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26 小石潭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教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教案新人教版(1)----d966c1e3-6ea9-11ec-900a-7cb59b590d7d小石潭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对课文中的单词和句子进行审议、猜测和品尝,总结小石滩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1。
感情用事地阅读文本,感受作者被降职、受挫后的孤独。
2. 2. 根据行踪体验文章,把握风景特点。
3.从风景和情感,从情感到风景,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感情用事地阅读文本,感受作者被降职受挫后的孤独。
教学难点:1。
体验文章根据行踪一步一步地变换风景,把握风景特点。
2.2、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接近柳宗元1。
唐诗导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想起了唐朝李白让风儿安慰朋友的一首诗——“听说王长岭左迁龙彪来了”。
我想起了王长岭,他曾被贬为龙彪卫(离我们学校只有四公里),现在是贵州金平的龙里古城,被誉为世界龙彪之王。
(古代学者饱受磨难)2。
转换并介绍作者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
(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想一想这首诗你应该熟悉吗?让我们先一起读这首诗。
让我们来谈谈这首诗中最能反映作者情感的词。
为什么?清楚:这是“孤独”和“独立”。
在一个非常孤独、荒凉和孤独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冰冷的河里捕雪”。
刘宗元,唐代著名作家,“唐宋八大名家”之一。
汉(禹)、刘(宗元)、欧(杨修)、三苏(荀、史、哲)、曾公、王安石刘宗元曾被贬为湖南永州司马。
他最好的文章是在降职期间写的。
他的代表作包括《永州八记》、《捕蛇记》等。
《小石滩》是永州八大志之一。
第二环节:走近小石潭:1.整体感知:历史上,许多学者热衷于通过塑造山川来表达他们对风景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26课小石潭记教育意图1.堆集白话词语,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爱情。
教育重难点堆集“如”“若”“似”“以”“为”等白话词语,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教育时刻:2课时第1课时教育意图堆集白话词语,了解作者,了解课文粗心。
教育内容与进程情形激趣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超卓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其时文风的变革、散文的开展起过严重的推进效果。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身世于官宦家庭,罕见才名,早有宏愿,终身留下600多篇诗文著作,其著作言语朴素天然、风格浓艳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支持王叔文的变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落,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心里的愤激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经过对景象的详细描绘,抒情自己的不幸遭受,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行记,后称《永州八记》。
八篇行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接,构成一个全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经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情作者的爱情或见地,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探求生趣榜首步,泛读课文。
辅导学生阅览时,要求结合注释,整理辞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方位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览感触,列出不明白之处。
在阅览进程中校对读音,堆集词语:从:自,由。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行:走。
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鸣,使……宣布声响。
乐:以……为乐,对……感到高兴(意动用法)。
冽,凉。
清冽,清凉。
以,把。
为,当作。
近,接近。
以,相当于“而”,表润饰,不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

《小石潭记》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柳宗元的语言特色。
2.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心情的关系——触景生情,体会景中之情,与作者对话。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内容。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导语: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样写课文的标题的(板书)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什么字呢?(游)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字呢?(事、景、趣、游)还是加一个“游”字。
原来呀“游记”也是可以说成“记游”的,就是把某次游览的经历记录下来,就叫做“记游”,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小石谭游记”,让我们一起体会作者是怎样记录这次游览小石潭的经历的……新授:一、小组交流学案师:同学们已经对照学案自学了这篇课文,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你在学习本文的字、词、句过程中的疑惑,组内进行解答,组内不能解答的,请提出该问题的同学板书在黑板上;如果组内在字、词、句方面没有疑惑,或者已解决完毕,请在组长的安排下依次翻译课文,动笔书写生字,圈画出重点词语,及它的意义。
二、读小石潭每组请一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其他同学听、评;并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景。
2、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心情有何变化,从哪些句子可以直接看出来?3、你觉得引起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同学朗诵完毕后,其他同学要对他的朗诵进行点评,小组交流整理归纳学习所得。
明确:1、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同游人。
这就叫做移步换景的手法。
(屏显)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它一般以游踪为线索,给人一种移动感。
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的整体美。
例如:在发现小潭部分,那些词句可以体现移步换景的手法。
西行→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3、引起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是景物变化。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6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1.寻潭——探求游踪,理清思路
根据自己对美景的欣赏,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一幅小石潭游览图,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欣赏小石潭的美景。
要求:①图中展现文中所写景物。②以点连线,标出游踪。
2.赏潭——探究景物特征,领悟写法。
请自选角度谈谈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征,结合原文陈述理由。
看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既可一人任意选取景物的某一特征谈谈自己的认识,也可小组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展示结果: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小丘—篁竹—小潭—岸势—潭之四面。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研读后进行展示:写潭“小”,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习了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八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质疑,创新的动力。质疑,顾名思义提出疑问。“学贵有疑”,没有质疑也就没有了万有引力。学习不同的文章我们一直在提出疑问。教师应抓住学生疑问中的闪光点从而有所创新。“为什么柳宗元欣赏这无名小潭”?“为什么前后的思想感情有那么大的变化?”“文章是怎样将景与情融合在一起的?”只有种种不同的声音,才会让教师听到创新的声音,在求异中寻求突破。
三、教学目标
1.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写法。
语文:第26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

2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知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研讨法、赏析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设想】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文章生动的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凄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学习本文,要在充分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品读美点,体味情境,感悟写法。
教学策略读文疏意—佳境导游—疑难探究—美点品读—创作尝试【课前准备】1、查找相关资料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三个词语:唐朝、河东、游记之祖学生猜一文学家名。
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
指导学生看完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 26《小石潭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6 小石潭记
1、引导学生顺畅地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而在他的诛多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杰出的代表,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小石潭,进一步去感受作者文中的景,心中的情。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谈对作家、作品的掌握认知情况。
三、诵读回顾,走进课文
1、安排学生诵读
2、文意把握,(课堂检测,完成练习,重在词义、句意)
四、与柳宗元同游
(一)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2、学生回顾发言,教师评议、板书。
(二)我来做导游,向你介绍小石潭
小石潭有这么多美景,那么我们来做导游,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象作形象描述,使游客也产生愉悦的情感。
(同桌之间互相做导游,选择优秀的给全班同学做导游)
五、品味,与柳宗元对话
(一)、互动感悟,体会以景写情
(二)、与柳宗元对话:对于柳宗元此时的心境,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开头与作者对话,劝解他直面挫折。
六、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6课《小石潭记 》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立意】《小石潭记》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
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学目标】1.检验学生对重要字词及翻译的预习掌握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阅读文章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检验课前预习要求掌握重要字词,翻译句子,整体把握课文以提问和教师指导的方式为主。
二、文本探究1、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明确: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3、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动静结合4、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明确:水声、游鱼5、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6、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明确: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小石潭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小石潭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小石潭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了解了《小石潭记》的背景、作者以及文章本身的历史价值及文学价值,并能够了解古时候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分析《小石潭记》中的语言、表达和组织结构等,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文学鉴赏。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本篇课文的背景、作者等;2. 文学鉴赏;3. 作文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兴趣引导通过讲述《小石潭记》的故事、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等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通过与学生一起分享《小石潭记》的历史文化价值、作者背景等,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带领学生从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认识到该篇文章。
3. 阅读分析要求学生在课上阅读《小石潭记》,然后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针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文章的标题包含了什么意思?2)《小石潭记》所讲述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结构如何?3)该篇文章通过怎样的篇章结构来设计?在学生思考的同时,老师可采用小组讨论,在讨论结束后请学生用白板将思考结果展示出来,为后面的讲解做好铺垫。
4. 文学鉴赏询问学生对文学鉴赏的看法,要求可以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小石潭记》中的文学技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掌握这种技巧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5. 作文写作为巩固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内容,老师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通过作文的方式来记录下学习中的收获和感受,并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的写作技能,提高其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在展示相关背景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清晰的认识。
2.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研讨,促进学生间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学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
)卷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
】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
来。
)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取”“见”等动词,写
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
溪岸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
昨天我所在学校期中考试成绩,有个别同学考的不太理想,跟我发微信,自己在期中考试前已经非常努力的做题了,但最后的成绩却很差。
部分家长也反映孩子很努力,却始终考不出成
绩,问到底如何才能学好物理?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高中生普遍认为物理难。
一遇到多过程的物理问题头就疼,其实是因为他不会学物理。
高中所有课程,每一门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需要大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法。
那学物理有什么方法呢?方法是根据特点制定出来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物理这门课的特点。
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都是形象的,是可以在我们脑海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图像画出来。
不管是学习新的物理概念还是平时做题,只要你试着把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并能够通过图像把物理过程描绘出来,那么你的物
理不可能差。
以上这些是学好物理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抛开这个方法去谈物理学习都是扯淡!
有了上面的那个前提,才是考虑高中物理的具体内容。
高中物理体系其实特别清楚,80%的高中物理内容就是研究运动,小到微观,大到宏观,并且所有运动都可以用下面三个观点解决:1.牛顿定律的观点2.功和能的观点3.冲量和动量的观点。
掌握这三个工具,你就可以用这些观点去分析高中物理的典型模型了。
高中物理学习的几个典型的模型有匀加速直线运动、抛体、圆周(天体和原子)、机械振动。
之后学习的带点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实际上就相当于在把重力场换成了电场,把物体换成了带电粒子。
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