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解三角形重难点、易错点突破(含答案)

专题1-2解三角形重难点、易错点突破(含答案)
专题1-2解三角形重难点、易错点突破(含答案)

专题1-2 解三角形重难点、易错点突破

(建议用时:60分钟)

三角形定“形”记

根据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是一类热点问题.解答此类问题,一般需先运用正弦、余弦定理转化已知的边角关系,再进一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这种转化一般有两个通道,即化角为边或化边为角.下面例析这两个通道的应用.

1.通过角之间的关系定“形”

例1 在△ABC 中,已知2sin A cos B =sin C ,那么△ABC 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正三角形

2.通过边之间的关系定“形”

例2 在△ABC 中,若sin A +sin C sin B =b +c

a ,则△ABC 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细说三角形中解的个数

解三角形时,处理“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问题需判断解的个数,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出现问题的根源

我们作图来直观地观察一下.不妨设已知△ABC 的两边a ,b 和角A ,作图步骤如下:①先做出已知角A ,

把未知边c 画为水平的,角A 的另一条边为已知边b ;②以边b 的不是A 点的另外一个端点为圆心,边a 为半径作圆C ;③观察圆C 与边c 交点的个数,便可得此三角形解的个数.

显然,当A 为锐角时,有如图所示的四种情

况:

当A 为钝角或直角时,有如图所示的两种情况: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由于a ,b 长度关系的不同,导致了问题有不同个数的解.若A 为锐角,只有当

a 不小于

b sin A 时才有解,随着a 的增大得到的解的个数也是不相同的.当A 为钝角时,只有当a 大于b

时才有解.

2.解决问题的策略 (1)正弦定理法

已知△ABC 的两边a ,b 和角A ,求B .

根据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可得sin B =

b sin A

a

. 若sin B >1,三角形无解;若sin B =1,三角形有且只有一解;若0

(2)余弦定理法

已知△ABC 的两边a ,b 和角A ,求c .

利用余弦定理可得a2=b2+c2-2bc cos A,

整理得c2-2bc cos A-a2+b2=0.

适合问题的上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c便为此三角形的解.

(3)公式法

当已知△ABC的两边a,b和角A时,通过前面的分析可总结三角形解的个数的判断公式如下表:

A<90°A≥90°

a≥b

a

a

>b

a

≤b a>b sin

A

a=

b sin A

a

A

一解二解一解无解

3.实例分析

例在△ABC中,已知A=45°,a=2,b=2(其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试判断符合上述条件的△ABC有多少个

挖掘三角形中的隐含条件

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由于我们对三角公式比较熟悉,做题时比较容易入手.但是公式较多且性质灵活,解题时稍有不慎,常会出现增解、错解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对题设中

的隐含条件挖掘不够.下面结合例子谈谈解三角形时,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

隐含条件1.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例1 已知钝角三角形的三边a =k ,b =k +2,c =k +4,求k 的取值范围.

隐含条件2.三角形的内角范围

例2 已知△ABC 中,B =30°,AB =23,AC =2,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__.

例3 在△ABC 中,tan A tan B =a

2

b 2,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4 在△ABC 中,B =3A ,求b a

的取值范围.

正弦、余弦定理三应用

有些题目,表面上看不能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但若能构造适当的三角形,就能利用两定理,题目显得非常容易,本文剖析几例.

1.平面几何中的长度问题

例1 如图,在梯形ABCD 中,CD =2,AC =19,∠BAD =60°,求梯形的高.

2.求范围

例2 如图,等腰△ABC 中,底边BC =1,∠ABC 的平分线BD 交AC 于点D ,求BD 的取值范围(注:0

时,f (x )=x -1

x

为增函数).

3.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例3 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B →·AC →=BA →·BC →

=k ,(k ∈R ). (1)判断△ABC 的形状; (2)若c =2,求k 的值.

专题1-2 解三角形重难点、易错点突破参考答案

三角形定“形”记

例1 分析 通过三角形恒等变换和正弦、余弦定理,把条件式转化,直至能确定两角(边)的关系为止,即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析 方法一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2sin A cos B =sin C 可化为2a ·a 2+c 2-b 2

2ac

=c ,

即a 2

+c 2

-b 2

=c 2

,即a 2

-b 2

=0,即a 2

=b 2

,故a =b . 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故选B. 方法二 因为在△ABC 中,A +B +C =π, 即C =π-(A +B ),所以sin C =sin(A +B ). 由2sin A cos B =sin C ,

得2sin A cos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 即sin A cos B -cos A sin B =0,即sin(A -B )=0. 又因为-π<A -B <π, 所以A -B =0,即A =B .

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故选B. 答案 B

点评 根据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一般需通过三角恒等变换,求出角(边)之间的关系.

例2分析 先运用正弦定理化角为边,根据边之间的关系即可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析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sin A +sin C sin B =a +c b =b +c

a ,整理得a (a +c )=

b (b +

c ),

即a 2

-b 2

+ac -bc =0,(a -b )(a +b +c )=0. 因为a +b +c ≠0,所以a -b =0,即a =b , 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故选C. 答案 C

点评 本题也可化边为角,但书写复杂,式子之间的关系也不易发现.

细说三角形中解的个数

例 分析 此题为“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的问题,可以利用上述办法来判断△ABC 解的情况.

解 方法一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可得sin B =

22sin 45°=12

<1. 又因为a >b ,所以A >B ,故B =30°, 符合条件的△ABC 只有一个. 方法二 由余弦定理得

22

=c 2

+(2)2

-2×2×c cos 45°,

即c 2-2c -2=0,解得c =1± 3.而1-3<0, 故仅有一解,符合条件的△ABC 只有一个.

方法三 A 为锐角,a >b ,故符合条件的△ABC 只有一个.

挖掘三角形中的隐含条件

例1 [错解] ∵c >b >a 且△ABC 为钝角三角形, ∴C 为钝角.

由余弦定理得cos C =a 2+b 2-c 22ab =

k 2+k +22-k +4

2

2k k +2

=k 2-4k -12

2k k +2

<0. ∴k 2

-4k -12<0,解得-2

又∵k 为三角形的边长, ∴k >0.

综上所述,0

[点拨] 忽略了隐含条件:k ,k +2,k +4构成一个三角形,需满足k +(k +2)>k +4.即k >2而不是k >0. [正解] ∵c >b >a ,且△ABC 为钝角三角形, ∴C 为钝角.

由余弦定理得cos C =a 2+b 2-c 22ab =k 2-4k -122k k +2

<0.

∴k 2

-4k -12<0,解得-2

由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k +(k +2)>k +4,∴k >2, 综上所述,k 的取值范围为2

温馨点评 虽然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实际应用时通常不用都写上,只需最小两边之和大于最大边就行了.

例2 [错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

AB sin B AC =3

2

. ∴C =60°,∴A =90°.

则S △ABC =12AB ·AC ·sin A =1

2

×23×2×1=2 3.

[点拨] 上述解法中在用正弦定理求C 时丢了一解.实际上由sin C =3

2

可得C =60°或C =120°,它们都满足条件.

[正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

AB sin B AC =3

2

. ∴C =60°或C =120°. 当C =60°时,A =90°, ∴S △ABC =1

2

AB ·AC ·sin A =2 3.

当C =120°时,A =30°, ∴S △ABC =1

2AB ·AC ·sin A = 3.

故△ABC 的面积是23或 3.

温馨点评 利用正弦定理理解“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角”问题时,由于三角形内角的正弦值都为正的,而这个内角可能为锐角,也可能为钝角,容易把握不准确出错.

例3 [错解] tan A tan B =a 2

b 2?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 2

A sin 2

B ?cos B cos A =sin A sin B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2A =

sin 2B ,

∴A =B .

∴△ABC 是等腰三角形.

[点拨] 上述错解忽视了满足sin 2A =sin 2B 的另一个角之间的关系:2A +2B =180°. [正解] tan A tan B =a 2

b 2?sin A cos B cos A sin B =sin 2

A sin 2

B ?

cos B cos A =sin A

sin B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2A =sin 2B ?2A =2B 或2A +2B =180°. ∴A =B 或A +B =90°.

∴△ABC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温馨点评 在△ABC 中,sin A =sin B ?A =B 是成立的,但sin 2A =sin 2B ?2A =2B 或2A +2B =180°.

例4 [错解] 由正弦定理得b a =

sin B sin A =sin 3A sin A =sin A +2A sin A =sin A cos 2A +cos A sin 2A

sin A

=cos 2A +2cos 2

A =4cos 2

A -1. ∵0≤cos 2

A ≤1, ∴-1≤4cos 2A -1≤3,

∵b

a >0,∴0<

b a

≤3.

[点拨] 忽略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及角A 、B 的取值范围,从而导致b a

取值范围求错.

[正解] 由正弦定理得b a =

sin B sin A =sin 3A

sin A

=sin A +2A sin A =sin A cos 2A +cos A sin 2A sin A =cos 2A +2cos 2A =4cos 2A -1.

∵A +B +C =180°,B =3A .∴A +B =4A <180°,

∴0°

2

2

A -1<3,∴1

<3.

温馨点评 解三角形问题,角的取值范围至关重要.一些问题,角的取值范围隐含在题目的条件中,若不仔细审题,深入挖掘,往往疏漏而导致解题失败.

正弦、余弦定理三应用

例1 分析 如图,过点D 作DE ⊥AB 于点E ,则DE 为所求的高.由∠BAD =60°,知∠ADC =120°,又边CD 与AC 的长已知,故△ACD 为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可解三角形.解Rt△ADE ,需先求AD 的长,这只需在△ACD 中应用余弦定理.

解 由∠BAD =60°,得∠ADC =120°, 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

AC 2=AD 2+CD 2-2AD ·CD ·cos∠ADC ,

即19=AD 2

+4-2AD ×2×? ??

??-12,

解得AD =3或AD =-5(舍去). 在△ADE 中,DE =AD ·sin 60°=33

2

.

点评 依据余弦定理建立方程是余弦定理的一个妙用,也是函数与方程思想在解三角形中的体现. 2.求范围

例2 分析 把BD 的长表示为∠ABC 的函数,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 解 设∠ABC =α.

因为∠ABC =∠C ,所以∠A =180°-2α,

∠BDC =∠A +∠ABD =180°-2α+α2=180°-3α

2

因为BC =1,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

BD =

sin αsin 3α2=2sin α2cos

α

2

sin αcos α2+cos αsin α2=2cos

α

24cos 2α2-1=2

4cos α2-1cos

α

2

, 因为0°<α2<45°,所以22

2

<1,

而当cos α2增大时,BD 减小,且当cos α2=2

2时,

BD =2;当cos α2

=1时,BD =2

3

故BD 的取值范围是? ??

??23,2. 点评 本题考查:(1)三角知识、正弦定理以及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的方法;(2)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思想.

例3 解 (1)∵AB →·AC →=cb cos A ,BA →·BC →

=ca cos B . 又AB →·AC →=BA →·BC →, ∴bc cos A =ac cos B , ∴b cos A =a cos B .

方法一 ∴sin B cos A =sin A cos B , 即sin A cos B -cos A sin B =0,

∴sin(A -B )=0,

∵-π<A -B <π,∴A =B . ∴△ABC 为等腰三角形.

方法二 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为边, ∵b cos A =a cos B ,

∴b ·b 2+c 2-a 22bc =a ·a 2+c 2-b 2

2ac

∴b 2

+c 2

-a 2

=a 2

+c 2

-b 2

, ∴a 2

=b 2

,∴a =b . ∴△ABC 为等腰三角形. (2)由(1)知:a =b .

∴AB →·AC →

=bc cos A =bc ·b 2+c 2-a 22bc =c 2

2

=k ,

∵c =2,∴k =1.

初三科学期末复习专题:重难点突破

专题二突破重难点 一.物质转化 例1.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测定其组成,取适量样品进行下列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1)取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 (2)取上述溶液适量,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产生气泡,则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3)取步骤哦(2)试验后的滤液,加入稀硝酸化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由此某同学得出此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钠.你认为此结论是否正确?(填“是”或“否”).请说明理由 . 例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A、B、C、D分别是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硫酸钠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一所示。(“→”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1)四种物质中,属于盐类的物质是(填化学式,下同)(2)物质D是。 探究二:设计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验证某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碳酸钠、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并提纯氯化钠,其实验流程及部分实验现象如下图二所示。 (3)药品溶液的pH 7试剂甲是溶液; (4)第Ⅲ步实验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5)证明药品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证据是;第Ⅳ步所得滤液中除指示剂外,还含有的溶质是。 二.除杂 例3.下列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CO2)——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MnO2粉末(KCl)—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FeSO4溶液(CuSO4)—加入足量锌粉、过滤 D.Na2SO4溶液(NaCl)—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试剂操作方法 A FeSO4溶液(CuSO4)过量锌粉过滤 B CO2气体(CO)过量氧气点燃 C CaO固体(CaCO3)足量的水过滤 D NaCl固体(Na2CO3)过量稀盐酸蒸干 例5.某化学兴趣小组欲除去固体氯化钠中混有少量可溶性氯化镁和难溶性泥沙,设计如图所示实

专题1-2解三角形重难点、易错点突破(含答案)

专题1-2 解三角形重难点、易错点突破 (建议用时:60分钟) 三角形定“形”记 根据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是一类热点问题.解答此类问题,一般需先运用正弦、余弦定理转化已知的边角关系,再进一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这种转化一般有两个通道,即化角为边或化边为角.下面例析这两个通道的应用. 1.通过角之间的关系定“形” 例1 在△ABC 中,已知2sin A cos B =sin C ,那么△ABC 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正三角形 2.通过边之间的关系定“形” 例2 在△ABC 中,若sin A +sin C sin B =b +c a ,则△ABC 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细说三角形中解的个数 解三角形时,处理“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问题需判断解的个数,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出现问题的根源 我们作图来直观地观察一下.不妨设已知△ABC 的两边a ,b 和角A ,作图步骤如下:①先做出已知角A ,

把未知边c 画为水平的,角A 的另一条边为已知边b ;②以边b 的不是A 点的另外一个端点为圆心,边a 为半径作圆C ;③观察圆C 与边c 交点的个数,便可得此三角形解的个数. 显然,当A 为锐角时,有如图所示的四种情 况: 当A 为钝角或直角时,有如图所示的两种情况: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由于a ,b 长度关系的不同,导致了问题有不同个数的解.若A 为锐角,只有当 a 不小于 b sin A 时才有解,随着a 的增大得到的解的个数也是不相同的.当A 为钝角时,只有当a 大于b 时才有解. 2.解决问题的策略 (1)正弦定理法 已知△ABC 的两边a ,b 和角A ,求B . 根据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可得sin B = b sin A a . 若sin B >1,三角形无解;若sin B =1,三角形有且只有一解;若0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高考试题练习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选择题 1.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 A.α>β B.α=β C.α+β=90° D.α+β=180° 2.在200米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为…..( ) A. 3 400 B. 33400米 C. 2003米 D. 200米 3.在?ABC 中, 已知sinA = 2 sinBcosC, 则?ABC 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4.如图,△ABC 是简易遮阳棚,A 、B 是南北方向上两个定点,正东方向射出的太阳光线与地面 成40°角,为了使遮阴影面ABD 面积最大,遮阳棚ABC 与地面所成的角为……………….( ) A C D B 阳光地面 A.75° B.60° C.50° D.45° 5.台风中心从A 地以20 km/h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 km 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 km 处,B 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 ) A.0.5 h B.1 h C.1.5 h D.2 h 6.在△ABC 中,已知b = 6,c = 10,B = 30°,则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是 …………………( ) A 、无解 B 、一解 C 、两解 D 、解的个数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 7. 甲、乙两楼相距20米,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 8.我舰在敌岛A 南50°西相距12nmile 的B 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10°西的方向以10nmile/h 的速度航行,我舰要用2小时追上敌舰,则需要速度的大小为 9.有一两岸平行的河流,水速为1,小船的速度为2,为使所走路程最短,小船应朝_______方 向行驶. C D 12 A B D 6045 0 m o o 10..在一座20 m 高的观测台顶测得地面一水塔塔顶仰角为60°,塔底俯角为45°,那么这座塔的 高为_______.

高考数学压轴专题(易错题)备战高考《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专项训练及解析答案

新数学《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高考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在ABC ?中,060,10,A BC D ∠==是边AB 上的一点,2,CD CBD =?的面积为 1, 则BD 的长为( ) A .32 B .4 C .2 D .1 【答案】C 【解析】 1210sin 1sin 25 BCD BCD ???∠=∴∠= 2 2 2 2102210425 BD BD ∴=+-??? =∴=,选C 2.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BC ?的面积25cos S C =,且 1,25a b ==,则c =( ) A .15 B .17 C .19 D .21 【答案】B 【解析】 由题意得,三角形的面积1 sin 25cos 2 S ab C C ==,所以tan 2C =, 所以5cos C = , 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17c a b ab C =+-=,所以17c =,故选B. 3.如图,边长为1正方形ABCD ,射线BP 从BA 出发,绕着点B 顺时针方向旋转至 BC ,在旋转的过程中,记([0,])2 ABP x x π ∠=∈,BP 所经过的在正方形ABCD 内的区 域(阴影部分)的面积为()y f x =,则函数()f x 的图像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条件列()y f x =,再根据函数图象作判断. 【详解】 当0,4x π?? ∈???? 时,()112y f x tanx ==??; 当,42x ππ?? ∈ ??? 时,()11112y f x tanx ==-??; 根据正切函数图象可知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函数解析式以及函数图象,考查基本分析识别能力,属基本题. 4.上世纪末河南出土的以鹤的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图1),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音律艺术及先进的数学水平,也印证了我国古代音律与历法的密切联系.图2为骨笛测量“春(秋)分”,“夏(冬)至”的示意图,图3是某骨笛的部分测量数据(骨笛的弯曲忽略不计),夏至(或冬至)日光(当日正午太阳光线)与春秋分日光(当日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等于黄赤交角.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及答案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 一、选择题 1. △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C ,则△ABC 为………………………………………………(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海上有A 、B 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 岛望C 岛和B 岛成60°的视角,从B 岛望C 岛和A 岛成75°的视角,则B 、C 间的距离是……………………………………………………….( ) A.103海里 B.3610海里 C. 52海里 D.56海里 3. 有一长为1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2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10°,则坡底要伸长( ) A. 1公里 B. sin10°公里 C. cos10°公里 D. cos20°公里 4.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满足条件0)()(=-?+→ -→-→-→-AD AB AD AB ,则该四边形是………( ) A.矩形 B.菱形 C.正方形 D.任意平行四边形 5. 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 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则这只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 ( ) A.5海里 B.53海里 C.10海里 D.103海里 6.某人站在山顶向下看一列车队向山脚驶来,他看见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俯角差等于他看见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俯角差,则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距离1d 与第二辆车与第三辆车的距离d 2之间的关系为 ………………………………………………………………………..( ) A. 21d d > B. 21d d = C. 21d d < D. 不能确定大小 二、 填空题

(word完整版)四年级《三角形试题分析及易错题分析》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考题分析与易错题分析 以盘龙区小学2016学年下学期期末四年级数学试题进行分析:三角形这一单元知识占11%,所考知识点主要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高的做法,会求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内角和。如: 近三年考题分析 4、请你想办法求出下面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考查目的:三角形内角和和钝角三角形的特征。 15.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考查目的:三角形高的含义,会正确画不同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掌握高的方法。 16、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60°,其他两个内角各是多少度?这是()三角形。考查目的:综合三角形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及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解决问题。

三角形单元检测卷 一、填空(40分) 个钝角三角形,()个等腰三角形。 7、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中,一个是50度,一个是80度,这个三角形既是()三角形,又是()三角形。 二、选择(18分) 1.下面第()组中的三根小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 cm和7 cm,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 A.3 cm B.4 cm C.7 cm 3.下面各组角中,第()组中的三个角能组成三角形。 A.60°,70°,90° B.50°,50°,50° C.80°,95°,5° 4.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90°。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5、一个等腰三角形中,其中一底角是75度,顶角是()。 A、75度 B、45度 C、30度 D、60度 6、下面长度的小棒中(单位:cm),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A. 3.5、7.5、4 B . 5、2.8、6 C. 10、4.2、5.6 三、判断(8分) 1、一个内角是80度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综合测 试题(含答案)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同步练习 1.在△ABC中,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 ab =sinBsinA B.asinC=csinB C.asin(A+B)=csinA D.c2=a2+b2-2abcos(A+B) 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a2+ab+b2 ,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A.135 B.120 C.60 D.90 3.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 nmile,从A岛望B岛和C 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A岛和C岛成75角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 A.52 nmile B.103 nmile C. 1036 nmile D.56 nmile 4.如下图,为了测量隧道AB的长度,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应当用数据 A.、a、b B.、、a C.a、b、 D.、、 5.某人以时速a km向东行走,此时正刮着时速a km的南风,那么此人感到的风向为,风速为. 6.在△ABC中,tanB=1,tanC=2,b=100,则c=. 7.某船开始看见灯塔在南偏东30方向,后来船沿南偏东60 的方向航行30 nmile后看见灯塔在正西方向,则这时船与灯

塔的距离是. 8.甲、乙两楼相距20 m,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 9.在塔底的水平面上某点测得塔顶的仰角为,由此点向塔沿直线行走30米,测得塔顶的仰角为2,再向塔前进103 米,又测得塔顶的仰角为4,则塔高是米. 10.在△ABC中,求证:cos2Aa2 -cos2Bb2 =1a2 -1b2 . 11.欲测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A、B两点,望对岸的标记物C,测得CAB=45,CBA=75,AB=120 m,求河宽.(精确到0.01 m) 12.甲舰在A处,乙舰在A的南偏东45方向,距A有9 nmile,并以20 nmile/h的速度沿南偏西15方向行驶,若甲舰以28 nmile/h的速度行驶,应沿什么方向,用多少时间,能尽快追上乙舰? 答案 1.C 2.B 3.D 4.C 5.东南2 a 6.40 7.103 8.203 ,203 3 9.15 10.在△ABC中,求证:cos2Aa2 -cos2Bb2 =1a2 -1b2 . 提示:左边=1-2sin2Aa2 -1-2sin2Bb2 =(1a2 -1b2 )-2(sin2Aa2 -sin2Bb2 )=右边. 11.欲测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A、B两点,望对岸的标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节课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在于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否被突破。如何把握重点、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体,教师只有把握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能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呢? 一.课前研讨,分析教材,初步确定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重点并突破的解决好重点,是教好课的基本条件。教材的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它在整个教材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知识的相互关系中它是主要矛盾,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确定教材重点,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具有关键性的知识内容,然后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有那些方法? 1、明确重点问题,引起学生重视。 2、讲解重点问题,要做好充分准备。 3、巩固重点问题,做必要的练习。 4、处理好重点问题和非重点问题的关系。

教材的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教师所教的内容,有难有易,如果教师不把难点加以解决,不但影响当前学生的学习,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根据各种难点的具体特点,有以下解决方法: 1、缺乏基础知识造成的难点 学生新知识的获得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这就是温故而知新的方法。 2、由于知识抽象造成的难点 解决的办法有:讲解时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讲解抽象的东西。 3、对新知识过于生疏造成的难点 对于一些新知识,运用原有的思维很难理解,需要在认识上有个新飞跃,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演示、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4、其他情况造成的难点 有的问题涉及面广,需要同时综合的运用多种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对这类问题,切勿急躁,要仔细分析问题的复杂因素,逐个解决,然后综合的运用所掌握的现有知识,灵活的解决新课题。 综上所述,对待各类问题,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切不可千篇一律的用一种方法解决。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易错点突破和重难点析解

三角形易错点突破和重难点析解 易错点突破 1.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致误 例1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为6厘米,另一边长为2厘米,则它的周长为( ). A .10厘米 B .14厘米 C .10厘米或14厘米 D .无法确定 错解:由于本题未指明所给边长是等腰三角形的腰还是底,所以需讨论:①当腰长为6厘米时,底边长为2厘米,则周长为()66214cm ++=;②当腰长为2厘米时,底边长为6厘米,则周长为()62210cm ++=. 故选C. 分析:本题错在没有注意到三角形成立的条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腰长为2厘米,底边长为6厘米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正解:本题只能把6厘米作为腰,2厘米作为底,故三角形的周长为14厘米,故选B. 2.应用判定方法致误 例2 如图3,已知AB=DC ,OA=OD ,∠A=∠D. 问∠1=∠2吗?试说明理由. 错解:∠1=∠2. 理由如下: 在△AOB 和△DOC 中,因为AB=DC ,OA=OD ,∠AOB=∠DOC. 所以△AOB ≌△DOC ,所以∠1=∠2. 分析:不存在“角角角(AAA )”和“边边角(SSA )”的判定方法,即对于一般三角形,“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和“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正解:在△AOB 和△DOC 中,因为AB=DC ,∠A=∠D ,OA=OD. 所以△AOB ≌△DOC (SAS ),所以∠1=∠2. 3.不理解“对应”致误 例3 已知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对锐角相等,又有一组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错解: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图3 图4

高考数学压轴专题(易错题)备战高考《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难题汇编及答案

【高中数学】单元《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一、选择题 1.若,2παπ??∈ ??? ,2cos2sin 4παα?? =- ???,则sin 2α的值为( ) A .7 8 - B . 78 C .18 - D . 18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利用二倍角公式及两角差的正弦公式化简得到cos sin αα+=,再将两边平方利用二倍角正弦公式计算可得; 【详解】 解:因为2cos2sin 4παα?? =- ??? 所以( ) 22 2cos sin sin cos cos sin 4 4 π π αααα-=- 所以()())2cos sin cos sin cos sin 2 αααααα-+= - ,cos sin 02παπαα??∈-≠ ??? Q , 所以cos sin 4 αα+= 所以()2 1cos sin 8αα+=,即22 1cos 2cos sin sin 8αααα++=,11sin 28 α+= 所以7sin 28 α=-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二倍角公式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2.已知ABC V 的三条边的边长分别为2米、3米、4米,将三边都增加x 米后,仍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102 x << B . 1 12 x << C .12x << D .01x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余弦定理和三角形三边关系可求得x 的取值范围. 【详解】 将ABC V 的三条边的边长均增加x 米形成A B C '''V , 设A B C '''V 的最大角为A '∠,则A '∠所对的边的长为()4x +米,且A '∠为钝角,则 cos 0A '∠<, 所以()()()()()2222342340x x x x x x x ?+++<+? +++>+??>? ,解得01x <<.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利用余弦定理和三角形三边关系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灵活利用余弦定理是解本题的关键,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3.小赵开车从A 处出发,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沿南偏东40?的方向直线行驶,30分钟后到达B 处,此时,小王发来微信定位,显示他自己在A 的南偏东70?方向的C 处,且A 与C 的距离为15 3千米,若此时,小赵以每小时52千米的速度开车直线到达C 处接小王,则小赵到达C 处所用的时间大约为( ) ( ) 7 2.6≈ A .10分钟 B .15分钟 C .20分钟 D .25分钟 【答案】B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得到30BAC ∠=?,20AB =,153AC =,两边和夹角,之后应用余弦定理求得5713BC =≈(千米),根据题中所给的速度,进而求得时间,得到结果. 【详解】 根据条件可得30BAC ∠=?,20AB =,153AC =, 由余弦定理可得2222cos30175BC AB AC AB AC ?=+-??=, 则5713BC =≈(千米),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最新衡水中学自用精品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主标题: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副标题:为学生详细的分析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高考考点、命题方向以及规律总结。 关键词:距离测量,高度测量,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 难度:3 重要程度:5 考点剖析: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命题方向: 1.测量距离问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既有选择、填空题,也有解答题,难度适中,属中档题. 2.高考对此类问题的考查常有以下两个命题角度: (1)测量问题; (2)行程问题. 规律总结: 1个步骤——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种情形——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两种情形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 2个注意点——解三角形应用题应注意的问题 (1)画出示意图后要注意寻找一些特殊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这样可以优化解题过程. (2)解三角形时,为避免误差的积累,应尽可能用已知的数据(原始数据),少用间接求出的量.

知识梳理 1.距离的测量 背景可测元素图形目标及解法 两点均可到达a,b,α 求AB:AB= a2+b2-2ab cos α 只有一点可到达b,α,β 求AB:(1)α+β+B=π; (2) AB sin β= b sin B 两点都不可到达a,α,β, γ,θ 求AB:(1)△ACD中,用 正弦定理求AC; (2)△BCD中,用正弦定理 求BC; (3)△ABC中,用余弦定理 求AB 2.高度的测量 背景可测元素图形目标及解法 底部可 到达 a,α求AB:AB=a tan_α 底部不可到达a,α,β 求AB:(1)在△ACD中用正弦 定理求AD;(2)AB=AD sin_β 3.实际问题中常见的角 (1)仰角和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如图1).

九年级数学重难点突破专题

15年期中考试重难点突破 15年期中考试与往年相比,具有传承性,亦有突破,会是传统与创新、变革激烈碰撞的一年,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开阔视野,明确考试命题的方向,熟悉中考考点,章节重难点,易错点,易混淆点,自己问题所在,逐一突破,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稳定可靠,藉此讲义,助你成功。 中考考点: 一、一元二次方程: 三大陷阱:①二次项系数a ≠0;②利用关于x 1,x 2的等式求未知字母系数的值时,验△;③关于方程的类型的分类讨论; 中考考点:①利用方程根的定义求代数式的值;(整体代入法,若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还需要注意降次思想)②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熟练理解记忆公式法,含字母系数的十字相乘因式分解法,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因式分解法,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及步骤,高次方程与整体思想注意验△)③韦达定理及根与系数的关系;(据根的分布,求字母系数的取值或范围时注意字母所在位置或利用配方法判断方程根的分布,会求含x 1,x 2的对称式的值及利用构造法求值(非对称式要结合根的定义),注意含x 1,x 2的绝对值的问题的常用解题策略,⑤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常见题型:面积问题(注意平移,分割拼接转化为特殊图形,立体转化为平面)、经济型问题(归一法),单循环、双循环问题(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新变化: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几何图形中的计算问题;(动点位置或运动时间,线段最值,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一元二次方程: 1、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M 为AD 的中点,N 在边CD 上且∠NMB=∠MBC ,MN 的延长线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G ,则GN 的长是 。 2、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M 是直线y=2与x 轴之间的一个动点,且点M 是抛物线c bx x y ++= 221的顶点,则方程12 1 2=++c bx x 的解的个数是( ) A 、0或2 B 、0或1 C 、1或2 D 、0或1或2 3、二次函数y=ax 2 +bx+c (a ≠0)图象如图,下列结论:①abc >0;②2a+b=0;③当m ≠1时,a+b >am 2 +bm ;④a-b+c >0;⑤若ax 12 +bx 1=ax 22 +bx 2,且x 1≠x 2,x 1+x 2=2.其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②⑤ D .②③⑤ 4、已知方程x 2 -2(m 2 -1)x+3m=0的两个根是互为相反数,则m 的值是( ) A .m=±1 B .m=-1 C .m=1 D .m=0 G N D C B A

最新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题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后,他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 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 3 km,那么x的值为() A.3B.2 3 C.23或 3 D.3 2.已知船A在灯塔C北偏东85°且到C的距离为2km,船B在灯塔C西偏北25°且到C的距离为3km,则A,B两船的距离为() A.23km B.32km C.15km D.13km 3.已知△ABC的三边长a=3,b=5,c=6,则△ABC的面积是() A.14 B.214 C.15 D.215 4.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 A.a km B.3a km C.2a km D.2a km 5.已知△ABC中,a=2、b=3、B=60°,那么角A等于() A.135°B.90° C.45°D.30° 6.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方向上,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方向上,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A.5海里B.53海里 C.10海里D.103海里 二、填空题 7.(2010~2011·醴陵二中、四中期中)已知A、B两地的距离为10km,BC两地的距离

为20km,经测量∠ABC=120°,则AC两地的距离为________km. 8.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B,望对岸的标记物C,测得∠CAB=30°,∠CBA=75°,AB=120 m,则河的宽度是__________. 9. (2011·北京朝阳二模)如图,一艘船上午在A处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30°处,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到达B处,此时又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75°处,且与它相距42n mile,则此船的航行速度是________n mile/h. 三、解答题

解三角形(复习课)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专题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课本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而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本章知识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的继续,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解任意三角形的完整实施。可以从数量的角度认识三角形,使三角形成为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是中学许多数学知识的交汇点,如向量、平面几何、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任意角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恒等变换、正余弦定理等相关的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是对以上知识内容的综合应用,尤其是对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熟练运用。通过解三角形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会对正余弦定理会进行简单的变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等出一些结论,如射影定理,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三角形以及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半归纳出正余弦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能力,总结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激情教育,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合作与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基本应用;正余弦定理的变形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解三角形问题的题型归纳总结。 五、课堂结构设计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更好有效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交流讨论,互助学习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自主思考探究、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熟练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为基本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7节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最新考纲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知 识 梳 理 1.仰角和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叫俯角(如图1). 2.方向角 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等. 3.方位角 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 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 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 1.不要搞错各种角的含义,不要把这些角和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弄混. 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出现错误. 诊 断 自 测 1.思考辨析(在括号内打“√”或“×”) (1)东北方向就是北偏东45°的方向.( ) (2)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180°.( ) (3)俯角是铅垂线与视线所成的角,其范围为? ?????0,π2.( ) (4)方位角与方向角其实质是一样的,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

解析 (2)α=β;(3)俯角是视线与水平线所构成的角. 答案 (1)√ (2)× (3)× (4)√ 2.若点A 在点C 的北偏东30°,点B 在点C 的南偏东60°,且AC =BC ,则点A 在点B 的( ) A.北偏东15° B.北偏西15° C.北偏东10° D.北偏西10° 解析 如图所示,∠ACB =90°, 又AC =BC , ∴∠CBA =45°,而β=30°, ∴α=90°-45°-30°=15°. ∴点A 在点B 的北偏西15°. 答案 B 3.(教材习题改编)如图所示,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 者在A 所在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 ∠ACB =45°,∠CAB =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 ,B 两点的 距离为( ) A.50 2 m B.50 3 m C.25 2 m D.2522 m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AC sin B , 又∵B =30°,∴AB =AC sin ∠ACB sin B =50×2212 =502(m). 答案 A 4.轮船A 和轮船B 在中午12时同时离开海港C ,两船航行方向的夹角为120°,两船的航行速度分别为25 n mile/h ,15 n mile/h ,则下午2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n mile. 解析 设两船之间的距离为d , 则d 2=502+302-2×50×30×cos 120°=4 900, ∴d =70,即两船相距70 n mile.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东方中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会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搞清利用解斜三角形可解决的各类应用问题的基本图形和基本等量关系;理解各种应用问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俯角、仰角、方向角、方位角等;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的引导新课,为下节课做好铺垫。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练习”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修改简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讲解范例: 例1 自动卸货汽车的车箱采用液压结构,设计时需要计算 油泵顶杆BC的长度已知车箱的最大仰角为60°,油泵顶点 B与车箱支点A之间的距离为1.95m,AB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为6°20′,AC长为1.40m,计算BC的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分析:求油泵顶杆BC的长度也就是在△ABC内,求边长BC的问题,而根据已知条件, AC=1.40m,AB=1.95 m,∠BAC=60°+6°20′=66°20′相当于已知△ABC 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所以求解BC可根据余弦定理解: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 cos A =1.952+1.402-2×1.95×1.40×cos66°20′=3.571 ∴BC≈1.89 (m) 答:油泵顶杆B C约长1.89 m 评述:此题虽为解三角形问题的简单应用,但关键是把未知边所处的三角形找到,在转 换过程中应注意“仰角”这一概念的意义,并排除题目中非数学因素的干扰,将数量关系 从题目准确地提炼出来 例2某渔船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求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 船在方位角为45°、距离A为10海里的C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 以9海里/h的速度向某小岛B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海里/h的速度前去营救, 试问舰艇应按照怎样的航向前进?并求出靠近渔船所用的时间

【精选】八年级数学三角形解答题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精选】八年级数学三角形解答题易错题(Word 版 含答案)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直线MN 与直线PQ 垂直相交于O ,点A 在直线PQ 上运动,点B 在直线MN 上运动. (1)如图1,已知AE 、BE 分别是∠BAO 和∠ABO 角的平分线,点A 、B 在运动的过程中,∠AEB 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变化的情况;若不发生变化,试求出∠AEB 的大小. (2)如图2,已知AB 不平行CD ,AD 、BC 分别是∠BAP 和∠ABM 的角平分线,又DE 、CE 分别是∠ADC 和∠BCD 的角平分线,点A 、B 在运动的过程中,∠CED 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发生变化,试求出其值. (3)如图3,延长BA 至G ,已知∠BAO 、∠OAG 的角平分线与∠BOQ 的角平分线及延长线相交于E 、F ,在△AEF 中,如果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试求∠ABO 的度数. 【答案】(1)135°;(2)67.5°;(3)60°, 45° 【解析】 【分析】 (1)根据直线MN 与直线PQ 垂直相交于O 可知∠AOB=90°,再由AE 、BE 分别是∠BAO 和∠ABO 的角平分线得出1BAE OAB 2∠=∠,1 ABE ABO 2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2)延长AD 、BC 交于点F ,根据直线MN 与直线PQ 垂直相交于O 可得出∠AOB=90°,进而得出OAB OBA 90∠+∠=? ,故PAB MBA 270∠+∠=?,再由AD 、BC 分别是∠BAP 和∠ABM 的角平分线,可知1BAD BAP 2∠= ∠,1 ABC ABM 2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F=45°,再根据DE 、CE 分别是∠ADC 和∠BCD 的角平分线可知 CDE DCE 112.5∠+∠=?,进而得出结论; (3))由∠BAO 与∠BOQ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E 可知 1EAO BAO 2∠=∠,1 EOQ BOQ 2 ∠=∠ ,进而得出∠E 的度数,由AE 、AF 分别是∠BAO 和∠OAG 的角平分线可知∠EAF=90°,在△AEF 中,由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分四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详解】 (1)∠AEB 的大小不变, ∵直线MN 与直线PQ 垂直相交于O ,

《解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共4页,第1页 高三(15)班《解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高三数学备课组 姜友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例题的分析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解决解三角形有关问题的通性通法和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通过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等有关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边角的转化,正确运用数学语言。 〖教学难点〗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建构本课题知识结构: 1、知识框架与知识点 帮助学生回顾公式,为具体运用公式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对知识网络进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本课题的知识结构。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运用: 解三角形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解三角形中的边角互化;二是会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熟记”两个定理的变形及推论 (1) 正弦定理变形: a =2R sin A , b =2R sin B , c =2R sin C ; sin A = a 2R ,sin B = b 2R ,sin C =c 2R ; (2)余弦定理 推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 2ac , cos C =a 2+b 2-c 2 2ab . 变形:b 2+c 2-a 2=2bc cos A , a 2+c 2- b 2=2a c cos B , a 2+b 2-c 2=2ab cos C .

解三角形公式汇总

解三角形公式汇总一、正弦定理 公 式 正弦定理: 推论1:(边化角) 推论2:(角化边) 题 型 (1)已知sinB求B:一题多解型 判断依据:大角对大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asin B=2b: 方法:边化角,推论1,a:b=sinA:sinB (3)3sin A=5sinB或sinA:sinB:sinC=1:2:3 方法:角化边,推论2,sinA:sinB=a:b 二、余弦定理 公 式 余弦定理: (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 推论1: (已知三边,求角) 推论2: (三边的平方关系) a2+b2-c2=2abcosC b2+c2-a2=2bccosA a2+c2-b2=2accosB 题 型 (1)已知a,b,角C,求c 方法:已知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余弦定理c2=a2+b2-2abcosC (2)已知a:b:c=1:2:,求cosB 方法:已知三边求角,余弦定理推论1, (3)已知,求cosA 方法:已知三边平方关系,余弦定理推论2,b2+c2-a2=2bccosA 三、求三角形面积 公式:

题型1:已知a,b,c,A 求△ABC的面积. 方法:带公式 题型2:已知A,a,b+c,求△ABC的面积. 方法: 四、判断三角形形状 题型:cos cos sin +=,判断三角形形状 b C c B a A 方法1:角化边 公式:sinA:sinB:sinC=a:b:c 或 结论: 方法2:边化角 公式:a:b:c = sinA:sinB:sinC 将原式转化为sinBcosC+sinCcosB=sin2A,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求解。注: 三角形内常见角度转化: 五、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仰角: 俯角: 坡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