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前的英国战列舰
英国前无谓时代战列舰

前无畏舰时代,从火力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892-1900年,这一时期的战列舰火力通常为2-6门主炮,10-20门左右的副炮,最常见的配置是4门主炮,12-16门副炮,主炮范围在234-413之间,通常是305口径,但是更大和更小口径的主炮也有。
副炮范围在102-203之间,通常是152。
这其中:英国的主炮口径通常是,一级战列舰305口径,二级战列舰254口径,另外也有343和413口径;法国则为274、305、320、370口径;俄国通常是254和305口径;意大利为305口径;美国为305和330口径;德国为240、260、280口径;奥匈则为240口径。
以前无畏舰时代标志性战舰“君权”级来讲:装备4门343毫米主炮,10门152毫米副炮,12-16门47毫米或者57毫米速射炮,布局是前后各一双联主炮塔,副炮集中在舷侧炮廓内,这基本成为前无畏舰的标准配置。
第二个阶段,1900-1907年,战列舰同时配备二级主炮和一级主炮的时期。
这一个时期,战列舰的主炮不变,和之前的配置基本相同,但是出现了二级主炮,配置数量为4-12门,口径通常在203-274之间,小于主炮口径,大于副炮口径。
出现二级主炮,主要是考虑到战列舰在对抗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时主炮射速偏低、副炮火力不足的情况。
这一时期,以英国爱德华七世级为代表的战列舰,开始采用了二级主炮,爱德华七世级采用了4门305主炮和4门234主炮,以及标准配置的152副炮。
其他如:英国纳尔逊级,4门305主炮和10门234二级主炮;法国丹东级,4门305主炮和12门240二级主炮;俄国的安德烈_佩沃兹万尼,4门305主炮和14门203二级主炮;日本的萨摩级,4门305主炮和12门254主炮;意大利艾琳娜女王级,2门305主炮和12门203主炮;奥匈拉德茨基级,4门305主炮和8门240主炮;美国的弗吉尼亚、康涅狄格和密西西比,4门305主炮和8门203主炮。
一战英国驱逐舰

一战英国H级驱逐舰,也称为橡树果级,G级驱逐舰的增加主炮武备改进型,共建20艘,
730~780吨,75×7.8×2.1M,13500马力,72人,27节,2×4寸炮,2×12磅炮,2×21寸鱼雷
橡树果号、警报号、活泼号、麻鸭号、坚定号、变色龙号、彗星号、金翅雀号、复仇女神号、海仙女号、
水泽仙女号、愤怒号、信心号、拉恩号、天琴座号、紫燕号、诗人号、红头雀号、步枪兵号、红宝石号
一战前英国A级驱逐舰:同级42艘,是1892--1895年间开工建造的多级早期鱼雷艇驱逐舰的统称
包括:
浩劫级/也叫哈沃克级(浩劫号、大黄蜂号)
大胆级(大胆号、诱饵号)
雪貂级(雪貂号、山猫号)
一战时英国无N级的编号
一战时英国无O级和P级驱逐舰的编号
英国老R级驱逐舰,并不是一战后的,它属于一战应急驱逐舰建造计划,是M级的改进型。
先说3烟囱的海军部老R型:1916年~17年共建39艘,
975/1035吨,84×8.2×3M,27000马力,36节,3440海里/15节,82人,3×4寸炮,1×2磅砰砰炮,4×21寸鱼雷
火箭级(火箭号、鲨鱼号、粗鲁号)
鲑鱼级(鲑鱼号、啮鱼号)
鲟鱼级(鲟鱼号、海星号、鳐鱼号)
剑鱼级(剑鱼号、喷火号)
斑马级(斑马号)
一战前英国B级驱逐舰:是1895年以后建造的多级早期鱼雷艇驱逐舰的统称
鹌鹑级(鹌鹑号、雀鹰号、长尾鲨号、母虎号)
诚挚级(诚挚号、兀鹫号、蝗虫号、豹号、海豹号、狼号)
热心级(热心号、拳师号、好斗者号)
突击者级(突击者号、冲击者号、急速号)
女妖级(女妖号、竞争号、龙号)
冲突级(冲突号、蒂泽号、男巫号)
英国前无畏舰

铁甲舰时代蹂躏级蹂躏 1873/4/19——1908/5/12退役解体怒吼 1877/5/26——1909/7/13退役解体排水量:9330T 长:93.6M 宽:19M 吃水:8M 速度(节):13.8 人员:358人火炮(MM):305双联装×2装甲(MM):水线305,甲板760,矮护墙305,主炮塔356,指挥台2291873年4月19日,由朴次茅斯工厂建造的英国海军“蹂躏”号竣工,这是历史上最早撤去风帆,完全应用蒸汽机推进的铁壳装甲舰。
“蹂躏”号干舷很低,两个扁平的圆柱形炮塔分装在上层建筑前后中心线上。
尽管“蹂躏”号在风浪中航海性能不佳,但它是第一艘具备近代战列舰基本要素的军舰。
无畏号无畏 1879/2/15——1908/7/14退役解体排水量:10886 长:104.6M 宽:19.5M 吃水:8.1M 速度(节):14.5 人员:358人火炮(MM):318双联装×2,10挺机枪,57×6,47×10 鱼雷(MM):406×2 装甲(MM):水线356,甲板356厚,76米长,主炮塔356,指挥台356 作为“蹂躏”级的3号舰而建造的,施工时修改参数,比母型大,为远洋航海型,最早采用液压机构来操作全部主炮,首先采用1个高压汽缸、2个低压汽缸的倒直立型复式蒸汽机。
称当时世界最强精锐的战舰也不为过,所以将创新性能的主力舰命名为“无畏”号自此开始成为英国海军的传统。
阿贾克斯级阿贾克斯 1883——1903拍卖阿加门农 1883——1903拍卖排水量:10660 长:91.44M 宽:20.72M 吃水:7.31M 速度(节):13.5 人员:405人火炮(MM):318双联装×2,152×2 鱼雷(MM):356×2 装甲(MM):舷侧带381,甲板76简化版的不屈级,可能用来压制俄国在波罗的海与黑海的战舰。
东瀛妖刀、天皇野望——日系战列舰发展史

东瀛妖刀、天皇野望——日系战列舰发展史海军一直被认为是最需要底蕴和时间积累的技术型军种。
也因此有了“百年海军”之说,意思是海军的建设需要漫长的积累,才能有符合预想的结果。
但近现代历史上的日本海军,却似乎是这个现象的异类。
从明治维新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海军力量从默默无闻一直急速发展到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势力。
其速度之快与力道之猛,都让观察者们大跌眼镜。
很多人都将日本近代海军发展,定义为弯道超车的典范。
即便是最后输给了美国,也不应由海军本身要负担主要责任的。
仅以截止1942年年初的90年时间来看,日本海军的发展是非常成功的。
但这恰恰不是日本人追求什么弯道超车的结果,而是他们非常明智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潮主流。
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则以原来的萨摩海军人才为班底,组建大体上效仿英国皇家海军的近代军事力量。
与英国有竞争关系的法国人,是日本早期海军的影响人之一。
日本的首艘铁甲舰甲铁号就购自法国。
甲午战争中的旗舰松岛号也购自法国。
虽然初期的起点不高,但是日本海军却生活在一个技术大爆炸的时代。
很多海军技术在10年内就面临新技术的替代,军舰服役8年左右就开始落伍,超过10年则根本面临淘汰。
所以,日本海军在前期的规模不足,并不影响他们在下一次技术更新换代时再加速跟上。
英国从开始19世纪的80年代慢慢转向联合日本。
日本也非常果断的在外交上与之靠拢。
随即,就不断躺在皇家海军与英国银行业的大树下乘凉。
甲铁号铁甲舰:日本装备的第一艘铁甲舰甲鉄号的经历可谓波折,它原本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邦联政府为了打破海上封锁,在同情南方政府的法国秘密订购的两艘铁甲舰之一。
结果由于走漏了消息,在美国政府的抗议下,法国不得不终止了这笔交易,把这两艘铁甲舰分别转卖给了丹麦和普鲁士。
其中卖给丹麦的斯芬克斯号因为价格问题,交易再次搁置,最后经过协商,又被二次转卖,这次买家变成了美国政府,也就是当初订购者南方邦联政府的敌人。
斯芬克斯号抵达美国以后,被改名石墙号。
二 战 十 大 战 列 舰

二 战十大 战 列 舰
大舰巨炮
汪洋霸主
钢铁咆哮 怒海争锋
• • • •
中文名: 外文名: 国 别: 类 型:
中文名:乔治五世国王级战舰 英文名:King George V class Battleship 国 家:英国
1941年5月27日,“乔治五世”号取得了服役期间最大的战果——她与“BIG SEVEN”的传奇角色“罗德尼”号战列舰一道,击沉了德国海军最强大的“俾斯 麦”号战列舰。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对手力早已不从心的情况下,“乔治五世” 却遭受着火炮故障的困扰,以至于她几乎从未进行10门主炮的齐射。 1945年上半年,“乔治五世”号协同“衣阿华”号等盟军战舰游移于日本近海, 炮击室兰制铁所等日本工业设施。 1945年9月2日,“乔治五世”号在东京湾参加了日本投降仪式。 1950年退役,1958年1月20日出售解体。 1941年5月24日,“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在丹麦附近发现“俾斯麦”号, 随即展开炮战,史称丹麦海峡海战。双方从26000米一直打到22000米,“胡德” 号中弹沉没,“威尔士亲王”号中弹3发,雷达操作室、舰桥被毁,航空设施、 救生船加班遭到破坏,但也命中“俾斯麦”号3弹,打穿了对方舰艏的一个油舱 (让“俾斯麦”号损失了1000吨燃料,又迫使其尽量顺风航行以免增加进水,机 动性优势大减)。随后,饱受“伤”“病”折磨的“威尔士亲王”选择了撤退, 未参加后续的追击行动。 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在马来亚海域(3-30'N,104-30'E) 遭遇日军飞机空袭,两舰先后沉没。舰队司令官菲利普斯上将和“威尔士亲王” 号舰长里奇上校阵亡,英军高级军官仅有“反击”号舰长威廉-坦南特上校幸存。
巡洋舰演变史

巡洋舰演变史巡洋舰是海军最古老的舰种之一,可以追溯到风帆时代的快速帆船。
当时,英国海军将装备38-50门火炮的舰艇定义为快速帆船,即巡洋舰的始祖。
快速帆船一般都是木质船壳,有三根桅杆,因此也被称为“三桅炮舰”。
由于速度快,经常执行侦察巡逻任务,被称为“舰队的眼睛”。
除了侦察巡逻外,还执行袭击商船、快速运输、送信、炫耀武力等任务。
1842年,美国建造了第一艘海军螺旋桨蒸汽船,就是轻巡洋舰“普林斯顿”号;英国海军在后不久,也下水了一艘螺旋桨快速炮舰“响尾蛇”号。
采用螺旋桨和装甲等新技术后,这种全蒸汽动力并装有旋转炮塔的装甲巡洋舰就是现代巡洋舰的前身。
这时的巡洋舰速度快,火力强,已开始在海战中显露头角。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中和1905年日俄对马海战中,双方使用的就是装甲巡洋舰。
1908年,英国建造了常胜号巡洋舰,排水量达17300吨,航速26.5节,装备356毫米火炮8门,102毫米火炮16门,这种战舰被称为战列巡洋舰。
德国也建造了Von der Tann 型战列巡洋舰,主炮口径小于英国,但射程与英国的一样,均为13.7千米;副炮口径比英国的大,但数量要少一些。
节约下来的重量增加了装甲的面积和厚度,提高了生存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巡洋舰损失惨重,英国34艘巡洋舰有11艘被击沉。
日德兰海战中,英国3艘战列巡洋舰、2艘装甲巡洋舰被击沉,德国的巡洋舰也被打得遍体鳞伤。
1922年,英、美、日、法等国签署了华盛顿条约,对战列舰建造数量进行了限制。
巡洋舰开始吃香,这个时期建造的排水量1万吨左右、主炮口径为203毫米的重型巡洋舰,被称为“条约型巡洋舰”。
到1930年,英、美、日等国签定了伦敦条约,对主炮口径为203毫米的重型巡洋舰和主炮口径152毫米的轻型巡洋舰的建造数量也进行了限制。
二战期间,巡洋舰的排水量迅速增大加强了装甲防护,同时普遍使用高温高压的蒸汽轮机和柴油机,提高了巡洋舰的航速。
如美国阿拉斯加级巡洋舰就达到了3万吨,航速达到33节。
二战经典战列舰

【浅谈】【二战中的经典战列舰】“大舰巨炮,汪洋霸主,钢铁咆哮,怒海争锋...在20世纪前半页的强权争霸时代,战列舰以极其具象化的身影雄姿,将战争的暴力美学推向极致...”以下就战列舰这个话题,挑选了参与二战的十数艘经典战列舰,带读者重温那段“纵横四海,劈波斩浪,烈焰与狂澜交织的征程...”10.田纳西级40年代初的“田纳西”号1917年开工的“田纳西”(Tennessee)级是美国在“新墨西哥”级的基础上设计建造的一型战列舰,共建造两艘:“田纳西”号与“加利福尼亚”号。
田纳西级下水之初便搭载了最大仰角达到30度的14英寸(356mm)口径主炮,这在当时为战舰带来了明显的射程优势;4座3连装炮塔的布置使得该级战舰可以向单侧同时发挥12门主炮的威力,与同时期的另一级具备相同火力配置的日本“扶桑”级战列舰相比,田纳西级还有着炮塔布置紧凑简约、装甲防护集中的优势。
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田纳西级舰体划分多层隔舱,并且采用了新式的后置龙骨设计,水下防御性能相比美国海军以往建造的战列舰有很大改进。
肥大宽阔的舰身加上飞剪型舰艏为战舰带来了优秀的适航性,虽然在航速上依旧是传统的低速/舰队战列舰的水准,但该级舰采用的电气推进系统对后世战舰动力系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20世纪20年代的各类大演习中,集众多优秀设计于一身的田纳西级无疑是美海军战列舰中的亮点,优异的表现使其长期坐镇主力位置,加利福尼亚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担任太平洋舰队旗舰,该舰还是是美军最早安装CAXM雷达系统的战舰之一...两艘田纳西级战列舰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中遭受重创,经修复后再度被编入美军战斗序列,1942年前后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安装了大量的先进电子设备并强化了防空火力,两舰在1944年的苏里高海战中成功完成了对日军的复仇。
整个太平洋战争中,“田纳西”号共获得10枚“战斗之星”勋章,“加利福尼亚”号也有7枚入账。
20年代的“田纳西”号,可以看到早期美系战列舰特有的笼式结构在“珍珠港偷袭”中被重伤的“田纳西”号(后)维修、改造中的“田纳西”号改造完成的“田纳西”号“加利福尼亚”号(1943年摄)9.金刚级上图为金刚级2号舰“榛名”号“金刚”(Kongo)级是日本以英国狮级战列巡洋舰为蓝本仿制的一型战列巡洋舰,首舰金刚号由英国维克斯公司设计建造(她同时也是日本向海外订购的最后一艘战舰),1913年竣工服役,剩余三艘(“比睿”号、“榛名”号、“雾岛”号)则在后续几年由日本根据“金刚”号图纸自行建成...金刚级装备了8门14英寸(356mm)口径主炮,这使得金刚级在刚建成时颇有世界最强火力之姿,加上其出色航速航程,金刚级可以说是英国“海军上将”级出现之前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战列巡洋舰...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海军看中金刚号的战力,曾试图向日本租该舰用来应对德国公海舰队的威胁,遭到日本的拒绝。
英国战列舰史观

鲁珀特
鲁珀特级装甲撞击舰
1872.03.12
得名自普法耳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之子,英国内战中为保皇军统帅,1907年7月出售解体
54
无畏
无畏级炮塔舰
1875.03.08
原名“愤怒”,1908年7月14日退役拆除
55
库克罗普斯
库克罗普斯级胸墙式低舷重炮舰
1871.07.18
得名自希腊神话中独眼巨人,1903年退役拆除
69
坎珀当
海军上将级炮台舰
1885.11.24
得名自1797年亚当.邓肯上将同荷兰海军之间的坎珀当海战,1911年7月11日退役拆除
70
豪
海军上将级炮台舰
1885.04.28
得名自海军元帅查理德.豪(1726-1799),1910年11月10日退役拆除
71
罗德尼
海军上将级炮台舰
1884.10.08
得名自海军上将乔治.罗德尼(1719-1792),1909年6月16日退役拆除
81
复仇
君权级一等战列舰
1892.11.03
皇家海军传统舰名,至此为第十一代。1913年改名为“敬畏”,1919年11月6日退役拆除
82
皇家橡树
君权级一等战列舰
1892.11.05
1914年1月14日退役拆除
83
君权
君权级一等战列舰
1891.02.26
第七代君权号。1913年10月7日退役拆除
84
胡德
得名自女王的夫君称号,原名“凯旋”,1882年退役拆除
14
喀里多尼亚
王夫级木壳侧舷炮门铁甲舰
1862.10.24
得名自苏格兰的拉丁名称,1886年退役拆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战列舰发展的里程上-1889年前的英国战列舰
图片:
舰船知识2006.08
李钢
在1904年英、法签订友好协约,以及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中被日本击败之前,对已拥有百年海上霸权的英国来说,法国和俄国是其最大的潜在敌人,其海军的建设与战略方向也主要针对这两个国家。
1858年,法国订购了第一艘铁甲舰-"光荣"号(LaGloire)。
该舰实际上是一艘大型蒸汽铁甲巡航舰,其整体设计并无革命之处,只是在木质舰壳上包覆了一层铁甲。
英国海军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就意识到这种铁甲舰的出现将使英国舰队更易受到攻击,木质战舰将很快过时。
于是,英国政府在1859年为皇家海军订购了第一艘铁甲舰-"勇士"号(HMSWarrior),1861年10月服役,从而开启了英国的铁甲舰时代。
1860-1890年间英国战列舰的发展,可以粗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61-1881年间,对英国战列舰来说是一个试验与探索的时期,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使舰船设计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试验期。
设计师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找到平衡点:
1、最大化的重型装甲与重型火炮,但整体排水量不能太大,以保证船舶性能并使己方的目标成为最小;
2、高航速需要一个狭长的舰体,而机动灵活却需要一个短肥的舰体;
3、舰舷要低,火炮安装要低,以使其射击更稳定、目标更小;但火炮安装位置高可以
更好地发挥火力,特别是在海况差的情况下;
4、火炮的射界要宽广,而高大的挂帆桅杆以及全套风帆索具却是长时间巡航的动力源。
这一阶段的英国主力舰主要是舷侧齐射型铁甲舰,有明显的从风帆向蒸汽钢铁战舰过渡的特征。
不过当中仍有一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试验型舰,如1869年6月服役的"君主"号(HMSMonarch)是第一艘采用炮塔的大型铁甲舰:1873年4月19日服役的"蹂躏"号(HMSDevastation)是海军战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设计来源于早期的铁甲浅水重炮舰,是最早的完全没有采用帆桅索具的大型战舰,完全依靠蒸汽动力进行航行与机动。
其建造时间仅仅在"勇士"号开始试航的8年后,而且当时全风帆型的蒸汽铁甲舰还继续建造了5年时间,考虑到这两点,我们才可以充分认识其设计上的革命性!
尽管革命性的"蹂躏"号已经出现,但英国议会和海军的传统派人土仍然抱着全风帆的舷侧火炮型铁甲舰不放,因此英国仍建造或收购了一些传统的铁甲舰并坚持保留风帆。
1879年2月15日服役的"无畏"号(HMSDreadnought)是世界上最早的没有帆桅的远洋型炮塔铁甲舰,该舰原名"狂怒"号(HMSFury),设计源于"蹂躏"号,也采用首尾各一座主炮塔的布置形式,但其性能(排水量、火力与防护)更为均衡,并且成为后续主力舰设计的参考基础。
"无畏"号是最后一艘采用全面防护理念、真正拥有完整水线装甲带以及几乎覆盖全舰的装甲防御系统的铁甲舰!她也是皇家海军第一艘采用三胀式蒸汽机的战舰(1906年的"无畏"号是第一艘采用涡轮机的战列舰),最终确立了蒸汽机作为一种可靠、远程航行推进动力的地位,风帆战列舰时代的帆桅索具最终将让位于蒸汽动力。
第二阶段是1881-1889年间,这是一个技术逐渐稳定、舰型向前无畏时代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英国战列舰的发展可以说有多条不同设计路线,其间又有交叉。
虽然时间短,但在战列舰的里程上却有着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发展,这些发展最终为战列舰制定了新标准并使战列舰在此后50年里继续成为舰队的主要力量。
设计师在这一阶段考虑的主要问题是:
1、重点防御与全面防御之争;
2、低干舷与高干舷之争;
3、露炮塔与封闭式炮塔之争。
新技术的发展,如速射炮、鱼雷、钢材、蒸汽动力,流体力学与船模试验水池,船厂的
扩大以及管理的进步等等,这些都是进入前无畏时代的物质基础。
1881年10月18日服役的"不屈"号(HMSInflexible)被很多海军史研究者认为是最难看的铁甲舰,她是回应意大利的"杜里奥"号而建造的。
这是一艘走极端设计的战舰,其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拥有一个"攻不破"的"中央装甲堡",这个在舰体中部的方形装甲堡可以在舰体非装甲部位受到重创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不沉。
"不屈"号的装甲厚度是所有英国战舰中最厚重的,而且配备了皇家海军使用的口径最大的前膛主炮;该舰是第一艘采用水下鱼雷发射管和电灯的英国战舰。
正是它的到来,舷侧火炮与风帆才最终成为历史。
在"不屈"号之后,英国又建造了多艘缩小的同类舰,以及拥有撞击舰首的铁甲舰和仅有舷侧装甲带的二级铁甲舰。
这个时期,战列舰纵队战术已成为一种战术原则,不过撞角冲击战术仍被认为有实用价值。
实战射击距离约在1800米左右,这时主炮与副炮均可向目标射击。
主炮用来穿透敌舰的装甲防护,而副炮则撕开敌舰的薄弱部位。
随着技术的发展,副炮中的速射炮成为对付鱼雷艇威胁的主要手段。
在舷侧火炮成为历史后,英国并没有马上采用炮塔,而是学习法国战舰,采用了露炮塔,它实际上是炮塔的一个变型,是没有顶盖的炮塔。
火炮由于没有完全封闭,因此仰角可以抬得更高,这是这种炮座的优势,其四周仍可由装甲围壁保护。
舰炮以炮座的形式布置获得了有限度的成功,这时的交战距离近,炮弹弹道基本上是水平的,因而炮座的防护力显得还够,但炮座却无法防护从顶上飞进来的炮弹!
1880年7月12日动工,1887年7月服役的"科林伍德"号(HMSCollingwood)是海军上将级(AdmirlClass)的首舰,可以说是英国第一艘真正的露炮塔型战列舰,其舰型布置成为此后(至1906年"无畏"号之前)大部分主力舰的标准。
总体布置与"蹂躏"号相同,前后各有一个沿中线安装的主炮塔,中间是一个大型的上层建筑,布置有副炮与轻型火炮,首次确定了战列舰的基本布局。
出于建造经费上的考虑,"科林伍德"号的排水量不能超过10000吨,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必须在对防护能力及干舷高度有严格限制的前提下,来达到火力、航速与续航力的平衡。
1887-1889年间建成的6艘海军上将级露炮塔型战列舰可以说是现代战列舰最早的原型,但弱点之一是舰体的防护不足,其次遭到批评最多的就是暴露的火炮。
虽然如此,海军上将级舰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列舰舰级,也是标志进入前无畏时代的新一级主力舰-即君权级的设计基础。
-End-
描述:图011873年4月19日服役的"蹂躏"号
图片:
描述:图02"无畏"号于1879年2月15日服役,本图为1885年时的状态
图片:
描述:图031881年10月18日服役的"不屈"号,与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是同一个时代。
同一种设计风格的铁甲舰
描述:图041887年7月服役的"科林伍德"号是海军上将级的首舰,配备305毫米主炮
图片:
413毫米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