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剧3(南戏)
元明清文学复习大全(填空、简答、分析论述)

1.汤显祖的《南柯记》出自于唐人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2.徐渭著有《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
3.《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写的是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
4.“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一种专门学问,“五四”前的代表是(索隐派)。
5.(京剧)的诞生,标志着花部对雅部的胜利。
6.清前期推崇南宋姜夔、张炎词风的代表词人是(朱彝尊)。
7.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神韵说)。
8.代表清骈文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
9.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0.以创作水浒戏知名的元杂剧作家有(康进之、高文秀)。
11.下列小说属于四大“谴责小说”的是(《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12.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独抒性灵,不拘格套_”。
13.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南冠”意为_囚犯___。
14.《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是清代重要古文流派__桐城__派的开创者。
15.在元散曲作家中,(马致远)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16.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公安派)。
17.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属于(传奇)18.《登太白楼》的作者王世贞是(明代人)19.《席方平》中主持正义的神是(九王)20.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1.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李开先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粱山的故事.沈憬的《义侠记》演英雄武松的故事。
22.四大南戏之—的《拜月亭》是根据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
23.明代剧作家王骥德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乐的感情。
24.在元杂剧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称为宾白。
25.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杂剧《桃源三访》,集中体现了他对戏曲婉丽风格的理论主张。
26.(科范),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四大南戏

角色行当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 、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展开剧情, 其他角色皆为配角。 生:一般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以上戏中 的男主角指的是小生,一般扮演书生、秀才、 状元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 年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 。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军这一角色,故 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 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 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 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 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 苍鹘,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 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四大南戏
简要概述
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 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 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 ,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 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 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 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 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 ,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 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 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 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在 《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四大南戏 ”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 ”,简称荆、刘、拜、杀。
谢谢观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赏析《荆钗记》
剧情简介 写南宋时期温州士子王 十朋,家贫却才华横溢,与 钱玉莲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玉莲拒绝豪富孙汝权求婚, 以木头荆钗为聘,和十朋结 为夫妇,并立誓永不相负。 未久,十朋考中状元,拒绝 万俟丞相招赘。万俟授意孙 汝权纂改十朋家书为休书, 玉莲接信后含冤投入瓯江自 尽。十朋得知妻亡,痛不欲 生,立誓终生不再娶。 玉莲被福州安抚钱载和 救起,收为义女,喜闻 万俟逼婚真相,却又复 得十朋病死的误传,也 立誓终生不再嫁。5年后 ,万俟遭贬,十朋擢升 吉安太守,绕道路过温 州,至江心寺追荐亡妻 ,恰逢玉莲也来寺拈香 悼夫,两人惊疑如梦。 在退隐的邓尚书热心撮 合下,当元霄千盏红灯 映亮瓯江时,夫妻以荆 钗为凭,重新团聚。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填空题。
1、元代的戏剧类型分为:杂剧、南戏。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3、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宋元话本。
4、说话艺术包括四大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5、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白朴《梧桐雨》、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
一“白马关王(郑)”6、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一“荆刘拜杀”7、马致远的雅号:曲状元。
他的《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8、“曲中李杜”:张可久、乔吉。
9、元末最具艺术性的诗人:杨维桢。
10、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
一“唐王归茅”11、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一“公安三袁”12、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
一“三个杨台”1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其中《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15、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
其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 ^说。
16、《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一“玉女雌狂”17、吴江派:沈璟、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
18、临川派:汤显祖、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
19、冯梦龙整理的两部民歌集:《山歌》、《挂枝儿》。
20、桐城派:方苞、刘大魁、姚鼐。
21、阳羡词派:陈维崧、曹贞吉、万树、蒋景祁。
22、浙西词派: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3、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恽敬、李兆洛。
元代南戏简介

元代南戏简介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和北杂剧相对。
其流行于温州(永嘉)一代,因此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其产生于南宋,是在北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诸宫调,唱赚,地方俗曲歌舞等逐渐形成的戏曲形式。
在元末明初到清中叶,南戏取代北杂剧的地位,成为戏曲创作的主要形式,明清时被称为传奇。
|《琵琶记》南戏的代表作是《琵琶记》,作者高明,元末人。
故事改编自民间流传很久的《赵贞女》,原来的故事写蔡中郎负心而遭天谴,高明刻意为其翻案,将其改编为全忠全孝之人。
其结构布置最为人称道,作者把蔡伯喈在牛府的生活和赵五娘在家乡的苦难景象交错演出,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戏剧冲突,悲剧气氛更加浓烈。
整部剧最突出的优点在词采上,其既有清丽文语,又有本色口语,尤其在表达人情,表达人物情感上,其效果非常突出。
这部剧核心人物是蔡伯喈,虽然作者有意为其翻案,将其神化,用于宣扬伦理道德,但实际上其体现出来的思想是复杂的。
他不再是一个背亲弃妇的负心汉,而是一个在出仕和退隐,以及各种社会压力之下陷入矛盾的文人形象,尤其在所谓三不从的情节中表现出来。
他是个孝子,父亲让他去应考,他不得不从,他辞婚,牛丞相不从,他辞官,朝廷不从。
因此其写的其实是封建各种伦理道德条目之间的冲突,这就很有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色彩了(笑)。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要比其他的南戏明显高出一截来,这是因为作者高明是本来就是颇有才学的文人,《琵琶记》又是他精心创作的作品。
其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把戏文的剧本创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南戏发展史上的地位颇类似于杂剧发展史上的关汉卿,被称为南戏之祖。
(读到这段,如果让苏童匿名去女频网文站写女频的常用题材,宫斗人神恋什么的,不知道能不能有类似的效果)|《拜月亭》等其他南戏元代南戏除了《琵琶记》之外,还有四大名戏之说,包括《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而《拜月亭》在其中最为突出。
《拜月亭》原本没有流传下来,只有明人改本流传下来。
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施惠,但存疑。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资料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n 1.高利贷残酷剥削。
n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n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

明代的戏剧与曲艺:元杂剧与南戏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元杂剧和南戏成为了两种备受瞩目的表演形式。
元杂剧作为明代最早的戏剧体裁之一,呈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而南戏则是明代南方地区特有的曲艺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本文中,将分别对元杂剧和南戏进行介绍,并深入探讨它们在明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元杂剧是由元朝时期的剧种演变而来,它采用了大量的音乐、舞蹈和武术表演,具有豪放、热烈的表达风格。
元杂剧的剧本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的命运。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明而生动,使得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元杂剧的音乐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鼓点、锣鸣和胡笳等乐器的演奏,为剧情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背景音乐。
同时,舞蹈和武术也是元杂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舞蹈形式多样,有柔美的舞步、激烈的打斗动作等,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舞台表演的氛围之中。
二、南戏南戏是明代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艺表演形式,它与元杂剧在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南戏以曲调婉转悠扬、唱腔绵长为特色,演员通过对唱技巧的运用,使得剧情更加细腻、动人。
南戏的剧本内容多样化,包括历史故事、传说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琐事等。
这些剧本既融入了南方地区的文化习俗,又具有普遍的艺术价值,使得观众能够在欣赏南戏的同时,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南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扮女装,他们通过特殊的表演技巧和嗓音变化,将角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南戏中还常常穿插舞蹈和杂耍等元素,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三、元杂剧与南戏的地位元杂剧和南戏在明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文人雅士提供了表达的渠道。
元杂剧通过大量描绘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剧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命运,使得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增长了对历史的了解。
同时,元杂剧的豪放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吸引了文人雅士们的关注和研究。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一、元代名词解释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4、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
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
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5、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
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
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
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6、元诗四大家:“元诗四大家”是指元代中期活跃于诗坛的四位诗人,他们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四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大致相同,艺术上也比较相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传的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孝义 井记》《华孝子故址记》《五节妇诗》 等作品,都是直接宣扬以孝为中心的道 德观的。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 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
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 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 子,这般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 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妻贤。 骅骝方留步,万马敢争先?
孝道对于蔡伯喈来说,只是一种义务,
而这种义务来自于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 义的说教,是社会舆论的需要和希望, 而并非本人的意愿。因此我们说这样的 孝道必然掩藏着虚情假意,它只是一种 教条,一种不能不尽的义务,它与父母 的实际需要并不相干,那些所谓的孝子 的言辞只是一种标榜,经不起细致的推 敲。 对于他的妻子赵五娘,虽然他对牛小姐 说自己心里还想着旧弦,但是实际上赵 五娘不过是他奉养父母的工具,‚娶妻 所以养亲‛,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可言。
《拜月亭》歌颂了王蒋之间患难与共,
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他们为了爱情与 封建家长所做的斗争,批判了专横跋扈, 以权势压人的封建家长。
《杀狗记》
全名《杨德贤妇杀
狗劝夫》,根据清 初文学家朱彝尊研 究,《杀狗记》由 元人萧德祥的《杀 狗劝夫》改编,改 编者是元末徐畛, 字仲由,也有人认 为是冯梦龙改编的。 共36出。
赵五娘:自从公婆身亡后,再要相逢不能够。
丹青且把慈影留,强似梦中暂聚首。 待要描,描不就,倒叫我提笔泪先流。 犹记我嫁到蔡家后,只见他两月光阴稍优游。 到后来饥寒交迫苦难受,望儿不归泪盈眸。 我要画他脸庞儿带厚,可是他枯黄消瘦; 我要画他欢容笑口,可是他满脸忧愁。 似这样背驼腰佝,似这样衣衫褴褛, 再不像蔡伯喈当初的父与母, 恰正是赵五娘近日的亲姑舅!
南戏
祝允明《猥谈》: 南戏出于宣和后,南渡之际,渭之
‚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 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 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徐渭《南词叙录》: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作 《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 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唱《蔡中郎》。‛……号曰 ‚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
《琵琶记》的魅力很 大程度上成功于赵五 娘这一形象,赵五娘 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妇 女,在她身上可以看 到理想中国妇女的全 部美德,勤劳、善良、 坚毅、刚强,从不贪 图荣华。
赵五娘:头昏眼花腹中饥,手捧
瓦罐哭啼啼。糠米本是相依偎, 被簸扬作两处飞。糠何贫贱米何 贵,正似我夫妻两分离。那白米 好比我夫婿,远在京都无消息。 这粗糠好比我自己,要见伯喈永 无期。糠麸虽粗有人吃,我孤苦 伶仃谁来理?吃一口粗糠流一行 泪,我只得连糠和泪咽下去。
《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高明的《琵琶记》根据民间传说, 特别是早期南戏作品中的《赵贞女》
改编,并把那个最后被雷劈死的蔡 伯喈改成了一个‚全忠全孝‛式的 人物。
他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封建道德,
‚不管风化体,纵好也惘然。‛说看这 出戏主要就是看‚子孝与妻贤‛,强调 戏剧行教化,正风俗,为现实服务的教 育作用。 蔡伯喈有‚三辞三不从‛:‚辞试不 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
《琵琶记》的艺术特色
两条线索交错的结构
一条线写蔡邕进京如何陷入功名的 落网,无法自拔;另一条写赵五娘肩负 重任,在苦难中沉浮。一边是蔡邕对家 人的思念,一边是赵五娘悬望丈夫,愁 恨无穷;一边是蔡邕荷池消夏,一边是 赵五娘背地吃糠;一边是蔡邕中秋赏月, 一边是赵五娘罗裙包土埋父母。
人物性格的鲜明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妻房。‛ 封建文人的正统思想才是蔡家 悲剧的社会根源。
明代戏剧家评《琵琶记》说:‚为朝廷
广教化,美风俗,功莫大焉。‛把《琵 琶记》与四书五经并提。 徐渭《南词叙录》说:‚我高皇帝即位, 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 祖不复强,……时有以《琵琶记》进呈 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 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 海错,富贵之家不可无。’‛
诸宫调的连缀方式和组成有四个特点 :
1.必须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 2.除了带过曲以外,其余在结尾时有[尾煞]作为 结束的标志。 3.一般涌一、两支小曲开始,到[尾煞]之前,中 间有多少曲子不限。 4.不管采用多少曲子连成套数,必须一韵到底, 不允许中间换韵。
散曲的艺术风格有五:
1.自然、流畅地运用当时流行的词汇和方言俗 语,明朝人说其充满了‚蒜酪味‛; 2.轻松自如地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 3.常用民歌中的夸张手法,使作品显得质朴、 自然,直率泼辣; 4.善于使用衬字,使局势活泼多变,更接近白 话,更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一韵到底,使声调更加优美。
十载亲灯火,论高才绝学,休夸到马,风云
太平日,正骅骝欲骋,鱼龙强化。 千里关山,一家骨肉,教我怎生抛撇? 饥荒岁,饥荒岁,他怎熬?俺爹娘不怕做沟 渠中饿殍? 宦海沉身,京尘迷目,名缰利锁难脱。
徐渭评价说:‚难道差一人省亲, 老牛也禁着你来?‛李渔是顺着这 个思路批评道:‚子中状元三载而 家人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 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路人?‛
四大南戏 :我们简称为‚荆、刘、 拜、杀‛ ,分别是:《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 狗记》,它们是南戏成熟的标志。
《荆钗记》
一般认为作者是元
朝人柯丹邱,只有 王国维认为是《太 和正音谱》的作者 明人朱权。这是一 个描写夫妻间忠贞 坚守的婚姻故事。
荆钗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歌颂了王 十朋富贵不忘糟糠妻,不屈从于强
话》,经后代作 者大幅度的虚构、 编排而成。
《白兔记》的表
面主旨是在表现 悲欢离合的坎坷 人生际遇中所展 现的忠邪善恶。 有着跌宕起伏的 戏剧冲突。
《拜月亭》
《拜月亭》,又称
《闺幽记》。根据关 汉卿《闺怨佳人拜月 亭》为基础创作,明 人何良俊《四友斋丛 说》认为是元人施惠, 字君美所作。把原来 关汉卿一本四折的杂 剧写成了四十出。
挣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个空, 难道风流种,唬煞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 花人搧过桥东。 王和卿[仙吕· 醉中天]《咏大蝴蝶》
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 物。乡众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 里抬头觑,险些气破觑多时认得,我胸脯! 你身须 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 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 俺村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扶锄。 春采了俺 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 称了麻三称;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胡涂处? 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 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 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刘三,谁肯把 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
明代戏剧评论家吕天成《曲品》评 价这一段时说:‚志在笔光,片言
宛然代舌,情以境转,一段直堪断 肠。‛概括了许多古代妇女的命运, 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美德。
口语运用的恰到好处
明人评其曰:‚《琵琶记》都在性情 上着功夫,不以词调巧倩风光。‛ 陈继儒评曰:‚人有一勺不须,而多 酒意者,淡而有味,故也;有一笔不染, 而多画意者,淡而有致,故也;有一偈 不参,而多禅意者,淡而有神,故也。 妙人如是,妙文何独不然。《琵琶》之 文淡以矣,而其有味,有致,有神,正 于淡中见之。‛
南戏不限角色,凡上场演出的人都可以
唱,不同的人物可以合唱一出戏,作家 可以综合引用曲、科、白等各种表达方 式,以刻画所有出场人物,比杂剧更灵 活;
从音乐看,同一出戏可以不限宫调, 每一个宫调只唱两三个曲子,而换
成相似的宫调,从而连成新的曲子, 称‚集曲‛,在同一出戏中也可以 换韵; 在剧本结构上,可长可短,不限出 数,根据所表现的内容安排出数, 不追求千篇一律;
元散曲
散曲的体裁 :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的诗歌体裁,是流行 于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又被称为北曲 ; 散曲只有歌唱,而无舞台动作 ,使用弦索、 笙、笛、鼓板等乐器,不用锣鼓。散曲的形 式包括小令和套数。散曲是独立的支曲,元 人称之为‚叶儿‛。
小令形式短小,自由活泼,通常一只曲子为
一小令,每一首曲子都可以独立,每一支曲 子都有一个名称,称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 规定不同的字数、句数和韵脚,每个小令都 有一定的宫调。 散套:又称套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 相同的子曲连缀而成的组曲,融会并发展了 唐代以来的曲子词、诸宫调的连缀方式,是 一种便于清唱的抒情韵文 。
全剧的封建说教 意味很浓,揭露
酒肉朋友的种种 卑劣行为有一定 的典型意义和现 实意义。
南戏自由、畅达,成了一种与社会实际
生活特别接近的艺术形态。 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 白兔记》指 出:元明以来,相传院本上乘,皆曰: ‚荆、刘、拜、杀‛。……乐府家推此 数种,以为高压群流。李开先、王世贞 辈议论,亦大略如此。盖以其指事道情, 能与人说话相似,不假词采绚饰,自然 成韵,犹论文者谓西汉文能以文言道世 事也。
汤显祖说《琵琶记》“无一欢喜句‛
徐渭‚《琵琶》一书,纯属写
怨。……《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琵琶》有 焉。‛ 陈继儒说《琵琶记》“全书都是 骂‛ 。
蔡伯喈的形象
高明把《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塑造成了
一个号称是‚全忠全孝‛的人物,但实 际上在剧中‚忠‛是比较空洞的,而 ‚孝‛是比较具体的充分的。 从全局来看,蔡伯喈的孝尽管表现得十 分狂热,但在实质上却是缺乏感情基础 的。
权,与钱玉莲不贪图富贵,和恶势 力作斗争的精神。作者褒扬了‚夫 守义,妻守节‛的婚姻理想,用王 十朋来否定了以丞相为代表的一种 以权势为基础的婚姻观念,用钱玉 莲的形象来否定以孙汝权为代表的 一种以钱财为基础的婚姻观念,从 而颂扬了那种不随升沉荣辱而转移 的婚姻观念。
《白兔记》
《白兔记》取材 于《五代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