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渡黄河
《刘邓大军渡黄河》课件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keji an/she ngwu/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历史课件:/kej ian/lishi/
当太行、冀南和豫皖苏部队同敌人连续打了几天几夜, 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弄不清我军主力行动方向时,国民党 郑州前线司令部却发表电讯,说什么刘邓的军队南进受挫, 被迫“西窜”。可见,刘邓大军“明修栈道”的战术已经奏 效。
当太行、冀南和豫皖苏部队同敌人连续打了几天几夜, 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第弄6不~清11我自然军段主:力介行绍动刘方、向邓时在,渡国前民是党 郑州前线司令部却发表如电何讯精,心说部什署么,刘筹邓划的出军一队套南切进实受可挫行,的 被迫“西窜”。可见,“刘明邓修大栈军道“”明的修战栈略道战”术的。战术已经奏 效。
以后也许三里清风,三里路,步步清风再无你。可也无悔你来过!人生的路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 谢谢你来过!往后余生愿安好!感恩相遇,感恩来过……谓夫妻,难在茫茫人海里相遇,易在柴米油盐中疏离。
很多婚姻,似乎都逃脱不过岁月的摧残。 多少夫妻,开始甜蜜幸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走着走着就选择了分开,原因无非是对感情不忠、个性不和,不再相爱。但更多以失败告终的婚姻,并不是原则和底线上出了问题,而是一方忙着工作赚钱,另一方忙着照顾家庭,生活的琐碎耗尽了彼此的激情,夫妻双方在平淡的生活中不再去表达对彼此的爱,以为相互理解,实则渐行渐远。 电影《消防员》中,讲述了一个七年之痒的婚姻故事。一对结婚七年的夫妻,丈夫凯勒是一名消防员,妻子凯瑟琳是医院的公关主任,他们都在各自的职业领域里叱咤风云,婚姻生活却水深火热、破碎不堪。丈夫忍受不了自己每天上班那么辛苦,回家却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还因为不顾家经常被妻子各种埋怨,动辄愤怒地摔门而出,无视妻子为家庭的其他付出;妻子觉得丈夫只关心工作,根本不关心家庭,为此自己经常大吼大叫,无数次崩溃大哭,忽视了丈夫工作中的压力。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7年6~12月)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7年6~12月)1947年6至12月,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简称刘邓大军)、陈谢集团(简称陈谢大军)与华东野战军主力(简称陈粟大军)强渡黄河,进击中原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战役。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由鲁西南强渡黄河,随即发动鲁西南战役,先后攻克郓城、定陶,收复曹县,在国民党军企图增援时,迅速集中兵力,先打头(六营集),后打尾(金乡北援之敌),围攻羊山集,为挺进大别山地区打开了通道。
此后,国民党军调动14万兵力,企图合击堵住南线缺口。
8月7日,刘邓大军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配合下,果断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击圈;8月11日越过陇海路,跨过黄泛区,月底到达大别山。
9月上旬,国民党军进入大别山“追剿”。
刘邓大军采取避强打弱的方针,集结主力,在商城、光山地区连打三仗,歼灭国民党军一部。
10月初,主力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大别山以南地区展开,先后于张家店、高山铺等地作战。
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刘邓大军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成立了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
陈谢集团于8月22日夜开始,自晋南、豫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
至8月底,先后攻克新安、渑池、洛宁等城镇,迫使胡宗南部主力由陕北南撤。
9月2日,陈谢大军除留一部外,主力自洛阳地区向豫陕边挺进,另一部回头东进,配合第38军于17日攻克陕县,迫使国民党军仓促调兵布防西安与潼关地区。
此时的陈谢大军主力却已于9月下旬隐蔽东返,向伏牛山东麓开进。
10月中旬,国民党军分别在洛阳和潼关集中兵力,企图东西对进夹击。
陈谢大军兵分三路,一路留陇海路牵制国民党军,一路向陕南发展,主力越陇海路南下,向豫西南展开攻势,至11月上旬,连克数城,以“牵牛战术”调动分散并疲惫国民党军。
经三个多月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近5万人,解放县城36座,建立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及39个县政权。
为协同作战,9月2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一部由寿张地区渡过黄河,与在黄河以南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会合,随即在沙土集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
演讲致辞-弘扬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革命传统 精品

弘扬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革命传统弘扬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革命传统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努力奋斗在7月5日召开的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会议上,***秘书长指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像插入国民党反动派腹部的一把尖刀,紧紧牵制住了敌人的主力部队,大大缓解了中共中央的压力,为实现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刘邓大军面对十倍于自己的敌军,面临牺牲生命的危险,但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直前,去争取胜利,这是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顾全大局,勇挑重担。
***科全体同志就如何继承和弘扬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光荣革命传统、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濮阳而努力奋斗这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四点共识。
一是要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要在世界上干成一件事,没有一点精神状态是不行的。
要做好新时期的办公室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更需要一种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
所以,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清醒认识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牢固树立工作第一、奉献第一的思想,以苦为乐、艰苦奋斗的思想,发奋图强、争创一流的思想,恪尽职守,忘我工作。
二是要奉行举轻若重的工作态度。
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服务领导、服务机关、服务基层,是市委办公室工作的基本职能。
可以这样说,市委办公室的工作性质就是服务。
这就决定了我们从事的工作看起来大多比较“小”和“轻”,比如说文电起草、会议通知、会场布置、文件传阅等,都是很具体、很繁琐的工作,但却是很重要的工作,容不得出现半点纰漏。
所以,不管我们从事哪项工作,都要奉行举轻若重的工作态度,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不能有半点的大意与疏忽,决不能出现任何失误。
三是要强化顾全大局的工作意识。
市委办公室是在市委机关的首脑部位工作,位置特殊,某一个环节的工作出现问题就可能影响到整个市委中心工作的大局。
如果把市委办公室比喻成一台机器的话,那么我们当中的每位同志都是这台机器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零部件,哪位同志的工作出现问题就不能保证整个市委办公室运转有序。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 《刘邓大军渡黄河》文本:概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背景,战略意图和历史意义

概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背景,战略意图和历史意义位于台前县东南约10公里的孙口渡口,是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的主要渡河点之一。
1947年7月初,刘伯承、邓小平就是从这里渡过黄河,率军南征的。
当地群众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一事件,把孙口渡口称为“将军渡”。
一、强渡黄河的条件首先,从军事上分析。
内战爆发前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分析了国共双方的实力,确立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根本战略思想,制定了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以游击战为辅的作战方法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按照中共中央的既定方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也使其在重点进攻中屡遭惨败,取得了消灭国民党军队112万人的重大战果,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减至373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减至150万;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127万增至195万,其中野战军由61万增至100万以上。
在机动兵力上,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国民党的军队。
这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使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条件。
其次,从政治上分析。
中共中央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原则,并针对农村、城市和国民党军队等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统战政策。
在解放区,广泛进行土地改革,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约有2/3的地区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群众为保卫胜利成果,参军参战和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根据地更加巩固。
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民主人士,一方面出于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战、卖国政策的强烈愤慨,另一方面受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此伏彼起。
至1947年初,逐步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深深陷入到革命力量的两面夹击之中。
《刘邓大军渡黄河》拓展阅读-《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
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
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追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
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 《刘邓大军渡黄河》文本:新世孙吴——刘伯承

新世孙吴——刘伯承戎马一世,勤学一生;施计用兵,略胜孙吴;指挥若定,出神入化;雄才大略,古名将风。
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坎坷一生元帅路刘伯承,原名明昭,出身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上过私塾,读过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
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已经十九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蜀军第五师任司务长。
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了,就连指挥讨袁的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了。
部队失散,刘伯承回家暂避,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之中。
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刘伯承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很快这支队伍发展到两千余人。
他率军攻下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他负重伤失去了右眼。
然而,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二十四岁的刘伯承落下了川军名将的美称。
刘伯承在川军中战斗了十年,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也参加了军阀之间的战争。
他看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深感不安。
1926年,刘伯承在吴玉章等人的引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阐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
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
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
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
2022春湘教版语文六下《刘邓大军渡黄河》ppt课件

PPT课件:
化学课件:生物课件:
地理课件:历史课件:
而取得中原为王。
【出处】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刘邓大军 渡黄河
【解释】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
时,成心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 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陈仓, 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渡河前: 6:30日
夜,刘邓
大军集结
黄河北岸
插叙:筹 划、精心 部署“明 修栈道”
渡河:午 夜时分, 偷渡、强 渡、渡过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三点 二十六分。
中心思想
本文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形象而生动地再现 了刘邓大军渡黄河的情景,表达了刘邓部 署的精心,展示了他们卓越的军事指挥才 能及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我们对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三点 二十六分。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三点 二十六分。
2、刘邓大军渡黄河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
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
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
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
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
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 PPT模板:素材: PPT背景:图表: PPT下载:教程: 资料下载: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教案下载: PPT论坛: 1ppt 语文课件:数学课件: 英语课件:美术课件: 科学课件:物理课件:
2、刘邓大军渡黄河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中心事件。 2-3、描写了夜色中的黄河,点出了渡河的黄河。 4、刘邓二人对胜利渡河充满信心。 5、交代了渡河的战略思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6-7、渡河前的准备工作。 8、指挥部的环境及临战前刘邓二人的反响。 9、交代了敌军的愚昧,从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刘邓大军所采 取的战术的正确性。 10-11、交代国民党胡戒备情况及原因。 12、介绍了刘邓大军胜利渡过黄河及其意义。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什么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
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8月27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部队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任务。
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千里跃进大别山,历时21天,行程千里,先后解放11座县城。
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即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着眼,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
出击中原、进军大别山即是这一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央军委在制定进军中原战略部署后,即对由哪支野战军出击大别山有所规划。
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一时难以承担外线作战、出击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与此相反,刘邓大军正面敌军较少,1947年春,刘邓大军北渡黄河后,蒋介石认为已将解放军驱过黄河,在建立所谓的“黄河防线”后,再难南渡,从而敢将原用于对付刘邓大军的王敬久集团调用于山东战场。
国民党这种两翼进攻、中间防御,状如哑铃的战略体系,正利于刘邓大军中间突破,一举扭转战局。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5月4日,中央军委改变计划,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经营中原,并提出出大别山的可能。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
随后,毛泽东又指示陈赓、谢富治集团渡黄河南进,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
至此,排除了刘邓大军出豫西的可能。
8月上旬,刘邓大军自鲁西南向大别山跃进,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历史性转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刘邓大军渡黄河(第1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会写“捷、弦、署、伪、筹”5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体验学习】
1、给下加点字注音并抄写生字。
敏捷.()部署.()伪.装()筹.划()
离弦.之箭()捷弦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力量雄厚的军队守卫着(重要的地方)。
()
②刚刚发射出去的箭,通常用来形容速度极快。
()
③日夜不停。
()
④文中指军事上采取措施来隐蔽自己,迷惑敌人。
()【新知探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给课文分层,并简单概括段意。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三层)
课题:2、刘邓大军渡黄河(第2课时)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刘、邓是怎样精心部署作战计划的。
2学习课文插叙的记叙方法。
3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机智勇敢。
【新知探究】
1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说刘邓大军渡黄河取得成功的重大意义?(抓关键词句理解)
2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邓精心部署作战计划?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并读一读。
(可抓住描写刘、邓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体会。
)
3想想刘、邓大军渡河前的作战部署内容是什么记叙方法?这样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新知探究】
说说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将领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人物的特点。
)
【课后反思】
1、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①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②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2、缩写句子
①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②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捡起地上的一片片碎纸。
3、仿照下列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句子。
①鸟儿在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歌。
(拟人)
②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关联词语。
1、()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
2、()你说得对,我们()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照你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