀楼梯的塔式高层建筑,其分散楼梯也是两个。

从表中的数字能够看出,分散时间能够减少1/2。

即使这样,当层数在三十层以上时,要将人员在尽短的时间里分散到室外,仍旧是不简单的事情。

所以,高度超出 100m 的公共建筑,设置逃难层或逃难间是特别必需的。

国内高层建筑设置逃难层或逃难间的状况2、逃难层的设置要求逃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逃难层或两个逃难层之间,不宜超出 15 层。

从首层到第一个逃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出十五层的原由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第十五层左右的逃难层人员,不可以再经楼梯分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分散下来。

当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 50m 的高的云梯车,可知足十五层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样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部署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逃难层之间的楼层,大概定在十五层左右。

通向逃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逃难层分开、同层错位或上基层断开,但人员均一定经逃难层方能上下。

进入逃难层的进口,如没有必需的指引标记,发生了火灾,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简单找到逃难层。

为此提出防烟楼梯间宜在逃难层错动地点或上基层断开经过逃难层。

但均应经过逃难层,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逃难层。

逃难层的净面积应能知足设计逃难人员逃难的要求,并宜按 5.00人/m2 计算。

逃难层的人员面积指标,是设计人员比较关怀的事情。

集聚在逃难层的人员密度是要大一些,但又不致于过分地拥堵。

考虑到我国人员的体型状况,就席地而坐来讲,均匀每平方米容纳5 个人仍是能够的。

逃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部署。

避难层设计规范

避难层设计规范

各设计单位、机关各有关业务处、各区(县)防火监督处(科):为了适应本市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有关规定的精神,借鉴国外消防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工程实例,针对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工程(以下简称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下列处理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避难层(间)的问题:1.1 通向避难层(间)的防烟楼梯间可不在避难层(间)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应符合下列要求:1.1。

1 楼梯间应开设直接进入避难层(间)的门;1。

1。

2 避难层(间)的门应为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且朝避难层(间)方向开启;1。

1.3 楼梯间内应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避难层楼层显示等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其地面最低照度不应低于5LX;1.1.4 楼梯间内应设置应急广播,在火灾发生时播报避难层(间)所处的楼层位置。

1.2 避难间附设在办公、客房等人员使用的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2.1 设置避难间的楼层不得设置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厨房等直接动用明火的场所;1.2。

2 避难间与该楼层的其它房间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隔开,避难间除开向防烟楼梯间或其前室的门外,不得开设其他门洞。

1。

3 当避难层兼作设备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3。

1 设备间、竖井与避难层之间应用防火墙或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走道隔开;1.3.2 除水泵房、供水管道外,其他管道、设备不应直接敷设在避难层;1。

3.3 设备间的检查门应开向公共走道,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层.1。

4 当利用裙房屋面设置避难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

4。

1 主楼面向裙房屋面一侧外墙不得设置玻璃幕墙;1.4.2 楼梯间通向避难层的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实体墙分隔至楼板或梁底,开向走道的房间门不应超过3扇,且应设可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并向房间内开启.1.5 其他防火措施应按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有关避难层的规定执行。

超高层住宅避难层设置要求

超高层住宅避难层设置要求

向高空逃生:超高层住宅避难层设置要求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垂直发展,越来越多的超高层住宅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如火灾、地震等,逃生成为了人们最紧急的需要。

因此,在超高层住宅的设计中,避难层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避难层应该位于建筑最高点以上,这样能够更好地避免受灾的影响,并尽量保证居民的安全。

同时,避难层应该具备应急处理的功能,如应急照明、应急通信等,方便居民及时了解到外界信息,采取对应措施。

其次,避难层的尺寸和数量也需要充分考虑。

一般来说,避难层的面积应该在100平方米以上,并且需要设置多层避难层,以充分满足人员的避难需求。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能源及物资储备,为应急需求提供支持。

此外,避难层的通道和紧急出口的设置也需要精心设计。

通道设备应当符合建筑物使用要求,而紧急出口的数量和大小应当符合消防和避难设计标准,保证居民能够顺利逃生。

总之,超高层住宅的避难层设置不仅需要考虑到设计和建筑的问题,还要根据实际需求,结合逃生和应急措施,从而确保居民的安全和生命健康。

避难层设施管理规范

避难层设施管理规范

避难层设施管理规范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其设施的有效管理对于保障人员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避难层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制定以下避难层设施管理规范。

一、避难层的设置要求1、避难层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相关建筑设计规范和消防法规的要求。

一般来说,建筑高度超过100 米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

2、避难层应设置在建筑物的相对安全区域,远离火源、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区和主要的疏散通道。

3、避难层的面积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人员密度和疏散要求等因素确定,以确保能够容纳足够数量的避难人员。

二、避难层设施的配备1、通风与防烟系统避难层应具备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提供新鲜空气,防止烟气侵入。

通风口的设置应合理,避免被障碍物遮挡,保证空气流通顺畅。

2、消防设施配备充足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消火栓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完好可用状态。

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扑灭火灾。

3、照明与供电设施设有应急照明系统,保证在正常电源中断的情况下,避难层内仍有足够的照明,照明时间应满足相关规定。

配备备用电源,如蓄电池、发电机等,以确保通风、消防和照明等设施的正常运行。

4、通讯设施安装应急通讯设备,如电话、对讲机等,以便避难人员与外界保持联系,及时获取救援信息。

5、疏散设施设有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和疏散路线图,引导人员快速疏散。

疏散楼梯和通道应保持畅通无阻,不得堆放杂物或设置障碍物。

三、避难层设施的日常管理1、定期检查制定详细的检查计划,定期对避难层的设施进行检查,包括消防设施、通风系统、照明供电系统、通讯设备等。

检查记录应详细、准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

2、维护保养按照设施的使用说明书和维护要求,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如更换灭火器的灭火剂、清洗通风口、测试备用电源等。

维护保养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工作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的相关要求
1、设置避难层的意义
高度100m以上的建筑物,一旦遇到火灾,要将建筑内的人员完全疏散到室外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加拿大有关研究部门提出以下数据,使用一座宽1.10m的楼梯,将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室外。

除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塔式高层住宅和单元式高层住宅以外的高层民用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疏散楼梯都不会少于两座,即便是采用剪刀楼梯的塔式高层建筑,其疏散楼梯也是两个。

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疏散时间可以减少1/2。

即使这样,当层数在三十层以上时,要将人员在尽短的时间里疏散到室外,仍然是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是非常必要的。

国内高层建筑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的情况
2、避难层的设置要求
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

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十五层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第十五层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

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的高的云梯车,可满足十五层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进入避难层的入口,如没有必要的引导标志,发生了火灾,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

为此提出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通过避难层。

但均应通过避难层,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m2计算。

避难层的人员面积指标,是设计人员比较关心的事情。

集聚在避难层的人员密度是要大一些,但又不致于过分地拥挤。

考虑到我国人员的体型情况,就席地而坐来讲,平均每平方米容纳5个人还是可以的。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

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

避难层应设有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