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合集下载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元明清文学复习知识点归纳

1.【行hánɡ院】1.妓院。

亦借指妓女;2.同行, 行帮;3.元、明时代对戏剧演员的俗称。

亦借称戏班。

2.【參cā.軍】1.官名.东.末始有“參某某軍事”的名义,谓参谋军事。

简称“參軍”..以后军府和王国始置为官员。

沿.. .,兼为郡官.. .称经略为参军。

2.. .时“參軍戲”的脚色名.3.参加军队。

4.猿和猪的别名。

3、【參軍戲】流行于唐宋时的一种表演形式。

原称“弄參軍”。

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表演, 以讽刺时政或社会现象。

渊源于秦汉的俳优, 宋时也称为杂剧, 角色亦有所增加。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一章下篇一:“晚唐时代的参军戏已有固定的角色。

所谓参军, 便是戏中的正角, 苍鹘便是丑角一类的配角, 两者相互问答, 其作用则调谑讽刺, 兼而有之。

”4.【元杂剧】融说、唱、演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艺术形式, 并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秋千记》(少数剧目是多本的如《西厢记》, 共五本二十一折)5、唱词和演唱特点: 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 并一韵到底。

因此, 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6.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用在开头)或过场戏(用在折与折之间), 是整部剧本的有机组成部分。

楔子可以没有, 也可以用到两三个。

它的篇幅比较短小, 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 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 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的, 作用和后来的过场戏相似。

7、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每一折都包括了较多的场次, 为演员的活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也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1、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剧。

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

2、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是在(永嘉)一带流行的地戏“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最早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到南宋末期。

3、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特征: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4、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5、派:明末清初,在出现的以玉为首的平民剧作家,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众疾苦,以当时的社会时事为主要题材,创作了一出出感人肺腑、慷慨激昂的传奇剧目。

戏曲史上称他们为作家群或派。

6、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特色: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7、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等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

8、世情小说: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

虽然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人情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但明请时代的世情小说则是以婚姻家庭为主要题材的章回小说。

从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称之为世情小说。

9、“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10、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士奇、荣、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11、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元明清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是一些元明清文学常识:1. 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

元曲在内容上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 杂剧: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通常由四折组成,有时还会加上一个楔子。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等。

3. 散曲:散曲是一种诗歌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散曲的内容较为广泛,有抒情、写景、叙事等多种题材。

元散曲的代表作家有马致远、张养浩等。

4. 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5.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章叙事,每章都有一个标题,通常是两句相对的句子。

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明清小说的一种类型,主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面。

代表作有《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

7. 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8.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代表作品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9. 诗:明清时期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作。

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钱谦益等。

10. 散文:明清时期的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散文家。

如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等。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基本知识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

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元明清文学常识汇总

元明清文学常识汇总

元明清文学常识汇总1、元曲包括“杂剧”和“ 散曲”。

2、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

3、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4、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5、《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史书和民间传说的结合。

6、《水浒》七十回本点评者是金圣叹。

7、明中期三大传奇是《宝剑记》、《浣纱记》和《鸣凤记》。

8、明中期戏曲两大派是“ 临川派”和“ 吴江派”。

*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

9、“临川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

10、李玉后期的代表作品是《清忠谱》。

11、元杂剧角色:旦、末、净、杂。

12、《救风尘》的作者是关汉卿。

13、高明的《琵琶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写的。

14、《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优香的章回体历史小说。

15、《水浒传》(七十回本)系金圣叹用百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

16、冯梦龙的“三言”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17、《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

18、朱权的戏曲理论著作是《太和正音谱》。

19、《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

20、鲁迅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聊斋志异》最突出的艺术特点。

21、关汉卿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古老故事“东海孝妇”创作了《窦娥冤》。

22、王实甫今保留的全本杂剧作品除《西厢记》、《丽春堂》外,还有《破窑记》。

23、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

24、白朴的爱情喜剧《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和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等。

25、现知最早的《西游记》刊本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26、清康熙年间对《金瓶梅》点评颇有见解的是张竹坡。

* 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

27、《桃花扇》是一部借用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28、《司文郎》是一篇讽刺科举制度的绝妙佳作。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小说(市民文学占据了主流,反映了小市民阶级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
施耐庵
《水浒传》
吴承恩
《西游记》
许仲琳
《封神演义》
冯梦龙等
“三言”、“二拍”
汤显祖
《牡丹亭》
戏剧

王士祯
《题秋江独钓图》
诗歌(诗歌在清朝出现了复兴、活跃)
陈维崧
《念奴娇——西氿舟行遇飓风》
纳兰性德
《长相思》
蒲松龄
《聊斋志异》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李贽
《童心说》
散文
于谦
《石灰吟》
诗歌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一以贯之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创作旨归,一味“拟古”,毫无创造;此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为代表的“公安派”,坚定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出“独抒性灵”,主张文学作品要写自己的真思想、真感情,反对模拟和虚假,给诗坛的“拟古”之风以强劲涤荡,但其诗作多描写个人闲情逸致,题材和境界都很狭窄,诗格不高,没有给诗苑留下多少芬芳。
小说(《红楼梦》代表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曹雪芹
《红楼梦》
清散文以方苞、姚鼐等人最为著名。因他们是安徽桐城人,因此被称为“桐城派”。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政论文章名闻天下。
散文(救国图存的思潮散文占据了主流)
洪升
《长生殿》
戏剧
孔尚任
《桃花扇》
元明清文学知识点总结
元明清文学
总体特征:文学创作由贵族化走向平民化,语言形式上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文,虽是通俗文学,但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元好问
《摸鱼儿》,爱国诗人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重点剑》。

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

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踏摇娘:古代的一种曲艺形式,通常和皮影戏在一起表演,流行于民间。

并未载入正史。

又作“踏谣娘”。

取材于民间故事。

据《教坊记》、《乐府杂录》记载:北齐时(或作隋末),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苏某,烂鼻貌丑,不曾作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常在醉后殴打他的妻子。

苏妻貌美善歌,将满怀悲怨谱为词曲,倾诉自己的不幸。

这些词曲在传唱中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增加伴奏音乐,逐渐形成歌舞表演。

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篡整理的小说话本。

所谓“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是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

但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小说话本,已是经过下层文人加工、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拟话本:明代后期,随着长篇通俗小说的繁荣,话本小说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案头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这种在体制上与宋元话本大致相同、具雅俗共赏性质的白话短篇小说,即是“拟话本”,或称“拟宋市人小说”。

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古代文学元明清考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通过典籍、史传、诗歌、绘画、小说等文艺形式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生态的文学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八大演变阶段,形成了以儒、释、道、佛四家文学结构的格局。

• 元明清考点(一)元代元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立起国家名号的朝代,下辖于民族政权的顺治,和以军事政权为主的金朝为中心,元朝以人文素养卓尔不群、尊崇自然为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文化,弘扬了三教合一、法令纲纪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掘激发了文化发展的活力,蕴含着相当的古代精神文化气质,也为历史上学者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说明元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段篇章。

(二)明代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立国家名号和民族政权的朝代,持续了十九个世纪,明代的政治体系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最高的高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辉煌的一个阶段,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探讨以及反映当世社会生活的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文人运用文字力量宣扬文武之道,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因而积极抒写历史经历,受到宫廷雍容龙虎山韵之气的影响,家国情怀在文学中被抒发得淋漓尽致,演绎出桥莎莎、胡三尧等故事,受到普遍认可,也对推动明代文学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清代清代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里程碑式的重要一段,人们所谓的清代文学,大多现象是文学艺术融合,以把文进融于艺出,文融艺凝而存在。

清代文学贴近人物生活,山水物语等抒发家国情怀,特别是散文类小说,用文艺复兴的文学法拟人化天,猜忌未知的趋势,隐于古今的艺术,使得散文小说成为清代文学的主流。

其新古老的文风,不八面漆,领先于当世潮流,以细腻的艺术表达视角,反映清代的文化习俗气息,呈现出清画古风的淳朴雅韵,为我们提供了艺术发展的灵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每次讲说前,艺人们都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小说回目的来源。

现在见到的元刊讲史话本都相当粗糙简陋,属于讲说纲要的性质。

经过民间艺人和文人作家的持续努力,元末明初出现了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就是章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明中叶以后,《西游记》、《金瓶梅》的出现,标志了章回小说的成熟。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所谓“奇”者,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其作者为明朝冯梦龙。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其作者为明朝凌蒙初。

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思想特征大致相同,艺术水平大致相当,故文学史一般将两书并称,成为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

4.明传奇:明传奇是与明代杂剧并行发展的一种戏剧形式。

“传奇”,最早是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元杂剧,因为元杂剧好多都从唐传奇改编而来,自身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明嘉靖之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被规范化、文雅化、声腔化、全国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明代传奇发源于宋元南戏。

它在初期,不仅体制不完善,思想内容也极陈旧、保守。

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和四大声腔的成熟,明代传奇迅速崛起,进入全盛时期。

其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当时的杂剧,成为明代戏剧的主流。

这样,明传奇与元杂剧前后辉映,各领风骚,汇聚成中国戏曲文化的泱泱大关。

5.“沈汤之争”:“沈汤之争”说的是沈璟和汤显祖对戏曲创作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其焦点在于如何处理曲“律”与曲“意”的关系。

沈汤之争(汤沈之争):明代戏曲史上,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曲坛上的两位大家,由于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持论相对,发生碰撞交锋;争论的焦点是以曲律为重还是以曲意为重,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场影响整个剧坛的大争论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沈汤之争。

沈“强调音律”,甚至不惜“因律害意”;汤“推崇意趣”,甚至不惜“因意害律”。

明后期,围绕着沈璟和汤显祖,形成了两大戏剧流派:一是吴江派,一是临川派。

6.吴江派与临川派。

吴江派:因核心人物沈璟是江苏吴江人而得名。

属于这派的成员有余姚人吕天成、叶宪祖,苏州人冯梦龙、袁于令,上海人范文若,嘉兴人卜世臣,吴江人沈自晋等昆曲作家。

这些人大都是沈璟的子侄、门生或朋友,作品多宣扬传统的伦理道德,讲究格律严整,语言本色。

临川派:是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代表的一个戏曲流派,因汤显祖居住玉茗堂,所以又叫“玉茗堂派”。

临川派戏剧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优美文采,属于这派的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7.“临川四梦”指汤显祖的四部传奇作品《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传奇均与梦有关,而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合称“临川四梦”。

它们基本代表了汤显祖戏剧创作的全貌。

8.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台阁”指尚书台和翰林院,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有太平宰相之称,其诗文多是应制、题赠、颂圣的内容,诗风乍看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极为有害的影响。

9.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唐宋派总体上推崇韩、柳、欧、曾等唐宋名家散文,实际上各自趣味并不相同。

王慎中和唐顺之主要是宗宋派、道学派,他们首先推崇的是理学而不是文学。

清代1.梅村体:是清代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言歌行体诗歌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稳定的艺术个性。

从内容上说,它多谢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可备一代诗史”。

从形式上说,首先它以叙述为主。

吸收了元白等人的诗形体的写法,中在叙事写人。

其次,在语言上,它吸取了初唐四杰得采藻缤纷和温庭筠、李商隐深情绵邈的风情韵味。

再次,情节上,它融合了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曲性,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

代表作有《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

吴伟业的“梅村体”诗歌创作,将古代叙事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

2.肌理说:翁方纲认为“神韵说”流于空洞,“格调说”汲古不化,主张以“肌理说”加以补救。

“肌理”儿子来源于唐代杜甫的《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均”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和文理。

“义理”:即“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即“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3.桐城派:是清中叶同时也是清代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

由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櫆,姚鼎等继承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派别。

方苞刘大櫆,姚鼎被称为桐城派的“三祖”。

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创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的是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要求以儒家经典为宗旨,以程朱理学为基本的出发点。

“法”即“言有序”,指表达作品内容和思想的形式技巧,包括布局、章法、文辞等。

义决定法,法体现义。

要求内容醇正,文辞“雅洁”。

4.苏州派:明末清初出现的一个跨越明初两代的现实主义戏曲创作流派,该派以李玉为首,主要成员有朱素臣、朱佑朝、张大复、叶时章、毕魏、丘园等。

所作的戏曲不仅有丰厚的生活底蕴,也富有戏剧性,因这派作家流寓苏州或原籍苏州,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的特点,故称为苏州派。

以李玉为首的关注社会现实的苏州派明清之际创作题材的转型:社会伦理剧——历史剧。

结合作家作品说明《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

人物形象分析:窦娥形象——善良而刚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1.对天地的尊崇,注重封建节孝观软弱易妥协。

(前期)2.向现实反抗的愤怒与觉醒。

3.充满正义,具备顽强的斗争精神。

窦娥心地善良,没有非分之想和非分之求,是个逆来顺受的驯顺女性。

她秉性刚强,能明辨是非;随着对黑暗现实的逐步认识,反抗精神逐渐显现,她的性格也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节奏。

窦娥的抗争由不自觉的反抗发展为不妥协的斗争,成长为刚毅的叛逆形象。

关汉卿出人意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三桩誓愿得以实现,这个带有作者理想、人民愿望的虚构情节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不仅给欣赏者以新奇、紧张、满足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争到头,竞到底”的窦娥形象,表现了悲剧主人公的正义性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并把这种艰巨的斗争和最终的胜利结合起来,发挥其促使人们惊醒、感奋、投入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教育作用。

这与西方悲剧所常有的恐怖、绝望、神秘等成分形成鲜明对照,具有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

关汉卿关注民生、珍重公义,嫉恶如仇、同情弱小,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

关汉卿的悲剧作品直面悲苦人生,揭露社会矛盾,拷问冷峻现实,张扬敬畏生命的理念,鞭挞漠视人命的恶行;同时,赞颂了在苦难之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之美。

作品主题:以惊天惨剧诉人间不平。

1.其惨烈悲剧是由社会的极度不公造成的。

吏治腐败,社会秩序不规范。

2.超现实化的悲剧情节是对黑暗现实从根本层次上的控诉。

3.元代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4.底层百姓忍无可忍的抗争之路。

5.作品表达了对仁政的期望。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体现的自我情感:1.悲悯卑微的劳苦大众中不敢发声的代表之一。

2.对自身生命尊严的捍卫,体现人性的高贵和坚毅,任何人无法剥夺,敬畏生命。

(例如赛卢医,前期轻视生命,杀麻婆婆不得后,方知人命关天关地。

)《西厢记》的历史流变历程:1.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张生遗弃莺莺,悲剧结局。

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2.宋代文人对《莺莺传》进行再创作,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这些诗词和说唱文学对应的命运给予同情。

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批评。

3.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即“董西厢”在《莺莺传》基础上创造出来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

对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做了根本性改造。

矛盾冲突的性质演变为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

张升成了多情才子应应富有反抗性。

以两人私奔做结石,就故事开了新生面。

4.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的基本上将崔张故事改为杂剧即《西厢记》,王实甫笔下的张生痴情,有才华,软弱,是古代多情软弱的才子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