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装饰——吻兽的应用

合集下载

鸱吻的寓意和象征

鸱吻的寓意和象征

鸱吻的寓意和象征
鸱吻是中国传统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神兽状装饰物,有哪些寓意和象征呢?
鸱吻的寓意和象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辟火。

鸱吻的形态似张口吞脊,唐代以前的鸱吻作鸱尾之形,有遮雨、装饰等作用;到了唐朝,鸱吻增加了佛教中的摩羯鱼的元素,式样改变成龙头鱼身,折而向上似,象征辟除火灾。

2、护法、驱凶辟邪。

鸱吻在佛教中具有护法的作用,因其性情好望喜吞,被认为有驱凶辟邪的功能。

3、寓意高寿延年。

螭吻作为一种神兽,寓意着高寿延年,为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

4、地位与权力。

鸱吻常见于皇宫、庙宇和达官贵族的屋顶上,象征着地位高贵,平步青云。

5、吉祥如意。

螭吻的形态和寓意都与吉祥、如意相关,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子孙繁荣。

由于鸱吻龙头鱼身的形象,它也被寓意为子孙繁荣,早生贵子。

屋顶上的怪兽——鸱吻

屋顶上的怪兽——鸱吻

屋顶上的怪兽——鸱吻屋顶上的怪兽——鸱吻在屋顶上安置“怪兽”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做法,欧洲人偏爱石像鬼,中国人则喜欢放一些与龙有关的动物。

这些怪兽不仅起着排水、加固以及装饰的作用,它们本身也有着很深的寓意。

中国古代建筑的怪兽一般放在屋脊上,所以也被称为“脊兽”。

具体说来,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qian音“呛”)脊上安放戗兽,在屋脊边缘处则安放仙人走兽。

我们今天就先介绍下放在正脊上的吻兽。

吻兽,有时也叫吞脊兽,俗称吞头,一般安放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的正脊两端两坡瓦垅的交汇处,用作严密封固并防止雨水渗漏,同时起到装饰的效果。

史书记载,汉代已经在宫殿上放置“鱼虬(qiu,音‘求’)尾似鸱(chi,音‘痴’)”的装饰。

晋代以后,人们逐渐把这种装饰称为“鸱吻”,并开始广泛的使用。

到了清朝修建宫殿的时候,安装鸱吻已经成了一件大事,需要派一个官员提前去祭祀烧造鸱吻的工厂的保护神,还要派遣四品以上的文官、三品以上的武官去迎接烧造好的螭吻。

要知道,当年的四品官级别可是相当于今天的市长啊。

鸱吻又写成鸱尾或螭吻,它有很多不同的造型,但大体都是龙头鱼尾带翅膀的样子。

《山海经》中介绍“鸱”本是一种一首三身的鸟。

而宋代的《事物纪原》则说海中有一种怪鱼,长得像鸱,能喷浪降雨(个人认为这说的是鲸鱼……)。

再到后来,人们又衍生出”龙生九子”的传说,说这种怪鱼就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名叫螭吻,喜欢吞东西,喜欢喷水。

这些特性正好适合放在房顶上起到固定和消防的作用。

形形色色的鸱吻鸱吻的造型也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从鸟到鱼,直到宋代,龙型的鸱吻才开始增多。

清代以后,鸱吻造型已经成熟,一般是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还插着一柄宝剑,有人认为这把宝剑是为了辟邪,也有人说这是为了怕螭吻逃走,于是把它钉在了屋顶上。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大的鸱在紫禁城太和殿的屋顶上。

它高3.4米,宽2.7米,重达4300斤。

日本的“鯱”鸱吻传到日本后,同样放在屋顶上使用,但却改名叫了“鯱”(hu,音“虎”)。

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为何要装饰吻兽?

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为何要装饰吻兽?

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为何要装饰吻兽?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建筑外观特征明显,都是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组成。

而屋顶是整体建筑中最重要、最具独特风格的部份,其屋脊上的吻兽装饰,更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顶一般是由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组成。

古代宫殿正脊两端各有一兽形装饰物,因形似鸱尾,故称“鸱尾”或“蚩尾”、“鸱甍”、“鸱吻”、“祠尾”。

古建筑屋脊上吻兽的来源,古人、今人都曾作过考证,说法也不尽统一。

其中置吻兽以驱邪禳灾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一、屋脊上安置吻兽饰件是显示古建筑美观、庄严,用以寄托人们的某种信念。

这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表现手法。

据中国史料记载,在汉代(前202~220年)以前,较为尊贵的建筑物上,人们常以凤凰的形象置脊饰由禽鸟到鱼龙的演变过程。

到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朝),鸱吻的形象越来越近于龙纹形式,并被列为龙子之一。

传说中的龙既有驱邪厌胜之功,又有翻云播雨之力,可以避火禳灾、化难呈祥的缘故吧!二、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为骨架的。

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避雷防火措施不利,火灾是木构建筑的最大威胁,防火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因之,古人把鸱吻置于屋脊之上以避火灾就很可理解了。

直到清代,在国家工程中,还保留着十分郑重庄严的迎吻仪式。

每当修建宫殿时,负责营造的工部官员以鼓乐、彩亭、仪仗等,自琉璃窑厂迎脊龙(正吻等)入宫,叩首焚香,备极恭敬,名为“迎吻”或“迎鸱”,可见鸱吻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古建屋脊上吻兽的形象和寓意,也因施用于不同建筑物而有差异。

在一般宫殿坛庙殿脊上,多施用面朝里、口衔正脊的吻兽;而在城楼、箭楼的正脊上,则使用面朝外、背向正脊的兽头。

它就像守卫关阙的将士,雄踞于敌楼之上,捍卫着神圣的疆土,深寓着抵御外敌入侵之意。

三、另据有人考证,古时也有以鸱鸺(即猫头鹰)的形象作脊饰的。

因为“鸱鸺夜撮蚤,察毫末”(庄子语),迷信的古人利用它夜间能视这一点,制其形于屋顶,作为守夜之镇物,以避禽兽鬼魅的侵害。

中国古代建筑-鸱吻

中国古代建筑-鸱吻

中国古代建筑-鸱吻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很容易发现火灾,为防止火灾的发生,镇火神兽--鸱吻随之建造出来。

鸱吻既美化的屋脊还可以起到防火、辟邪的作用。

唐代南禅寺鸱尾元代永乐宫鸱尾明代智化寺鸱尾清代太和殿鸱尾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很容易发现火灾,为防止火灾的发生,镇火神兽--鸱吻随之建造出来。

鸱吻既美化的屋脊还可以起到防火、辟邪的作用。

在汉代时称为蚩尾,大约到晋代又被称为鸱尾,晚唐以后,鸱尾下部塑成含脊的兽头,又改称为鸱吻,明清又被称为螭吻、龙吻。

鸱吻在汉代已出现雏形。

相传,汉武帝时期,建章宫就建有两个蚩,安装在建章宫正脊的两侧,因蚩为海兽,可以起到镇火消灾的作用,因其尾巴向上,被称为蚩尾。

因这一故事为唐人所记,可信度不高,但从当时留下的一些画像石、画像砖中可以看出,在汉代已出现蚩尾。

后世称为“鸱尾”一词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如《晋书·安帝纪》中有“义熙六年,雷震太庙鸱尾”的记载,唐代亦称,据唐人苏鹗《苏氏演义》卷上:“蚩者,海兽也。

汉武帝作栢梁殿。

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

’今人多作鸱字,见其吻如鸱鸢,遂呼之为鸱吻,颜之推亦作此鸱。

”到北宋时期,李诫著《营造法式》卷二转引《汉纪》时记到:“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

”金元代以后,受中国龙文化的影响,龙形的鸱吻开始渐渐应用。

受“龙生九子”传说的影响,鸱吻被螭吻取代,到明清时期成为定制。

据明李东阳著《怀麓堂集》记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明杨慎所著《升庵外集》也记载了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形似兽。

”清人高士奇著《天禄识余·龙种》记载“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

螭吻上的拒鹊,出现在唐代,到明清时代慢慢演化成为一把宝剑。

相传这把宝剑是“神功妙济真君”许逊的,主要目的有两种,一是为妖魔鬼怪看到这把宝剑直接逃跑,可以辟邪,二是被龙吻擅离职守,要把它困在屋顶上,让其好好工作,不能逃走。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作者:王铭珍来源:《北京档案》2008年第03期当人们走进故宫游览时,就会发现,所有建筑的屋顶正脊两端、垂脊、岔脊、戗脊上,都装缀着一些琉璃动物形象。

正脊两端的叫“吻”(俗称火吻),岔脊、戗脊尽头则是一排排的琉璃小兽。

这些吻兽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太和殿的琉璃大吻,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对。

每只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重约4.3吨。

大吻表面饰有清晰的龙纹,故又叫龙吻。

该龙威武异常,四瓜腾空,怒目张口,吞住正脊,吻背插着一把宝剑(据说这只吻负罪在身,让它在这里扛梁抵罪,并在背部插上一把宝剑,以示永远不得脱身),把大殿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

大吻安置在屋顶正脊的两端,有重要的建筑作用。

因为这部分容易漏雨,大吻安置在这里,正好严密地封固了前后坡和前后三坡瓦陇的接口处,防止了雨水的渗入。

另外,在明清两代,人们还把大吻视为镇火神吻,寓意防火。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宣统皇帝登上宫殿同龙吻做游戏的照片,那龙吻高溥仪一倍。

檐角的琉璃小兽光彩艳丽,栩栩如生。

它们排列的数目多少是根据殿宇的等级差别决定的,最多为10个,最少只有1个。

以等级最高的太和殿为例,小兽就排列了10个。

这些小兽由骑凤仙人领着,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风姿各异,远望既像是一队天兵行至悬崖而勒马,又像是一队天神站在檐角探寻人间之奥秘。

这些小兽多是根据古代神话想像出来的,各有寓意,或吉祥如意,或勇猛威严,或消灾灭祸。

例如“行什”在《清式营造则例》中称之为猴,该饰体虽然略具猴的轮廓,但背上有双翼,且手持金刚杵,宝杵历来就有降魔的功效。

“行什”位于屋顶上,身有双翼,很似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大概是可以消灾免祸,用于防雷的。

雷电袭来,它可以舍身救主,同时又含有主持公道、剪除邪恶之意。

同样,这些小兽也是屋顶防漏的重要部件。

岔脊、戗脊所在部位,也是几坡瓦陇上端的汇合点,为封护盖住这条交汇线的连砖上口,必须在连砖上覆盖脊瓦,工匠巧妙地把小兽和盖脊瓦铸在一起,体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吻兽

吻兽

筑龙网 W W W .Z H U L O N G .C O M吻兽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络。

经过长时期的封建社会 ,园林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 ,不论在规划上 ,建筑群 ,建筑空间处理上,还是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文化灿烂辉煌,一脉相承。

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

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

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

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

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

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有的在屋檐上。

它们排列非常规整,做工精细,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吻兽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

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

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

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

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

故宫建筑上的龙吻和灵兽有什么用途?
王铭珍
【期刊名称】《北京档案》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当人们走进故宫游览时,就会发现,所有建筑的屋顶正脊两端、垂脊、岔脊、戗脊上,都装缀着一些琉璃动物形象。

正脊两端的叫“吻”(俗称大吻),岔脊、戗
脊尽头则是一排排的琉璃小兽。

这些吻兽不仅是一种装饰,还是古建筑中不可缺少
的一个组成部分。

太和殿的琉璃大吻,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一对。

每只高
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重约4.3吨。

大吻表面饰有清晰的龙纹,故又叫龙吻。

该龙威武异常,四爪腾空,
【总页数】1页(P52)
【作者】王铭珍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
【相关文献】
1.檐上之神--吻兽 [J], 黄婉婵
2.古代建筑上灭火压邪之物——吻兽和走兽 [J], 王乐群
3.“吻兽”建筑设计及意义分析 [J], 高云荣;
4.《龙》宠物坐骑两相宜灵兽养成计划全攻略 [J], 无
5.音乐剧《故宫里的大怪兽之吻兽使命》即将北京首演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华资料古建筑装饰——吻兽的应用

精华资料古建筑装饰——吻兽的应用

精华资料古建筑装饰——吻兽的应用古建筑装饰——吻兽的组成与功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络。

经过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园林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不论在规划上,建筑群,建筑空间处理上,还是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史文化灿烂辉煌,一脉相承。

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

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

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

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

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

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有的在屋檐上。

它们排列非常规整,做工精细,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吻兽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

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

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

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

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吻兽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
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
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从“龙避邪"的普及,可知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和风土人情,及人们祈盼安宁、幸福,企盼在同天灾火患斗争中得到“仙人走兽”之帮助,以“驱鬼魅”、“镇宅”、“避煞”、“破邪”。如装龙饰物可避火灾、调风雨,因为龙能兴风作雨;龙还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凤饰物则象征着吉祥如意,也含富贵和权力之意。狮子则是兽中之王,有震百兽、示威武之象征。獬豸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是“正大光明"和“清正公平”之象征。总之,无论是“龙避邪”,还是“仙人走兽”,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它既是一种建筑装饰,又是一种民族文化;装饰显示着建筑物的豪华和宅府的等级,
古建筑装饰—-吻兽的应用
—-—-—-————————-————-——————————-— 作者:
———-—-———-———————-—————-—-—-—-—— 日期:
古建筑装饰—-吻兽的组成与功用
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络。经过长时期的封建社会,园林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பைடு நூலகம்不论在规划上,建筑群,建筑空间处理上,还是建筑细部装饰,都具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而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历史文化灿烂辉煌,一脉相承。中国建筑经过数千年继承演变,流布极广大的区域.民舍以至宫殿,均由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物集合而成;而这单个建筑物,由古代简陋的胎形,到近代穷奢极巧的殿宇,均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西方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中国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在这优美轮廓线上点缀着的是一些出自于动物原形并经过艺术加工的一种特殊的饰件-—吻兽。它们有的在屋顶的正脊,有的在垂脊和岔脊上,有的在屋檐上。它们排列非常规整,做工精细,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只为装饰用吗?一系列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探究到底。
古人传说,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可避火灾,驱魑魅。起初并不是龙型的,是由简单的翘突逐渐形成动物形的脊饰,有鸟形的,更多的是鱼龙形的,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屋脊两端就有这类装饰物。鸟形演变为鸱尾(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至中唐或晚唐出现张口吞脊的鸱吻。宋代以后龙形的吻兽增多,清时已很普遍,表面饰龙纹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着一柄宝剑,艺术形象完美,称为”正吻"、”龙吻"、”大吻”。正脊以外的垂脊,戗脊上则常用兽头,这些兽头顺着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兽。吻兽的使用也逐渐形成较严格的定制和比较严密的格局。
“龙避邪”,平民百姓住宅饰以素瓦或陶质者为多,一般不得用大型的龙吻兽;庙宇、官宅、宫廷则以金黄琉璃瓦者为多,而且造型个大苍劲、华丽美观。我国目前最大的“大吻”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代的宫殿龙饰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龙避邪”千年演变,各历史朝代在使用上并无定则,各自形成独特的风格。至清代“避邪物”始成定制.规定:翼角处“骑凤仙人”之后的“走兽”皆用单数,数量最多可达11个.如最高等级的殿宇,故宫太和殿的垂脊兽的数目就是11个.而地方建筑物上的“避邪物”则自有习惯,而且南北地域各有差别,多不遵守官制,走兽造型亦生动活泼、曲线优美、气质精秀、朴拙浑厚、神态各异其趣。
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