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老子

合集下载

初二传统文化05《老子》(五章)3

初二传统文化05《老子》(五章)3

初二传统文化05《老子》(五章)3第一篇:初二传统文化05 《老子》(五章)3《老子》五章(第三课时)2010.10.11教学要求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学习要点1.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三老子与先秦道家几个学派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三老子与先秦道家几个学派
2020/3/11
• 老子将这个天地、宇宙的母体、开端描写成这 个样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据说孔子曾到洛阳向他请教过有关“礼 ”的知识。现在洛阳还有一个“问礼巷 ”。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 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 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 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 风而上云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 龙耶?”
2020/3/11
• 孔子比老子为龙,正是取龙所具有的神 变能通、超然高洁、令人难以把握的特 点。
2020/3/11
1.矛盾论与辩证法
• 首先,他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中包含有矛 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
• 他提出了一系列矛盾概念。如:大小、高 下、前后、生死、难易、进退、正反、强 弱、兴废、贵贱、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各 种概念,是贯穿于老子思想的基本框架。
• 其次,他又认识到这矛盾的两个方面是 相互依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
2020/3/11
• “道”是如何生出天地万物的呢?
老子用道解释了世界万物的起源:
•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 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40章
• 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0章
• 在这里,老子所说的“无”即指“道” 。所谓“道”生万物,首先是由“无” 生“有”,即无中生有。原来没有的东 西,后来产生了,因此叫作无中生有。 “道生一”指的就是无生有。

论老子的道德观

论老子的道德观

论老子的道德观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道德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老子的道德观,分析其主要观点和内涵,并对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行一定的探讨。

背景老子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世人所知,仅据传说他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讲求顺应自然、保持谦逊、回归本性。

老子所提倡的道德观也是基于这些核心理念构建起来的。

道德观的主要观点1.道的本质:老子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无法言说的终极真理,即“道”。

道是无形的、无物的、无名的,它包含着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动力。

道是一种自然法则的表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

2.道德的核心:老子强调道德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保持谦逊和柔顺,不要主动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而是随顺自然的变化。

3.柔弱之道:老子提倡“柔弱之道胜刚强之道”。

他认为过度的力量和争斗只会导致破坏和矛盾,而柔弱、谦逊的态度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平衡。

4.道德修养:老子主张通过修养自身来达到道德境界。

他认为人们应当尽可能地回归本性,放下私欲和执念,保持谦虚和无私的态度。

5.道德的实践:老子认为实践是道德体现的关键。

他主张以非行政的方式治理社会,通过自然的力量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领导者要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

道德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老子的道德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老子强调顺应自然和回归本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对本性和自然的关注。

老子的观点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本性的关注,并以此为指导调整生活方式。

其次,老子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个人境界的提升。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关注物质的追求,忽略了对内在世界的培养。

老子的道德观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通过谦逊和无私的实践来提升自己,成为更加完善的人。

《〈老子〉五章》与中国传统文化

《〈老子〉五章》与中国传统文化
《 < 老 子 >五 章 》 与 中 国传统 文 化
0任 仁
中 华 民 族 历 经磨 难 而 不衰 ,是 世 界 上 唯 一 没 有 发 生 文
“ 道 可道 ,非 常道 ;名 可 名 ,非常 名 。 ”真 是特 别 玄 ,
化 断层 的历 史 文 明古 国 ,其 中最重 要 的原 因 是 中华 民族 有统 可 以言 说 的 道 理 就 不 是 永 恒 不 变 的 道 理 ,能 够 叫 出的 名 字

的文 字 ,而 文字 产 生 了文化 、 文 明。 五千 年 的文 明源 远流 就 不 是永 恒不 变 的名 字 。第 一个 和 第三 个 “ 道 ”的解 释 是 自
长 、博 大 精 深 ,有 积 极 入 世 、 求 真 务 实 的儒 学 ,有 淡 泊名 然 规律 、 自然 法 则 。为 人处 世 、治 国安 邦 有没 有 道 ?当 然是
【 3 ] 钱理群.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中小学国文教 育改革 【 J ] . 中国现代文
学 研 究丛 刊 , 2 0 0 3 ,( 3 ) : 3 7 - 6 2 .
[ 4 ] 蒋成踽. 对 阅读教 学过度 诠释 的思考 【 J 】 . 语 文 学习,2 O 0 3 ,
( 1 1 ): 3 5 -3 8 .
( 2 ) : 1 0 - 1 2 .
综 上 所 述 ,学 生 、学 科 、社 会 的 共 同指 向 即人 。人 就 是 使
三 者 往 一 处 想 ,劲 往 一 处 使 的核 心 。换 个 角 度 ,就 是 说 , 人 ,只 有 人 ,才 能 与 三 者 相 连 、相 交 , 即有 且 只 有 人 才 真
正与 三者 交 融 ,没有 其 它任 何 事物 能做 到 这 一 点 。

七年级上册历史老子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老子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老子知识点老子,中国古代哲学家,其主要著作为《道德经》,被誉为道家文化的奠基之作。

以下为趣味史课老师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老子知识点,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一、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聃,又称李聃、聃子,出生于春秋时期末期的齐国,是一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据《史记》记载,老子的生卒年代分别为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享年100岁。

二、老子的思想体系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他提出了“无为而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柔弱胜刚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老子的哲学体系。

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最重要的理论,意思是在治理社会时不要过于干预,而是采取自然的方式。

老子认为,“仁者不用强而能制众,无事也而民自改,无欲也而民自朴”。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包含了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一切的源头,包含了宇宙万物的循环、生成和消失。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弱可以打败坚强,温和可以打败强硬。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这个思想也反映了老子对于反抗暴力的立场。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老子认为,对于“善”和“恶”的认识是基于对比和相对的。

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个思想也是老子思想的基本逻辑。

三、老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老子的哲学思想极具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儒家、道家和佛家,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他的著作《道德经》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哲学著作之一。

结语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智慧,对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老子思想,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一课《老子》十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第一课《老子》十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

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
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
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
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
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老子》十章
壹 了解老子以及其思想和作品;

贰 弄清 “无事” “不争”“无为”等观念;

目 标
叁 反复诵读,感受其哲理诗般的语言风格;

善于运用抽象思维,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各 章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认识《老子》关于“道”
的观念以及“无为”的思想。
新课导入
有人说: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
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
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
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第二十二章 屈、弯曲。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
凋敝。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 有功,不自矜故长范。式夫。 唯不争,彰故明天。 下莫能与之争。古夸之。所
二 理解大意
第八章
接近、相似。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喜欢
沉静深渊
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低卑
予,指和别人相交。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同“政”
过失
【译文】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 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大道。他居于 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 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正 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教案

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教案

初中八年级传统文化第五课《老子》选读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打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的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的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

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说,但真正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和修真实践学方面来说,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解析过。

从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灵修真理法学认为,这四句话所阐述的真义,是修炼的四大复返先天的过程和阶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复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证法则。

这个先天大法理论体系可贯通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这五大阶段。

如果从功内解析,也可以把它称为:“我法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

”这就更详细、更准确地说明了修炼的层次和等级的差异,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境界迈进的过程。

法是效法,参照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按照大地的规律,大地万物按照天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效法自然的法则,自然无为,无不为,这就是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论语》张翼星发布时间:2009年01月26日00:00:00“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韩愈《符读书城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学术界不同层次的“国学热”已经多次兴起,说明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不容中断,自古流传、溶入血脉的文化典籍的意义不会消失。

炎黄子孙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割断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应当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的原典和基因。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究竟首先或主要读什么书呢?历来有不少学者开列过“国学书目”,一般都在几十本以上,今日的专门研究者或尚可参考利用,广大读者多半望而生畏。

梁实秋先生曾说:“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

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

”(《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论语新解》)1978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一次讲座中又提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近来也有学者建议读《论语》、《孙子兵法》、《老子》、《周易》。

我则主张更集中一点,先把《论语》和《老子》读好,然后逐步扩展。

理由如下:1.《老子》《论语》,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代表作。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

把这两家思想的源头抓住了,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理解,易于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比较,铺垫一个较为开阔的思想平台。

《论语》和《老子》在问世以来的二千余年间,对中国的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无不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读懂、读通《论语》和《老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小飞
1012019214
经济学实验班
浅谈《老子》之社会现实意义
王小飞
摘要:《老子》一书对我国哲学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可谓与《论语》并重,老子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

其思想高度常人难以理解一二,读罢老子,只能略懂一二,但仍感觉颇受启发。

老子的智慧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该文就将我所能懂的一二来浅谈一下它的当代现实社会下的价现实意义所在。

关键词:《老子》;道德;无为;领导
Analysis "Lao zi" soci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angXiaofei
Abstract:"Lao zi"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philosophy history book, it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equal and analects, Lao tze thought is the height of human wisdom crystallization. Its thought highly ordinary people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let alone the qsys.lib file only know little about the non-disclosure laozi, but still feel quite inspired. The wisdom of Lao today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after still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will I can understand a 2 will look at the contemporary reality discuss the price of social reality meaning.
Key words:"Lao zi"; Moral; Inaction; leader
0 引言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此书是老子智慧的高度概括,有很多大家熟知的传世名言“祸兮福之所倚,复制祸之所伏”,“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可道,非常道”,这些蕴含着无数哲理,让后人受益非浅的老子智慧,至今仍有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

1 老子智慧之谦虚为人
《道德经》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德经,顾名思义是教人如何树立道德品质修养,如何做人的。

它能够提供教训,使人醒悟,纠正昔日的错误。

当今社会,充满了功利浮躁,物欲横流,人们匆匆忙忙,追求着物质享受。

在这个不断追求物质满足的过程中,很多人有了一些成就,渐渐迷失了自我。

老子有言“自荐这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然而,很多人开始滋生“自是”,“自炫”,“自利”。

所谓“自是“,是指一些意气强盛的人,硬要把自己的主张看法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迫使其接受。

所谓“自炫”乃是自我表扬,认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高明。

所谓“自利”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贪念。

这三种“意愿”说到底是自傲的表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在渐渐从人们的价值观中退去。

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看到很多所谓的领导,无不官气十足,迈着八字步,背着手,昂头挺胸,别人见了他都要点头哈腰似的。

他早已忘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的。

再看现在到一些小商场里,营业员也是傲气十足,带着一副有色眼镜把顾客分为三六九等。

看着衣着光鲜的人则是满脸微笑,而对于穿着简朴的人爱理不理的样子。

这种嘴脸甚是可恶,也是有违中国几千年文名大国留下来的优秀传统道德礼仪。

对于他自身而言也是可悲的,他永远得不到精神
上的幸福。

老子智慧交给我们怎么去谦虚待人,学会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濡弱的谦下为表”。

唯有如此,才能彼此谦逊,融谐无间。

2 老子智慧之道德为本
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都面临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

“大米镉超标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假芝麻香油事件”等这些都是2011年发生的,那些食品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试问人们为了一己之私,一己之利,到底可以把道德践踏到何种地步。

国人不会忘记,我们精心打造出来的民族品牌“三鹿”,又被我们自己亲手咂了,而且是非砸不可。

只能一边流着泪感叹着可惜,一边恨恨的把它砸的粉碎。

这个国家免检产品竟然拿个婴儿的生命健康换取私利,这是对传统道德底线的挑战,是不能被容忍的。

这件事件对国民的震撼是巨大的,对当局领导者也是一次警示。

中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是否在齐头并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刻,道德修养,国民素质是在提高还是在落后不能忽视,必要时段应该用法律来拯救道德。

商家又该如何做,首先要树立顾客是上帝的服务意识,时刻不能忘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老子有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在生产经营中时刻铭记真心施德,“是以欲上民,必言下之;预先民,必以身后之”,这句话用于警示当官者同样也可以用于警示企业生产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顾一己私利,不顾道德约束,那么法律也会给你严厉的惩罚。

3老子智慧之领导艺术
当今社会,公务员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理想的职业选择,尤其近几年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有骇人听闻之势。

为何出现这种现象,竞争如此激烈,大家还抢那饭碗。

我想,这跟中国千年的官本位思想有根本关系,加之当今社会人才济济,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残酷,失业率也在不断上升。

有个所谓的“铁饭碗”成为很多人的幸福指标。

混几年,做的不错,当上领导政治前途将会扬帆起航。

那么,领导不是那么好当的,做一个好领导更是不易。

公务员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而当今看到中国贪污腐败屡禁不止,老百姓除了痛骂之外,就是无奈。

2009年,中国省部级高官密集“落马”。

其涉及人数之众、层级之高、数额之巨,足以刷新改革开放31年来高官落马的年度纪录。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在2010年元旦后的第一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透露,过去一年落马的省部级高官足有15人。

其中,王益、米凤君、陈少勇、朱志刚、皮黔生、黄松有、陈绍基、王华元、郑少东等已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正在立案调查的还有许宗衡、李堂堂、黄瑶、宋勇、康日新、张春江等。

加上在这一年里被公开宣判的刘志华、陈同海和孙瑜,共计达18人之众。

这么惊人的数量,这么高的官位,难免让人心寒啊。

因此,要做官,就要先看看自己是否能做个清廉不腐败的官。

要想做好官,不光要做一个清官,还要做一个能办实事的人民爱戴的好官。

这是一门艺术,老子已经告诉了后人怎样去做官,”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作为领导,不能尽摆威风,作威作福,反之要谦虚为怀、卑下自牧。

这样便会慢慢承认你的权威荣耀,信赖你的服务,接受你的领导。

这样还是不够的,老子告诫人君“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不仅不去干扰其居处,不使其生活伤脑筋,而且还要进而解决他们的问题,消除其忧患。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君王,那么当代对于当代领袖不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你已经决定进入政界的那一刻,你就要想好怎样去做这个官。

当代中国也并不缺乏好官,像受人爱戴的焦裕禄,任常霞,安徽小岗村的沈浩等等。

做官就要以这些人为榜样,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真正的带头作用。

4.结论
《老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一朵气魄。

至今仍有着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老子的智慧体现在宇宙、人生、政治多方面,更是教会人们做人的哲理。

这篇文章由于学术水平有限,只能浅谈一下老子在德方面的告诫:
1.做人要谦虚,不骄不狂,方能赢得别人青睐。

2.自私自利,不顾社会公德必将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甚至遭到社会的制裁。

3.“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要做官就要做一个好官,做一个对得起人民群众,对得起国家栽培的好官——人民的公仆。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EB/OL]/view/2237.htm
[2] 符国栋《老子》[M] 海南出版社1998年10月
[3] 张起钧《智慧的老子》[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