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②商贸服务功能滞后——城市商业、娱乐功能的发挥
总结:商业娱乐功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极其微弱,落后于古代韩城城市繁荣的商业贸易景象,更无法满足20万人口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韩城城市未来主导功能的调整应结合自身的劣势,在总体布局中考虑增加商业、娱乐业的比重,将商贸、娱乐作为未来城市的主导功能。
③大环境的影响
*交通因素:韩城的铁路客运发展滞后,车速过慢,与其他各城市通行时间过长,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旅游功能。
*技术因素:由于历年来古城研究成果数量少,导致城市特色不明显、旅游发展缓慢的现象。
总结:韩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旅游功能。依托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以及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联系与技术服务支持是未来韩城城市发展的重点。2.商业、娱乐功能滞后
二。城市功能存在的问题
1.旅游功能的忽略
①老城并未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发展动力不足。
②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旅游形象不鲜明,忽略利用老城的文化旅游价值
*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弱。
*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经营方式僵化、参与性差。
*旅游也未能带动城市新兴产业及辅助产业。
城内五条大街:金城大街、西大街、书院街、煌庙巷、文庙巷,七十二条小巷,其格局呈“井”字形和“丁”字形式。
③功能分区:韩城老城以东西大街为界,城北基本为公共建筑区,城南为居民生活区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结构
①空间结构:韩城市中心城区由新城区、老城区、象山区、苏山区、竹园区五片组成。城市形成了“一主两副,一带三轴”的空间结构
3.老城功能与主导功能脱离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
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城市形态的演变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形状和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从传统的城市中心向外扩张,到现代的多中心城市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和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1. 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形态呈现出单中心的特点。
这种城市形态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周围环绕着一圈圈的居住区和商业区。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资源利用高效,但也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多中心城市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形态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多中心城市模式将城市分为若干个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等。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分散了人口和资源,减少了交通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性。
3. 城市群的形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群的形成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一个大区域,各个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紧密联系。
城市群的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但也带来了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宜居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城市中心是城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功能。
为了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 增加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和活力。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分为组团状(重庆)、团块状(北京、成都、合肥、华盛顿)、放射状(延安)、条带状(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
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存有自然条件(地形、河流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
文化、历史等)。
例如:平原地区的城市形态多为团块状,山区和丘陵区的城市形态则多
为组团状。
3、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显
界线;各功能区可能兼有其它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其功能区构成不同。
4、住宅区:城市最广为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呈圆形背向发展。
5、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及大量消费者;分布以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为原则;多
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大多呈点状或条状。
6、工业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相互之间协作性弱;不断向外缘移动;原产于交通便
捷地区(紧邻公路、铁路、河流等)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如地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交
通便捷程度及距市中心远近)、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付租能力等。
8、图中a则表示工业,b则表示住宅,c则表示商业,由市中心向外缘递变最快的就
是商业,①-③中适宜发展住宅区的就是②,适宜发展工业区的就是③,适宜发展商业区
的就是①。
9、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包括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10、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比如:必须存有便捷的交通
条件;协同不好相互的边线关系,以增加污染;设置必要的防水拎;必要的卫星城建设等等。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布局,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
整体城市设计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形态与结构:城市设计强调城市的形态和结构,即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组织。
城市形态涉及的概念包括城市的尺度、密度、形状和布局等方面。
例如,城市的尺度可以通过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建筑高度来反映,而城市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蜘蛛网状等。
城市结构则包括城市的道路网络、绿地系统和建筑物群落等元素。
2.可持续性:城市设计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性,即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
可持续城市设计强调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策略来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和减少交通拥堵等。
例如,推广可再生能源、鼓励公共交通和步行、提供自行车道和绿色建筑等。
3.社会包容性:城市设计要考虑社会的包容性,即城市的设计应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这包括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们。
为了实现社会包容性,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社区规划、公共空间设计和社会服务设施等。
例如,在社区规划中包括设置学校、医院、商店和公园等。
4.文化认同:城市设计应该尊重和保护城市的文化认同,即城市的设计应该反映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
这可以通过保留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和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等来实现。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保留传统建筑和风貌,并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当地的艺术和文化元素。
5.参与和合作:城市设计需要建立参与和合作的机制,以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得到充分考虑。
这包括公众参与、政府和业主的合作以及专业团队之间的协作。
城市设计师应该主导这一过程,与其他相关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商。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组织公众听证会和工作坊,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包括城市形态与结构、可持续性、社会包容性、文化认同以及参与和合作。
这些理论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提高,为人们创造一个宜居和繁荣的城市环境。
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演变分析——以黄山市主城区为例

!>智能规划94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 NO.152020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演变分析----以黄山市主城区为例石中钰(黄山市自然资源勘测规划院,安徽黄山245000)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有着更高的要求,从形式到风格,从结构到布局,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随时都在发生改变。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突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的特点,有效地把握城市发展的整体脉络,针对空间发展的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现阶段城市空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主城区;形态演变历程;可持续发展1背景概述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处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的交界处,交通枢纽地位突出,西南边界紧邻着江西景德镇、婺源县,东南依靠浙江临安市、开化县等地,东北则与宣城相连,西北部与池州接壤。
黄山市成立于1987年,辖区内三区分别是黄山区、屯溪区、徽州区;四县分别是黟县、歙县、祁门县和休宁县,总面积9807km2。
市政府驻地为屯溪区,毗邻上海、合肥、南京、杭州等地,地理位置优越。
2主城区空间结构与职能在黄山市的三个城区中,黄山区与屯溪区、徽州区两区只有在行政上的联系,而在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共享等方面未实现一体化。
休宁、歙县与屯溪区、徽州区在区位、交通和经济联系上较为紧密,共同形成了以屯溪为核心的南部城镇群。
该城镇群是黄山城镇体系的核心,市域发展的主体空间。
黄山市在城市空间布局当中,对于屯西县的发展目标极为明确,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枢纽地带进行布局;属于皖南地区的交通重要枢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旅游产品加工基地。
徽州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和物资集散地;旅游服务基地之一。
休宁是区县级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农副产品加工与集散中心;歙县是县级政治、经济、文化、商业服务中心,次级旅游服务中心,农副产品加工与集散中心。
城市规划概论课件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2、空间、土地、产业、 社会结构的整合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形象的魅力
1、城市功能与结构的高 度概括
2、映射城市发展的持续 与继承
3、鲜明的城市个性与景 观特色
1、政府的决策 2、功能的体现 3、市民价值观的变化
1、人与自然地和谐 2、传统与现代并存 3、物质与精神文明并进 4、城市设计的成果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
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
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组团状 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 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 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 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 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 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 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 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 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 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 环状分布。 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主要案例:浙江台州
5、卫星状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 市有极强的支配性。 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 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 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 段的影响。 主要案例:London、上海等。
城市区位城市体系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区域金融中心、航 长江三角洲、 一级中心 运中心、贸易中心、 上海 全国甚至国外 国际投资中心
二级中心
三级中 心 四级中心
南京 杭州 苏州 无锡 常州 宁波
镇江 扬州 南通
省级经济中心、交通 本省及周边地区 中心 主要在地市范 制造业 围内
市域内 本城镇和乡村
五级中心 小城镇
读我国中部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长沙、株洲、湘潭作为中部城市群之一,将发挥城市在区域 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请分析该城市群发展的自然区位因素。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有河流提供水源和水运条件,矿产丰富 (2)简述以该城市群为中心的地区吸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有 利条件。
小结: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商业 呈团块状或条 状 区
特征 中心商务区 经济活动最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 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 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工业 聚集成片 区 住宅 占地面积大, 区 是城市的主要 功能区,工业 化后出现分化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同时 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分别划分为两档。(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具体划分标准为: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 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3,50万)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 [50万 ,100万)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有何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逆城市化: 城市 区别: 郊区城市化:城市 郊区 农村、小城镇 发达国家 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城市结构与形态

广珠城际快轨的建设,使珠海到珠 三角各城市的车行时间缩短到1小时 以内,大大缩短了珠三家西部城市 之间生活交往的频率。交通时距的 缩短使得广珠快轨将直接拉动站点 周边地区地价,对城市功能发展形 成推力,广珠快轨轻轨将促进珠海 市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发展,对于轻 轨沿线物业、构筑商业节点,培育 形成以TOD发展模式为带动的社区 具有强大的诱惑力
四、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空间结构演变
集聚-扩散-再集聚-再扩散
五、经济集聚与扩散的空间模式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是城市成长中心,该增长中心的增长可以向周围地 区扩散。 在产业发展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 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支配 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中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四 新香洲和唐家湾空间的崛起:2019-2019
2019年后,珠 海实施“三基 地一中心”战 略,重点发展 高等教育、高 新技术产业和 工业园区,大 学园区和高新 技术开发区的 入注使得唐家 湾地区空间进 一步拓展,同 时南屏、新青、 三灶等地段的 工业园区获得 一定的发展
东商西实,东轻西重——东西部空间发展指向
第一节 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
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 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等。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 使用上的反映。
第二节 经济结构
一、经济结构内涵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 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经济的空间结构主要是指产业的空间结构 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一: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模式
匠人模式(周王城)
希波丹姆斯模式(米利都)
曼佗罗模式(拉萨)
功能模式
适应于近代工业化以来的模式,指导思想为机械主义,认为功能 决定形式。“屋者居之器”(勒.柯布西耶) 主要理论模式: 马塔(S.MATA)的带形城市,规划实践-斯大林格勒规划 霍华德(E.HOWARD)的田园城市,规划实践-澳大利亚堪培 嘎涅(G.GARNIE)的工业城市模式,规划实践-勒阿弗尔规划 勒.柯布西耶(L.CORBSIER)的阳光城市,规划实践昌迪加尔
►扇形理论(Sector Theory)
H.Hoyt于1939年提出。
根据64个美国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 和几个大城市的居住状况的调查,结论是:城市就整
体而言是圆形的,其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由市中
心向外做放射状分布。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 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 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 扇形。
►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E.W.Burgess于1923年提出。 城市分成为五个同心圆区域: a.中心商务区(CBD); b.过渡区(Zone in Transition);
c.工人居住区;
d.良好住宅区(Zone of better residenses); e.通勤区(Commuters zone)。
1969年美国学者默尔迪(Murdie)通过研究发现三种主因素 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家庭构成呈同心圆状分布,自中心向外围家庭规模逐渐扩大;
社会经济状况呈扇型分布,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对称分布在城市的两侧;
种族构成呈多核心分布。
对主因素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所得到的模式对其他城市 未必适用。
上左为贫困的亚洲人 的分布;
社会机制——人类生态学解释
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 主要观点: 以生态学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 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和共生两种关系,但共生是为了更好的竞争, 在 城市空间研究中主要研究对于空间的竞争 个体对空间的竞争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变化,此种过程称 为生态过程。 十种生态过程:吸收(Absorption)、合并(Annexation)、 浓缩(Concertration)、离散(dispersion)、集聚 (Centralization)、分散(Decentralization)、隔离 (Segregation)、侵入(Invasion)、接替(Succession)和 专门化(Specialization)。
第七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第一节 城市结构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结构“构成城市 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 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等。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 使用上的反映。
• 1963年修改 1、人口3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比例70%以上 2、人口2500人-3000人,非农业人口比例85%以上 3、城镇区农业人口不得高于20% 4、城镇区农业人口不作为城镇人口计算 • 80年代中期标准 镇(1984年) 1、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超过2000人的乡政府所在地 2、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 市(1986年) 1、非农业人口6万,GDP2亿元以上,作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 2、50万人以下的县,县政府驻地镇非农人口10万人以上,农业人口不 超过40%,GDP3亿元以上; 50万人以上的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12万 人以上,GDP4亿元以上。可撤县设市。地级政府驻地可适当放宽 3、非农业人口25万人以上,GDP10亿元以上的城市,可设地级市
有机模式
主要特点:人文、生长、变化。 “城市是长成的,不是造成的” 主要模式: 沙里宁(E.SAARINEN)的有机疏散理论 “TEAM 10”的簇式城市
2.解释性理论模式
特征
研究由众多个体合力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城市所具有的结构模式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古典模式
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 Ring Model) 伯吉斯(G .Burgess)1923年提出,适用于简单的小城市 扇形模式(Sector Model) 霍伊特(H.Hoyt)1939年提出,适用于方向性差异较大的城市 多核心模式(Multiple nuclei model) 哈里斯(Harris)和乌尔曼(Ul1man)1945年提出,适用于复杂的大城市
建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准
行政地位:埃及、蒙古 人口规模:各国差别较大,乌干达100人,日本50000人, 联合国2500人, 有时辅以其他指标,如人口密度,非农人口比例。 物质设施:智利(具有影剧院,路灯等) 综合标准:捷克斯洛伐克,2000以上,人口密度大于75人每公顷,至少有 3个居住区住房占10%以上,部分地区有给排水系统,至少有2名医生和1 家医药店。
2.城市的地域界定
常规界定方法
行政地域:市区或市区加上郊区的行政范围。优点:相对稳定, 资 料容易获取;缺点:不够准确 实体地域:即城市的连续成片建成区。优点:比较准确;缺点:不 稳定,资料难以统计。 在实际中,行政地域和实体地域往往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导致产 生广域城市和狭域城市,广域城市的行政地域大于实体地域,如上 海市,狭域城市的行政地域小于实体地域,如纽约市。
2.城市空间分化过 程
早期:混合布局, 分化不明显 中期:单中心的圈 层式功能分化 后期:多中心分化
3.城市空间分化机制
经济机制——竞租 (RENT-BID)理论
渊源: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区位 是决定空间利用的主要 因素,存在自中心向外围递 减的趋势 特定区位空间的使用取决于对 该空间的需求程度和对于占 有空的支付能力
DESA-KOTA 加拿大地理学家麦格(MCGEE)1987年提出KOTADESASI和DESA—— KOTA 的概念,DESA、KOTA为印尼语“城市-乡村”之意。前者在我 国翻译为“农村城市化”,后者尚无准确翻译,周一星提出都市连绵 区(MERROPOLITIAN INTELOCKING REGION”,含义接近DESAKOTA。 主要特征:城市和人口密集,内部联系密切,但其中有大量的农村人口。 多出现于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 结构特征: 核心区—为发达的都市区 中间层—工业化较发达的农村地区 边缘区—以集约农业为主的地区 城市带和DESA-KOTA仅处于概念探讨阶段,尚无明确的界定标准
行为机制——行为学派的解释
人类生态学派和城市土地经济学派均排除了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 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影响。 该理论是由查普林(F.S.Chaplin)在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城市 社会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组织都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具体地 反映在行为的四个过程上,即:需求的感受、目标的明确、对未 来的规划选择以及决策和行动。 行为方式既包括个体行为,也包括群体行为,它有三种类型:日 常行为、制度化行为和组织行为。
二、城市空间分化机制 1.城市空间分化
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分化 城市空间分化指城市中各种活动相对集中的过程 城市可见分化的原因在于: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于相应空间 的选择以及各种活动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前者主要受自然 地理条件影响,反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个性;后者主要受 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反映了 城市空间结构的共性。
综合界定方法
目的:综合行政地域和实体地域的优点 方法:以适当的行政地域为单元,由符合条件的行政地域组成城市地域。 美国的城市化地区(UA) 基本单元:有固定边界的市、镇、村居民点,分IP和CDP两种。 组成:1、5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 2、符合下列条件的邻接单元 人口2000人以上;人口不足2000人但人口密度大于1000人/平方英 里且密集居住区集中了60%以上人口或至少拥有100个住宅邻接单元; 人口密 度大于1000人/平方英里且有道路连接;人口密度不足1000人/平方英里但被 达标地区包围或连接在外围1.5-5英里。 3、邻接的铁路站场、公园、工厂、工业区、办公区、飞机场、高尔夫 球场、公墓等非居住用地。
华盛顿都市统计区
美国的都市统计区
1984年,美国有256个MSA和21个CMSA面 积占全国的16%,人口占76%
复合型城市地域*
城市带(MEGALOPOLIS) 由若干连续的都市区组成的巨大城市地域,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 简.戈特曼(J.GOTTMANN)提出。 条件:城市密集,都市区连续。内部社会经济联系密切,有便捷的 交通走廊。规模巨大,一般在2500万人以上,是国家的核心区域。 世界上的城市带 美国东海岸城市带:BOSWASH 美国西海岸城市带:SAN-SAN 美国五大湖沿岸城市带:CHIPITTS 欧洲大陆西北部城市带:英格兰东南-法国西北-荷比卢—德国西部 日本太平洋沿岸 我国城市带雏形(城市密集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中 南、京津唐。
美国代顿市的城市化地区
美国的城市化地区* 1980年美国城市化地区366个,集中 全国人口的61%,其中最少的仅 503038人(杰克逊),最大的有 1559万人(纽约)。 右图为代顿市的城市化地区:中心城 市20.3万人,总人口59.5万人)
美国的都市统计区(MSA) 基本单元:县 背景:美国郊区化迅速发展,郊区和城市联系密切,但在景观上并不连续。 因此需要以功能地域取代实体地域,SMA主要反映功能上的联系。 演变:1910年提出都市地区概念(MD),1949年制定统计标准,称标准 都市区(SMA),1953年改称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1980年采 用新标准,改称都市统计区(MSA)。符合条件的MSA可进一步组成 PMSA和CMSA。 要求: 包括5万人的中心城市或城市化地区,总人口10万人以上。 构成: 1、中心县(CC):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总人口50%以上位于城市化地 区的县。 2、符合下列条件的连续邻接外围县(OC) 75%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活动。 被雇佣或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相当于中心县的10%或大于1万人;或 50%以上的居民居住在相互连接且密度大于150人/平方英里的次级行政 区(MCD)中。 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有15%以上就业于中心县或雇佣的非农业劳动 力有25%以上居住于中心县。 类似概念: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 市场区“( SMLA),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CE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