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在线平台或微信群,发布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交预习成果,如对诗句的解读、个人的感受等,以此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望天门山》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门山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图片,引出《望天门山》的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望天门山》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创作方法: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如立意、构思、表达等,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开展诗歌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的能力。
4.针对学生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设置写作环节,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欲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方便学生朗读、理解和背诵。
4.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5.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学习的环境。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还可以布置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装饰,如诗句挂饰、图片等,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望天门山》的朗读与背诵。
2. 古诗《望天门山》的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
3. 古诗《望天门山》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4. 古诗《望天门山》的意境描绘与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古诗《望天门山》的意境描绘与情感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入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望天门山》,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与节奏,要求学生背诵古诗。
3. 作者与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描绘古诗的意境。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诗句解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作者与背景介绍:李白,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
4.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意境描绘与情感体验。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中的第一首诗。
本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古诗中去感悟祖国的大好山河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学法】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的理念。
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让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想象,抓关键字来品读古诗的方法,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会写“断、楚”等四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并会背诵。
3.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述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背诵。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风景美吗?(欣赏祖国大好河山)2.了解诗人。
3.出示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望”是什么意思?天门山是什么地方?播放视频展示天门山的风采。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做到读准字音,教师正音并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
2.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古诗1.播放录音,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指名读,评价后男女读、赛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1.把握大意(1)学生默读古诗,在诗句中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利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一、二句诗(1)出示图片,学生猜诗句。
说一说你看到了一条什么样的江?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
(2)出示诗句,借助“至”“回”,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
3.学习三、四句诗(1)出示图片猜第三句,想一想:两岸的青山怎么“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当你坐船或者坐车行驶的时候,道路两边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能不能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2)出示图片猜第四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感情朗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想像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祖国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李白的资料,侧重于写景方面的。
vcd课件:教学方法:读读画画,读读讲讲。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最近,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以怎样来学习?教师引导归纳学法:(1)说作者(2)读诗文(3)讲诗意(4)画风景(5)评意境(6)背课文(7)赏类文二、学习古诗《望天门山》1、说一说作者:李白。
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
师相机补充: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约700余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其诗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大。
这首诗是作者遇赦返乡途经天门山时,看见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的景色后写下的一首诗。
2、读一读。
①师范读;②自己读、小组合作读,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插图自学古诗,读通,试着说意思。
③抓住重点词语读。
(断、开、回、出)④集体读。
(注意音调和诗的平仄)。
3、说一说(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a、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结合画面说)b、师相机提问补充:“天门”指天门山,天门山怎么了?从中间断开了,一个“断”字,让人觉得奇,为什么断了?是楚江水冲断了,能把山冲断的江水,是怎样的浩大和汹涌?楚江水使天门山从中间断开,冲开了(板书:出)一条顺畅的通道,可以想象出天门山地势的险要。
“碧水”指楚江水,“碧”写出了江水的颜色,“东流”,向东流去。
“至此回”,原文说是“直北回”,回的意思是到这里拐弯,(板书:回),楚江在这里因山势而转,形成回旋北流的气势。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
3.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望天门山》,巩固学习成果。
5. 欣赏:教师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天门山》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杜甫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4. 诗歌意境: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 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 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欣赏文章。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察图片、朗读古诗、讲解诗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望天门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内容1. 古诗《望天门山》的朗读与背诵。
2. 古诗《望天门山》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解释。
3. 古诗《望天门山》的诗意讲解。
4. 作者李白及其写作背景的介绍。
5. 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并解释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古诗的诗意。
2. 教学难点:对古诗中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的理解与解释;对古诗诗意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天门山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 讲解诗意:教师通过讲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诗意。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共同寻找答案。
5. 总结:教师总结古诗的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 背诵:学生集体背诵《望天门山》。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1. 课题:望天门山2. 作者:李白3. 重点词语:天门山、楚江、开、断、流、回、出、来4. 诗意讲解:天门山的美景、楚江的壮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业设计1. 背诵《望天门山》。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3. 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巧妙引诗文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长江真浩瀚啊!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3)出示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理解“两岸青山(分别指天门山南北两峰 )”、“出(出现、突出)”,出示诗句意思:小船在汹涌的江水中急速向前,两岸的青山接连不断地出现在眼前。
教师姓名
×××
单位名称
×××
填写时间
×××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难点名称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作者寥寥二十八言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美、波澜壮阔,也写出了自己对祖国的情感,每个字都包含千言万语。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天门山分为南北两峰,学生知识受限无法正确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逐字讲解,理解古诗大意。
2.通过逐字推敲和想象,在读、听、观察中体会意境。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介绍作者(从爱好:饮酒、游山玩水两方面介绍)
写作背景:
师:公元725年,李白从四川出发到安徽,途中乘舟经过天门山,见水流汹涌,山势雄伟,风景秀丽,胸中有感,于是挥毫写下《望天门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一起去感受天门山的秀丽神奇。
(4)出示诗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孤帆(一只小船)”“日边来(从水天相接的地方驶来)”,出示古诗意思: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急速驶来
(5)出示整首古诗
出示第一二句中的四个动词“断”“开”“流”“回”,分析妙用。
(突出水流湍急,景色秀丽神奇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点难点】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生字卡片【课时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浩瀚长江从古汹涌奔流至今,潋滟西湖仍然静静地守候杭州,洞庭山水还是那般秀美非凡。
山水永恒,情感绵延。
你听,遥远的古代又响起了诗人们那荡气回肠的吟唱……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来学习《古诗三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1.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生字:断楚至孤帆饮初镜未磨遥银盘(生带读自由举手读开火车读)(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注意读音: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磨”是个多音字,在诗中读“mó”,还有一个读音是“mò”。
识字方法:换一换:“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形近字辨析:盘—盆未—末遥—摇银—根熟字加偏旁:“欠+饣”是“饮”,“刀+衤”是“初”,“竟+钅”是“镜”。
加一加:巾+凡=帆减一减:“到—刂 =至”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镜”:“钅”表意,“竟”表音。
3.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断、楚、孤、遥)“断”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左边注意先写里面的“米”,再写竖折。
右边是个“斤”。
“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林”的两捺都变成了点。
下面是横勾,不是秃宝盖。
“孤”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右边是个“瓜”,不是“爪”。
“帆”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五笔是横折弯钩。
“初”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衣字旁,有两点。
“未”有两横,第二横长。
“遥”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里面的,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银”是左右结构的字,第五笔是竖提,右边不要多写点。
4.学生练习写字。
三、学习《望天门山》。
1.学生分小组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师相机指导。
师简介李白: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出示:①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②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③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④开:劈开,断开。
⑤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⑥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⑦出:突出,出现。
⑧日边:天边。
⑨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讨论:诗中哪些词句用得好?(1)课件出示一、二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学生朗读思考:从这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天门山怎么样?长江水怎么样?哪些字用得好?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图片。
“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水势湍急、激荡回旋)学生自由举手回答,师重点引导体会“中断”“开”“流”“回”,让学生想象天门山的山势奇险,长江水的汹涌澎湃。
(2)课件出示三、四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师重点引导理解“出”“来”,学生想象天门山东西两山的隔江对峙。
引导学生作图感受诗人的观察角度,想象诗人的愉悦心情。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默写。
师: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生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
1.师板书诗题,生读题质疑。
2.师释题,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
师:“初晴后雨”即先晴后雨。
“饮湖上”就是“湖上饮”。
连起来就是诗人在湖上饮酒,看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
二、学习古诗,想象美景。
1.指名读古诗。
指导正音,读好多音字“抹”听范读,划分节奏。
学生练习节奏朗读。
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师简介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汇报成果。
出示: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正当,恰好。
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③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④亦:也。
亦奇:也显得非常奇妙。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1)读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描写西湖晴雨时的美景的?学生圈画重点的词语,读一读,想象画面。
师重点指导“潋滟”“空蒙”。
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
)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
)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
(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雨)“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
(奇……)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师:“好”“亦”写出了诗人无论对西湖晴时的水光潋滟,还是雨时的山色空蒙,都非常喜欢。
(2)读三、四句,思考:诗人将西湖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图片展示西湖与西子。
师简说西子:西子指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师引导抓住“总相宜”,体会二者的共通之处。
师: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
4.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兴奋、高兴……)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三、拓展延伸。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师: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
1.图片展示洞庭湖美景,生说感受。
2.板书诗题,介绍作者及相关资料。
师简介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二、学习古诗,想象美景。
1.指名读古诗。
指导正音,认识多音字“磨”听范读,划分节奏。
指导朗读。
生展示读。
出示: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合作学古诗,理解诗意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汇报成果。
出示:①望:从远处看。
②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③湖光:湖面的波光。
④两:指湖光和秋月。
⑤和:和谐,优美。
⑥潭面:指湖面。
⑦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⑧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⑨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⑩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1)读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这是怎样的湖水?学生圈画重点的词语,读一读,想象画面。
师重点指导“和”,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清澈明净的湖水与秋夜皎洁的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让诗人沉醉在这独特的宁静温柔中。
师:第二句是比喻句,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的安宁温柔。
(2)读三、四句,交流:这两句读来有什么感受?生想象画面,理解“白银盘”“青螺”。
师:“白银盘里一青螺”是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写出了洞庭湖水的清澈,洞庭湖中君山的青翠。
4.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三、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一些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来读一读。
四、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安排了3首古诗,都是写的优美景色,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这节课我们不但积累了写景的古诗,更感受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板书设计】17 古诗三首天门山中断出望天门山楚江水开回山水相映,山河壮丽孤帆:日边来水光、山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西子晴雨皆美,浓淡俱佳望洞庭和平宁静,山水相衬【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想象画面,体会景象的美丽和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中,我对诗意的讲解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身的体验为主,小组合作,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再汇报交流,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想象画面,学生画简图、看图片等,加深对诗意和画面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作者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