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装饰――吻兽
檐上之神——吻兽

正 吻的 演 变过 程 大体 为 鸥 尾一 鸱 吻一 正 吻 ,其在 各 个 不 同历 史 时
期 形 象 差异 很 大 ,所 以 ,它成 了我们 鉴 别古 建 筑 年代 的依 据之 一 。如 汉 代 重要 建 筑 上 多饰 凤凰 ,南 北朝 时 则 开始 用鸱 尾 。隋 唐 时期 鸱 近 兽
形 ,并张 口吞 脊 ,而 宋 、辽 、金 时期 的 鸱尾 体 形 都偏 于 瘦 高 ,且 尾卷
正■
I
日[ = =
臂 ■ 吻童
口
;
2 0 1 4 0 8 —97
① ②唐太 宗昭陵 出土的 鸥吻 。 ③ 山西佛光 寺大殿 鸱吻 ( 唐) ④宋 朝的 鸱吻 。 ⑤天 津蓟县独 乐寺 山门 鸥尾
国家 工程 中还 保 留着 十分 郑 重 庄 严的 迎 吻仪 式 。 每 当修 建 宫殿 时 ,负
重■厦顶 ( 本倒 为尖山式默山厦面侧立面 )
责 营 造 的工 部 官 员 以鼓 乐 、彩 亭 、仪 仗 等 , 自琉 璃窑 厂 迎 脊龙 ( 正 吻
等 ) 入 宫 ,叩 首焚 香 ,备极 恭 敬 ,名 为 “ 迎 吻” ,可 见 其 在古 人 心 目
96 一C n I E SA h l 0 T ( n ^ r ^ I Sc o 帅
U I : T l o NI NG U A N G X ! 一广西城镇建设
我 们 今 天 所 见 到 的 吻 兽 ,大 多是 明清 时 期 的 产物 。 在 古 建 筑 屋 项 上 ,分 别 有正 脊 、垂 脊 、 戗脊 等 部位 ,在 各脊 的尽 端或 转 折处 ,都 置 有 吻兽 。 吻兽 以所处 位 置 不 同 ,形 态 各异 ,名称 也 不尽 相 同 。 图 中 居 于正 脊 两 端 ,面 朝里 、张 着 大嘴 口衔 正脊 的 名 叫正 吻 ,亦 称 鸱 吻 、 大 吻 。 除 了正 吻 以外 ,在 垂 脊 上有 垂 兽 ,戗 脊 上有 戗 兽 ,围脊 转 折处 还 有合 角吻 兽 。在 垂 兽和 戗 兽 的前 边 ,常常 排 着一 队 小 兽 ,呈 前 趋之 势 ,俗 称 “ 走 兽 ”或 “ 跑 兽 ” ,形 态 栩栩 如 生 ;同时 又 因为 它 们 在屋
一览古建筑避邪“吻兽”走近华西坝老建筑上的屋脊神兽

一览古建筑避邪“吻兽”走近华西坝老建筑上的屋脊神兽
中国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拱门、青砖、黑瓦、红墙……西式的拱形窗户结合中式的额枋,整座建筑中西合璧浑然一体,一砖一瓦无不透出一种历经百年沧桑的古朴优雅气度。
华西坝建筑格局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显示着典雅而独特的神韵,甚至被称为“建筑史上的奇观”。
英国建筑设计师荣杜易对于“华大”全校图样的设计和绘制煞费苦心,他先后在北京、成都对中国古典建筑和川西一带地方进行考察,并对校园基地进行实地测量和研究,设计出的建筑蓝图率先将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如飞檐、斗拱嵌入西洋建筑,将中式屋顶与洋楼结合一体,被称为“中国式新建筑”。
在敬仰大师之作时,我们往往忽视了暗藏在老建筑房顶和屋檐上的那些呆萌小神兽,它们也被称之为屋脊兽。
屋脊兽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放置在房屋、宫殿等房脊上的雕塑作品。
中国古建筑上的跑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
獬豸、斗牛、行什。
除了宫殿、庙宇、园林、官邸等古代建筑屋面上的特殊饰件,称为“吻兽”,屋脊兽也作为“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并以此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
龙是排名第一的屋脊兽
正脊两头安放面朝里的龙首形瓦件称“正吻”、“螭吻”,因传
说此兽好吞,故在正脊两端作张嘴吞脊状,又称“吞脊兽”
形如鱼状的祥兽
形如蝙蝠的瑞兽。
中国古代建筑-鸱吻

中国古代建筑-鸱吻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很容易发现火灾,为防止火灾的发生,镇火神兽--鸱吻随之建造出来。
鸱吻既美化的屋脊还可以起到防火、辟邪的作用。
唐代南禅寺鸱尾元代永乐宫鸱尾明代智化寺鸱尾清代太和殿鸱尾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很容易发现火灾,为防止火灾的发生,镇火神兽--鸱吻随之建造出来。
鸱吻既美化的屋脊还可以起到防火、辟邪的作用。
在汉代时称为蚩尾,大约到晋代又被称为鸱尾,晚唐以后,鸱尾下部塑成含脊的兽头,又改称为鸱吻,明清又被称为螭吻、龙吻。
鸱吻在汉代已出现雏形。
相传,汉武帝时期,建章宫就建有两个蚩,安装在建章宫正脊的两侧,因蚩为海兽,可以起到镇火消灾的作用,因其尾巴向上,被称为蚩尾。
因这一故事为唐人所记,可信度不高,但从当时留下的一些画像石、画像砖中可以看出,在汉代已出现蚩尾。
后世称为“鸱尾”一词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如《晋书·安帝纪》中有“义熙六年,雷震太庙鸱尾”的记载,唐代亦称,据唐人苏鹗《苏氏演义》卷上:“蚩者,海兽也。
汉武帝作栢梁殿。
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
’今人多作鸱字,见其吻如鸱鸢,遂呼之为鸱吻,颜之推亦作此鸱。
”到北宋时期,李诫著《营造法式》卷二转引《汉纪》时记到:“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
”金元代以后,受中国龙文化的影响,龙形的鸱吻开始渐渐应用。
受“龙生九子”传说的影响,鸱吻被螭吻取代,到明清时期成为定制。
据明李东阳著《怀麓堂集》记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明杨慎所著《升庵外集》也记载了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形似兽。
”清人高士奇著《天禄识余·龙种》记载“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螭吻上的拒鹊,出现在唐代,到明清时代慢慢演化成为一把宝剑。
相传这把宝剑是“神功妙济真君”许逊的,主要目的有两种,一是为妖魔鬼怪看到这把宝剑直接逃跑,可以辟邪,二是被龙吻擅离职守,要把它困在屋顶上,让其好好工作,不能逃走。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作者:王铭珍来源:《北京档案》2008年第03期当人们走进故宫游览时,就会发现,所有建筑的屋顶正脊两端、垂脊、岔脊、戗脊上,都装缀着一些琉璃动物形象。
正脊两端的叫“吻”(俗称火吻),岔脊、戗脊尽头则是一排排的琉璃小兽。
这些吻兽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太和殿的琉璃大吻,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对。
每只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重约4.3吨。
大吻表面饰有清晰的龙纹,故又叫龙吻。
该龙威武异常,四瓜腾空,怒目张口,吞住正脊,吻背插着一把宝剑(据说这只吻负罪在身,让它在这里扛梁抵罪,并在背部插上一把宝剑,以示永远不得脱身),把大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
大吻安置在屋顶正脊的两端,有重要的建筑作用。
因为这部分容易漏雨,大吻安置在这里,正好严密地封固了前后坡和前后三坡瓦陇的接口处,防止了雨水的渗入。
另外,在明清两代,人们还把大吻视为镇火神吻,寓意防火。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宣统皇帝登上宫殿同龙吻做游戏的照片,那龙吻高溥仪一倍。
檐角的琉璃小兽光彩艳丽,栩栩如生。
它们排列的数目多少是根据殿宇的等级差别决定的,最多为10个,最少只有1个。
以等级最高的太和殿为例,小兽就排列了10个。
这些小兽由骑凤仙人领着,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风姿各异,远望既像是一队天兵行至悬崖而勒马,又像是一队天神站在檐角探寻人间之奥秘。
这些小兽多是根据古代神话想像出来的,各有寓意,或吉祥如意,或勇猛威严,或消灾灭祸。
例如“行什”在《清式营造则例》中称之为猴,该饰体虽然略具猴的轮廓,但背上有双翼,且手持金刚杵,宝杵历来就有降魔的功效。
“行什”位于屋顶上,身有双翼,很似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大概是可以消灾免祸,用于防雷的。
雷电袭来,它可以舍身救主,同时又含有主持公道、剪除邪恶之意。
同样,这些小兽也是屋顶防漏的重要部件。
岔脊、戗脊所在部位,也是几坡瓦陇上端的汇合点,为封护盖住这条交汇线的连砖上口,必须在连砖上覆盖脊瓦,工匠巧妙地把小兽和盖脊瓦铸在一起,体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吻兽构件的造型初探

吻兽构件的造型初探作者:高硕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摘要:亲临故宫,人们或是会被绚丽夺目的色彩所吸引,亦或是被它宏伟磅礴的气势所折服,却会忽略屋脊上那些俯视众生的小兽。
吻兽,是中国传统建筑顶部的构件,这些精美的建筑构件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独有的文化价值留芳于世。
关键词:吻兽;造型;实用功能;艺术教育吻兽的起源和历史背景龙,作为炎黄子孙的象征,和吻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龙文化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不但是中华民族敬重的对象,还是炎黄子孙信念思想上的支柱。
而且在古时候,源于龙文化的东西已经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在建筑中体现的则更为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出现了个人私有的现象,慢慢的,这种图腾成为了皇帝的代表,代表着专属的权利。
驱除灾祸的时候一般都借助于吻兽,古时候,因为发展的局限性,基本都是木质结构的建筑,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很容易发生火灾。
因此,吻兽的安装位置就很有说法,都是在屋脊上。
如果想要修缮建筑的时候,相关的工人和大臣就必须举行隆重的仪式,通过乐器以及礼仪来欢迎吻兽,并且进行跪拜,恭恭敬敬,这个仪式叫做“迎吻”,能够看出人们对吻兽的崇拜尊敬和敬意。
吻兽的造型和象征意义吻兽数量的多少代表了地位的高低。
数量越多代表地位越高,比如在故宫的太和殿的屋顶上面,它的数量达到了11个,回顾我国古代的建筑,绝对是绝无仅有的。
在太和殿屋顶的上面,有花样众多的小兽,其中有,龙、狻猊、麒麟、獬豸、斗牛、海马等。
龙“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出自于《山海经·大荒东经》里,另外还有记载是“一足,出入水则有风雨,其声如雷”。
”从这里可以看出龙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龙在中国是一个神圣的标志,“龙”的演变是在蛇图腾经过漫长的改变以及其他图腾相互结合的进程中逐渐进行的。
在古时,百姓对皇帝的称谓都有龙的存在,如皇帝的身体称为龙体、皇帝称为龙子,身披黄袍则是皇帝治理天下的象征,“龙”也由此在封建礼制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古建筑之美(一)房屋正脊脊刹、鸱尾(吻)与脊兽

古建筑之美(⼀)房屋正脊脊刹、鸱尾(吻)与脊兽传统建筑的屋顶有庑殿、歇⼭、悬⼭、硬⼭顶和攒尖顶等多种形式,屋脊上多塑有⼈物、动物、花卉,鱼鸟等图案。
⼀、正脊脊刹和鸱尾(吻)1. 正脊是指屋顶两坡相交的顶端,成直线或两端上翘。
正脊的装饰⽐较繁复华丽,⼀般有双龙戏珠,双龙含脊,双凤或⼋仙,虎、象和鸽⼦等,两侧饰以葫芦、莲花、牡丹等花卉。
2、脊刹和鸱(吻)脊剎位于正脊的正中位置,装饰的样式多种多样,有宝瓶状、宝塔状、楼阁状、仙⼈骑象状、三股戟状等。
含吉星⾼照、事事平安、连升三级、福禄、智慧等喻义。
鸱尾(吻)海中有鱼(鲸),虬尾似鸱(鹞鹰),激浪即降⾬。
古⼈以鸱尾作正脊两端的饰物,意喻平安福康。
鸱尾先⽆⼝,唐晚期,鸱尾多了⼀张⼤⼝,即由鹅尾变成了鸱吻。
将其置于屋顶正脊两端,防⽕灾、策安全,是其本义。
⼆、脊兽,系指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从屋脊的形态分为垂背兽、戗脊兽、⾓脊兽和围脊兽;从脊兽的形态⼜可分为⽴兽、蹲兽和⾛兽。
脊兽常见为9、7、5、3,均为奇数。
房屋等级越⾼,脊兽就多,故宫太和殿⼩兽为⼗个,全国仅此⼀例。
⼩兽分为九种,依顺序为凤、狮⼦、天马、海马、狻猊、狎鱼、解⾘、⽃⽜、⾏什。
凤为起头兽,⾏什为压尾兽。
凤前⾯为骑鸡仙⼈。
脊兽的功能除具有美好、吉祥、威严、正⼤光明和防灾保平安等象征意义外,其真正功能是保护⽊栓和铁钉,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作⽤及对⽡⽚向下推⼒的⽀撑作⽤。
西周前期发明并使⽤了⽡,⽡的出现促使了屋脊的形成,特别是西魏时由西域传⼊琉璃技术,筒⽡出现后,宋辽⾦时期琉璃⽡成了屋顶剪边的开端,元代出现了全琉璃的屋顶,清代除民居外,屋顶全为琉璃⽡。
砖晚于⽡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制了⽅形和长形砖,秦汉时制砖技术显著发展,空⼼砖、⼤砖、⼩砖开始⼴泛使⽤。
砖的⼤量使⽤,⼜为墙⾝、屋脊的艺术化创造了条件。
砖⽡的合壁,使房屋的建造形式产⽣各类由简到繁的变化,同时也为屋顶艺术带来了登峰造极的时代。
浅谈中国古建筑屋脊吻兽件

装 饰 构 件 是 垂 兽 。 以垂 兽 为 界 又 分 成 兽 前 和 兽 后 两 部 分 . 垂 兽 之 后 叫垂 脊 , 兽 之 前 叫 角脊 。 垂
兽 也 有 其 实 用 功 能 , 为 屋 檐 有 一 定 的斜 度 , 瓦 便 有 下 滑 因 脊
的 可 能 , 在 交 梁 上 需 用 多 个 铁 钉 加 以 固 定 , 掩 饰 铁 钉 不 故 为
的寓意 。
龙 吻 已 经 非 常 普 遍 , 头 怒 目张 口衔 住 正 脊 , 上 插 着 一 把 龙 背
宝 剑 , 形 状 逐 渐 程 序 化 , 朝 中叶 之 后 , 吻 和 小 龙 都 显 得 但 清 正
没 有 生 气 。明 清 年 间 , 国南 方 有 些 地 方 称 大 吻 为鳞 尾 , 中 和北
些 神 话 动 物 作 饰 件 , 先 是 为 了 突 出殿 宇 的 威 严 , 次 还 象 首 其
征 着 消 灾 灭 祸 , 凶 化 吉 , 除 邪 恶 、 持 公 道 的 寓 意 。将 它 逢 剪 主 们置于屋脊之上 , 以希 望 风 调 雨 顺 , 泰 民 安 。另 外 , 些 走 国 这
的数 量 也 不 同 。在 清朝 这些 屋顶 脊 兽 件 的 使 用 还 做 了 明确 的 规定 : 屋 面 戗 脊 仙 人 后 面 排 列 的走 兽 都 应 是 单 数 。 三 、 如 或 或 五 , 者 有 七 、 , 建 筑 的等 级 划 分 , 级 越 高 , 兽 的数 量 多 九 按 等 走
吻兽 最早 的 记 载 可 追 溯 到 周 朝 , 《 礼 图 》 的周 王 城 在 三 中
建 筑 中就 出 现 有 吻 兽 ,最 早 的 正 吻 图案 见 之 于 汉 代 的 阙 、 祠 和 明 器 上 。中国 发 现 的有 明确 纪年 的最 早 吻 兽 是 西汉 年 问 所 造 ,9 o年 出土 于 湖 北 省 沙市 郊 区 。其 瓦 内壁 上 刻 着 元 光 元 16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音吃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音吃吻)鸱吻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音吃吻),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
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
《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
”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而“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
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螭吻,龙头鱼身,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传到日本後则称为「鯱」,最为人所知的是位於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城上的金鯱。
鸱尾约於唐末鱼形化,因此鸱尾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传说中海上的鲸鱼,并没有确定的说法。
鸱尾常用作建筑物上的吻兽,因此也成为吻兽的别称。
传说中,龙性淫。
与牛交合,生麒麟。
与鲲交合,生蛟。
鸱尾到底是一种鸟还是传说中海上的鲸鱼没有确定的说法。
《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後,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
」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
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民间也称鰲龙。
螭吻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
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
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
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7 xx装饰——吻兽 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络。经过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园林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不论在规划上,建筑群,建筑空间处理上,还是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文化灿烂辉煌,一脉相承。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
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有的在屋檐上。它们排列非常规整,做工精细,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吻兽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
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2 / 7
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古人传说,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可避火灾,驱魑魅。起初并不是龙型的,是由简单的翘突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鸟形演变为鸱尾(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至中唐或晚唐出现张口吞脊的鸱吻。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多,清时已很普遍,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着一柄宝剑,艺术形象完美,称为"正吻"、"龙吻"、"大吻"。正脊以外的垂脊,戗脊上则常用兽头,这些兽头顺着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兽。吻兽的使用也逐渐形成较严格的定制和比较严密的格局。
“龙避邪”,平民百姓住宅饰以素瓦或陶质者为多,一般不得用大型的龙吻兽;庙宇、官宅、宫廷则以金黄琉璃瓦者为多,而且造型个大苍劲、华丽美观。我国目前最大的“大吻”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龙避邪”千年演变,各历史朝代在使用上并无定则,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至清代“避邪物”始成定制。规定:
翼角处“骑凤仙人”之后的“走兽”皆用单数,数量最多可达11个。如最高等级的殿宇,故宫太和殿的垂脊兽的数目就是11个。而地方建筑物上的“避邪物”则自有习惯,而且南北地域各有差别,多不遵守官制,走兽造型亦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其趣。
从“龙避邪”的普及,可知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和风土人情,及人们祈盼安宁、幸福,企盼在同天灾火患斗争中得到“仙人走兽”之帮助,以“驱鬼魅”、“镇宅”、“避煞”、“破邪”。如装龙饰物可避火灾、调风雨,因为龙能兴风作雨;龙还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 3 / 7
凤饰物则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含富贵和权力之意。狮子则是兽中之王,有震百兽、示威武之象征。獬豸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是“正大光明”和“清正公平”之象征。总之,无论是“龙避邪”,还是“仙人走兽”,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它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一种民族文化;装饰显示着建筑物的豪华和宅府的等级,
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
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重脊前为什么用仙人骑凤?有这样一个传说: 4 / 7
齐国的一位国君,一次作战中失败,来到一条大河岸边,走头无路,后边追兵就要到了,危急之中,突然,一只大鸟飞到眼前,这位国君急忙骑上大鸟,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小兽安放在古建筑上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它们: 1、鸱吻(音吃吻,龙的九子之一),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正脊上,它形似鱼尾,张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个屋脊,故又名"吞脊兽"。传说这种正吻是海龙王的九子之一,它属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故用宝剑将它牢牢扎住。目前我国最大的“大吻”在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2、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 “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3、狮子,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传灯录》记载: “…狮子吼xx: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4、天马,意为神马。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5、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天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在我国古代神话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6、狻猊(音酸泥),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7、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5 / 7
8、獬豸,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9、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 “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与镇物。
10、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压尾兽。 龙、凤在古建筑中多是成对出现,吉祥、安康是其基本意思,还有生活美满、子孙满堂之意。狻猊在古籍中是和狮子同类的猛兽,《尔雅·释兽》中说"狻猊,食虎豹"。
将其用于装饰屋面,大概是象征镇灾降恶的意思。獬豸外形似龙,尾部似狮却生独角,十分奇特,也是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据《异物志》载:
"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选择獬豸装饰殿宇,含有主持公道的意思。行什因排列在第十个,故称"行什",是个猴子形的走兽。行什在一般古建筑上极少使用,只有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上可见到,所以它只出现在等级最高的建筑上。狮子、天马、海马、押鱼、斗牛,都是猛兽或猛兽的化身。自然界中的狮子凶猛无比,无需雕琢。天马则不同,在马的两肋处凭空添加了两个翅膀,故称天马。马善奔跑有"奔跑如飞"的形容,古人还感不够,加上了翅膀。斗牛外形似牛,古人觉其忠厚老实,不够凶猛,故将其装扮成身披鳞甲、神态似龙的异兽。海马、押鱼,却被古人雕琢得面目全非。海马似马,押鱼似龙(古代传说中的"虬龙"即有角的小龙,尾部带鳍似鱼形),都增加了几分威严,象征着尊贵。
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筑装饰上这些走兽,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