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肩风针灸治疗

合集下载

针灸取单穴治愈漏肩风(肩周炎)

针灸取单穴治愈漏肩风(肩周炎)

针灸取单穴治愈漏肩风(肩周炎)展开全文患者男,52岁【主诉】右肩痛,上肢不能抬举20天。

由于睡卧露肩,醒后右肩有冷痛感,抬臂受限。

曾自拔火罐、热敷及理疗10次,肩痛稍轻,但活动受限。

【查体】右肩外观无红肿胀,肩关节周围及臂臑前廉压痛。

右上肢前移约70度,外展45度,后伸约15度,不能做摘帽动作。

【脉诊】脉弦。

【舌诊】苔薄白。

【辩证】漏肩风(肩周炎)。

【取穴】天鼎(右)【治法】患者昂首正坐,臂下垂,以1.5寸毫针捻转直刺入1寸,患者自觉颈部胀且微痛,同时有痠麻感贯肩部,沿上肢外侧前缘经肘、腕直达食指端,若触电样,当即出针。

让患者立刻做上肢抬举动作。

每日施针1次。

【疗效】首次治疗,出针后,右上肢前移90度,外展90度,后伸约45度,略低首可自脱帽。

翌日复诊时,右上肢前移、外展已正常,唯后伸、上举仍受限。

再如法施针,经3次治疗,右上肢抬举挥动正常。

观察1周未复发。

【医案分析】漏肩风一症,即肩关节周围炎。

多由外感风寒之邪,客阻经络,致气血凝泣不行,发为痹痛。

因其病位在手阳明,故取天鼎穴。

天鼎穴据诸典籍所载,尚无治肩痛之说,此为一线针灸大夫30年之临床经验总结,用此法治疗漏肩风患者多例,平均治疗3~5次痊愈,尤对肩关节功能障碍者恢复上肢抬举功能更为显著,而止痛效果次之,病程越短,效果越佳。

注意事项:因该穴从解剖部位上看,靠近颈动脉、臂丛神经,下有锁骨下皮神经和膈神经分支,故勿深刺、勿捣针、勿向下斜刺,以免刺破血管造成局部血肿,或胸膈不适,或出现气胸。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漏肩风病辩证要点

漏肩风病辩证要点

漏肩风病辩证要点漏肩风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颈肩部僵硬、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漏肩风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肩颈部肌肉、经络受阻有关。

针对不同的辨证要点,中医可以进行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一、气滞血瘀型漏肩风气滞血瘀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剧烈,肩颈部肌肉紧张,触痛明显,疼痛部位常常有淤血瘀斑。

治疗时,中医常常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肩井、风池、肩髃、天宗等,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肌肉紧张,减轻疼痛感。

同时,中医药中的桃仁、红花、川芎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通过口服或外用的方式,加快淤血瘀斑的消散。

二、肝肾亏虚型漏肩风肝肾亏虚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不剧烈,但持续时间较长,肩颈部肌肉无力,患者常感到乏力、腰膝酸软。

治疗时,中医通常采用补肝肾、益气血的方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太冲、肾俞、腰眼等,调理肝肾功能,增强气血补充,提升肌肉力量。

同时,中医药中的黄精、党参、当归等药材也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可以通过口服或煎煮的方式,增强患者的体质。

三、湿热蕴结型漏肩风湿热蕴结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剧烈,伴有红肿、瘙痒等症状,肩颈部皮肤潮湿,局部可能有疮疖。

治疗时,中医常常采用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方法来治疗。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大椎、肩髎、天柱等,清热解毒,祛除湿热。

同时,中医药中的黄连、金银花、苦参等也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通过口服或外用的方式,消除湿热蕴结的症状。

四、寒湿凝滞型漏肩风寒湿凝滞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重,肩颈部冰冷,肌肉僵硬,伴有寒湿症状如畏寒、肢体困重等。

治疗时,中医常常采用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方法来改善症状。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天鼎、肩髎、风池等,温经散寒,活络通血。

同时,中医药中的附子、艾叶、独活等也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煎煮或外敷的方式,缓解寒湿凝滞的症状。

针对漏肩风病的辨证要点,中医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来调理患者的身体,改善症状。

临床经验分享:针灸治疗漏肩风(肩周炎)。

临床经验分享:针灸治疗漏肩风(肩周炎)。

临床经验分享:针灸治疗漏肩风(肩周炎)。

漏肩风也称五⼗肩,西医叫肩周炎,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不能前伸、外展、背伸,
等为主要症状。

发病原因多为外感风寒,肩部外伤史,过度劳累史等。

针灸治疗取⽳。

主⽳:肩髃、肩髎、肩贞(统称肩三针)、阳陵泉、条⼝透承⼭、阿是⽳(局部
压痛点)。

配⽳:⼿阳明经证配合⾕;⼿少阳经证配外关;⼿太阳经证配后溪;⼿太阴经证配列缺。

外邪风寒内
侵配合⾕、风池;⽓滞⾎瘀配内关、膈俞;⽓⾎虚弱配⾜三⾥、⽓海。

操作:取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肩三针取1.5⼨针,⼊⽳0.8-1⼨,条⼝透承⼭取3⼨针从条⼝⽳
往承⼭⽳⽅向进针,得⽓后继续向承⼭⽳⽅向进针直⾄患者可承受深度(⾃⾏把握)。

余⽳按
经验进针。

临床可配合神灯治疗仪,电针治疗仪,艾灸,中频治疗仪,⽳位注射,⼩针⼑等治
疗,⼀般3-5天可见成效。

(注:本⽂仅供参考,⾮专业⼈⼠请勿随意操作,造成不良后果,本⼈
概不负责。

)。

针灸学:针灸治疗-漏肩风

针灸学:针灸治疗-漏肩风

针灸学:针灸治疗-漏肩风漏肩风【概念】漏肩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的疾病。

由于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常称为“漏肩风”;因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人,故俗称“五十肩”,因息肩局部常畏寒怕冷,尤其后期常出现肩关节的粘连,肩部呈现固结状,活动明显受限,故又称“肩凝症”、“冻结肩”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

【病因病机】病因体虚→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手三阳经阻滞不通或失养风寒→阻痹气血劳损→损及经脉,气滞血瘀【辨证要点】主症肩周疼痛、沉重,夜间尤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肩前、后及外侧均有压痛主动和被动外展、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分经辨证手太阳肩后部压痛明显手阳明肩前部压痛明显手少阳肩外侧压痛明显兼症外邪内侵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遇风寒则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气血瘀滞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舌暗或有瘀斑,脉涩气血虚弱肩部酸痛,劳累加重,或伴见头晕目眩,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1.基本治疗治法通经活血,祛风止痛。

以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穴为主主穴及方义肩髃手阳明经穴肩髎手少阳经穴肩贞手太阳经穴肩前局部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阿是穴活血祛风而止痛配穴手太阳经证后溪、昆仑外邪内侵合谷、风池手阳明经证合谷、条口气滞血癀内关、合谷手少阳经证外关、阳陵泉气血虚弱足三里、气海操作足三里、气海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先刺远端配穴,做较强刺激,行针时鼓励患者运动肩关节;局部穴位要求有强烈的针感,直达病变部位。

可加灸法2.其他治疗刺络拔罐法用三梭针在肩部压痛点点刺,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簟,或用皮肤针叩刺肩部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罐穴位注射法在肩部压痛点注射当归注射液,每处注射5m l,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小针刀疗法肩关节出现粘连时在局麻下将小针刀刺人痛点,可触及硬结及条索状,顺肌纤维走行方向剥离松解粘连物理疗法急性期过后,可以经皮电刺激、红外线及超声波照射、磁疗等。

新九针之锋勾针治疗漏肩风

新九针之锋勾针治疗漏肩风

新九针之锋勾针治疗漏肩风岳淑娟(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关键词:锋勾针;漏肩风;肩周炎中图分类号:R24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10)04-0038-01作者简介岳淑娟(),女,级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

漏肩风(om algia )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由于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常称为“漏肩风”;因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人,故俗称“五十肩”;因患肩局部常畏寒怕冷,尤其后期常出现肩关节的粘连,肩部呈现固结状,活动明显受限,故又称“肩凝症”、“冻结肩”等[1]。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软组织退行性、炎症性病变,与肩部受凉、慢性劳损、外伤等有关。

早期单侧肩部酸痛,偶见两侧同时受累。

其痛可向颈部和上臂放射,或呈弥散性疼痛。

静止痛为本病的特征,表现为日轻夜重,晚间常可痛醒,晨起肩关节稍活动后疼痛可减轻。

由于疼痛,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局部按压出现广泛性压痛。

后期病变组织产生粘连,功能障碍加重,而疼痛程度减轻。

因此,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1]。

1 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气血虚弱、筋骨衰颓,复因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痛[2]。

2 诊断标准[3]①多由慢性损伤、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②多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且多为慢性发病;③肩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⑤X 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3 治疗方法治法[1]:通经活血,祛风止痛。

以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处方[1]: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

漏肩风针灸治疗

漏肩风针灸治疗

肩周疼痛, 活动受限,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
缩。
肩周疼痛, 活动受限,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
缩。
兼证
兼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 肩部酸痛,劳累加
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 重,或伴见头晕目
畏风恶寒。
眩,四肢乏力。
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 度史,疼痛拒按。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 舌淡,苔薄白, 舌黯或有瘀斑,
脉浮
•编辑p脉pt 细弱
•编辑ppt
预防
1、避免长期过疲劳 2、损伤后及时、规范治疗; 3、避免感冒、受凉等诱因; 4、对于50岁左右的人群尤其要注意。
•编辑ppt
病例分析
男、60岁、右肩部疼痛伴活动不利 一月余。肩部疼痛拒按,活动后加重, 夜间痛甚,穿衣服、上举困难,伴有神 疲乏力,纳呆,四肢乏力。舌淡黯,有 瘀点,苔白,脉细涩。 要求:
•编辑ppt
• 2 弯腰摇肩法 弯腰伸臂,作肩关节环转摇 动,动作幅度由小到大,由慢渐快。
•编辑ppt
• 3 体后进行。
•编辑ppt
• 4 外旋锻炼法 患者背靠墙而立,双手握 拳屈肘,两臂外旋,尽量使拳背碰到墙壁, 反复数次。
•编辑ppt
中医诊断、证型、针灸治疗
•编辑ppt
肩部功能锻炼(补充)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下列方法。 1 双手高举锻炼法 2 弯腰摇肩法 3 体后拉手法 4 外旋锻炼法 5 甩手锻炼法 6 双肩内收、外展运动法
•编辑ppt
1 双手高举锻炼法 患者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 手沿墙壁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 再缓慢向下回到原处,反复数次,以耐受为度.
• 5 双肩内收、外展运动 双手交叉置于颈 后部,肩关节尽量内收、外展运动,反复 数次。

05漏肩风教案-针灸治疗学

05漏肩风教案-针灸治疗学

肩关节出现粘连时,局麻下将针刀刺入痛点,可触及硬结
和条索,顺肌纤维走行方向分离松解粘连。
五、按语
1.本病早期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经较长时间治疗无明显缓解
时应排除肩关节结核、肿瘤等疾患。
2.本病治疗期间患者应配合肩关节功能锻炼,例如爬墙、拉
绳等动作,并注意肩部保暖。
五、按语(PPT 展示)
六、文献摘录
六 、 文 献 摘 录 ( PPT
1.《针灸甲乙经卷十》: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展示)
2.《玉龙赋》:风湿搏于两肩,肩髎可疗。
结合教学讲教。时间
3.《针灸资生经第五》:肩髎,疗肩重不举。
约 5 分钟。
4.《循经考穴编》:肩贞,直刺入二寸五分,治肩骨一点大
疼,宜单泻之。
5.《针灸集成卷二》:肩痛累月,肩节如胶连接,不能举,
取肩下腋上两间空虚针刺,针锋几至穿出皮外,一如治肘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1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一、病案导入:
一、PPT 展示。就病
【病案内容】
例内容提问学生,给
任某,男,43 岁。
出初出答案,老师结
主诉:右肩关节疼痛 10 个月。
合学生予点评,引入
现病史:10 个月前由于冬天感受寒凉,致右肩关节疼痛。 本节内容。约 3 分钟。
处方:主穴: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阿是穴 阳陵泉 条口
透承山;配穴:手阳明经证配三间;手少阳经证配中渚;
手太阳经证配后溪;手太阴经证配列缺。
操作:毫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可行透刺法:肩髃透极
泉、肩髎透极泉、肩前透肩贞。局部穴位可加灸法。肩关
节活动受限者,在局部穴针刺前或出针后刺远端穴,行针

针灸学针灸治疗漏肩风、臂丛神经痛

针灸学针灸治疗漏肩风、臂丛神经痛
针灸临床教研室 陈梅
பைடு நூலகம்
2020/6/2
.
漏肩风(omalgia)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 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由于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常称为“漏肩风” ;
因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人,故俗称“五十肩” ;
因患肩局部常畏寒怕冷,尤其后期常出现肩关节的 粘连,肩部呈现固结状,活动明显受限,故又称“ 肩凝症”、“冻结肩”等。
.
臂丛神经痛(brachial plexus neuralgia)是各 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根、干出现无菌性炎症,以 锁骨上窝、肩、腋、前臂尺侧等部位出现强烈的 放射性,甚至呈刀割样、撕裂样、烧灼样或针刺 样疼痛为主症,可伴有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和肌 萎缩,是较典型的神经疼痛。
最终大都能显著好转。
方义
2020/6/2
.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2)穴位注射法 (3)小针刀疗法 (4)物理疗法
2020/6/2
.
【按语】
1.本病治疗时,应排除肩关节结核、肿瘤 等疾患。
2.肩关节疼痛减缓,肿胀消失后,应在医 生指导下坚持关节功能锻炼。肩部应注意保 暖。
2020/6/2
.
2020/6/2
2020/6/2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 .
【病因病机】
因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使经气不利 所致。
肩部主要归手三阳所主,内外因素导致肩部 经络阻滞不通或失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2020/6/2
.
【辨证】
主症 肩周疼痛、酸重,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 及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肩前、后及外侧均有压 痛,主动和被动外展、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证
舌脉
舌淡红,苔薄白, 舌淡,苔薄白, 舌黯或有瘀斑, 脉浮 脉细涩 脉细弱
舌苔
风寒侵袭
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太阴经证 疼痛以肩前中府穴区为主,后 伸时加剧; 阳明、少阳经证 疼痛以肩外侧肩髃、肩 髎穴处为主,三角肌压痛,外展时疼 痛加剧;
肩前部
肩外侧
太阳经证 疼痛以肩后侧肩贞、臑俞穴处 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
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在肩部穴位注射当归、川芎、红花 等注射液,每次选用2-3穴,每次注射0.5毫升, 隔日一次。 2.理疗:红外线照射。
【按语】
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 本病早期针灸治疗效果较好;
本病治疗时,应排除肩关节结核、肿瘤等疾 患。
预防
1、避免长期过疲劳 2、损伤后及时、规范治疗; 3、避免感冒、受凉等诱因; 4、对于50岁左右的人群尤其要注意。
主穴处方
主穴:阿是穴 肩髃 肩前 肩贞 阳陵泉 中平穴
肩髃
肩贞
肩前
中平穴
配穴
太阴经证者,加尺泽、列缺; 阳明、少阳经证者,加外关、合谷; 太阳经证者,加后溪、小海; 痛在阳明、太阳经者加条口透承山。 风寒侵袭者,加合谷、风池; 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
操作
毫针刺,用虚补实泻,或平补平泻,寒证可 加灸。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
中医辨证要点
证型
风寒侵袭 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主证
肩周疼痛, 肩周疼痛, 肩周疼痛, 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 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缩。 缩。
兼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 肩部酸痛,劳累加 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 重,或伴见头晕目 畏风恶寒。 眩,四肢乏力。 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 度史,疼痛拒按。
1 双手高举锻炼法 患者面对墙壁,用双手或单 手沿墙壁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然后 再缓慢向下回到原处,反复数次,以耐受为度.
2 弯腰摇肩法 弯腰伸臂,作肩关节环转摇动, 动作幅度由小到大,由慢渐快。
3 体后拉手法 双手后伸,由健侧手拉住患侧 腕部,渐渐向上拉动,反复进行。
4 外旋锻炼法 患者背靠墙而立,双手握拳 屈肘,两臂外旋,尽量使拳背碰到墙壁, 反复数次。
漏肩风
主讲:彭周波
目的和要求
掌握漏肩风的定义、主穴处方、针灸操 作以及其他疗法。 熟悉漏肩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了解漏肩风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预 防。
漏肩风
(一)定义 漏肩风是指肩周围酸重疼痛,活动功能障 碍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疾病。 (二)特点与别称 本病好发于50岁左右患者而称五十肩; 因患肩局部常畏寒怕冷,且功能活动明显 受限,故称“冻结肩”“肩凝症”。
5 双肩内收、外展运动 双手交叉置于颈后 部,肩关节尽量内收、外展运动,反复数 次。
6 甩手锻炼法 患者站立位,作肩关节前伸、 后伸及内收、外展运动,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反复进行。
为什么叫漏肩风?
【病因病机】
正气不足, 感受风寒 风寒阻滞
素体虚弱, 劳作过度
肩部外伤, 劳作过度
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肩痛
漏肩风
诊断要点
1.以肩关节周围酸重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 主症。 2.早期以剧烈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后 期则以肩部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 3.初时单侧或双侧肩部痛,并可向颈部或整 个上肢放射,日轻夜重,患肢上举、外展、 后伸等动作均受限,局部畏寒怕冷,劳累 及遇寒后症状加重。 4. 病情迁延日久,肩关节障碍愈重,患部 肌肉可见萎缩,疼痛反而减轻。
肩后部
治疗原则
舒筋通络,13%,单纯针灸 疗法有效率为94.24%,穴位注射有效率为 91.18%,针灸配合其它疗法有效率为97.19%
温针灸治疗漏肩风取常用穴及常用手法,结果总 有效率为97.37%, 采用苍龟探穴法取肩髃等穴得气后先退至浅层, 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 渐加深,不留针,针后进行功能锻炼,治疗 一月后治愈率为77%,总有效率为97%
病例分析
男、60岁、右肩部疼痛伴活动不利 一月余。肩部疼痛拒按,活动后加重, 夜间痛甚,穿衣服、上举困难,伴有神 疲乏力,纳呆,四肢乏力。舌淡黯,有 瘀点,苔白,脉细涩。 要求: 中医诊断、证型、针灸治疗
肩部功能锻炼(补充)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下列方法。 1 双手高举锻炼法 2 弯腰摇肩法 3 体后拉手法 4 外旋锻炼法 5 甩手锻炼法 6 双肩内收、外展运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