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文人画创作影响
苏轼的文人画观及其历史影响

苏轼的文人画观及其历史影响11世纪,从艺术创作主体来看,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已经取代了世袭的豪门贵族,成为文化方面的主导力量。
此时,以散文、诗词、书法等多方面成就驰名宋代文坛的苏轼,则代表了新兴文人艺术家的审美观,对后世影响极大。
对于绘画方面,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最早倡导者和创作实践者。
然而,苏轼于绘画方面的成就历来存在争议。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苏轼并没有专门的绘画著作,其绘画思想多体现在其题跋和论画诗中。
由于题跋和论画诗的特殊体裁,导致人们对其理解有较多偏差。
另一方面,对于苏轼的绘画创作,文献记载较少。
但我们可以确认苏轼并没有经历专门绘画学习的过程,所以苏轼并不是一名专业的画家。
硕果仅存的一幅《古木怪石图》并不能体现其绘画水平,这就导致了无法通过他的绘画作品对苏轼文人画思想进行理解。
本文通过其题画诗和书法对其文人画观进行探讨。
一、诗画论苏轼的绘画理论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诗画本一律”,即诗歌与绘画关系的理论: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 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 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 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1]在苏轼的诗中“诗画本一律”有人解释为“诗画相通”。
诗与画的关系在西方就有着激烈的争辩。
对于两种不同的艺术两者有着明显的形式上区别和各自的艺术特质。
诗是语言的艺术,绘画属于造型艺术。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两者的“一律”必然是一种“无形”的“相通”,即体现在艺术物质形态之外的审美、艺术风格、构思手法、以及艺术家对人生、对历史、对宇宙的感悟等等深层关系。
所以简单的认为“诗画本一律”就是诗画相通”并不能说明问题,问题在于通过苏轼的只言片语合理的阐释其关于诗画关系的本意。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即从院画看诗画的关系。
苏轼尽管是最早的以诗入画的提倡者,但起初更有效的实践“诗画本一律”这一原则的反而是稍后被文人画家鄙视的宫廷画家。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画上题诗的做法是宋徽宗赵佶,而非苏轼。
苏轼与宋代绘画

理更 当知 ; 生死新老 , 云风雨 , 曲尽其 态 , 于天造 , 烟 必 合 厌
收 稿 日期 :09— 8— 5 2 0 0 2
作者简介 : 李
10 1
悠( 92一 , , 1 8 ) 女 湖南郴 州人 , 硕士生 , 主要从事元 明清文学研究。
于人意 , 而形理 两全 , 可言晓画。 然后 在苏轼看来 , 把握物 的本质才是绘画的关键 , 单纯描 摹 表象反而会丧失事物的本真和神 韵。要想将无常形 的水 波
孤 山访 惠勒寺二僧诗》 , )正如他在谈及孙 知微作画 的情景
时讲道 :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 宁院壁作 湖滩水 石 四堵 , “ 营
度经岁 , 终不肯 下笔 。一 日仓卒 入寺 , 笔急 切。奋袂 如 索
非高人逸 才不能办 。与可 之于竹石枯 木 , 可谓得其 理者 其 矣。合 于天造 , 厌于人意 , 达士之所 寓也欤。( 文集》 盖 《 卷
尽, 溢而为书 。变 而为 画 , 皆诗 之余 ” 这些 文字 都体 现 了 , 苏轼对 于诗 画不可完全等 同的认识 。
宋代是我 国古代文人画发展的重要 时期 。宋廷 为了培
为笔墨 , 就必须有着长期 的积 累和高超 的艺 术技 巧 。他 曾
养绘画人才 , 于徽宗祟 宁三年 ( 14年 ) 东京成 立 画学 , 10 在
内分六科 , 并制定入学考试条规 , 这可以说 是世 界上 最早 的 绘画专科学校 …。参试 者 考入 后可 以穿 与 朝 臣一样 的 服 装, 这无疑提升了画家 的地 位。画学的取 土考试 常常 以诗 为题 , 能够理解诗意 , 出深刻寓意的才能有幸入选。这一 画
V I . O .1 NO 6
De .2 o c 09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文人山水画的笔墨基础,致使后世文人画家 意义深刻。苏轼是站在绘画创作的观念上为
着重强调画是“写”出来的。
宋代绘画提出了美学指导,进而体现出特
殊性。苏轼提出的不求形似和自我性情的表
三、 苏轼的文人画理论
达,致使文人山水画的新风吹遍中国画坛,
不仅使绘画产生了多样性发展,而且有力地
苏轼在文人画创作上有独到的见解,在 推动了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以及绘画风貌的变
浅析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宋代文人画
内容提要:宋代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关键 的时期。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宋代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文人士大夫所组成的新兴绘 画群体,这个群体以独到的视角解析绘画美学思想。宋代文人画的出现一改往日院 体画多年来形成的审美思想、审美概念和标准,从而使文人画成为时代的主流,在 增加绘画形式多样性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绘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宋代;文人画;苏轼
生动形象。
人注目的地方是在创作过程中的连贯性和整
苏轼倡导以书入画、以书论画的理论, 体性。苏轼正是注意到这种创作过程中的不
是革命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不拘于传统的 可逆性,进而认为书法创作的主观性对于情
创新精神。我国自古便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感的抒发具有独特的作用:“此身何物不堪
较早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以象形的方式呈现。 随着时代的变革,文字也在不断发展,直到
绘画一旦摆脱形的束缚,思想上将会 从不同的角度参悟书画意境,将他们带入不
消除内忧外患,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 更加自由,绘画表现上将更为彻底,风格题 同的境界。苏轼将诗境引入绘画追求意境的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收效甚微。 材将会更为多样。宋代文人画的关注点逐渐 创造,从而冲破了“形似”观念的束缚,强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以及影响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以及影响作者:徐浩徐辉来源:《美与时代·中》2022年第06期摘要: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种类繁多。
在绵延千年的艺术时光中尤其以文人画这一艺术形式最为突出,它不仅体现着中国先民对世界的观察,更显现出其人生态度、哲学观念与精神追求。
文人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定义和艺术形式从被提出那天起就一直延续至今,并且日益完备。
文人画的提出者和践行者——苏轼,无疑是众多文人画家所推崇的对象。
苏轼在北宋文坛的地位举足轻重,其艺术观念和艺术主张深受后代文人画家效仿。
他所提出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形式与神似的关系以及常形与常理的辩证思想,都对后来的文人画和文人画家以重要的启示,发展了文人画并使文人画从宋代历史画、风俗画以及院体画等诸多绘画形式中独立出来,不断发展。
学习和挖掘研究苏轼与文人画的关系以及他对文人画的贡献是我们认识中国绘画之文人画的重要手段,以此来传承和发扬文人画。
关键词:苏轼;文人画;中国绘画一、苏轼的生平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人称其为苏仙、苏东坡,北宋眉山人。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少时才气便盛,与弟苏辙同于宋仁宗嘉佑二年考取进士,时年二十岁。
苏轼在书法、绘画、诗词文赋等多领域均有突出成就。
在书法上,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并称为“北宋四大家”,其书风厚重质朴又不失逸笔,结体较扁,参颜鲁公、李北海等书家之意,极具书卷气。
苏轼在诗词文赋上更是成就斐然,与苏洵、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一同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在词上开出“豪放派”之先河,其词风气势磅礴、恢弘雄壮,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从政几十载,入狱多次,一生几乎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
但苏轼在苦难中以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这也是他受到众多后代文人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他的词中所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凭生。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

苏轼对文人画的贡献摘要文人画作为中国精英文化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代表精英话语权的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内部原因。
而历史文人的规范和倡导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这里主要讲在文人画历史地位上有着坐标性人物的代表,苏轼。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自觉;士气;作为知识分子,文人一开始在绘画领域中并不占有话语权地位。
之所以进入绘画领域是历史的一种契合。
这种契合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文人身份的转变以及随之而形成的习性。
这为文人进入绘画领域提供了自身的可能性。
文人画图像话语权的实现,是文人在绘画领域进行资本运作的结果。
他们所倡导的文人情怀和文人理想成为文人画确立话语的基本依据。
陈衡恪曾对文人画下了定义:“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推到前面,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开始进入绘画领域的文人所倡导的模式:即为文人画设定等级和规范审美类型,这是文人在规范文人画的一种策略。
而同时图像话语权的定性和被世人承认,从而成为一种公共话语还需要有认证资历和学术资格的人来为这个领域进行文化上的领导。
这些文化领导人所具有的能力在各个方面都具“证书”的作用。
这些人为了进一步纯正文人画中文人性这一“血统”,他们不断提出和规范文人特性,不断在绘画思想和形式方面划定文人领域。
苏轼就是这一规范的首倡导者。
对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人生哲学和文化心态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的“道”,必须同时又成为士大夫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思维的立足点,从而构成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的本质。
按照思辩的理解,“道”是哲学的。
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促使了人格力量的自我完善,视“道”为对人生体验的感悟,将人生艺术化。
文人画首先就是这种哲学观念的产物。
如果说文人画的理论自觉意识是整个文人士大夫集团推动的,那么,苏轼的意义就在于他担当了倡导者的角色,以他个人的文化影响,将这种意识提出并放大。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他的绘画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苏轼的艺术家生涯和绘画背景入手,探讨了苏轼绘画的技艺特征、题材取向、风格特点以及艺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苏轼的绘画作品富有诗意和情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他追求表现简洁而自由的艺术风格,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苏轼的艺术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哲学的影响,强调审美情感与生活体验的融合。
在绘画史上,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艺术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绘画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关键词】关键词: 苏轼, 绘画, 艺术家, 生涯, 背景, 技艺特征, 题材取向, 风格特点, 艺术思想, 艺术追求, 独特魅力, 影响, 地位, 绘画史1. 引言1.1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诗词散文被传颂至今,苏轼还是一位出色的绘画家。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他的绘画才华使他在当时的艺术圈内声名远播。
苏轼在文学和绘画两个领域都有着非凡的造诣,他通过绘画表现出对自然、人生和人性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他丰富的艺术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苏轼的绘画作品虽然在数量上不及其文学作品,但在质量和影响力上却同样引人注目。
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之一。
苏轼的艺术家生涯不仅令人钦佩,也启发后人对绘画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1.2 苏轼绘画的背景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和政治家,其绘画才华也备受世人瞩目。
苏轼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而他的绘画才华同样值得一提。
苏轼的绘画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涉足绘画领域。
苏轼学习绘画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他对文学与绘画之间的联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文人雅士的文学与绘画双修的追求。
苏轼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
苏轼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作者:王德信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23期【摘要】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工诗文,精书画,其关于中国文人画的理论,兼具理论高度与理论深度,独具别于前人的创新之处,使中国绘画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苏轼文人画理论系统全面的阐发,影响了一大批文人画家,开创了文人画的新时代,自此之后,文人画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并持续发展。
本文从苏轼其人着手,分析探索其文人画理论的产生背景以及其文人画理论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苏轼;文人画;文人画理论Su shi's influence on the later ages literati paintingsDe Xin Wang(School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Nanchang 330099,china)abstract:Su shi i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famous writer,artist,poetry,calligraphy and painting,the theory of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both height and theoretical depth,don't of predecessors of innovation,make the Chinese painting and opened up a new path. Su shi literati paintings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theory system,affect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i painters,opened a new era of literati paintings,since then,the literati painting into a new stage,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text set about from su shi man,analysis and explore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eory of literati paintings and its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ti paintings and literati paintings theory significance.Key words:Su shi;Literati paintings;Theory of literati paintings“中國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人画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绘画艺术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苏轼与北宋文人画的历史解读
物言志 , 表现 当时的心情与志向。苏轼提 出
文 人 画家 要 了解 绘 画 的 “ 常理 ” ,即 内在 规
1 、 、 . 书 画一体 。苏轼倡导的重要理念 律 , 诗 也就是绘画本身 的艺术规律 。“ 常理” 通
影 响 。北 宋 时期 大 文 学 家 苏 轼 最 早 倡 导 文 之一即“ 画中有诗”认为文人画不但要描绘 常会隐藏在世间万物千变万化之 中。 , 画家只 人 画 , 且 首 次 提 出 了 文 人 画 基本 理念 , 并 并 景 物 , 要 表 达 意 蕴 , 为 后 来 文 人 画 注 重 有 真 正掌 握 了绘 画 的 内在 规 律 , 作 品才 能 其 还 这 且 运 用 于 绘 画 的创 作 实 践 之 中 … 。
苏 轼 (0 6 _ 1 1 , 1 3- 10 )出生 于 四川 眉 山 , 轼的理念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文人画 。 诗 处 的 自我 写 照 。苏 轼 美学 理 念 对 后世 的文
字子 瞻 , 号东坡居士。他擅长诗文 , 创立 了 与 画 的共 同特 征 都 是 通 过 形 象 思 维 来 刻 画 人画家有着深远 的影响。 苏轼并不 以画画来
仿苏俄 “ 以党治 国” 革命 才能胜利 。而宣传 武力 的奋斗太多 , , 宣传 的奋斗太 少 , 乎成 地 为革命辛勤 工作 , 几 不怕牺牲 ” , 且面 … 而
『 功 夫是 “ 以党 治 国的第 一 步 功 夫 ” 这 是 孙 巾 _一 盘 散 沙 ,所 以 国 民 党 的 党 务 要 进 步 , 对 国民党 内冯 自由等“ 造谣 生事者” 。 好 声称
1 兰 台 界 2 1 5月 上 6 01 .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 中山经历苦 闷 孙
彷 徨 后 ,在 共 产 国际 和 巾 国共 产 党 的 帮 助 下 , 改 组 中 国 罔 民党 , 动 罔 民革 命 。 决定 发
苏轼与文人画浅论
文人 画
贡 献
、
文 人 思 想 对 文 人 画 产 生 及 发 展 的 影 响
文 人 参 与 创 作 的 传 统 可 以 说 是 源 远 流 长 的 ,从 东 汉 关 于文 人 画的 定 义 , 师 曾 在 《 人 画之 价 值 》 文 陈 文 一
中提 出 : 何 谓 文 人 画 ? 画 中 带 有 文 人 之 性 质 . 有 文 人 “ 即 含 之趣 味 , 在 画 中考 究 艺术 上 之功 夫 , 须 于画 外看 出许 不 必 多 文 人 之 感 想 。 所 谓 文 人 画 。” 说 :文 人 画 要 素 : 一 此 又 “ 第 人 品 , 二 学 问 , 三 才 情 , 四 思 想 , 此 四 者 , 能 完 第 第 第 具 乃 善 。” 里 面不 仅 提 出 了文人 画所 应具 备 的条 件 , 应 具 这 即 有 浓 厚 人 文 价 值 ,而 且 把 画 家 的 人 品 和 才 情 提 高 到 了 先 于 技 术 之 上 的 地 位 ,着 重 突 出 以 人 和 人 的 文 化 修 养 为 先 的 人 文 精 神 。被 称 为 文 人 画 的 画 , 经 不 单 纯 是 艺 术 品 , 已 情 。 外 , 词 里 面 还 蕴 含 着 希 望 和 斗 争 。 们 再 不 愿 看 到 另 歌 人 时 期 天 文 学 家 张 衡 、 汉 末 蔡 邕 , 东 晋 之 后 南 北 朝 时 期 东 到 的王 微 、 炳 、 赫 、 元 帝 , 到 唐 代 , 人 画 画 得 就 更 宗 谢 梁 再 文 多 了。 由此 可见 , 国绘 画 的文 人 化 、 学 化 倾 向早 就 暗 中 文 含 在 它 的 基 因 中 了 。儒 家 的 画 论 讲 究 读 书 , 用 处 为 : 其 汰 俗 、 性 、 理 。 反 映 到 文 人 画 上 比较 明 显 的 应 该 是 文 人 养 明
浅析苏轼的“诗画一律”论
徐渭 笔 下 的 《 墨葡 萄 图轴 》它 是徐 渭 最擅 长 画 的花卉 题材 之
一
画理 论 家 。他 的 “ 诗 画 一律 ”论 在 当 时 开 创 了一 个 新 纪 元 ,对 文 人 画
一
画 中葡萄 似 以倾倒 的墨 汁随 意点 染而 成 , “ 他 那种 热烈 、 的发展影响深远 ,从 某种程度上他 的艺术体现 时代发展 的脚步。诗画 豪 放 、沉雄 而 带 霸悍 的大 写意 画 风格 。在 这 幅画 中徐 渭 加上 了诗 律 论 是 很 重要 的 艺 术创 作论 ,在 我 国 绘 画 史 上 第 一 次 提 出诗 与 画 的 文 来 衬 托 画 面 的 空 间 的 重量 ,用 有 感 而 发 的 动 人 旋 律 的 诗 意来 关系问题 ,并为创造 时代新 艺术发挥其应有 的积极作 用。 传 达 出画 作 的 内涵 ,看似 在创 制 作 品 ,其 实 在抒 发 内心 的真 正 情
唐代 张 彦远 ,二人 都是 从 诗画 异质 的角度 论诗 画 关系 。唐 代 诗人 影 响更在 自己的作 品 中 以诗 和 画的结 合来 表达 那种 内心 的想 法 。 人 的 普 遍 重 视 。 宋代 以后 ,伴 随着 山水 、花 鸟 画 创 作 高 潮 的 到 苏 轼 第一 个 比较全 面 的 阐 明了文 人 画理 论 ,对 于文 人 画体 系 来 ,对 寿画 的关 系 的重新 认识 成 为艺 术 家关 注 的热 点 。如 : “ 诗 形 成起 到 了决 定性 的 作用 。首 先 ,他 提 出 了士 人画 这一 概念 ,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对文人画创作的影响摘要苏轼的绘画理论,尤其是文人画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虽然他没有专门系统的画论著作,但是其关于文人画的论述已经触及文人画的性质、特征、创作等一系列问题,开拓了文人画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因此,研究苏轼文人画思想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对当代中国绘画理论的探讨和实践走向都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文人画创作影响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文人画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和文化修养,具有诗、书、画、印的综合素养,是中国古代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文人画作的审视与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较为直观地发现影响文人画创作的因素,也可以发现创作者在创作中的地位。
本文尝试从苏轼对文人画创作的影响谈起,重点分析了其对文人画创作所作出的探索。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宋仁宗景祜三年,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位奇才。
苏轼的绘画理论,尤其是文人画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最早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虽然苏轼没有专门系统的画论著作,但是关于文人画的论述已经触及文人画的性质、特征、创作等一系列问题,开拓了文人画思想研究的新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因此,研究苏轼文人画思想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而且对当代中国绘画理论的探讨和实践走向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
总之,笔者认为苏轼对文人画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理两全,以言晓画熙宁四年,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云:“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常形之失,人皆知之。
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
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
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
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
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在这里,苏轼提出了文人画论中关于“常形”与“常理”的问题。
“常形”是指事物外部的形态,“常理”则是指事物内部的结构和性质,即事物的内在规律。
徐复观也曾指出,苏轼所说的“常理”不是当时理学家所说的伦理物理之理,而是“依乎天理”的理,是指出自然的生命构造及由自然生命构造而来的自然的情态而言。
宗白华先生也提出:“东坡之所谓常理,实造化生命中之内部结构,亦不能离生命而存者也。
山水人物花鸟中,无往而不寓有浑沦宇宙之常理。
宋人尺幅花鸟,于聊聊数笔中,写出一无尽之自然,物理俱足,生趣盎然。
故笔法之妙用,为中国画之特色。
传神写形,流露个性,皆系于此。
”苏轼认为,在当时的画家中,文与可最能得自然之常理并将其运用于艺术创作:“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
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
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这就是说,因为文与可深谙竹石枯木的生长、发展、变化的规律,得其理,才能画出它的生命、画出它的凋零、画出它的蜷曲紧缩瘦弱枯萎、画出它的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各株竹子千变万化、毫不相同,而且在各自的位置上又十分恰当,和自然界的竹子毫无二致。
这样的画,既符合自然状态,又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常形”与“常理”的问题上,推重“常理”,但也没有轻视“常形”,相反,而是主张形理兼备。
正如苏轼在《书竹石后》中所写到的:“昔岁余尝偕方竹逸寻净观长老,至其东斋小阁中,壁有与可所画竹石,其根茎脉缕,牙角节叶,无不臻理,非世之工人所能者。
与可论画竹木,于形既不可失,而理更当知;生死新老,烟云风雨,必曲尽真态,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而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
故非达才明理,不能辨论也。
”由此可见,苏轼之所以对文与可的墨竹评价甚高,不仅仅因为他“于形既不可失”,更因为他“理更当知”,“形理两全”,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晓画”,才可以把新的、老的、烟云中、风雨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竹木表现得栩栩如生,从而“合于天造,厌于人意”。
反之,如果不合常形常理就会贻笑大方。
苏轼的《书戴嵩画牛》云:“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幅,尤所爱。
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这段话讲得很清楚,斗牛的特点是,“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而画却把牛描绘成“掉尾而斗”,这显然违反了生活常识,违反了事物的常理,所以不管画的什么形象都是“举废之矣”。
同样,苏轼在《书黄筌画雀》中说:“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
或日:飞鸟缩颈则足展,缩足则颈展,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
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可见,黄筌《飞鸟图》的错误就在于“颈足皆展”,因为“飞鸟宿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之者。
”因此,只有观物必审、务学而好问才能做到形理两全。
二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宋人张放礼论曰:“造乎理者,能画物之妙,眯乎理者,则失物之真。
何哉?盖天性之机也。
性者,天所赋之体;机者,入神之用。
机之发,万变生焉。
惟画造其理者,能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
心会神融,默契动静,察于一毫,投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韵飘然矣。
”可见,宋人对画所提出的“理”字,是与传神的观念一脉相承的。
宋哲宗元二年六月(公元),苏轼为鄢陵一位王姓官员所画的折枝图题了两首诗。
虽然该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但苏轼所题的这两首诗却因蕴含了他的形神观点而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一首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画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与形似相比,苏轼更看重神似。
苏轼甚至将形似与神似作为区别画工画与文人画的论点之一,即所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
汉杰真士人画也。
”由此可以看出,苏轼之所以推崇“士人画”,反对“画工画”,是因为“士人画”能做到神似,“取其意气所到”,从而以少见多,使人观其画如阅天下马,从中可以体验到奔腾狂放浩然于胸之感。
而不像“画工画”那样,“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只能描绘出事物的外部形态,“无一点俊发”,毫无生气,以至于使人仅仅看了几尺就觉得倦怠了。
三随物赋形,尽水之变由于苏轼主张形神并重,所以他在谈论文艺时屡次提到应该“随物赋形”,他在《自评文》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
”“随物赋形”自然不能脱离形似。
描绘事物时,必须要尊重事物的本来面貌。
物有不同,形有不同,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也可能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事物既然是不同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就要“随物赋形”,就要表现出它的特点,赋予它不同的形态。
对于画人而言,为了准确把握人物的精神特征,苏轼还提出“欲得其人之天,法当众中阴察之”的创作观念,即为了掌握一个人精神个性的本来面目,应该从他的日常生活中观察。
苏轼还在《传神记》中指出:“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
虎头云:‘颊上加三毫,觉精彩殊胜。
’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
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致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
使画者悟此理,则人人可以为顾、陆。
吾尝见僧维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一日往见公,归来喜甚日:‘吾得之矣。
’乃于眉后加三纹,隐约可见,作俯首仰视眉扬而额蹙者,遂大似。
”可见,人们的内在思想感情“各有所在”,有的表现在眉毛、眼睛上,有的人表现在鼻子、嘴巴上,只有把握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并加以表现,才能达到传神的效果。
在脸颊上加几根毫毛,就更为酷似,这就说明此人的神情主要表现在须颊间。
楚之乐人优孟模仿楚相孙叔敖抵掌谈笑,让人觉得死人复活了,即便这样也不是他所有的举止都像孙叔敖,只是把握了孙叔敖的神情所在罢了。
苏轼也曾经看见画僧维真画曾鲁公,开始不太像,后来一天去见鲁公,回来在眉毛后加了三条纹,就特别像了。
如果绘画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能把握各人“意思所在”,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顾恺之、陆探微那样的画家。
四美在成酸之外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说:“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
其论诗日: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
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得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闽人黄子思,庆历、皇祜问号能文者。
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次,乃识其所谓。
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
”这段话表明了苏轼深爱咀嚼有味的诗歌,赞同司空图的观点。
并将“一唱而三叹”的诗歌为上品。
正如苏轼在《书司空图诗》中所言及的:“司空图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于味外。
‘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
’此句最善。
又云:‘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
’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阴满庭,不见一人,唯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
若杜子美云:‘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则才力富健,去表圣之流远矣。
”在苏轼看来,司空图的诗句能做到“得味于味外”,尤其是“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之句。
苏轼在身临其境之后,才体会到“此句之工”,只是他认为司空图的诗终究还是“寒俭有僧态”,而杜甫的诗句“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才力富健”,在表现“味外之味”方面,远比司空图高明。
同诗歌方面赞赏“味外之味”一样,在绘画上,苏轼也强调含蓄美、意境美和回味无穷的精神美。
在《传神记》中,苏轼赞赏“南都程怀立,众称其能。
于传吾神,大得其全。
怀立举止如诸生,萧然有意于笔墨之外者也。
故以吾所闻助发之。
”程怀立以传神著称,他追求笔墨之外的意境,所以苏轼把自己所知道的都告诉他,以此来帮助他、启发他。
苏轼还曾经说过“不见何戡唱《渭城》,旧人空数米嘉荣。
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
”这首诗是说,李龙眠能独具慧眼,领会到殷勤的送别之情,在《阳关》图中绘出意外之声。
在《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技二首》之一中,苏轼云:“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表明,他认为这两幅画都具有味外之味——谁说它只是一点红昵,透过这一点红,它让人感悟到的却是无边的春色。
用现代艺术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创作主体所要表达的艺术主旨,没有在画面上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采用留白的手法隐藏在画面中,要靠欣赏者通过感官观照、心意融入才能呈现出审美意象,进而领悟其深层的意蕴。
有时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其实,这些都是对我国传统诗论中关于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理论加以继承的,并将它运用到绘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