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剧专题共28页文档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考点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考点元曲四大家1.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2.马致远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3.郑光祖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其作品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
4.白朴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元明戏曲家1.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2.王实甫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元曲四大悲剧、爱情剧与四大古典戏曲1.四大悲剧①《窦娥冤》关汉卿(刊行于明万历十年,即1582年)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②《梧桐雨》白朴该剧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揭示出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其中也渗透了剧作家白朴在金元更易之间的乱离身世之感和山川满目之恨。
③《汉宫秋》马致远作品的主要内容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
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④《赵氏孤儿》纪君祥该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
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明清复习资料一、元代文学1、元杂剧: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
2、元曲繁荣的标志:(1)、大量的优秀作家以元曲为代表的优秀作家群和众多的传世精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钟嗣成《录鬼簿》。
(2)大量优秀作品出现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3)演员(青楼好,生存存在问题的人)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4)专著钟嗣成《录鬼簿》、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5)声腔:是元杂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受到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的演唱方式。
3、元杂剧清官戏《陈州粜米》(无名氏)爱情戏《墙头马上》(白朴)水浒戏《李逵负荆》(康进之)历史戏《单刀会》(关汉卿)4、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1)、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2)(2)、情节的“史不按实”和雷同性(史不按实:在元代杂剧中出现了一批以历史为题材却没有按照史实来创作的作品。
)(3)5、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体制特征是指一种文学样式固定的创作模式.(1).结构固定:楔子、四折、题目、正名楔子起介绍人物情节的作用,加强情节间的联系,其位置不固定。
四折是杂剧的正文,由四组套曲组成,一组套曲就是一折,四组套曲杂以念白、搬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表演形式:唱、念、科(3)角色分工极细.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杂:孤、卒子、孛老、卜儿、细酸净:副净、二净(4)大量使用“衬”字,音乐以北方音乐为主。
“衬"字是指在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外,为了补足语气描摹情态而添加的字。
二、关汉卿1、小汉卿:高文秀蛮子汉卿:沈和甫2、南吕一枝花“不伏老”赏析:3、《救风尘》作者为关汉卿,其中主要人物有周舍、宋引章、赵盼儿,其中赵盼儿为主人公.5、《窦娥冤》的悲剧性质和民族特色6、《窦娥冤》的故事源起于《汉书·于定国传》“东海孝妇”.7、《窦娥冤》戏剧冲突的特点:戏剧冲突扣人心弦,丰富而集中,尖锐而生死攸关。
大学语文元明清戏曲

• 《单刀会》敷演三国时关羽应 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
• 除《单刀会》外,关汉卿《西 蜀梦》、郑光祖《三战吕布》、 无名氏《千里独行》、《单刀 劈四寇》、《桃园结义》、 《怒斩关平》等等。
• 在多种“关羽戏”中,《单刀 会》最有特色,是成就最高的 一个。
• 《单刀会》的剧情并不 复杂,剧本以“曹操占 了中原,孙仲谋占了江 东,刘玄德占了西蜀” 的局势为背景,以鲁肃 向关羽讨还荆州的举动 为契机,环绕关、鲁的 戏剧冲突,刻划出叱咤 风云的英豪形象。
•
净(刚烈豪强及滑稽人物)
•
杂(其他杂色)
• 音乐:形成于北方的一种重要的曲牌联 套体声腔系统。包括唐宋以来的歌舞音 乐、说唱音乐、歌曲(如曲子词、汉族 和北方兄弟民族的民间歌曲)等。
• 关汉卿(1225?~1300?), 字汉卿,与已斋叟;大都(今 北京)人,其户籍属太医院户, 但尚未发现他本人业医的记载。
作品分类
• 其一,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 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的 作品。
• 其二,主要是描写下层妇女的 生活和斗争,突出她们在斗争 中的勇敢和机智的。
• 其三,是歌颂历史英雄的杂剧。
• 关汉卿的第三类作品,即歌颂 历史英雄的杂剧中,当以《单 刀会》(全称《关大王独赴单 刀会》)为其代表,成就最为 突出,历来均为读者、论家所 称道。
• 关羽是在第三折才出场的。
• 指点江山,纵论古今,在叙说中 更是气度不凡地兼论刘、项的兴 亡得失。
• 剧中的关羽,固然勇武过人,更 具备卓越的政治见识。
• 在江东,他义正词严,警告鲁肃 不要玩火。
• 历史上的吴、越纷争,弄得两国百 姓饱尝战乱之若,这惨痛的教训令 关羽铭记在心,这也是他之所以不 顾安危深入虎穴的原因。构:宾白(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人 物间交流)
元明清戏剧专题

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 作品:“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 《邯郸记》
《牡丹亭》
•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
记》,是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其文学思
想和艺术才能的一种,在文学史上,与元
• 汤显祖却于《题辞》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
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 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 的身份,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 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 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 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
元明清戏剧专题
元代戏剧
元杂剧
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 先秦—宋代:孕育发生期 先秦:原始歌舞、巫觋活动、祭祀仪式
《尚书》记载:夔曰:“吁,击石,拊石,百
兽率舞。”(夔一足而已。) 春秋:优孟衣冠
• 汉代:百戏杂陈,如角觝戏《东海黄公》出
现了简单的情节,出现了假定性因素。 • 唐:歌舞小戏、参军戏:参军、苍鹘 《踏摇娘》:苏某、苏妻 《兰陵王》:北齐王高长恭(面具后的悲情王
二支曲,不限何种角色演唱。
• 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故曰之,其有散韵
之分,散用口语,韵白用诗词或顺口溜式韵文。
• 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 的动作,表情等。 • 角色 :旦、末、净、杂四类,末是男角,净扮演刚强、凶 恶或滑稽的人物,有男有女。杂包括“孤”(官员), “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徕儿”(小 孩子),“细酸”(书生,穷秀才)等。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教学要点:1、使学生掌握戏曲的起源、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发展过程。
2、使学生了解元杂剧前期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马致远、白朴的杂剧,著名的爱情剧、历史剧、水浒剧、公案剧作品的名称和作者。
3、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生平,掌握其名剧《窦娥冤》的思想内容,以及在杂剧创作上的巨大成就。
4、使学生掌握《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使学生了解元代中后期杂剧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郑光祖的杂剧创作。
■课时安排:(10—14节)第一节元杂剧概说一、杂剧历史渊源元杂剧是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灭金前后(公元1234年)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它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故称北杂剧或北曲。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已进入完全成熟阶段,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第二个戏剧高峰。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从萌芽状态的以娱神的原始歌舞,巫伊始,到娱人的古俳优的出现,从汉魏百戏南北朝的“代面”“踏摇娘”的歌舞伎艺的表演,历经唐代参军戏,宋杂剧和金院本,中国的戏曲已成雏形。
在这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之中,中国戏曲的各个成分,如诗歌、调笑(科诨)、音乐、舞蹈、杂技、美术(化妆)等都逐步成熟,特别是主要成分“唱”——即“曲”,在元代得到充分发展,为中国戏曲的最后成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兰陵王》。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二、元杂剧繁荣及原因1、繁荣表现。
1).作家作品多。
根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等资料可知,元代一百余年,出现了两百多为杂剧家,其作品名目可考者计有六百本左右,元杂剧剧本流传至今者计有160余种。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

三、元杂剧的体制
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 贴 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不是一种,所以可以说杂剧只有三种 角色):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 细酸、曳剌。
三、元杂剧的体制
4、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 它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 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 作用。 5、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 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如 “做悲科”、“混战科”、“做弹科”、 “内做风科”。
第六节 明清杂剧
一、明初杂剧 二、明代中后期杂剧 三、清代杂剧 四、[作品讲读]《狂鼓史》
一、明初杂剧
1、宫廷派剧作家应运而生,歌功颂德、粉饰太 平的总体追求垄断杂剧剧坛。 艺术形式则有所革新,突破元杂剧体制规范并 趋向雅化。 2、明初杂剧作家主要有两类人: 一类是由元入明的作家,以杨景贤、刘东生为 代表; 一类是在明初成长起来的宫廷派作家,以朱权、 朱有燉为代表。
一、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
1、创作年代最早、作品最多、影响最大。 关汉卿不乐仕进,交游甚广,与书会才人、 青楼艺伎均有交往,时相切磋,同时他又多 才多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这对他的戏 剧创作大有裨益。
关汉卿肖像
一、关汉卿的生平及创作
关汉卿长期混迹于行院勾栏,这既培植了他狂 放不羁的个性,又使他充分接触下层社会,对被 压迫者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他还亲自参与演出, 获得丰富舞台体验,这使他的戏剧创作更具有当 行本色。 2、一生创作60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18种。 分为三类:第一类公案剧,有《窦娥冤》、《鲁 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婚姻爱情剧,有 《救风尘》、《拜月亭》;第三类历史剧,有 《单刀会》、《西蜀梦》。
元曲与明清戏剧鉴赏

元曲: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表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抗 争。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共同点:注重 情节和人物塑造,语言优美动人,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明清戏剧: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既有传统剧目也有创新之作,反 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生活。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不同点:元曲 更注重情感表达,语言简练明快; 而明清戏剧则更加注重情节的复 杂性和多样性。
元曲与明清戏剧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比较
元曲:以平民百姓的视角,描绘社会百态,强调个体情感和人性解放。
明清戏剧: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家庭、伦理和道德,注重社会秩序和和谐。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杂剧:元代戏剧 的主要形式,代 表作品有《窦娥 冤》、《汉宫秋》
等
南戏:起源于南 方,以唱腔优美、 抒情婉转著称, 代表作品有《琵 琶记》、《荆钗
记》等
传奇:明清时期 戏剧的主要形式, 代表作品有《牡 丹亭》、《长生
殿》等
京剧:起源于北 京,融合了多个 剧种的特点,形 成了独特的表演 风格,代表作品 有《群英会》、 《霸王别姬》等
稻壳学院
元曲与明清戏 剧鉴赏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元曲与明清戏剧概述
02
元曲鉴赏
03
明清戏剧鉴赏
04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比较分析
05
元曲与明清戏剧的现代意义
06
01
元明清戏剧赏析4(明传奇)

明传奇
传奇的概念:明清以来在南戏基础上发
展演变而来的长篇戏剧称之为传奇。 传奇戏的特点与南戏大致相同:在音乐 上,传奇以南方音乐为主;在戏剧结构 上一般篇幅较长,情节复杂,刻画人物 细腻精致 。
(1)前期:洪武——明孝宗弘治年间,
(1368-1505),这是明代戏剧的沉寂 期; (2)中期:明武宗正德年间——明神 宗万历年间,(1506-1620),这是明 代戏剧的鼎盛时期,明武宗正德皇帝可 以说是以其个人的努力来打破程朱理学 对人性束缚的一个人; (3)后期:天启——崇祯(15061644),这一时期是戏剧深入发展的时 期。也可以中后期并称。
“四大声腔‛
余姚腔
海盐腔
弋阳腔
昆山腔
:从梁辰渔用昆山腔演唱《浣纱 记》之后,成为独霸剧坛的声腔,直到 乾隆晚年,四大徽班进京,进而引起所 谓‚花雅之争‛
李开先《宝剑记 》
李开先(1502-
1568),字伯华, 号中麓,别署中麓放 客,章丘人。嘉靖八 年进士,官至太常寺 少卿,提督四夷馆。 嘉靖二十年(1541) 四十岁时,因上疏抨 击朝政被罢官为民, 归乡隐居终老 。
(1522-1567)嘉 靖皇帝并不是武宗 的儿子,也不是孝 宗的孙子。孝宗的 弟弟,成化皇帝的 次子兴王朱佑沅唯 一的儿子 。在位 45年。
明穆宗朱载垕,
(1567-1573)年 号隆庆,世宗皇帝 的三子,三十岁登 基,是为明朝的第 十二位皇帝。 在 位6年。
明神宗朱翊钧,
(1573-1620), 穆宗皇帝长子,6 岁立为太子,10岁 即皇帝位,年号万 历。 在位48年。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 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 士,别号清远道人,晚年自 号茧翁。所居书斋名玉茗堂, 清远楼。抚州临川人。著有 传奇五种:《紫箫记》《紫 钗记》《牡丹亭》《南柯梦》 《邯郸梦》。其中《紫钗记》 是《紫箫记》的改本,因此 历来称《紫钗记》以下四种 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 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