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刘邓大军渡黄河
《刘邓大军渡黄河》课件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keji an/she ngwu/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历史课件:/kej ian/lishi/
当太行、冀南和豫皖苏部队同敌人连续打了几天几夜, 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弄不清我军主力行动方向时,国民党 郑州前线司令部却发表电讯,说什么刘邓的军队南进受挫, 被迫“西窜”。可见,刘邓大军“明修栈道”的战术已经奏 效。
当太行、冀南和豫皖苏部队同敌人连续打了几天几夜, 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第弄6不~清11我自然军段主:力介行绍动刘方、向邓时在,渡国前民是党 郑州前线司令部却发表如电何讯精,心说部什署么,刘筹邓划的出军一队套南切进实受可挫行,的 被迫“西窜”。可见,“刘明邓修大栈军道“”明的修战栈略道战”术的。战术已经奏 效。
以后也许三里清风,三里路,步步清风再无你。可也无悔你来过!人生的路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 谢谢你来过!往后余生愿安好!感恩相遇,感恩来过……谓夫妻,难在茫茫人海里相遇,易在柴米油盐中疏离。
很多婚姻,似乎都逃脱不过岁月的摧残。 多少夫妻,开始甜蜜幸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走着走着就选择了分开,原因无非是对感情不忠、个性不和,不再相爱。但更多以失败告终的婚姻,并不是原则和底线上出了问题,而是一方忙着工作赚钱,另一方忙着照顾家庭,生活的琐碎耗尽了彼此的激情,夫妻双方在平淡的生活中不再去表达对彼此的爱,以为相互理解,实则渐行渐远。 电影《消防员》中,讲述了一个七年之痒的婚姻故事。一对结婚七年的夫妻,丈夫凯勒是一名消防员,妻子凯瑟琳是医院的公关主任,他们都在各自的职业领域里叱咤风云,婚姻生活却水深火热、破碎不堪。丈夫忍受不了自己每天上班那么辛苦,回家却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还因为不顾家经常被妻子各种埋怨,动辄愤怒地摔门而出,无视妻子为家庭的其他付出;妻子觉得丈夫只关心工作,根本不关心家庭,为此自己经常大吼大叫,无数次崩溃大哭,忽视了丈夫工作中的压力。
刘邓大军渡黄河资料.

你知道“明修栈道,暗度陈 仓”这个成语的来由吗?
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
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 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 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
古代县名(今陕西 省宝鸡市东),是汉中 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 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 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 取得胜利。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一般用来指作战时正面迷 惑敌人,从侧面突然袭击 的战略。 声东击西
• 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 到某种目的。
2 刘邓大军渡黄河
刘邓大军渡黄河
>扫除阅读障碍 >了解背景 >理清文章结构 >走进文本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捷 jié 弦xián
睫
炫
署 shǔ 伪 wěi
暑
协
筹 chóu 等
•重兵把守 蜿蜒 广阔无垠 •朦胧 敏捷 •离弦之箭 谈笑风生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相视而笑 胸有成竹
•精心部署 伪装 难解难分
•佯施攻势 夜以继日
•踱步沉思 筹划
• 晕头转向
• 烟消云散
了 解 背
景
重兵把守
由力量雄厚的军队守 卫着(重要的地方)。
离弦之箭
刚刚发射出去的箭, 通常用来形容速度 极快。
1947年6月,率领12万大军勇渡黄河。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 野战军主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纵队13个旅 12万余人强渡黄河天险,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黄河 防线,转入外线作战,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 的序幕。
到底是怎样一场战斗?
• 听课文 • 了解课文内容 • 理清文章结构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7年6~12月)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1947年6~12月)1947年6至12月,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简称刘邓大军)、陈谢集团(简称陈谢大军)与华东野战军主力(简称陈粟大军)强渡黄河,进击中原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战役。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由鲁西南强渡黄河,随即发动鲁西南战役,先后攻克郓城、定陶,收复曹县,在国民党军企图增援时,迅速集中兵力,先打头(六营集),后打尾(金乡北援之敌),围攻羊山集,为挺进大别山地区打开了通道。
此后,国民党军调动14万兵力,企图合击堵住南线缺口。
8月7日,刘邓大军在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配合下,果断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击圈;8月11日越过陇海路,跨过黄泛区,月底到达大别山。
9月上旬,国民党军进入大别山“追剿”。
刘邓大军采取避强打弱的方针,集结主力,在商城、光山地区连打三仗,歼灭国民党军一部。
10月初,主力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大别山以南地区展开,先后于张家店、高山铺等地作战。
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刘邓大军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成立了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
陈谢集团于8月22日夜开始,自晋南、豫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
至8月底,先后攻克新安、渑池、洛宁等城镇,迫使胡宗南部主力由陕北南撤。
9月2日,陈谢大军除留一部外,主力自洛阳地区向豫陕边挺进,另一部回头东进,配合第38军于17日攻克陕县,迫使国民党军仓促调兵布防西安与潼关地区。
此时的陈谢大军主力却已于9月下旬隐蔽东返,向伏牛山东麓开进。
10月中旬,国民党军分别在洛阳和潼关集中兵力,企图东西对进夹击。
陈谢大军兵分三路,一路留陇海路牵制国民党军,一路向陕南发展,主力越陇海路南下,向豫西南展开攻势,至11月上旬,连克数城,以“牵牛战术”调动分散并疲惫国民党军。
经三个多月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近5万人,解放县城36座,建立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及39个县政权。
为协同作战,9月2日,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一部由寿张地区渡过黄河,与在黄河以南的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会合,随即在沙土集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
刘邓大军渡黄河

课题:2、刘邓大军渡黄河(第1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会写“捷、弦、署、伪、筹”5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体验学习】1、给下加点字注音并抄写生字。
敏捷.()部署.()伪.装()筹.划()离弦.之箭()捷弦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力量雄厚的军队守卫着(重要的地方)。
()②刚刚发射出去的箭,通常用来形容速度极快。
()③日夜不停。
()④文中指军事上采取措施来隐蔽自己,迷惑敌人。
()【新知探究】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给课文分层,并简单概括段意。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三层)课题:2、刘邓大军渡黄河(第2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刘、邓是怎样精心部署作战计划的。
2学习课文插叙的记叙方法。
3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机智勇敢。
【新知探究】1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说说刘邓大军渡黄河取得成功的重大意义?(抓关键词句理解)2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邓精心部署作战计划?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并读一读。
(可抓住描写刘、邓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体会。
)3想想刘、邓大军渡河前的作战部署内容是什么记叙方法?这样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新知探究】说说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位将领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感受人物的特点。
)【课后反思】1、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①这个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②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2、缩写句子①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②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捡起地上的一片片碎纸。
3、仿照下列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句子。
①鸟儿在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歌。
(拟人)②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 4·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关联词语。
1、()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行。
2、()你说得对,我们()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照你的办。
刘邓大军渡黄河缩写作文

刘邓大军渡黄河缩写作文一场战役,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历史,承载着无数生命;无数生命,承载着数不清的辉煌。
一场辉煌的战役,是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一踏进展厅大门,我就被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铜像吸引了。
一位真正的英雄,是不需要用铜像来铭记的,而铜像的存在,使他们在我们心中增加了几分重量。
他们高大的身躯矗立在那里,望着远方,似乎在望着革命胜利的曙光。
铜像虽然高大,但远不如我们心中的形象。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所有的展厅。
昏暗的光线、微黄的背景,让人身临其境。
漆黑的子弹壳、残破不堪的草鞋、简陋的指挥部、敌我悬殊的力量,无不让我们怀疑这场战役能否打赢。
但事实证明,我们赢了。
虽然武器装备不精良,虽然穿着单薄的草鞋,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我们赢了,凭借不屈的革命精神和艰苦的战斗,漂亮地赢了。
望着墙上刻着的一位位英雄的名字,我心生敬仰之情,在心底默默为他们祈祷。
一直向前走,我们来到了全景画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战火初起的场面,接着传来了轰隆隆的炮声。
满地的子弹壳、远处河里炸起的水花、广播里深情的讲说,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时代。
偶尔传来的一阵炮火声,让我们胆战心惊。
我们心中想,革命先烈是凭着何等的勇气才打赢了这场艰苦的战役?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我们走出了纪念馆的大门。
今年3月的一天,我和一些同事来到沙河崖村,参观了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遗址。
走近沙河崖村,赵王河在村东头蜿蜒而过。
村中间是一条南北街道。
在街道东侧,一座青砖院落与众不同,黑色的大门北侧墙上,红色的“国防教育基地”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来到院落前发现,指挥部大门坐北朝南,紧邻村庄的东西大街。
过了这道门向北,是一个长长的胡同。
进入胡同,我们一直朝里走,看到有一个古朴的农家四合院落。
院前有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石碑,上书“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指挥部旧址”,题写人为原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指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 《刘邓大军渡黄河》文本:概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背景,战略意图和历史意义

概述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背景,战略意图和历史意义位于台前县东南约10公里的孙口渡口,是当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的主要渡河点之一。
1947年7月初,刘伯承、邓小平就是从这里渡过黄河,率军南征的。
当地群众为了让后人记住这一事件,把孙口渡口称为“将军渡”。
一、强渡黄河的条件首先,从军事上分析。
内战爆发前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分析了国共双方的实力,确立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根本战略思想,制定了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以游击战为辅的作战方法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按照中共中央的既定方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也使其在重点进攻中屡遭惨败,取得了消灭国民党军队112万人的重大战果,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减至373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减至150万;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127万增至195万,其中野战军由61万增至100万以上。
在机动兵力上,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国民党的军队。
这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使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军事条件。
其次,从政治上分析。
中共中央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团的原则,并针对农村、城市和国民党军队等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统战政策。
在解放区,广泛进行土地改革,到1947年2月,各解放区约有2/3的地区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群众为保卫胜利成果,参军参战和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根据地更加巩固。
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民主人士,一方面出于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战、卖国政策的强烈愤慨,另一方面受共产党统战政策的感召,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此伏彼起。
至1947年初,逐步形成了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深深陷入到革命力量的两面夹击之中。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 《刘邓大军渡黄河》文本:新世孙吴——刘伯承

新世孙吴——刘伯承戎马一世,勤学一生;施计用兵,略胜孙吴;指挥若定,出神入化;雄才大略,古名将风。
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坎坷一生元帅路刘伯承,原名明昭,出身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上过私塾,读过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
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已经十九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蜀军第五师任司务长。
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了,就连指挥讨袁的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了。
部队失散,刘伯承回家暂避,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之中。
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刘伯承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很快这支队伍发展到两千余人。
他率军攻下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他负重伤失去了右眼。
然而,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二十四岁的刘伯承落下了川军名将的美称。
刘伯承在川军中战斗了十年,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也参加了军阀之间的战争。
他看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深感不安。
1926年,刘伯承在吴玉章等人的引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阐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
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
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
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
六年级下2刘邓大军渡黄河

刘伯承、邓小平显得那样轻松,胸有成竹。其实,为了使部队 能顺利渡过黄河,他们精心部署(shǔ),可一点儿都不轻松啊! 渡河之前,刘伯承、邓小平把12万野战军主力集结起来,而让 太行军区、冀南军区部队伪( wěi)装成主力,在豫北发起攻势, 跟敌人打得难解难分,同时指挥豫皖苏军区部队向开封以南地区佯 施攻势,以转移敌人视线。此时,真正的主力部队正夜以继日地进 行渡河的准备工作。 指挥部设在一所农民的房子里,泥坯墙,茅草顶,房间不大, 四壁钉满了地图,中间摆着4张方桌,桌上铺着黄呢军毯。邓小平 坐在桌子的一头,仔细地看着地图。刘伯承则双手叉在腰间,在屋 里踱步沉思。就这样,刘伯承和邓小平在这间小小的指挥所里,筹 (chóu)划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
2 刘邓大军渡黄河
●导入
●识字
●课文
●练习
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为了彻底摧毁美蒋的重点进攻, 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令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解放军晋察冀豫野战军一、二、 三、六四个纵队十二万人,在司令员刘伯承与政委邓小平的率领下,于同 年6月30日夜,在山东东河到河南濮城横亘300华里的地段上,采取偷渡和 强渡相结合的战术,以排山倒海之势强渡黄河,挺进中原,由内线作战转 入外线作战,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前 渡前
谈笑风生 暗度陈仓 精心部署 明修栈道
第12自然段:讲刘、邓大军渡河成功以及取得战斗 胜利的重大意义。 午夜时分,渡河命令下达了。我军大炮首先向南岸的敌军阵地开火,
惊雷般的巨响打破了寂静的夜空,火光映红了滚滚黄河水,千百只帆 船载着我军健儿杀向黄河南岸。我野战军主力 4 个纵队,在 300 余里地 段上一举突破敌军防线,渡过了黄河天险。蒋介石鼓吹的‚黄河战略‛ 神话,只一夜工夫就烟消云散,成为历史的笑谈。解放战争的战略进 攻,从此揭开了序幕。 战前 渡前 谈笑风生 暗度陈仓 精心部署 明修栈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精读
第一部分(1~5段): 具体介绍刘邓大军渡 黄河的情形。
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品析其精妙之处。 1947年6月,在鲁西南前线,刘伯 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12万大军, 悄悄逼近国民党重兵把守的黄河防线。
解析:这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跟当
时我军的情况,写出了当时我军行军隐秘, 同时也交代了出了当时我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解析:天灯:敌人投下的照明弹。
谈笑风生:形容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这句话是对刘、邓两位领导人语言与 神态的描写,话语中体现了两位领导的幽 默气质,突显了革命者积极乐观的良好心 态。
③ ‚是啊!‛刘伯承司令员用手推推 眼镜,赞同地说,‚不明修栈道,怎么能 暗度陈仓呢!‛说完,他俩相视而笑。 解析:这是两位领导人对当时战略要 素的总结,“他俩相视而笑”表现出领导 者乐观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对渡河顺利 完成的信心。
重点字词
捷(jié)
弦(xián)
署(shǔ) 伪(wěi)
筹(chóu)
敏捷: 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离弦之箭: 形容速度非常快。
部署: 安排;布置。
伪装: 假装。本课指军事上采取措施来
隐蔽自己、迷惑敌人。
筹划: 想办法;定计划。
全文感知
听课文朗读, 想想课文可以 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 具体介绍刘邓大军渡黄河的情形。 第二部分(6~11段):介绍他 俩部署作战计划的情形。
⑴本文的中心句。
⑵故事发展的高潮部分。
课文归纳
文章中描写刘邓的轻松、胸有成竹的句子:
1.“敌不怕我们渡河寂寞„„渡河完毕了!‛ 2.“不明修栈道,怎么能暗度陈仓呢!‛ 3.渡河之前„„准备工作。
文章中描写刘邓大军渡河顺利的句子: 1.船像离弦之箭,向黄河南岸急驶而去。
2.午夜时份„„渡过了黄河天险。
Hale Waihona Puke 拓展延伸1、课外阅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的历史故事。 2、想想历史,看看今朝,你想说些 什么呢?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 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 ——泰戈尔
3.本来„„部队根本未进入阵地。
学习体会
文章主要的记叙特色就是采用了插叙的手 法,主要表现为插叙了刘邓“明修栈道,暗度陈 仓”的战略部署。刘邓大军能取得渡黄河胜利的
关键是刘邓两位首长精心部署战术的奏效,插叙
这段就是具体向我们讲述刘邓是怎么部署作战计 划的,更能突出刘邓的决策英明。文中的“明修 栈道,暗度陈仓”是指表面上迷惑敌人,而暗渡 黄河的一种战略战术。
第二部分(6~11段): 介绍他俩部署作战计 划的情形。
读课文第七段: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
渡河之前,刘伯承、邓小平把12万 野战军主力集结起来,而让太行军区、 冀南军区部队伪装成主力,在豫北发起 攻势,跟敌人打得难解难分,同时指挥 豫皖苏军区部队向开封以南地区佯施攻 势,以转移敌人视线。此时,真正的主 力部队正夜以继日的地进行渡河的准备 工作。
第二课 刘邓大军渡黄河
湘教版 六年级下册
新课导入
在三十六计中,有一个著名的历 史典故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而在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军事战略再一 次重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刘 伯承和邓小平是怎么“明修栈道、暗 度陈仓”的。
学习目标
1、学习插叙的写法,感受老一辈革 命家的机智勇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 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 邓小平精心部署作战计划的妙处。
仔细阅读下面三个句子,练习上下文体 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①滔滔黄河水,像一条蜿蜒的巨蟒,
躺在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上,在朦胧的
月光下滚滚向东流去。
解析:运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黄河描
写,烘托出我军渡河艰险,并与下文照应。
②突然,两架敌人的侦察机,沿黄河由 西向东飞来,一路投下许多照明弹,顿时打 破了夜的沉静。这时,站在船头、解开外衣 的邓小平,见敌机临空,谈笑风生地对刘伯 承说:‚敌人怕我们渡河寂寞,特地给点亮 了‘天灯’。等他们叫来轰炸机,我们全军 已渡河完毕了!‛
这段正是对渡河之前领导人战略部署 的描绘,体现了本文插叙的叙述手法。通 过对这一部署的描写突显了两位领导人卓 越的军事才能。
第三部分(12段): 概述作战过程,结果。
读课文最后一段: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午夜时分,渡河命令下达了。我军大 炮首先向南岸的敌军阵地开火,惊雷般的 巨响打破了寂静的夜空,火光映红了滚滚 黄河水,千百只帆船载着我军健儿杀向黄 河南岸。我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在300余 里地段上一举突破敌军防线,渡过了黄河 天险。