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元明清戏曲论著举要

合集下载

元明清文学笔记

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元杂剧概说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音歇)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

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

“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

结构例外的剧作有《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

(二)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细分有: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不是一种,所以可以说杂剧只有三种角色):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

元杂剧的角色分为四个行当:男角称末行,分正末、副末;女角称旦行,分正旦、副旦;净行,以扮演刚猛凶恶的人为主,有男有女,分正净、副净;杂行,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年人)、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穷秀才)等。

正末、正旦是两种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二、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

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作者直接把《搜神记•东海孝妇》这个故事移植到吏治腐败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摆脱了一般公案剧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容了更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功能。

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

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复习内容华南师范大学

第六编元明清戏曲1.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明嘉靖年间开始成熟,著名曲论有徐渭的《南辞叙录》、王世贞《曲藻》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尤其是声律研究,对明清传奇音乐唱腔的格律化和规范化有大贡献。

2.明后期不同风格流派激烈争论,是戏曲创作繁荣的标志,戏曲史称“汤沈之争”或“临川派和吴江派之争”,争论主帅是临川派的汤显祖和吴江派的沈璟。

争论核心是,戏曲创作应以文辞第一,还是声律第一。

3.传奇的全盛期是清朝。

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剧派最有名,是专业作家。

4.李渔《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理论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结构第一。

第一章元杂剧概说1.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称戏曲。

2.(戏曲主要是由歌舞戏、滑稽戏、说唱三种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南戏3.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元曲,都采用北曲为演唱方式。

4.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以北曲为声腔的戏曲形式,也称北曲或北杂剧。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完全成熟。

5.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白、马、郑)6.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7.四声猿:是明徐渭创作的《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部杂剧合称,其中《女状元》全用南曲,首开南曲写杂剧的先例。

另著《南辞叙录》是第一步研究南戏的专著。

●.元杂剧的体制和南戏体制对比答:1.元杂剧-结构体制上一本四折或加一楔子,个别五折;音乐体制是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押一个韵;演唱体制是一人主唱,末本戏或旦本戏;角色体制分旦、末、净、杂四大类;杂剧的文学要素包括唱的曲辞,说的宾白,动作表情为科介。

2.南戏-结构体制是出数不限,可多可少,每出可长可短。

第一出为开场戏,由副末登场介绍剧情也称“副末开场”或“家门大意”,正戏从第二出开始。

元明清戏曲

元明清戏曲

简介元杂剧的常识(2009-05-25 16:17:13)转载标签:杂谈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元曲的分类:散曲杂剧(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戏曲部分重点解析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戏曲部分重点解析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戏曲部分重点解析2011/12/27 13:54:23 阅读数:1604(2011.11.27)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戏曲部分重点解析(文本)隋慧娟: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今天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教材小说部分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到第十一章清代世情小说的学习重点。

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多多灌水!第四章宋元话本和明清拟话本重点在这一章里,大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话本和拟话本的概念所谓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说书的底本,说话就是说书,就是演唱故事。

宋元话本包括以下几类:(1)小说,多写下层民众生活内容,其话本一般称为“小说”,是成就最高的话本。

(2)讲史,即是演讲历史故事,其话本一般称为“平话”,如《三国志平话》。

(3)说经,是宣扬佛经故事,其话本有时称为“诗话”,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所谓拟话本是指明清时代模拟话本形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二、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话本和拟话本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是话本、拟话本最为重要的题材内容,话本和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此前六朝小说、唐传奇中的爱情故事明显不同,这表现在:(1)择偶标准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的理解。

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最后得到美人垂青的并不是王孙公子、才子文人,而是一个忠厚笃实的市井小贩,这和唐传奇才子佳人的模式有很大不同。

(2)描写的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市民阶层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比如小商人的女儿周胜仙、乞丐的女儿金玉等。

(3)主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反对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

在这方面很值得一提的是《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和王三巧的爱情最终战胜了传统的贞操观念。

(4)争取婚姻婚姻自由也是话本拟话本爱情故事的重要内容。

女子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不再只是被同情的弱者,而经常成为爱情的主动追求者和主导者,比如《碾玉观音》中的秀秀2、断案折狱也是话本、拟话本的重要题材内容。

01103006赵山林-元明清戏曲研究

01103006赵山林-元明清戏曲研究

元明清戏曲研究课程名称:元明清戏曲研究(Studies on Drama of Yuan, Ming & Ching Dynasties)一、课程目的、任务: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懂得欣赏中国戏曲,学会分析、评价戏曲作品,初步掌握研究中国戏曲的一般方法,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和理论水平。

二、课程内容:(一)中国戏曲发展的大体脉络(二)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三)戏曲史上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戏曲史的梳理、戏曲作品的分析与鉴赏相结合,以阅读和讲授文本为主,观看一些戏曲演出的录象,有条件时组织到剧场观看戏曲演出。

让学生不仅看到书本上的戏曲,而且看到舞台上的戏曲,使学生心目中的戏曲具体起来,活起来,从而加深对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认识。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赵山林编:《戏曲研究》,讲义。

赵山林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廖奔、刘彦君著:《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叶长海、张福海著:《插图本中国戏剧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写一篇小论文,分析戏曲作品或戏曲史上某一现象。

对戏曲的艺术感受占40%,理论分析占40%,文字表达占20%。

如有独到见解,适当加分。

六、讲授大纲:导言——戏曲观念的演变一、戏剧、优戏、伎剧、剧戏二、戏曲第一章中国戏曲的渊源第一节上古歌舞第二节宗教礼俗第三节俳优第四节傀儡第五节百戏第六节歌舞戏第七节参军戏第二章中国戏曲的形成第一节中国戏曲形成的环境第二节中国戏曲形成的途径第三节宋杂剧元明清戏曲研究第四节金院本第五节宋元南戏第三章元杂剧的兴盛第一节元杂剧的体制和角色第二节元杂剧兴盛的原因第四章关汉卿第一节生平、籍贯和杂剧创作第二节《窦娥冤》、《蝴蝶梦》等社会剧第三节《救风尘》、《望江亭》等爱情风月剧第四节《单刀会》、《西蜀梦》等历史剧第五节卓越的艺术成就第四章王实甫和《西厢记》第一节王实甫的生平与《西厢记》的作者问题第二节《西厢记》故事的来源与演变第三节《西厢记》的结构第四节《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情对礼的战胜与超越第五节《西厢记》的人物形象第六节《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第五章白朴第一节白朴的生平第二节白朴的杂剧创作第三节《墙头马上》第七章马致远第一节马致远的生平第二节马致远的杂剧创作第三节《汉宫秋》第八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和杂剧的衰落第一节康进之、高文秀、纪君祥等杂剧作家第二节郑光祖第三节元杂剧衰落的原因第九章高明与《琵琶记》第一节高明的生平与创作第二节《琵琶记》的基本构思第三节《琵琶记》的人物形象第四节《琵琶记》的艺术特色第十章明代传奇与杂剧第一节明代传奇第二节明代杂剧第十一章汤显祖和《牡丹亭》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第二节汤显祖的思想第三节《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第四节《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元明清戏曲研究第五节《牡丹亭》爱情描写的特点第十二章清初戏曲作家第一节李玉和苏州派作家第二节朱素臣和《十五贯》第十三章洪昇与《长生殿》第一节洪昇的生平与创作第二节《长生殿》的突破第三节《长生殿》的双重主题第四节《长生殿》的艺术成就第十四章孔尚任与《桃花扇》第一节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第二节《桃花扇》的主要内容第三节《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七、教学时数分配:。

《大学语文》-元明清戏曲

《大学语文》-元明清戏曲

•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 今存18种,即:《窦娥冤》、 《鲁斋郎》、《救风尘》、《望 江亭》、《蝴蝶梦》、《金线 池》、《谢天香》、《玉镜台》、 《单鞭夺槊》、《单刀会》、 《绯衣梦》、《五侯宴》、《哭 存孝》、《裴度还带》、《陈母 教子》、《西蜀梦》、《拜月 亭》、《诈妮子》。其中若干种, 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术界尚有 争议。
• • • •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名作 《天净沙· 秋思》。
元曲·明清戏曲
人文社会科学部 雷浩泽 2007年11月29日
• • • • •
元曲概况 关汉卿 《单刀会曲概况
• 关羽是在第三折才出场的。 • 指点江山,纵论古今,在叙说中 更是气度不凡地兼论刘、项的兴 亡得失。 • 剧中的关羽,固然勇武过人,更 具备卓越的政治见识。 • 在江东,他义正词严,警告鲁肃 不要玩火。
• 历史上的吴、越纷争,弄得两国百 姓饱尝战乱之若,这惨痛的教训令 关羽铭记在心,这也是他之所以不 顾安危深入虎穴的原因。
• 关汉卿的前半生,是在血与火交 织的动荡不宁的年代中度过的。 • 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影响。 • 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科举废止、 士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的 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 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 • 关汉卿在困境中较能够调适自己 的心态。 • 他生性开朗通达,放下士子的清 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偶娼 优而不辞”。
• 《单刀会》在构思上很有特色。 • 第一折,先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 唱,特别提出“兵器改为农器用, 征旗不动酒旗摇;军罢战,马添 膘;杀气散,阵云消”。 • 接着,乔公表示反对鲁肃裹胁关 羽的计策,并追述了关羽的英勇 业绩。 • 第二折,则由隐士司马徽再一次 介绍关的勇武威猛。 • 这两折戏,主人公关羽尚未出场, 但反复渲染、铺垫,产生了让关 羽形象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元明清戏曲的形式与艺术特点

元明清戏曲的形式与艺术特点

元明清戏曲的形式与艺术特点介绍元明清三个朝代是中国戏曲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形成了众多经典的戏曲剧种。

元朝是中国戏曲的起源,而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一艺术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元明清戏曲的形式与艺术特点。

元曲的形式与艺术特点元曲的选材与题材广泛元曲的选材和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历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多个方面。

元曲的题材有的通过描述宫廷生活展示了朝代的荣光与荒淫,有的通过表现历史人物的忠诚与悲剧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还有一些则通过婚姻、爱情等情感故事表达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元曲的表演形式多样元曲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四个要素。

其中,"唱"是主要的表演手段,演员通过唱台词,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情;"念"是以说白的形式表达剧情的进展和情节的转折;"做"是指动作的表演,演员通过仪态、舞姿等形式来展示角色的个性和情感;"打"则是指指戏中的动作和武打表演,演员通过精彩的动作来营造戏曲的氛围。

元曲的音乐与曲调元曲的音乐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曲调优美、旋律婉转和韵律变化多样。

元曲的音乐分为伴奏音乐和唱腔音乐两部分,伴奏音乐用以营造气氛和衬托角色情感,而唱腔则是演员唱出剧情和角色的情感。

明代戏曲的形式与艺术特点明代戏曲的发展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曲艺表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明代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曲舞"、"曲剧"和"杂剧"。

其中,"曲舞"主要是以曲艺和舞蹈为主,而"曲剧"是以唱为主,辅以表演和动作。

"杂剧"则是综合了曲艺、舞蹈和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

明代戏曲的表演形式明代戏曲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长篇的京剧,也有短小精悍的弋阳腔。

不同的戏曲剧种有不同的表演特点,京剧注重唱腔的表演和角色的形象塑造,弋阳腔则注重唱腔的变化和唱腔的优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元明清戏曲论著举要第一节《唱论》、《中原音韵》、《录鬼簿》、《青楼集》一、《唱论》(一)定义《唱论》是元人燕南芝庵的一篇论述北曲声乐的论文。

最初附于元至正年间出版的杨朝英所编散曲集《阳春白雪》卷首。

全文仅两千字,内容侧重于散曲的歌唱技巧,对剧曲也基本适用,其中提出的有关北曲歌唱的一些问题极为重要(二)具体内容1、强调声乐胜过器乐,突出歌唱的重要地位。

主张“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

”由此要求伴奏要随声伴调,给歌唱以发挥的机会2、提出好的歌唱标准应该把字句唱得真切,意思表达清楚,声调又要圆熟准确。

即要做到“字真、句笃、依腔、贴调”,而且“声要圆熟,腔要彻满。

”3、论述了歌唱的格调、声韵、节奏、运气等方面的技巧4、提出了歌唱上的一些通病,如:“不入耳,不着人,不撒腔,不入腔”;“字样讹,文理差”;“嗓拗、落架、漏气”等(三)总结《唱论》言简意赅,是对前人歌唱经验和当时戏曲演唱实践的理论总结。

从元、明两代的许多曲学著作中可以看出其影响颇为深远二、《中原音韵》(一)定义《中原音韵》的作者是元代前期的词曲家周德清,字日湛,号挺斋,江西高安人,生平事迹不详。

他根据元曲作品以北方话语音进行写作和演唱的实际,对元曲所用声韵进行总结和规范,写出了这部著名的韵书。

此书在音韵研究史上的地位和学术价值,被语言史学界一致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二)具体内容周氏的音韵之说,成为后世曲学遵循的典范1、周德清的北曲创作理论,集中反映在《中原音韵》后一部分《正语作词起例·作词十法》中。

所谓“作词十法”就是:一、知韵;二、造成韵;三、用事;四、用字;五、入声作平声;六、阴阳;七、务头;八、对偶;九、末句;十、定格。

用他在自序中所概括的话来讲,即“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

从音韵、曲律、造语各方面概括了北曲曲调的写作方法及要求2、其最为突出的是将字韵分成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等十九个音部;将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三声,其中平声字又分阴平、阳平,取消入声字,将其分别派于平、上、去三声,形成阴、阳、上、去四声、为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唱廓清了语音上的障碍三、《录鬼簿》(一)定义《录鬼簿》是元代戏曲家钟嗣成于至顺元年撰写的一部有关元代作家作品的专著。

此书记载了152名元曲作家的生平简历和457种元杂剧剧本名目,初步将作家按时代、地位、作品体裁进行分类排比。

对于当代作家采取“前辈已死”、“方今已亡”、“方今健在”三个历史时期作分别记述(二)写作目的按钟嗣成自序中所说,戏曲作家虽“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但“高才博识,俱有可录”,与“著在方册”的圣贤君臣、忠孝士子同属“不死之鬼”。

所以他要为戏曲作家立传(三)特点1、给关汉卿、高文秀等勇于揭露现实的作家以显要的地位2、给艺人作家以应有的地位如“教坊色长”赵文殷、“教坊勾管”张国宾、艺人“红字李二”等人都在前辈名公才人之列,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民主意识(四)具体内容1、由于《录鬼簿》重点记述的是剧作家,因而对这些作家的戏剧活动事迹尤为关注如记郑光祖时云:“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

”2、在给作家的小传和吊词中,钟嗣成还评论了一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如吊宫天挺云:“豁然胸次扫尘埃,久矣声名播省台,先生志在乾坤外。

敢嫌天地窄,更词章压倒元白。

凭心地,据手策,数当今,无比英才”3、此书所作评语虽简约、概括,但对众多作家做出了系统的评价。

它作为元人记录当代作家作品的唯一一部专著,实为功不可没(五)影响明初戏曲家贾仲明按《录鬼簿》的内容和体例,增补了元明之际元曲作家71人的简略事迹及其杂剧作品78种目录,还载有佚名作者的杂剧作品78种,名为《录鬼簿续编》四、《青楼集》(一)定义《青楼集》是元明散曲作家夏庭芝撰写的一部有关元代演员演剧活动的专著。

书中记述了元代几个大城市120名青楼女子的艺术生涯,其中以演杂剧著称的演员就有30多名。

此外,还涉及到当时的男演员30余人及戏曲作家、诗人、“名公士夫”等50余人的事迹。

全书内容丰富,包括演员的艺术修养、成就、特长、影响、师承及境遇。

从中可以了解元杂剧演员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二)影响元代的舞台表演艺术同戏曲创作一样,都十分兴旺发达。

《青楼集》首次为妓女出身的演员立传,简要概括了整个元代杂剧演出艺术和演员的生活境况,为研究元代戏曲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第二节《南词叙录》、《鸾啸小品》、《曲律》、《曲品》一、《南词叙录》(一)定义《南词叙录》是明代戏曲作家徐渭所作的研究宋元南戏的一部专著。

此书写于明嘉靖已未(1559)夏,全面涉及了南戏的源流发展、风格特色、文辞声律、剧目方言和作家作品的评论,是我国古代唯一一部专论南戏的理论著作(二)具体内容1、关于南戏兴于何时的问题:《南词叙录》认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并且又这样记载:“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后来各家对南戏初兴的时间虽看法不一,但大都不外乎徐渭的看法2、关于南曲的形成:《南词叙录》称:“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

这种观点不仅肯定了南曲对“南人词”的继承关系,而且肯定了“里巷歌谣”在戏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看得出,《南词叙录》对“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充满肯定和赞扬之词,这也是徐渭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论南、北曲,表现了他对民间创作的高度欣赏3、“本色”论:这是徐渭戏曲理论的主要观点,他主张戏曲创作“宜俗宜真”,反对“雕饰虚伪之气”,赞扬南戏的一些剧本“句句是本色语,无今人时文气。

”4、在音律的问题上:他强烈反对宫调、格律对南戏的限制,指出只要“顺口而歌”即可,体现了一种摆脱舒肤佳、发展个性的创新精神二、《鸾啸小品》(一)定义《鸾啸小品》为明代戏曲批评家潘之恒所作,此书通过他在苏州、金陵、扬州等地观摩戏曲演出后对艺人成就和特长的记录,阐述在表演艺术方面的体会和见解(二)具体内容1、以情写情:基于几十年鉴赏、研究戏剧的经验,潘之恒提出演员表演要“以情写情”,就是说演员要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真实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说:“能痴者而后能情,能情者而后能写其情”,强调演员对人物情感世界的深入钻研2、创作步骤:为达到体验与表现的统一,他总结出创作上的三个步骤,实际上这里明显地存在着导演的职能和工作:(1)“先以名士训其义”,即要请名家给演员讲解剧本内容、主题、人物和曲文等等(2)“继以词士和其调”,即要请曲家定腔定谱,调合叶韵(3)“复以通士标其式”,即要请精通戏曲的人来设计唱腔、身段、表情等外部动作的样式。

3、演员的艺术修养:他提出应具备“才、慧、致”几个方面的素质。

他说:“人之以技自负者,其才、慧、致三者,每不能兼。

有才而无慧,其才不灵;有慧而无致,其慧而不颖;颖之能立见,自古罕矣!”其中“才”指才华;“慧”指智慧;“致“指风致。

若三者兼备,才能成为卓越的演员4、演唱的技巧:他提出“为剧必自调音始”的主张。

而调音则要正字、辨音,才能达到“吐字如串珠”、“写音如霏屑”的艺术效果5、声音技巧:他说:“音尚清而忌重,尚亮而忌涩,尚润而忌颓,尚简捷而忌慢衍,尚节奏而忌平铺。

……调不欲缓,缓令人怠;不欲急,急令人躁;不欲有余,有余则烦;不欲软,软则气弱。

”(三)评价《鸾啸小品》是潘之恒经数十年考察揣摩,在分析和研究许多曲派和演员表演特色的基础上,以小品文的形式写出的。

许多见解从演员的舞台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回到演员中指导新的表演创作,因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三、《曲律》(一)定义《曲律》是明代成就最大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的代表作,全书共40章,组织严密,自成体系,涉及戏剧学的许多重要方面,论述了戏曲的源流与发展、创作主旨、剧本结构、文辞声律、戏剧科白以及作家作品评介。

《曲律》中最有特色和最有价值的理论建树,主要是对戏曲创作理论和写作规律的探索(二)具体内容1、风神论:《曲律》称不平凡的戏曲作品为“神品”,而“神品”的创作要具备“风神”的特点。

所谓“风神”就是指作品的内在精神和表现出来的动人风貌王骥德充分强调了戏曲创作要以情动人的重要性。

同时,王氏认为“天机”(人的天赋灵机)是产生神品的创作源泉,道出了文艺创作中的一种思维形象,对后来金圣叹评《西厢记》和李渔论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虚实论:有关“虚实”的理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一项重要内容。

《曲律》把“虚实”的理论应用到戏曲的研究中比如有一段很著名的论述是关于戏曲创作方法的: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

《明珠》、《浣纱》、《红拂》、《玉合》,以实而用实者也。

《还魂》、“二梦”,以虚而用实者也。

以实而用实也易,以虚而用实也难在王骥德看来,像《明珠记》、《浣纱记》、《红拂记》、《玉合记》诸传奇,属因事设戏,不是一流的作品。

而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梦》、《南柯梦》,寄意于戏,情思隽永,乃上乘佳作。

此外,王骥德还将真实与虚构、景物与情思、写意与写实等问题纳入戏曲研究之中,既保持了“虚实”说的宽泛性和复杂性,又在新的研究对象中使之显示出独特性和明确性3、本色论:王骥德探索了“传神”、“言情”、“写意”等中国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总结了戏曲创作方法上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大约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曲论家们开始了对“本色”的探讨。

由于各家持论的角度不同,见解颇不一致。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反对雕琢堆垛的“时文风”。

对于“本色”的不同理解,几个有代表性的曲家是:何良俊以语言通俗为本色,徐渭以表现真我为本色,沈璟以讲究当行为本色王骥德则提出:白乐天作诗,必令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

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入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王氏的本色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语言的通俗上,还包括戏曲作品本身的情感风致。

因而他主张小曲须“语语本色”,大曲则不妨“绮绣满眼”。

最理想的境界就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是为戏曲的三昧。

要获得“三昧”只有通过“秒悟”,这一点是继承了徐渭在《南词叙录》中的观点:“填词如作唐诗,文既不可,俗又不可,自有一种妙处,要在人领解妙语,未可言传。

”4、当行论:《曲律》对“当行”的讨论,主要是从剧场和舞台的实际需要来阐发的(1)王骥德把结构情节的安排看作是戏曲创作最重要的问题。

关于结构,他提出“勿落套”、“勿不经”、“勿太蔓”、“毋令一人无着落,毋令一折不照应”,以达到“节奏畅达”的效果。

关于情节,他主张要“审轻重”,“轻”即“无紧要处”,不可多演;“重”是“传中紧要处”,必须“重著精神,极力发挥使透”。

《曲律》中论述戏剧结构的,除《论剧戏》之外,还有《论章法》、《论套数》两章,其中关于总体构思的观点均为李渔所吸收(2)王骥德从“动人”的目的出发,要求选调作曲应注意“调”的固有情感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