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摄影背后,是“观念”,还是“摄影”论文

合集下载

摄影艺术专业 论观念摄影的艺术表现力

摄影艺术专业 论观念摄影的艺术表现力

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引言 (1)1观念摄影的艺术表现形式 (2)1.1 模仿 (2)1.2 归纳 (2)1.3 置景 (3)1.4 行为艺术摄影 (3)2 我国观念摄影的具体特点 (6)2.1 内在特点 (6)2.2 外在特点 (8)3 我国观念摄影所存在的问题 (12)3.1 作品形式语言过于符号化 (12)3.2 观念和形式过于模仿西方 (13)3.3商业色彩日渐浓厚 (14)4 观念摄影的未来发展形势 (15)4.1 摆脱模仿西方的栓桔 (15)4.2 符合本土环境的创新 (18)4.3夯实摄影技法的根基 (20)结论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5)摘要从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艺术界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重大变革,观念摄影艺术逐渐在中国流行和发展。

观念摄影通过技术手段强调艺术价值和艺术与社会的互动。

观念摄影与纪实摄影不同,它们有着复杂的关系,既相互包容又相互独立,它们有着更本质的区别。

观念摄影是一门新兴的当代文化艺术。

象征、抽象和心理意象是观念摄影的重要表现手法。

在许多摄影作品中,创意的拍摄是一个困扰大家很久的难题。

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中的成长与演变。

它的出现监督了传统摄影标准的非传统地位,为现代摄影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可能性。

观念摄影通常使用的创造性技术包括模仿、缝合和定形。

每一代摄影人都是一个对观念摄影添枝加叶,不断创新的过程。

艺术家们尝试了各种新的方法,从不同的艺术创作角度出发,使中国的观念摄影更加具象和生动。

我相信摄影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包容性,我热爱摄影并被观念摄影深深地吸引。

所以我会通过本篇论文的讲述尽量给我心中的观念摄影艺术赋予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观念摄影;艺术表达;创作手法;符号;置景AbstractIn many categories of photography art, concept photography has always been a very important one. Its essence is an extension and evolution of concept art in the media. Its emergence has subverted the unshakable position of traditional photography standards and provided more possibilities for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creation. The common creative methods of concept photography are imitation, collage, setting and so on. Its creation is a process of constant innovation. We should try new methods constantly, and start from different artistic creation angles. Because of the strong expression and tolerance of concept photography, I believe that in a long time, it will continue to bring fresh vitality to the photography art.Keywords: concept photography;artistic expression; creative techniques; Collage; setting引言单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该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影像本体及艺术表达-摄影论文-艺术论文

观念摄影的影像本体及艺术表达-摄影论文-艺术论文

观念摄影的影像本体及艺术表达-摄影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观念摄影的含义和历史溯源因为许多摄影作品中都存在观念,为此本人对观念摄影做一定的界定,以便后文深入论述。

本文主要围绕当代艺术语境内的摄影观念及表达,探讨观念摄影的艺术和文化发展。

观念摄影在中国艺术界有很多的提法:如先锋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概念摄影等。

单从概念上说观念摄影应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其实在摄影发展之初便产生了观念,观念并非天上掉下的概念。

摄影史上有很多无可争议的例证:20世纪中后期,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的《人生两途》,应该算是观念摄影的最早起源。

但那个时代的作品具有观念的特性并不能算作观念摄影。

观念摄影是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

观念摄影最初的文化立足点是西方的文化与艺术思维。

因此,观念摄影是植根于西方当代艺术文化的土壤之中,它的历史具有很长的维度,思考是多元和具有深度的。

传播到我国后与本土文化和艺术状况相结合出现新兴的摄影方式。

我国早期的摄影观念常常是视角的,典型的以时期的摄影以波普的形式出现,成为宣传有力的抓手。

观念摄影的初现是以批判和反思为特征的。

我国1976出现的诸如蒙敏生、王秋生等人用摄影作品对进行反思,带有反讽意味的作品也可以划归到观念摄影之中去,摄影中有了一种观念的显现。

但是这些并不是中国观念摄影的起源,他们仍是用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并没有进入当代艺术的思考、评介与叙事语境中,于是与当代艺术的距离与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始,随着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摄影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记录手段,而是成了观念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参与部分。

后来很多敏锐的艺术家发现摄影具有某种半的视觉形态,于是他们颠覆了摄影和观念艺术记录和被记录的关系,开始一种专门以摄影形态为最终表现形态的艺术创作手法,如赵半狄等艺术家的角色表演在1995年前后就已经进行专门的摆拍。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摄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视觉表达思想和情感。

观念摄影是一种艺术流派,它在摄影中强调了思想和概念的表达。

观念摄影是将摄影与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等领域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视觉传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观念摄影成为了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念摄影的特点是通过对摄影媒介进行探索和运用,来表达观念和思想。

观念摄影不仅仅是一张好看的照片,它更是一个概念和一个思想的表达方式。

它要求摄影师用想象和创造力,将照片变成有意义的符号以传达观念、思想和感性的情感。

观念摄影通过探索不同的拍摄技巧以及后期处理的方法来创造表达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摄影的限制。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能力在于对主题的理解和探索。

摄影师需要从人类的视角和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通过照片来表现其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摄影师需要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达观点,引导观众对照片的解读和理解。

观念摄影通常通过对社会、政治、人性和生态等主题的表述来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反思。

观念摄影的自我实践在于对摄影技术、理论和审美的追求。

摄影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摄影技术和理论架构。

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来达到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们必须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摆脱模仿和跟随的思想定式,以文化创新和审美创造为核心思想,引领观念摄影的潮流。

观念摄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要求摄影师在摄影领域中探寻心灵深处的感受和想法,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它们。

摄影师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掌握和实践的落地,更需要深入思考和体验照片的意义和内涵。

只有摆脱限制和束缚,释放思想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实现观念摄影的理想和艺术境界。

总之,观念摄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它强调对主题的深入探讨和个性化的表达。

摄影师在观念表达和自我实践中需要关注的是思想的匠心和技术的掌握,更关注作品的质量和表达的力量。

观念摄影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

浅谈中国的观念摄影摘要:观念摄影在中国的出现动摇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根深蒂固的存在,用其对传统艺术摄影的偏移方式拓展了摄影艺术的新空间。

观念摄影在中国是一种正在进行时的艺术潮动,正以变化、发展、多维的态势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影响着人们对以往摄影与艺术的概念的看法。

关键词:当代艺术;观念摄影;语言;创作观念摄影这一艺术形式自摄影之初就已经开始形成,并且随着西方后现代社会变革的大潮遍及全球。

观念摄影的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摄影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

观念摄影的主旨在于通过摄影作品来传递某种观念,试图通过摄影的媒介,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入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延展话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摆脱浅层次无意味纠缠的探索过程。

一、观念摄影:在中国发展观念摄影在中国摄影界有很多的提法:诸如新摄影、实验摄影、前卫摄影、先锋摄影、概念摄影等。

与西方的观念摄影起源相对应,我国的摄影艺术最早形成“观念性”是在1976年。

当时蒙敏生、王秋生等人用摄影作品对“文革”进行反思,这些带有强烈反讽意味的作品也可以“划归”到观念摄影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四月影会”、“裂变群体”、现代摄影沙龙;上海的“北河盟”;厦门的“五个一”等,他们在摄影中有了一种观念性的表达。

但这并不是中国观念摄影的起源,他们依然采用纪实的方法对现实进行反思,并未进入当代艺术的思考、评介与叙事语境中,必然与当代艺术产生巨大的距离与差距。

中国当代摄影领域明确提出“观念艺术”概念的作品是发表在1988年4月28日总第44期的《摄影报》上的《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

署名是当时中央美院的学生王虎、王友身、陈淑霞、刘庆和。

由于当时国内尚未发现大规模的同类作品,亦没有形成广泛认同。

中国摄影出版社1991年翻译出版的《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第一次相对完全地了“概念摄影”的概念。

二、观念摄影:评判标准从纪实向观念的转变与过渡中,两种摄影方式并不矛盾,只是摄影艺术的不同表现方式,目的是使摄影的语言更为丰富。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观念摄影是一种摄影风格,强调摄影师主观的观念表达和创意实践。

观念摄影追求通过影像传达特定的观念、意念或情感,突破传统的纪实性摄影,寻求与观众对话,引发思考和感受。

下面将探讨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是指摄影师通过图像来传递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情感。

观念是摄影师的思考和创作的出发点,是对现实世界的诠释和抽象。

观念摄影强调思想的深度和内涵,追求图像背后的理论和思考。

观念摄影作品通常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暗示性,通过视觉元素、构图、光线等手段来传递主题或意向。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和创造力。

摄影师可以选择任何主题或对象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不受客观现实的限制。

观念摄影作品可以是对社会现象、人文关怀、自然景观等各种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摄影师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手法,如双重曝光、长时间曝光、后期处理等,通过图像的变形和处理来传递自己的观念。

观念摄影的自我实践指的是摄影师通过实际的拍摄与创作来充实和展示自我。

观念摄影的创作需要摄影师具备一定的摄影基础和技术,但更重要的是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观念摄影是一种深度的思考和创作过程,需要摄影师不断地思考、实践和反思。

摄影师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瞬间和细微的变化。

观念摄影的自我实践还需要摄影师不断地积累生活和艺术的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摄影师可以多读书、看画展、参加摄影讲座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触角。

摄影师还应该不断地从实践中总结和反思,发现自己创作中的不足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和技术。

在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中,摄影师需要具备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

观念摄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和主观的创作方式,摄影师需要对自己的观念和情感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能够用图像来准确地表达出来。

摄影师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摄影艺术水平,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摘要】观念摄影是一种以概念和思想为核心的摄影形式,强调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象征。

通过表达摄影与观念的紧密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观念摄影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观念摄影强调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方式,通过自我实践不断探索和发展。

摄影师需要深入挖掘内心深处的灵感源泉,将观念转化为视觉作品。

未来观念摄影将继续发展,对摄影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激发人们对摄影的思考和创作灵感。

观念摄影的出现为摄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表达途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关键词:观念摄影,概念,摄影,特点,表达方式,自我实践方法,创作灵感,未来发展,影响,摄影艺术1. 引言1.1 观念摄影的概念观念摄影是一种摄影艺术表现形式,是借助摄影作品传达摄影师独特的思想和理念。

它强调摄影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注重通过影像表达深层的思想和情感。

观念摄影的核心在于摄影师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转化为影像,通过独特的构图、光影、色彩等元素表达出来。

观念摄影不仅仅是简单地表现客观事物,更在于呈现摄影师的个人看法和感悟。

1.2 摄影与观念的关系摄影师通过自己的观念来选择拍摄主题、构图和光影,从而呈现出不同于现实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观念摄影挑战传统摄影的方式,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记录,而是更注重表达摄影师内心的情感和理念。

观念摄影让摄影师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让观众更多地参与到作品的解读和理解中。

摄影与观念的结合,为摄影艺术带来了更加多元化和深刻的表达方式。

观念摄影的发展也使得摄影艺术更加丰富和具有挑战性。

2. 正文2.1 观念摄影的特点1. 强调概念性:观念摄影更注重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意义,而非传统摄影中的美感和技术。

摄影师通过影像表达自己的独特观念和情感。

2. 抽象性和思辨性:观念摄影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思辨性,引发观者对作品背后含义的思考和解读,扩展了摄影的表现形式。

3. 概念性的传达:观念摄影作品通常通过符号、象征和隐喻等形式来诠释摄影师的观念,使观者在审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层内涵。

观念摄影拍摄方案

观念摄影拍摄方案

观念摄影拍摄方案摄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观念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个独特分支,旨在通过影像展现摄影师的观念和思想。

与传统摄影不同,观念摄影注重通过影像传递思想、情感和意义。

本文将为您介绍观念摄影的基本概念,并提供观念摄影拍摄方案,帮助您在拍摄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

第一部分:观念摄影的基本概念1.1 观念摄影的定义观念摄影是一种通过影像传递观念和思想的摄影艺术形式。

它强调影像背后的意义和情感,通过摄影师的观点和创意,引发观众思考和联想。

1.2 观念摄影的特点观念摄影具有以下特点:- 以观念为核心:观念摄影更关注影像所传达的观念和思想,而非纯粹的美学表现。

- 多样的表现形式:观念摄影可以通过直接或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如符号、构图和色彩等。

- 引发思考:观念摄影通过触发观众的思考,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影像背后的意义。

第二部分:观念摄影拍摄方案2.1 确定主题和观点观念摄影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和观点。

主题可以是关于社会问题、人类情感或个人体验等。

观点则是对主题的个人理解和表达。

2.2 设计构图和场景构图是观念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的构图,可以更好地传达观点和情感。

选择合适的场景也很关键,可以选择符合主题的环境或者通过场景搭建来表达观点。

2.3 创造氛围和情感观念摄影通常通过创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来打动观众的心灵。

通过使用不同的光线、色彩和构图技巧,可以达到表达观点和情感的目的。

2.4 使用符号和隐喻观念摄影常常使用符号和隐喻来传达观点。

符号是一种在影像中代表某种意义的物体,而隐喻则是通过曲解或暗示来表达观点。

在拍摄中,可以通过特定物体的选择和摆放来运用符号和隐喻。

2.5 后期处理和呈现形式观念摄影的后期处理也非常重要。

通过调整色彩、对比和亮度等参数,可以增强影像的表达力。

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也是关键,可以考虑在展览或出版物中展示影像。

第三部分: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个观念摄影的实例分析,以帮助理解观念摄影的拍摄过程。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与自我实践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建立在不同的思想基础之上,包括人文、社会、历史、哲学、文
化等等。

这些思想在创作中被转化成思维方式,用来表达作者的观念和思想,以此为观众
提供新的思考方式和认识视角。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不再是单纯的美学表现,而是在价值观、社会现实、人类命运等领域中进行深度反思和描绘,使人们能够看到不同的思维模式
和以往被忽视的问题和挑战。

与此同时,观念摄影也是一种自我实践,旨在通过艺术创作实现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超越和自我传播的过程。

在自我实践中,观念摄影希望以一种开放、多元、创新和跨
文化的方式,拓展个人意识和思维能力,探索并突破自我认知、生命体验和社会身份的层面。

这种自我实践不仅是人类个体的探索和追求,也是社会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和自我实践不仅需要艺术家的个人努力和创意,也需要一个广泛
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和认可。

观念摄影要求人们具备一种既能理解艺术的美学视角,
又能关注生命本质、社会现象和文化多样性的批判与反思。

在这样的环境中,观念摄影才
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认同,才能发挥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总之,观念摄影的观念表达和自我实践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方式,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加
深入、实践和具体的思考模式,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和发现性的机会,从而丰富
和拓展我们的人类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念摄影背后,是“观念”,还是“摄影”
中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摄影史的梳理与西方写实绘画的兴起的描述,提出不管是摄影还是绘画,这两种观看之道其背后应当贯穿着对人与人性的解读,文章在第二个层面结合摄影史的相关理论著作,提出“摄影与观念无关”、“观念摄影是一种误读”的观点,并结合论据作出相关阐释,文章最后一个层面通过分析日本当代著名摄影师的作品,论证了第一层面所提出的“对人及人性的关注”应是观念摄影的灵魂与生命力所在。

关键词:观念摄影史当代写实绘画荒木经惟
abstract: through description of the photography comb the history of the west and the rise of realistic painting ,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whether photography or painting, the two looked behind the way shall be throughout and interpretation of human nature, the article in the second level with the related theory of photography works,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hotography and is not a matter of “, “concept photography is a misreading”point of view, and combined with arguments make relevant interpretation, finally a leve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japanese famous of the photographers, demonstrates the first level proposed “to people and human concern.” should be the vitality and the soul concept photography .
key words: ideas photography history contemporary realistic painting by but waste wood
中图分类号: j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摄影——这件天大的小事
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苏格拉底的话一直响彻在我耳边——“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

这“审视”二字,我想,是否可理解为一种观看之道——对生活的过程、片断、结果的观看、理解和描述——进而构成审视。

我想,没什么能比摄影更为直观和单纯的直面生活,发表心灵,公布隐私了。

有些人说20世纪是逐步取消架上绘画的时代,好的,那么我们紧接着用什么接近这个时代的载体来认识自己、记录历史与人的对话?
还是让我们一切从回眸历史开始,从对历史的问询和梳理中确认今天艺术的坐标、立场及方法。

英文中,“painting”和“picture”,虽然都指向图片,但他们的本质意义却十分不一样,前者指向手工绘画,描绘绘图;后者泛指图片或印刷的画面,图像。

19世纪中叶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尔后画家开始广泛的利用照片画画,但当时绘画与摄影是绝对的主从关系,因为画家们是“利用照片”而非“画照片”;19世纪末,绘画拥有的用于”传播”和“记录”的那部分社会功能逐步被摄影所取代,从17世纪委拉斯贵之《宫娥》、18世纪籍里柯的《梅杜筏之战》、19世纪德拉克洛瓦等名作可以看出,绘画的社会功能与“社会报道”无二致,在对摄影持续升温的争论中,它与传统写实绘画并肩成长,
直至20世纪成为明确的艺术走向。

后印象派中立体主义、表现主义、野兽派、抽象艺术团体及时的和照片划清界限。

在他们手里,艺术的主旨在于表现和挖掘绘画自身的种种可能性,他们纷纷利用光与影、点、线和面的分割构成等手段来重组艺术的秩序。

而另一派则是纷繁复杂的现代派——达达、波普、先锋派、90年代的玩世泼皮及艳俗艺术——他们将图像的运用推向极致,颠覆传统、告别绘画、取消绘画的深度及意义、放手利用图像及各种媒介以此达到刻意消解绘画与摄影分野的目的。

想一想杜尚的《蒙娜丽莎》、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汉密尔顿的拼贴画....... 怪诞离奇的画面和标新立异的构图,这真是一场从眼球到内心的冲击。

摄影,与观念无关
在所有的摄影论著当中,我最欣赏的是鲍德里亚对于摄影的态度——他直截了当的说道——他之所以追随摄影是因为它能去除一切事物的意义。

因为事物往往被意义和语境所覆盖,而摄影则是把这些意义和语境从客体的周围剥除干净。

他几乎从不拍人,因为人有太多的含义。

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言论,声称“在摄影中丧失身份”的鲍德里亚说,“当你举起相机,对象本身招呼你过来,谦虚的说,请拍照片。

”他说,当他举起相机时,是对象在工作,他只是委身于偶然性。

布列松对于摄影的态度则是——摄影就是屏息凝视,因为现实正在逃遁,进而他得出——从事摄影的人只是摄影的工具这一结论,这些摄影师的结论都在揭示一个重要的原则——摄影记录下的
是生活还是观念?摄影是主观还是客观?
我没有办法回答我自己的问题,但我明白只有想通了这些问题,我才有可能真正进行摄影创作。

但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多问一点儿问题,多看一些名摄影师的作品。

因为这是一个有趣的、有待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生成、视觉文化理解的过程。

借由作品和过程的引导,接近摄影艺术的真相。

关于摄影艺术在东瀛
日本民族,为什么?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有何不同么?
要深入下去,有一本书不能不提到——《菊与刀》,这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日本的性格成因作出的阐释。

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一如樱花与武士——恬淡静美的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菊花呈现柔美,所展现的日本传统生活之美,犹如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温雅哀婉之美。

刀则诉诸暴力,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莫过于举刀剖腹的日本武士。

菊与刀,这两个内涵迥异的意象,意在象征日本国民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导演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日常的导演,我们要借由手里的机器——或设计、或摄影、或艺术——来表达情感、观念和意绪。

决定一个导演作品的成功与否,也许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位导演会不会讲故事,一个很简单、极其平常的故事或细节,经过导演的阐述,成为了一个津津有味、引人深思、无穷遐想的叙事,也许可以说这就
是成功。

典型性——不管是布列松还是马克吕布,他们一再强调作品的瞬间性,在我看来,除了将作品委身于偶然性之外,典型性是其第二大因素,一是用典型唤起情感的共鸣,二是在对象发生的过程当中,对典型场景的抓取,给予了人们对这一情节发生之前、之后无限遐想的空间。

所有这些最后依靠的是主题来激活人们的阅读和观赏,人性的——人性的真善美假丑恶;哲学的——人为什么而活,死亡能否代表意义的终结;平淡日常的——生活的不羁与荒诞,合理与秩序;生态的——人与人与自然与其他物种的种种关系;暴力的——战争或革命;伦理的——爱或恨的,性的叙事;反叛的——对生活对一切已有物的背离;历史的——对历史的追思或描述.......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人都是自身经验的导演。

踏在中山古镇的青石板上,我问身边的朋友,你觉得什么地方是这条古镇唯一没有被改造过的,不待我回答,朋友指着地上的路,对我说,这也许是文化的最后一丝的记忆。

于是,我二话没说,举起相机,对准这让现代工业文明无可奈何,在历史的夹缝中仍苟延残喘着的青石板路按下了快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