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摄影浅析

合集下载

聊聊如诗如画的画意摄影

聊聊如诗如画的画意摄影

大地之吻,拍摄地新疆聊聊如诗如画的画意摄影丨刘志超画意摄影有渊源站在大历史观的视角看,画意摄影是伴随摄影术的诞生而演进发展到当下的。

摄影发明的当初,只是绘画的附属品,还谈不上是艺术。

而十九世纪后半叶瑞典的弗兰德和英国的罗宾逊,提出了“用摄影来绘画”,当时罗宾逊的理论著作《摄影的绘画效果》风靡一时。

同期英国摄影家雷兰德用西洋油画式构图,并人为干预摆布景物,拍摄了《人生的两条道路》的画意摄影,引起轰动,随之与社会已萌动的画意苗头汇集形成新的文艺思潮,从而画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重要流派开始了渐进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画意摄影启蒙于清末民初,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而当时西方画意摄影已经走向全面衰落,以郎静山为首的“集锦摄影”,借鉴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通过影像风景元素增减取舍、叠加、拼接等套印的后期处理,完成赋有中国文化元素、国画根基的中国独有的画意摄影流派,并在世界影坛产生重大影响。

郎静山等先辈大师作为摄影创新的先驱者为我国后来的画意摄影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随之一代又一代传承与创新,延伸了中国画意摄影更加灿烂多姿的康庄大道。

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共荣,使得画意摄影经历了绘画附属工具、摄影绘画主义美学、摄影自然主义美学、摄影写真主义美学,超现实主义美学,以及纪实主义美学等不同而交汇的发展阶段。

从历史意义上讲,画意摄影的繁荣不仅促进了多门类摄影的创新,增进了摄影一切皆有可能的理念的生成,而且在历史上促进绘画艺术的创新与流派的昌盛。

画意摄影有发展有人认为画意摄影早已被当代摄影艺术所淘汰,其实恰恰相反,不论摄影界涌现多少先锋、新锐、新潮流派、当代新秀,画意摄影一枝独秀风韵犹存,始终拥有举世庞大无比、与时俱增的读者群,又有社会广泛应用于经济、文化、艺术、旅游、商贸等多领域不同功能的精神与物质需求。

中国画意摄影兴起的前期称为“美术摄影”即“用照相来表现国画的风格”。

五四运动后,连民国美术界大师张大千、徐悲鸿、丰子恺等在当年都曾著文专论美术摄影之道。

对画意摄影的负面评价

对画意摄影的负面评价

对画意摄影的负面评价
虽然画意摄影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独特的美感和观赏价值,但也存在一些负面评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负面评价:
1. 缺乏明确的主题和故事性:画意摄影往往注重形象和情感的表达,却忽略了传达一个明确的主题或故事,导致观众难以理解摄影师的意图。

2. 技术不全面:画意摄影偏重于表达情感和意境,往往不注重摄影技术的全面培养。

这导致一些画意摄影作品在构图、曝光和焦距等方面存在技术上的不足。

3. 缺乏客观性和实际性:画意摄影追求主观情感和艺术表达,可能忽视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实际性的追求。

这让一些观众认为画意摄影过于抽象和离实际生活太远。

4. 缺乏交流和共鸣:一些画意摄影作品可能专注于摄影师自身的情感和观点,缺乏与观众交流和共鸣的努力。

这导致观众感受到的信息和情感可能与摄影师的意图相去甚远。

5. 缺乏创新和新鲜感:画意摄影常常重复使用一些常见的主题和符号,导致一些作品缺乏创新性和新鲜感。

观众可能会感到审美疲劳并对这种风格感到厌倦。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评价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画意摄影作品,仍然有许多出色的画意摄影作品能够克服这些负面评价,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视觉体验和思考的空间。

纪实“画意摄影”的感受、发现和领悟

纪实“画意摄影”的感受、发现和领悟

纪实“画意摄影”的感受、发现和领悟纪实“画意摄影”的感受、发现和领悟(2011-04-20 13:59:41)转载▼标签:张建中国分类:观点荟萃进城的树画意摄影作品摄影与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艺术形式,在⼀百多年的历史中纠葛发展、相互渗透。

作为现代精神的产物,数码技术对摄影的改造更深⼊⾻髓。

当⽆数摄影师沦为数码技术控,PS技术控的裙钗之下,有的摄影师则开始回归传统,在绘画主义摄影概念的指导下,充分玩转相机本⾝的功能,不借助任何后期处理,追求摄影作品“有意味的形式”,重视 “情”的表达和“美”的造型,并始终坚持摄影纪实这⼀本体特性潜能的挖掘和发挥……纪实“画意摄影”的感受、发现和领悟——张建“新元素·抽象摄影”的价值发现采访、撰⽂/Felicia 图⽚提供/张建2011年2⽉20⽇,由CPL组织的“全民摄影⼤讲堂”在春熙路新街后巷⼦CPL凤凰御庭酒店举⾏,艺术圈各名流列位出席,与成都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建分享其⼗年来“新元素·抽象摄影”创作过程及⼼得。

讲座结束后,CPL主办⽅将著名华裔法国画家赵⽆极的画和张建的摄影作品混淆在⼀起,供现场嘉宾竞猜作品作者归属。

许多⼈竟⽆法分辨那些看似虚⽆空间和变换⾊彩传达的东⽅神韵的抽象作品,究竟是赵⽆极所画,还是张建镜头的表达;这种带有西⽅抽象画派兼具东⽅绘画风格的画意摄影,让众⼈迷惑⽽激动。

“画意派”摄影流觞事实上,张建镜头下那些看似绘画作品的摄影作品正是盛⾏于⼆⼗世纪初摄影领域的“绘画主义”摄影的⼀个分⽀。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起源于⼗九世纪的英国,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和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书,他提出:“摄影家⼀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的艺术认识,⽅⾜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摄影中的画意

摄影中的画意

摄影中的画意从摄影术诞生至今,摄影的艺术方面难以与绘画完全割裂开来,人们在欣赏摄影作品时经常会带着欣赏绘画艺术的眼光去欣赏摄影作品,而且在日趋繁复的各种摄影流派中画意摄影也始终具有特殊的古色古香的韵味和意境。

在我们研究欣赏画意摄影作品时,我们在不得不思考摄影与绘画诸多关联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到摄影作为一门独特艺术形式的独立性。

也就是说,无论哪个流派的摄影作品,都应将摄影的真实性作为第一性,并将各具特色美学属性作为第二性。

摄影术作为一种以真实再现为初衷的艺术形式,其真实性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强于绘画艺术的。

但人们的审美意识,有对摄影艺术在真实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学要求,而人们对于美的标准时各不相同的,于是带有中国风的水墨风格,西方的油画风格,中西结合的水彩风格,便竞相绽放开来。

我们不能说那种风格是最美的,因为每种风格背后所蕴的都是一种独特的美,除了同为摄影作品外并没有过多的可比性。

就如本文所摘录的几张图片一样,各具特点,但并无所谓的高低。

现逐一分析其不同的特色风格如下。

味,构图上虚实相间,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且留白处也较为得当。

色彩上则以黑白为主,新荷微红,色彩虽不艳丽但深浅有致,过渡自然。

该作品依然能够明显的看出是一幅摄影作品,纪实性也很强,但同时也称得上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水墨风格的画意摄影作品了。

杨凤轩《荷》与上图《荷》相比同为拍摄荷的作品但风格却大不相同,若不仔细欣赏,很容易被看成一幅清丽的水彩画。

这幅摄影作品画面明丽清新,构图主次明朗但不杂乱,色彩艳丽但不刺眼,是一幅很典型的水彩画意摄影作品。

刘伯良作品《荷韵》。

画意摄影是徒有虚名还是另有玄机?在摄影术诞生之初,摄影仅仅是一项

画意摄影是徒有虚名还是另有玄机?在摄影术诞生之初,摄影仅仅是一项

画意摄影是徒有虚名还是另有玄机?在摄影术诞生之初,摄影
仅仅是一项
画意摄影是徒有虚名还是另有玄机?
在摄影术诞生之初,摄影仅仅是一项技术发明或者一个辅助工具,它和绘画的关系一直就暧昧不清,早期艺术家主张摄影要向绘画学习,在构图、光线、影调上追求绘画效果,把“像绘画一样的视觉效果”作为摄影创作的最高理想,画意摄影在摄影史也是最早的流派形式,这也是摄影向艺术殿堂迈进的初步尝试,普遍认为英国人雷兰德1857年的作品《两种人生》是摄影正式成为艺术形式的标记,随着直接摄影或纪实摄影的兴起,画意摄影几经兴衰,但直到如今画意摄影仍然是大众摄影群体最喜欢的创作方式之一。

人的思想加上相机的记录功能是画意摄影的本质表现,这个曾经被诟病的艺术流派,让绘画和摄影的边界模糊不清,如今我们依然很难回答摄影到底是什么?作为“技术”摄影的记录功能让它和绘画远远拉开了距离,但作为“艺术”摄影又逃不开绘画的魔咒!因为它既可以是工具,又可能是证据。

画意摄影浅析精选文档

画意摄影浅析精选文档

画意摄影浅析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画意摄影浅析【摘要】画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形式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其目的不是直白的表现拍摄对象,而是注重摄影家的主观感受与情感融入、美学修养与智慧体现等方面的效果,利用摄影的特殊效果和绘画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画面和意境。

本文通过对写实、写意和抽象画意摄影的分析,从画意摄影的发展脉络与发展趋势来探索画意摄影的本质,掌握画意摄影在实践创作中的要领。

【关键词】画意摄影;写实;写意;抽象画意摄影是通过利用摄影的特殊效果和绘画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画面和意境。

是用作品中“画”的形式,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意”,它是模仿绘画形式和个人理念相结合的一种摄影风格,其画面语言唯美、内涵形式深刻,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画意摄影,首先是突出摄影,即主体为某一瞬间的真实影像,但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记录和再现上,而是通过自己对拍摄对象的理解,借鉴绘画的表现手法,用绘画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1]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演变,画意摄影一直在摄影技术的发展中拓展其表现风格,它的表现题材具有多样性与多元化。

在摄影的历史进程中,画意摄影既涵盖以绘画艺术种类相关的表现形式,也创造出了摄影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并应用在不同的摄影领域,如风光摄影、人像摄影、观念摄影等。

画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直白的表现拍摄对象,而是注重摄影家的主观感受与情感融入、美学修养与智慧体现等方面的效果。

这种摄影风格可以说是摄影家对绘画艺术中的意趣与境界的追求,极力的模仿绘[1]王晓君.画意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画艺术,运用摄影技法和美学原理,展现现实世界,表达内心追求。

[2]正如英国《照相百科全书》所说:“以画意摄影为主的摄影基本条件,始终为技术上的完美、精确的构思,以及对艺术表达的有意识的追求。

浅议画意摄影

浅议画意摄影

浅议画意摄影画意摄影源远流长,自有摄影术开始便有了纪实摄影和画意摄影两大类。

纪实摄影留存现实,而画意摄影就是对意(意境,诗意)的追求。

二者相辅相成,各臻其妙。

画意摄影,顾名思义,就是摄影作品具有诗情画意。

它是摄影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把题材如实地摄入镜头,而在于强调摄影家主观感受和情感的注入,作品的构图、影调都须经过一定的考虑和控制,或前期拍摄或后期制作控制,从而凸显出照片本身的魅力。

其作品似西洋画,又似中国画。

郎静山、陈复礼等大师,将摄影与国画、书法、篆刻相融在一起,以“影画合壁”的摄影形式进行摄影,取得巨大的成功。

可以说,画意摄影是一个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伟大尝试。

画意摄影就目前的作品而言,主要分西洋画风格、中国画风格以及电脑数码制作几种。

画意摄影并非刻意摹仿中国画,但又在似与不似之间。

这里的“画”实际上是指形光线色的和谐、均衡、对比的形式美,是指舒展、辽阔的空间美。

往往是实中求虚、景中求情、真中求美。

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理想,一种诗情。

亦即中国传统审美中所谓的诗情画意,郎静山大师的集景摄影的作品就是如此。

中国画风格的画意摄影需要摄影师有一定的国画知识,学习摄影已有六年,近两年开始留心画意摄影。

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中不经意间朝着画意的方向去努力。

总体感觉到,画意摄影大体上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去学习:第一是将片子调成画意。

我拍的水墨仙都,开始无论怎样调都调不好。

转为黑白后,仿水墨画,调整了浓淡,其画意效果立马显现。

(此片有幸被佳能公司用于在上海总部兰生大夏展览)水墨仙都虚心有节(此片获中摄联盟全国联展优秀奖)牧归第二是将拍摄的作品进行部分删除处理,将不合画意的部分删除掉,再调色彩,接近小青绿,即接近国画色调第三是添加元素,用一张片子先抠图,然后再对原片进行模糊处理,形成焦外虚化柔美的效果,再合成,添加元素(此片获《大众摄影》微影赛优秀奖)天光云影第四是在前期拍摄时留白,后期直接接片合成(此片在安徽省旅游摄影大赛中获奖)明堂秋色第五是完全由素材拚粘,首先是自己胸有成片,或由大师的片子,或由经典国画产生灵感。

画意摄影的名词解释

画意摄影的名词解释

画意摄影的名词解释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艺术形式,在不断的发展中衍生出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技术。

其中,画意摄影是一种追求将真实世界转化为视觉艺术的摄影术语。

它通过摄影师的创造力和审美观点,将真实的场景重新构建,以表达摄影师对景象的情感和想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画意摄影的定义和特征,并通过实例来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画意摄影可以被定义为摄影师通过构图、光线和后期处理等手法,刻意追求艺术效果和独立意识的摄影风格。

与纯粹的纪实摄影不同,画意摄影更关注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它通常涉及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晕影、过曝、黑白调整、色彩处理等,以达到摄影师所期望的效果。

在画意摄影中,构图是关键要素之一。

合理的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有吸引力和表达力。

画意摄影通常会运用一些基本构图原则,如对角线构图、黄金分割、重心平衡等,以使画面更具美感和艺术效果。

此外,摄影师还会运用颜色、光线等元素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例如,通过调整色彩的明暗对比,强调画面中的某一部分,或者通过运用特殊的光线来营造戏剧性的效果。

画意摄影的另一个特点是后期处理。

后期处理是摄影师通常在拍摄后对影像进行的调整和美化。

画意摄影中的后期处理不仅是简单的修饰和调整,更重要的是通过颜色调整、滤镜效果的运用等手法,使影像呈现出摄影师所追求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后期处理,摄影师可以进一步加强画面中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以达到更加艺术化的效果。

画意摄影可以运用于各种主题和场景。

它可以是风景摄影、人物摄影、静物摄影等等。

摄影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题材和构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一幅以黑白调整为主题的画意摄影作品可以通过消除色彩的干扰,更加突出主体的表现力和情感。

另外,画意摄影还可以通过运用虚化、特殊滤镜和动态效果等手法,创造出一种模糊和梦幻的感觉,使观者陷入对画面内涵的思考和解读。

画意摄影在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既是一种摄影技术的延伸,也是一种个人审美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意摄影浅析
【摘要】画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形式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其目的不是直白的表现拍摄对象,而是注重摄影家的主观感受与情感融入、美学修养与智慧体现等方面的效果,利用摄影的特殊效果和绘画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画面和意境。

本文通过对写实、写意和抽象画意摄影的分析,从画意摄影的发展脉络与发展趋势来探索画意摄影的本质,掌握画意摄影在实践创作中的要领。

【关键词】画意摄影;写实;写意;抽象
画意摄影是通过利用摄影的特殊效果和绘画的艺术语言,来表达现实生活中
的画面和意境。

是用作品中“画”的形式,来表达现实生活中的“意”,它是模仿绘画形式和个人理念相结合的一种摄影风格,其画面语言唯美、内涵形式深刻,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

画意摄影,首先是突出摄影,即主体为某一瞬间的真实影像,但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记录和再现上,而是通过自己对拍摄对象的理解,借鉴绘画的表现手法,用绘画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1]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演变,画意摄影一直在摄影技术的发展中拓展其表现风格,它的表现题材具有多样性与多元化。

在摄影的历史进程中,画意摄影既涵盖以绘画艺术种类相关的表现形式,也创造出了摄影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并应用在不同的摄影领域,如风光摄影、人像摄影、观念摄影等。

画意摄影作为摄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直白的表现拍摄对象,而是注重摄影家的主观感受与情感融入、美学修养与智慧体现等方面的效果。

这种摄影风格可以说是摄影家对绘画艺术中的意趣与境界的追求,极力的模仿绘画艺术,运用摄影技法和美学原理,展现现实世界,表达内心追求。

[2]正如英国《照相百科全书》所说:“以画意摄影为主的摄影基本条件,始终为技术上的完美、精确的构思,以及对艺术表达的有意识的追求。

如果这种努力要传达自然的因素,同时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就必须以崭新的意境、纤细的手法以及真实为基础”。

通过对摄影史的研究可以发现,摄影在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之前,是从模仿开始,摄影与绘画艺术一直关系密切,早期的摄影作品,不仅在构图上模仿,而且在光线的应用方面也是极力模仿,力求打造出绘画艺术的格调。

这跟照相机
[1]王晓君.画意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黎大志,吕不.数码摄影基础教程.[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箱”被画家的发明与使用有一定的关系,摄影术在被发明之前,部分画家一直采用暗箱取景,再描摹到画纸上。

当感光材料被确定后,就直接使用暗箱取景成像,这也使得一部分人从利用绘画创作转变成利用摄影来创作。

在室内灯光人像摄影中,有一种光照角度叫“伦勃朗光”,就是源于著名艺术大师伦勃朗在绘画创作时,很喜欢用这种四十五度角的光线去照明人物的缘故,这种光线可以使人物的面部产生明显的立体感,之后许多摄影家把他这种在绘画中处理光线的手法运用到摄影中,来增强摄影作品的表现力。

在摄影术被发明之初,摄影家模仿的当时流行的拉斐尔前派的绘画风格,追求维多利亚艺术风格的摄影艺术流派,形成古典绘画派摄影。

通过绘画式的布景形式,采用导演、扮演、摆布以及后期合成等方式拍摄制作照片,极力的想证明摄影是一种能够制造艺术的方法。

到十九世纪后期,英国摄影家雷兰德制作出了一幅经典作品——《人生两条路》,这幅作品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的来临”。

因为当初的摄影并没有得到认可,而这幅作品以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并高价购买收藏。

雷兰德擅长照片的剪贴与多张底片的叠放技术,这幅作品是用37 张底片拼接合成,每一张照片上的人或物都是由一个个单次曝光最终组合形成的,这种手法在现在看来是十分复杂的,但在当时却是摄影艺术创作的有效途径。

可以说雷兰德对推进摄影艺术的被认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画意摄影也逐渐成为摄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雷兰德的这种主题式的创作、拍摄方式,对当代摄影的创作同样很有启发,一直影响着当今的商业摄影、人像摄影和观念摄影等摄影艺术创作。

画意摄影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仿画”,仿画是对画意摄影最直接的体现,是用照相机及后期技术为“画笔”,进行描摹。

画意派摄影大师郎静山,是第一个把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人,它的作品多是模仿中国古典绘画,以山水风光、亭台楼阁为题材,各个分别拍照之后,然后再用暗房放大技术叠放在一起,合成山水绘画的范式。

郎静山在他的作品集中指出:”摄影为图画,绘画亦为图画。

其工具虽异而构图之理则相同……余爱画而不能画,终日劳劳不得画。

今有集景之法,画之境地,随心所欲,于大自然景物中,仿古人传移模写之诣构图,制成理想中之境界。

”[1]可见仿画的目的是表达“理想中之境界”。

[1]郎静山.郎静山画册《自序》.[M].台北中国摄影协会,1972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作品,不仅在摄影术中另辟蹊径,具有明显的东方气质,并且在宣扬东方美学方面也是功不可没。

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仿国画、重意境、师古法,在内容形式上模仿传统国画。

其题材和主题,多取自古画、古诗词,是中国绘画风格和摄影技法的统一,既具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数字摄影时代的到来,使得画意摄影又拓宽了创作手法,通过数码照相机不同的拍摄模式,可直接拍摄出近似绘画的照片。

也可利用电脑软件将摄影作品转换成不同绘画风格的照片,使作品的表现效果接近于某种绘画的表现效果。

早期画意摄影是利用暗房技术拼贴与合成,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实现。

而如今的数字时代,数字暗房已经非常智能化,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图像进行二次创作,而且也摆脱了传统暗房的束缚,可以随意变换、拼贴、修改和合成,使得后期制作变得简单而且有可控性。

[2]在黎大志先生拍摄的光影作品中,就是利用数码照相机一次拍摄出来的效果。

在照相机的运动轨迹与光线的相互作用下,呈现出的照片像抽象画般具有与众不同的效果,如他拍摄的《莲本无花》《禅心》《龙卷祥云》等作品,既具有传统绘画的审美法则,又将传统艺术的精华创造性地运用在摄影作品中,使之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如同绘画般具有不可复制性。

他曾经说过:“我拍的是我内心感受到的,最终通过镜头呈现出来的东西首先在我全身的每个细胞里流动。

如果一幅作品能把创造者身上引起的强烈感情传达给观者,使观者也能感受到这些情感,那是再好不过了。

”他试图利用抽象画意摄影的新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意境,通过对摄影形式的创新,为画意摄影注入新的活力。

时代的变化促进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不同时代对画意摄影的理解会有所不同,但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追求是相通的。

追溯其源,每一幅画意作品的雏形都是相机的产物,故而不算在摄影之列仿佛勉为其难,可它的最终形象却又有别于传统摄影,因而需要正确的理解和区分。

一,艺术追求的是审美,画意摄影源于拍摄,但高于原照,追求的是作品的美,所以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二,画意摄影的本质还是摄影,只不过是经过后期的处理在最终成像上又发生较大的改变,而所有的摄影作品几乎都离不开后期的处理,只不过是处理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三,创意在前,意在突出其摄影作品的风格,强调与一般摄影的区别,
[2]龙恩海.挪用与重构——从姚璐的获奖浅论摄影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的问题.黔南名族师范学院学报.[J].2009
它不是一般突出光影的表现手法,是借鉴绘画的意境和表现方式。

总之,画意摄影不是单纯的模仿“画”的味道,而是要通过这种唯美的艺术表达形式,利用摄影的语言魅力和拍摄技巧,同时结合摄影师的感受、发现与领悟的能力,来表达出摄影师的内心观念和想法。

通过对摄影语言和表现形式上的变化,在照片内容中展现出绘画的手法和意境,给人视觉上的愉悦和思想上的感染,进而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体验,达到对艺术和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晓君.画意摄影〔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黎大志,吕不.数码摄影基础教程〔M〕.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
[3]郎静山.郎静山画册《自序》〔M〕.台北中国摄影协会,1972
[4]龙恩海.挪用与重构——从姚璐的获奖浅论摄影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的问题.黔南名族师范学院学报〔J〕.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